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深刻的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制定人口政策,是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课题。随着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社会人口结构正式进入老龄化。一方面,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使医疗、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经济红利逐渐消失。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将对不同历史时期生育政策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对未来生育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2.研究意义理论上,丰富了继“三孩政策”实施以来对我国生育政策的研究。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数次变化,改革开放时期的人口红利使我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式步入老龄化,关于生育政策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历史上的不同生育政策,反思不同时期生育政策的利弊,并结合最新的“三孩政策”,总结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前进方向。现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人口红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赡养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基于此,本文通过探究生育政策对社会层面的影响,逐步探索出新形势下生育政策的走向,为生育政策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国内外文献综述1.中国人口政策的雏形人口政策在古代就已经被统治者所重视,倪方六(2016)指出先秦时各诸侯国多采取积极的生育政策以满足战争的需要REF_Ref25275\r\h[1]。与现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同的是,统治者通常鼓励生育,在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后,会对生育多者家庭给予补助。古代医疗水平不高,人类寿命较短,加之且冷兵器时代人口是农业和军事的重要保障,因此古代的生育政策是鼓励生育而并没有限制生育。方琳(2017)这样阐述明朝的人口政策:人口增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人口思想。明代承袭了这一精神,从帝王到大臣及学者一致肯定户口增加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政策中也将地方年增户口多少作为地方官的考核内容之一REF_Ref26718\r\h[2]。邱涛(2022)认为中国古代生育政策的核心是大力促进婚育、增加人户,以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在结束封建王朝后,由于文化与西方的交流碰撞,生育政策也产生了一些改变REF_Ref26976\r\h[3]。俞莲实(2008)提到在民国时期,美国生育节制运动创始人桑格夫人曾两次访华来宣传生育节制思想,她的思想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REF_Ref27345\r\h[4]。在这一时期,民国政府的国家权力开始对个体健康、性行为、生育进行监督和管理。李道缉(2009)提到孙中山认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REF_Ref28282\r\h[5]。故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物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政权的掌权人物大多奉行孙中山的人口理论,他们不承认中国“人满为患”,他们认为中国生产力落后且地大物博,很多土地和资源未被开发,如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升,中国能够供养的人口远不止此。但他们也承认了在沿海和沿江地区人口过剩的问题,并且已经想到了通过移民来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但纵观民国的生育政策,大多只是理论提出,由于国家不统一和战乱的影响,许多政策建议并未得到实施。2.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生育政策及相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前的二十年间,由于民国的连年战争加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虽然农业生产力和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面对工业化的人口需求和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必须提升人口数量。马红鸽(2021)指出在抗日战争期间,党的革命根据地为应对不断涌入的难民,通过系列举措及颁布新政策,短期内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增长REF_Ref28785\r\h[6]。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生育政策的文件包括《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的决定》、《优待移民实施办法》等。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共产党治理区域的人口增长,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生育政策的最早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针对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对中国革命的质疑态度发表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其中基本观点就是强调人口多是好事,人口多所引起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生育政策埋下了伏笔。3.建国初期的生育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鼓励”性的生育政策,这些政策为战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怡颖(2017)提到自1949年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艰苦奋斗下,社会趋于稳定,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安定祥和,这使得新中国的人口发展处于十分优越的条件之中REF_Ref30477\r\h[7]。谢婧(2014)提到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面临着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工作重心的迅速转移REF_Ref29311\r\h[8],因此没有过多考虑人口问题。这些政策为战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完全放开的政策迅速被修正,郑维之(2014)提到,在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总人口为6亿零193万8035人,这个数字刷新了当时中国人头脑中的“四万万”这个固有思维REF_Ref29559\r\h[9]。自此,中国的生育政策开始了科学的规划与施行。在此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生育政策做出了一系列论断和调整。1953年首先由刘少奇主持召开“节育工作座谈会”;1956年9月周恩来在“二五”计划中再次提出要倡导“节制生育”,要求计生部门、卫生部门协调工作积极宣传“节制生育观念”;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计划生育思想。1957年3月,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做了关于“人口与节育”的学术报告,随后其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大灾荒,人口数量受灾害影响有所下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结束后,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使人口适应生产力的需求,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补偿性生育,迎来了新的生育高潮。