心理治疗的新特点_第1页
心理治疗的新特点_第2页
心理治疗的新特点_第3页
心理治疗的新特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治疗的新特点

在历史上,催眠长期由宗教官员控制,并被一些江湖人士使用。催眠术的治疗源于18世纪西方对异常行为的认识和治疗。自西元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两百年以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让主流心理学界对催眠现象、催眠效果持谨慎的研究态度,甚至谈到催眠总是与巫术、控制、舞台表演扯上瓜葛。1957年英国和美国医学界才正式承认催眠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时至今日,著名的催眠研究组织美国心理学会(APA)第30分会是人数发展最快的分会。日常生活中催眠现象随处可见。企业商家利用滚动播出的广告暗示消费者购买旗下产品;沉浸在书中的读者,被电视节目紧紧吸引的孩子;一种渴望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幸福感时的状态等等。不同的媒体,广告、电视、电影、电台甚至是电脑藉塑造不同的环境让催眠更容易产生,再透过“暗示”的力量使人投入催眠的状态。催眠疗法藉在建立良好信任医患关系基础上,利用人的受暗示性,通过言语暗示引导入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心理抗拒降低,对治疗师的言语指示产生巨大的动力,内化治疗师的语言,引起深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等症状。具体来说催眠可以帮助治疗转换型癔症,通过暗示以减轻或消除症状;治疗心因性遗忘,以唤起被压抑的记忆;对于情绪性反应状态,达到宣泄情感的作用;治疗睡眠障碍尤其是紧张焦虑引起的失眠;减轻功能性疼痛,例如无痛分娩等。心理治疗中受到催眠影响的学派及疗法有:精神分析学派、隐喻故事疗法、结构派家族治疗、策略派家族治疗、家族系统排列、NLP、焦点问题解决治疗等。一、催睡眠的起源和发展就发展历程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神秘主义推测阶段;2.近当代科学探索研究阶段;3.现代折衷观点以及临床应用阶段。人类最早对催眠术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某些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南美洲玛雅文化的神话传说,印度托钵僧的修行记录,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宗教,甚至是中世纪天主教驱魔仪式中都运用到了催眠术,只是不用催眠术这个外来词。近代的催眠术起源于德国人麦斯梅尔。他将催眠称为“动物磁流”,并用于疾病的治疗,并引起了19世纪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和争议。到了20世纪的前半叶,由于行为主义的壮大,麻醉剂的发现,以及弗洛伊德对催眠术的放弃使用,医学界逐渐冷落了催眠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治疗战争神经症患者、各种心因性疾病、牙科病人和产科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使得几乎被遗忘的催眠术得以复活。20世纪50年代,英国和美国医学界均正式承认催眠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各种医学界以及国家认可的催眠组织纷纷成立。二、催眠状态的定义(一)文神分析学派的认知观《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催眠的定义:催眠类似于睡眠,但对刺激尚保持多种形式反应的心理状态。被催眠者似乎只与催眠者保持联系,自动地、不加批判地按照暗示来感知刺激,甚至引起记忆、自我意识的变化。暗示的效果还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状态中。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意识层面有意识及潜意识,催眠属于潜意识这个领域。意识主宰思考、逻辑、分析,而潜意识则掌管身体、情绪、记忆、习惯及想象力。处于催眠状态的心理学特徽包括:主动性反应减低;注意力狭窄化;旧记忆的还原;知觉扭曲与幻觉;以及催眠后遗忘的发生。(二)认知行为状态的转变大脑神经方面,脑波分为波、波、波、波。当脑波进入到波后,即所谓的进入潜意识(另一个说法为波即为催眠状态),因此判別或波是科学判定催眠状态的方法。不同状态下的脑波情况:波(0.4-3赫兹)深度睡眠阶段人的睡眠品质与直接相关。波(3-8赫兹)睡眠第一阶段波为优势时,人的意识中断,身体深度放松,处于一种深度精神状态。此时,由于意识中断,使我们平时清醒所具有的逻辑思维、推理、批判等理性意识判断机制不再发挥作用,呈现高度受暗示性。波(8-14赫兹)松弛并保持警觉阶段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层面之间的脑波。由于这种状态,身心能量消耗最少,相对的脑部获得能量就多。是人们学习与思考最佳时段的脑波状态。波又分为三种:慢速波(8-9赫兹)是临睡前恍惚状态,意识逐渐模糊阶段;中速波(9-12赫兹)是灵感、直觉或思考能力发挥最佳状态,身心轻松而注意力集中;快速波(12-14赫兹)高度警觉状态。