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_第1页
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_第2页
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_第3页
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_第4页
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和燕山山脉东段。在近年来的文物调查中,承德县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8处(图一)。现将情况简报如下。一、北近锦承铁路遗址位于上谷乡榆树沟门村东台地上,距榆树沟门村约300米。北近锦承铁路,南距白马河约260米。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27000平方米。1974年平整土地,使遗址破坏严重。地表暴露的石器较少,陶片较多。(一)平顶形驳岸石斧4件。均残。皆通体磨光。斧体上窄下宽,两面微鼓,平顶,弧形刃,断面近椭圆形。其中最大的一件残长8.6厘米(图二,1)。敲砸器3件。完好。沿厚石片的边缘单面打制。最大的一件长约7.4、宽约7.2厘米(图二,2)。(二)陶瓷无完整器。都是夹砂褐陶,陶质疏松。纹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有少量素面器。可辨器形有罐等。二、南距白马河水系遗址位于上谷乡榆树沟门村西台地上。遗址北近锦承铁路,南距白马河约20米。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140米,面积39200平方米。1974年秋在遗址内平整土地,使其遭到严重破坏。出土器物有石器和陶片。(一)体上阔下宽,面微鼓石斧6件。仅一件完好。大都通体磨光。斧体上窄下宽,尖顶,两面微鼓,断面近椭圆形。最大的一件长13.4、刃宽7.2厘米;最小的一件残长12厘米(图二,3、4)。(二)机构的形状无完整器。多为夹砂褐陶,其次是泥质褐陶。陶器火候较低,质疏松。纹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仅有罐。这种罐略近筒形,圆唇,平底,腹部最大直径稍大于口径。器表饰绳纹。三、距乡村2周,人口距70米遗址位于石灰窑乡毛兰沟村东北的高台地上。东距老牛河约70米。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遗址破坏严重,地表暴露的碎石器、碎陶片到处可见。(一)石提取石措施石斧4件。均残。打制和磨制品各2件。其中较大的一件残长12.6米(图二,9)。敲砸器3件。完好。利用残断的石斧打制。其中最大的一件长6.6、宽5厘米;最小的一件长5.2、宽4.4厘米(图二,6、7)。刮削器2件。完好。用废弃的石斧单面打制而成。周刃,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其中一件长约3.3、宽约3厘米(图二,8)。(二)泥质灰陶的装饰没有完整器。有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少量的泥质灰陶。夹砂陶质疏松。纹饰有压印横向“之”字形线纹、细绳纹、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形有敞口筒形罐、鼓腹罐、钵等。四、东南角区域遗址位于六沟镇六沟村南台地上。北约100米处有老牛河支流。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30000平方米。地表暴露的碎石器极多,陶片也非常丰富。(一)石刀回石铲1件。石片打制。铲体扁平,上宽下稍窄,平顶,弧刃。长23.2、刃宽18厘米(图二,11)。石斧6件。完好。均为打制。尖顶,弧刃,断面略近椭圆形。其一长11.8、刃宽4.4厘米(图二,17)。亚腰形器3件。完好。大小相当。均为打制。器体扁平,上窄下宽,两侧呈亚腰状,弧刃。其中一件长13.8、刃宽9.6厘米(图二,5)。敲砸器1件。打制。长方体,一端薄,一端厚。长9.4、宽5.4厘米(图二,18)。石球5件。完好。略呈圆形。其中最大的一件直径约7.5厘米;最小的一件直径约5.2厘米。尖状器7件。均为打制。一件长11.2厘米;一件长9.8厘米(图二,14、15)。刮削器6件。用残断的石斧双面打制而成。最大的一件长5.5、刃宽3.3厘米;最小的一件长3.8、宽2.3厘米(图二,10、12)。(二)陶瓷无完整器。有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泥质灰陶。以夹砂褐陶居多,泥质灰陶很少。