1962—1970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1.5亿,成为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由于放开的生育政策导致人口数量猛增,这对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周恩来1962年2月7日再一次表明了“节制生育”的态度。同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表明要在人口稠密的广袤农村和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宣传推行“节制生育”,使无计划的生育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生育”。4.计划生育政策确立阶段的政策实施及影响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全面开展。中国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仝志辉、杨晓婷、彭福林(2018)提到从70年代到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愈发得到国家重视,执行力度不断增强REF_Ref31012\r\h[10]。周长友(2018)指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REF_Ref31368\r\h[11]。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妇女生育进行管控,在控制每个家庭生育人口的同时,提倡适龄青年晚婚晚育。同时大面积科普相关医学知识,免费发放计生用品以及推广科学的避孕方法。这一时期严格的生育政策使出生人口大量减少,人口结构有所改善,过度生育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得到缓和,但在部分地区,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刀切”和强制堕胎等激进措施。5.新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新世纪前10年,由于长期人口结构的优化政策开始发力,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剧增,这一时期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由于人口基数仍然庞大,导致社会资源仍然无法与之相匹配,因此大体上仍延续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家只生一个孩子。2012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出现首次下降。陈对(2021)指出人口红利已逐步消失,这意味着养老金、赡养等问题逐步凸显REF_Ref31643\r\h[12]。都阳(2019)分析道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和快捷的经济发展,让中国迅速地完成了人口转变的过程REF_Ref31868\r\h[13]。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赵旭凡(2022)提到全面推行三孩政策是我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REF_Ref32070\r\h[14]。这一时期人口政策不断调整,从侧面反映出新时期我国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步凸显,适龄人口比例下降严重,生育政策也再次迎来了新的调整。李颖、刘安长(2021)分析了育龄女性的生育二孩、三孩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政府与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大于私企及女性学生REF_Ref32374\r\h[15]。这也给政策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更多地配套设施落地。黄玲、于轩辕、赵歆、李邃(2017)提到,二孩三孩政策需要社会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包括教育、女性假期、产妇医疗、就业保障等多个方面REF_Ref158\r\h[16]。\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KangLiangyu;\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JingWenzhan;\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LiuJue;\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MaQiuyue;\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ZhangShikun;\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LiuMin(2022)认为应充分考虑不同社会人口特征人群和有生育意愿人群的障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育儿政策和配套措施REF_Ref1667\r\h[17]。6.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及人口老龄化等相关问题杨虹(2016)在文章中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脱离了时代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该做的就是不断反思,思考过去的政策存在着什么问题,未来该如何解决REF_Ref2898\r\h[18]。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生产力提升。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生育政策带来了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迈入21世纪,由于生育政策的限制,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t"/zn/Detail/index/GARJ2021_2/_blank"MIAOCHUNGANG(2021)认为,在老龄化的压力下,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对本已脆弱的女性就业产生了影响REF_Ref3035\r\h[19]。政策的制定如果无法具有长远目光,那么一时的好政策终究会变得没那么好。现在我国面临着适龄劳动人口短缺、养老金压力增大、人口基数依旧庞大、社会优质资源无法惠及到每一个人等切实人口问题,这些都需要生育政策的不断的结合实际、结合国情调整以解决。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文按照六个大的方向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将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生育政策,以探究中国生育政策的雏形和历史延续,不同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文件及行政法规,探究计划生育政策不同阶段的演变及其具体实施情况。第二部分:将探究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生育政策及相关理论,及其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对人口增减的影响。第三部分:将对建国初期的生育政策进行分析,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因素,探究政策的具体成因。第四部分:将研究计划生育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阶段的具体生育政策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影响。第五部分:将对新世纪以来的生育政策变化进行研究,具体探究政策变化的背景和动因,反思探究生育政策的影响,指出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将通过对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与预测,结合当前国内形势及相关人口数据,探究新时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前进方向。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法,查阅了大量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同时也查阅了有关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相关文献,通过归纳和分析中国生育政策的变化,同时结合最新的政策导向,对未来生育政策的走向进行展望,为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时间线纵向比较中国生育政策的具体改变和延续,得出政策演变的规律。