波(14赫兹以上)高度警觉和注意阶段在波为优势脑波时,是人清醒时大部分的脑波状态。随着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准备随时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大脑能量除了维持本身系统运作外,还需要对防御系统做准备,所以削弱了体内免疫系统。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快,易疲倦。适量的波对积极注意力提升,认知行为的发展有关键性的帮助。催眠状态除了在外观处于一种深度放松,类睡眠的状态外,其内在的意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以脑波的型式来看,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更接近于清醒状态~波段的脑电波。三、催眠方法、技术和功能(一)催化剂的信效度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1/10的人对催诱导根本没有反应,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每个人对催眠的感受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hypscale,SHSS)被公认为最有信效度的催眠感受性测量量表。研究结果显示催眠感受性高者有如下特性:愿意相信催眠师;喜欢沉思,想象力丰富;专注力高,不易分心;好奇心强,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体验;智商高。(二)让受试开始的“开腹”观察催眠诱导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催眠历程中治疗师最先做的“放松引导”,让被试身心完全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技术有很多种,通常是催眠师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等。此时,催眠师的声音是受试者唯一能感受到的外界刺激。受试者逐渐对内在现实观察加深,脱离现实。接着开始“回溯或寻找催眠的议题”,催眠师通过具体指导语引导受试“进行处理”,协助受试从记忆中寻找揭示与病情相关或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并进行情绪的暴露与宣泄。最后“设置催眠后暗示”再将受试唤醒结束催眠。进入催眠状态的指征:眼睑松弛下垂,回答问话时口齿含糊不清、语流减慢,呼吸频率变慢变深,意识清晰度下降。四、传统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活动治疗现代临床心理学累积的案例让我们知道:1.追溯到事情发生的源头症状就会消失;2.藉由唤起已经被遗忘的不愉快事件可以消除症状。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问题的根源,深陷恶劣情绪中,这时利用催眠术让已经遗忘的记忆浮出潜意识被意识认知问题就会开始好转。催眠治疗一般采用轻度催眠用来消除各种症状。脑波处于波形态,人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容易接受引导而打开潜意识的记忆库,在暗示下接受积极、正面的信念。催眠治疗师直接向病人进行言语暗示,肯定其有关症状在醒来后必将消失。催眠加深时进行催眠分析,病人较易将被压抑而遗忘的精神创伤说出而找出致病的心理原因。催眠治疗的范围: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神经症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病人、心身疾病、源于心理问题的身体症状、社会适应不良及各类行为问题;还可利用催眠麻醉辅助外科手术,戒除酒精中毒或药物成瘾;释放焦虑、悲伤、挫折感等各种负面情绪等。催眠治疗不适用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抑郁症患者。传统的催眠治疗方法包括直接暗示法、引导想象、年龄回溯法。现代的催眠治疗进一步改进技术丰富了内容,包括前世回溯技术、角色扮演、隐喻故事、会话式催眠、时间治疗以及NLP等。五、深度罪犯睡眠的指导语第一,在催眠状态下,没有唤醒处理是否会一直处于被催眠中。临床的大量事例证明,在大约20分钟后,如果催眠师没有唤醒被试,将自动从催眠状态中醒来或进入睡眠。第二,催眠不会恶化症状。催眠最适宜于神经官能症,特别是癔症和神经衰弱。因为这些病人都具有较高的催眠感受性,催眠效果较好。第三,催眠过程中当事人意识是清醒的,能够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被催眠,或是在催眠中谈论哪些事情。临床催眠师指令一旦超出了被催眠者的道德底线会抗拒指令自然醒来。即使在深度催眠状态下,指导语也可以违抗。关于是否可以违抗来访者的内心意愿进行催眠,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但不太容易。许多邪教团体、非法组织就利用了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力量深入人们的意识盲区。所以催眠师控制来访者的潜意识存在可能性,因此催眠师的人格、道德水平比技术本身更加重要。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