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钵、罐等。五、牛河流域及河流水系遗址位于三沟镇三沟村东北梁顶上。地势平坦,四周视野开阔,西距老牛河支流约1.3公里,东距老牛河主流约400米。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20米,面积21600平方米。1975年平整土地使遗址遭破坏。地表暴露的残断石器极为丰富,碎陶片也到处可见。(一)废弃石藩石斧6件。完好。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斧体上窄下宽,尖顶,弧刃,断面近椭圆形。最大的一件长9、刃宽5.2厘米;最小的一件长5.6、刃宽4.6厘米(图二,13、20)。石饰件1件。完好。磨制。器体扁平,略近圆形,中间有一穿孔。直径约2厘米(图二,21)。刮削器9件。多数是利用废弃石斧加工制成。有的刃在一侧,有的为多半周刃或周刃,上面都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一件长约3.2、宽约2.6厘米;一件长约3、宽约2.8厘米(图二,16、19)。(二)砂褐陶的装饰无完整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褐陶两种。以夹砂褐陶居多,泥质褐陶较少。陶器上的纹饰有压印横向“之”字形线纹、篮纹、网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敞口筒形罐、圈足钵等。六、白河遗址(一)河卵石研磨法石斧28件。完好。大都通体磨光。以尖顶斧为多,平顶次之。斧体上窄下宽,两面微鼓,弧刃,顶部较薄,近刃处最厚,断面近椭圆形。大者长约18、宽约11厘米;小者长约9.5、宽约4厘米(图三,1—4、9)。石铲13件。多数完好。石片打制。铲体扁平,上下宽窄相当,顶微凹,弧刃。大者长约25、宽约20厘米(图三,5)。石锄2件,其中一件已残。石片打制。锄体扁平,顶窄刃宽,两侧略呈亚腰状,弧刃。其中一件有肩。较完整的一件长17、最宽处13厘米(图三,6、7)。敲砸器12件。完好。沿着石片的边缘单面打制。平面近圆形。一件直径约12厘米;一件直径约11厘米(图三,11、12)。石磨棒5件,分为二式。Ⅰ式:4件。均残。端部粗大呈半球形,断面呈椭圆形(图三,13)。Ⅱ式:1件。已残,略呈圆柱体石磨盘2件。均残。平底,使用面下凹。石网坠9件。完好。取近扁圆形的河卵石,在两侧打出凹槽即成。其中一件长约8.6、宽约8厘米(图三,8)。石球2件。完好,略呈圆形。石饰件1件。完好。上端呈蘑菇头状,其下有短颈,下部呈椭圆形。长4、宽2.4厘米。刮削器共7件,分为二式。Ⅰ式:5件。用打制大型石器时脱落下来的碎片制成。刃缘是沿石片的边缘单面加工而形成周刃。其中一件长4.2、宽4.7厘米(图三,15)。Ⅱ式:2件。石片打制。体宽而短,单面加工,刃在一侧,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其中一件长3.6、宽6.3厘米(图三,14)。石镞1件。石片打制。两端呈尖状,断面呈菱形。长3.9、宽1.7厘米(图三,10)。除上述器物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一些长条形的河卵石,约占采集石器的20%左右。这些卵石有的两端呈圆形,有的呈尖状,一般都有使用痕迹。(二)陶瓷遗址内发现的陶片很少,无完整器。陶质都是夹砂褐陶,以灰褐色居多,黄褐色次之。皆为手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和锯齿状纹等,未见素面器。七、遗址地理位置遗址在岔沟乡岔沟村西北梁上,距岔沟村约0.5公里。遗址区北高南低,东、西两侧有深沟,北依小山,南面梁下有公路。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70米,面积10500平方米。1974年秋在遗址内平整土地,使东、南两部分破坏严重。在遗址区,地表暴露的碎石器、陶片极为丰富。(一)石磨棒石刀涉及创建石斧50件。皆完好。通体磨光。以尖顶斧为多,平顶的较少。斧体上窄下宽,两面微鼓,顶部较薄,近刃缘处最厚,有的刃缘呈斜弧状。其中也有少数石斧两侧磨平,各显出一对侧棱。最大的石斧长14、最宽处约8厘米;小者长8、宽4厘米(图四,1—4)。石锄4件。其中一件略残。石片打制。锄体扁平,顶窄刃宽,有肩,弧刃。其中二件分别长为13、18厘米(图四,5、6)。石磨棒4件。均残。呈四棱或五棱柱体(图四,7、8)。石刀共3件,分为二式。Ⅰ式:1件。石片打制。平刃,整体略呈三角形(图四,13)。Ⅱ式:3件。石片打制。一端窄一端宽,纵断面呈三角形(图四,11)石锛1件。略残。石片打制。平顶,单面刃,断面呈长方形。长26.8、宽4厘米(图四,9)。石凿2件。打成后仅磨刃部。两面鼓起,单面刃。