创新与不足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创新地结合了从古至今中国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大体变化,寻求当前生育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国内相关文献多注重某个特定时期和历史背景的生育政策研究,没有结合相关的历史因素进行统筹看待。本文探讨了中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结合近代以来政策的具体变化,将现代生育政策与古代的生育政策和观念相结合,找出其中共通的地方,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未来政策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仍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具体案例和具体地点的分析,没有进行微观的研究,对于政策的历史成因研究不足,对相关历史文献收集较少。中国生育政策的回顾(一)计划生育政策的雏形——古代生育政策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在民间社会实行宗法制度。人们渴望儿孙满堂和血脉延续。加之古代处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战争和医疗水平的落后,使得民间观念多重视生育。人们认为子嗣的绵延意味着血脉的传承和家族的兴旺。民间俗语“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体现了古代民间对于生育的重视。人们将生育当做生命中的头等大事,生育的地位与孝顺父母和勤劳农桑摆在了一起。这三件事缺一不可,被作为是否孝顺的三个标准。多子多孙子嗣观念的产生,其一是因为在宗族社会中,子孙的多寡决定了家族的兴衰,男子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男子多更利于家庭的发展与宗族的壮大;另一方面多子多福的子嗣观念也是受祖先崇拜观念的影响,子嗣绵延才能侍奉祖先,延续香火,而反过来祖先才能更好地庇佑子孙,因而多子就会多福。民间的生育观念除了强调“多”这一核心,还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观点。古代民间生男叫做“添丁”、而生女为“添口”,这种叫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丁”代表着人丁,可以帮助家里进行农业劳作和徭役的男性成员,而“口”仅仅代表着家里多了一位吃饭的人。男性可以考取功名,孩子随父姓可以传宗接代,而对于女性父母只寄希望于早日出嫁。这些因素造成极端的重男轻女观念在古代盛行。同样的,对男孩女孩的期待也不同。若是男孩,则希望他将来能够建立功业,成就一番抱负;若是女孩,则希望她本分、勤恳,不生事端。可见在婴儿一出生,父母便赋予了不同性别的婴儿不同的期待。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只有男子才能承继宗祀,若家中无男子,只有女儿,则意味着没有人能继承祖宗血脉。宗法社会下,女孩长大嫁人后脱离原生家庭,进入男方家庭生活,与原生家庭的联系逐渐减弱,这就意味着女方的原生家庭中失去了一个劳动力,而男方的原生家庭增加了一个劳动力。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重男轻女的思想。古代重视婚配生育,且提倡早婚早育。统治者通过制定早婚政策以达到刺激生育的目的,颁布法令规定青年男女的最晚婚配年龄。同时鼓励生育,对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可免除相应徭役和税负,且出台配套的措施和资源支持妇女婚配生育。将婚配生育上升到社稷高度,不仅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同时在民间宣传中不遗余力。对于妇女保护,古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唐宋规定对于妇女犯罪,审讯时禁止刑讯逼供,且部分刑罚可由其子侄兄弟等代替,以保护妇女名声,且不可对孕妇实行死刑等刑罚。在妇女怀孕期间,官府会提供相应的保护和赋税减免。《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题便是关爱儿童。古代重视对儿童的保护,制定了侵害儿童犯罪的惩罚措施。唐朝时规定父母遗弃孩子要受到两年的刑罚REF_Ref4720\r\h[20],明清规定虐待妇女儿童是“十大罪”之一,可判凌迟。(二)计划生育政策的探索——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及政策陈独秀与李大钊两位共产党先驱为早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人口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他们主要批驳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即批评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对社会底层和广大平民生育状况的忽略,指出马尔萨斯的观点不适合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他们认为人口和生育问题不只是自然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必须对社会进行变革。陈独秀认为既不能以人多自豪,也不能觉得人满为患。解决中国的人口政策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提升人口素质,而不是单纯地限制或者鼓励生育,并且提到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和人口政策相辅相成。李大钊则主要批判了西方用战争求“生存空间”的理论,以此说明世界人口没有过剩的忧虑,反而有过减的危险REF_Ref5314\r\h[21]。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对于根据地的人口政策便有了自己的实践。由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中国处于大动荡时期,内乱不止,频繁的战争和敌对势力的围剿使得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政策实践的过程中对人口问题更加重视。在这一时期,党的领导机构通过颁布新的人口政策以应对战争和生产的需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注重生产,对于土地减租减息,吸引了大量出逃的地主和贫农,由此推动革命根据地的人口增长;垦荒移民,吸纳难民,向难民分配土地、房屋和生产资料,并且划定开垦区域,由此扩大生产,为人口增长创造物质条件。这些积极的人口政策解决了许多逃荒和躲避战争而来难民的生活困境,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人口和经济的发展REF_Ref5736\r\h[22]。(三)计划生育政策的酝酿——建国初期的生育政策及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为了做好\t"/item/%E7%AC%AC%E4%B8%80%E6%AC%A1%E4%BA%BA%E5%8F%A3%E6%99%AE%E6%9F%A5/_blank"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民登记工作以及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切的人口数字,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为6.0193亿人REF_Ref5980\r\h[23],远远超出当时中国人“四万万”的固有认知。建国前的“鼓励”性生育政策带来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在经历连年战争后,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厂停办、企业倒闭。且国民政府败退台湾时迁走许多重要军事和工业基础,新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无法供养日益剧增的人口。毛泽东认为“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也完全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生产。”REF_Ref7538\r\h[24]。毛泽东的人口观点发展成为没有控制的自由增长政策。50年代中后期,受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短期内提倡并采取了节育行动,但纵观毛泽东时代,人口总体上是自由增长态势,人口和生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是妇幼保障、儿童福利和学龄前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对于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并没有过多关注。根据人口规律,总和生育率2.1是一国的人口平衡标准REF_Ref6565\r\h[25],在这一指标下人口数量会保持稳定,资源可以被合理分配。中国在1949—1971年的总和生育率超过了6.0。