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想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_第1页
大学理想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_第2页
大学理想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理想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创新能力有关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李岚清同志也指出,高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生力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大学的主体作用不容低估。大学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创造性地秉承大学理想。一、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理想转型(一)大学理想的内涵一般认为,大学是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综合性或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专科、单科非学历或非正规学历、非全日制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理想是大学对自身的价值、目的、使命等的认识与追求。它包括对大学的实际职能的理解——理性认识,责任使命的确定——价值认定,应然状态的把握——理想追求。现阶段,大学理想的内涵应该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教学研究品格。(二)大学教育地位的不断上升从大学教育的办学宗旨、教学体制、组织结构,乃至发展方向来考察,中国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从京师大学堂开始的。在中国大学最初发展的二三十年里,曾经谱写了大学发展的辉煌乐章,涌现出以北大、清华、浙大、南开、西南联大为杰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理想,既有“囊括大典,网络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理想、“教授治校,通识为本”的清华理想,也有南开大学的创业笃实等。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大学特色的大学理想,是中国大学赖以存在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大学教育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专才教育模式,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此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教育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文理渗透、加强学科综合性、重视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改革,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学教育在建构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互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彰显。二、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分析(一)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环境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在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大学承担的重要使命首先就表现在打造人力资源上,即创造良好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二)国内大学家国大学的专利与专利落实情况大学是新知识和新创意的源泉。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承担了大量探索性的基础研究。据统计,在整个经合组织区,大学完成了全区研发工作的17%。从国内看,国家教育部公开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全国大学(港澳台地区的高校除外)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万篇。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3.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万项。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三)竞争中的知识转移大学通过技术转移直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大学的研究产生了大量对经济有重大价值的知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政府都渴望这些知识得到商业利用,以提高竞争力,大学积极响应,通过专利许可和授权、产学研合作、利用发明直接创办企业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转移。在中国,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十五期间曾规划100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基地。(四)大学法上的产业受空间的影响,大学对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地方化”,这主要体现在大学企业上。大学企业经常开辟新的产业,使地区产业多样化。这些企业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推动当地金融、通信及其他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从而促进其他各类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生深远影响,并最终给当地的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三、坚持大学的理想,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一)教育要有创新热情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学生。创新型学生既要有严谨的精神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创新激情和标新立异的特质。宽领域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激情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涵盖的主要内容。李岚清同志在主持教育工作时谈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二)树立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的理念,发挥学术的引领作用高校教师本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部的“重头戏”。2004年,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在高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2005年,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联合设立并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当前,人才强校战略理应也正在受到高校的普遍认同。(三)学科为基础进行服务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特色。这一点,极力倡导合并办学的李岚清同志也毫不讳言。他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在学科建设上,应防止低水平重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凝练学科方向,集中优势力量。每一所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都要立足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传统优势和区域特点,制定出具有战略高度和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规划,注意集中优势资源和形成鲜明特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要秉承大学服务社会的理想,就要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诸如,围绕经济建设与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