一件长8.6、宽3厘米;一件长5.6、宽2.1厘米(图四,10、14)。敲砸器5件。沿着石片的边缘单面打制。其中较完整的一件长10、宽9厘米(图四,12)。石球1件。圆形石饰件1件。略残。平底,凹面。平面似大小两个半圆形相接而成,在小头一侧有一乳头状凸起。长约4.8厘米(图四,17)。刮削器共10件。有的是利用打制大型石器时脱落的长条形石片加工制成。这种刮削器器体上窄下宽,两侧亚腰,弧刃。其中一件长约4.6厘米(图四,18)。有的利用残断石斧加工而成。这种刮削器为宽刃,刃呈弧形。其中一件长7、宽9厘米(图四,19)。还有的是薄石片打制,两端略尖。其中一件长4.1、宽2.1厘米(图四,15)。三角形器1件。石片打制。长4.5厘米(图四,16)。筒形罐2件。均残。滑石质。敞口,平底,深腹(图五,1、2)。(二)形貌、纹纹、带纹的盘纹罐遗址内发现大量的陶片,都是夹砂陶,砂粒多是黑灰色石渣。陶器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的较少。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大部分器物陶胎厚重。体小的器物用手捏制,体大的器物用泥圈套接而成,器表一般都经过压磨。纹饰有网纹、弦纹、篮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形主要是敞口筒形罐,这种罐大小不一,大者较多,通高可达40厘米左右,小的较少,高约20厘米左右。其主要特征是,敞口,平底,圆唇,深腹,器表皆以网纹和弦纹形成组合纹饰。其它器形有圜底、平底钵以及罐等(图五,3—9)。八、形3座打制遗址位于上谷乡娘娘庙村北台地上。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有锦承铁路、公路,再向南有白马河。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90米,面积11700平方米。1974年秋在遗址内平整土地,文化层被全部破坏。出土器物仅有石器。石斧9件,分为二式。Ⅰ式:7件。多为打制。斧体上窄下宽,两面微鼓,弧刃,断面呈椭圆形,大者长22、小者长12.2厘米(图六,1—5)。Ⅱ式:2件。通体磨光。尖顶,弧刃,两面微鼓,两侧磨平,各显出一对侧棱。其一长15.2厘米(图六,7)。石铲2件,分为二式。Ⅰ式:石片打制。铲体扁平,上下宽窄相当,平顶,弧刃,长20.4厘米(图六,6)。Ⅱ式:石片打制。通体磨光。尖顶,弧刃,顶窄刃宽,两侧亚腰,长20厘米(图六,8)。石磨棒2件。均残。器体呈不规则的四棱或五棱柱体。敲砸器2件。完好。沿石片的边缘两面打制。一件平面近圆形,长、宽分别为14.4、13.8厘米;一件平面近方形,长、宽分别为7.6、8厘米(图六,11、12)。石磨盘2件。均残.平底,凹面(图八,10、13)。石犁1件。通体磨光。犁体前后宽窄相当,弧刃,两侧亚腰,尾微凹,中起脊不明显(图六,9)。九、敞口筒形罐与上子遗址承德县是承德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通过长期的调查,使我们对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岔沟门的陶器以敞口筒形罐的数量最多,占出土陶器的90%以上。特别是敞口筒形罐上的组合纹饰图案,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这表明该遗址与邻近地区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有一定的区别。在时代上,岔沟门遗址大约相当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阶段。小坪园遗址陶器器形的变化特征,反映出该遗址延续的时间很长。陶器中的敞口筒形罐,是小坪园遗存中的早期器物。实地调查中发现,这种敞口筒形罐与泥质圈足钵共存于同一地层,而岔沟门的陶钵,都是夹砂粗陶,有圜底钵和平底钵,不见圈足钵。据此,小坪园遗址可能晚于岔沟门遗址。小坪园的敞口筒形罐,其形制与岔沟门的同类器物接近,其中少部分器表组合纹饰也与岔沟门的敞口筒形罐大体一致,这可以表明二者之间有密切关系。至于小坪园部分敞口筒形罐上出现压印横向“之”字形线纹,当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上砬子遗址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其年代下限应在新石器晚期。遗址内出土的敞口筒形罐,其形制、纹饰与小坪园遗址的同类器完全相同。这两个遗址的早期当属同期,其文化类型也相同。在石坡梁遗址,还发现了类似敞口筒形罐的陶器。这种筒形罐,口径略小于最大腹径,平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