1982年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人口达到了10.3亿,几乎比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口数据翻了一倍。在中央批判马寅初人口政策猜想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思想,有关节育的宣传没有完全停止。但由于紧接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天灾人祸,宣传活动暂时停滞。但在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后,中央又加大了对节育的宣传,发表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计划生育政策的雏形初显。(四)计划生育政策的确立——“一孩”时期的生育政策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出台,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在1982年12月被写入宪法。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REF_Ref9452\r\h[27]。计划生育有了明确执行标准。政策的提出有以下三个背景因素:首先,新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人口已经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了10亿大关,这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不匹配,出现了住房困难、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就业难、教育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其次,中央领导层面认为过去30年提倡节育的措施无法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必须采取立法和出台政策等措施确立计划生育政策,且伴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展,人民思想得到了解放,生产力快速发展,政策实行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再次,由于社会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政策正式确立前已经有了具体实践。为了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中的“一孩政策”。国家和省市层面实行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来保证政策的执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进行法律宣传和生育知识的普及,向广大民众发放计生知识的手册,在社会形成只生一个孩子的风气,同时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向适龄男女发放计生用品并普及相关医学常识;其次,要求已婚育龄男女办理《一胎生育证》(即《准生证》或《计划生育服务证》),通过证件办理审核,确定已婚夫妇是否可以合法生育,同时也兼具服务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产后护理的相应功能,只有具有该证的新生儿才可以办理户口和出生登记手续;再次,制定超生惩罚措施,规定向违反计划生育相关法律生育的夫妇征收相应的罚金,且违法生育的新生儿不可开具出生医生证明和落户。这些措施使一路“高歌猛进”的生育率直接呈断崖式下降,政策实施的严格程度使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新生人口锐减。新生儿的减少使得普通夫妇的子女减少,养育孩子的开支相应减少,减少了家庭负担,提升了家庭生活水平;同时在这一时期减少了人口压力,使国家发展和资源分配更加高效和合理,有助于国家改善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状况;最后,长期的一孩政策使社会抚养比下降,劳动人口剧增,带来了人口红利,加速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激进的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欠缺和一刀切等情况,“一孩政策”的具体举措存在着争议,如强制堕胎和强制绝育手术等行为反映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足。生育政策的收紧并上升为基本国策有以下原因,首先,由于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以来的休养生息,人口“超速”增长,人口发展远超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80年代初,中国人口政策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需要。“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十分突出,广大工人下岗,人民公社破产,已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无法应对持续超速增长的人口;其次,人口政策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举措,而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需的长远战略决策,是中国现代化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提出全国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人口问题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因素。再次,经济方面的推算指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那么20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2亿REF_Ref9971\r\h[28],这和现代化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冲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发展科技、改革技术,而不是需要大量的工人,大量的人口会使得教育资源始终处在低端的地位,而四个现代化也会化为泡影;最后,在改革开放后,中央决策层面提出了“小康”战略目标,主要目的是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的既定目标,这就要求人口增长的速度必须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五)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新世纪的生育政策21世纪伊始,政府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发表《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表明了国家将继续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并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口基数仍维持在一个较多水平,但生育率已经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为了更好地贯彻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进行了规范和立法。随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为13.4亿,总和生育率为1.18,这些数据远低于前文提到的《决定》中对中国人口的估计,同时由于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和老龄人口的增多,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这也预示着新一轮的计划生育政策变动即将开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为13.26%,0—14岁人口占比为16.6%,分别比2020年下降了2.93和6.29个百分点REF_Ref10458\r\h[2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人口在逐步减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加快,这就要求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人口性别分布、地区分布极为不均,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应运而生。2011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但是该政策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提高生育率的作用微乎其微。首先是满足条件的育龄夫妇基数较少,其次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社会层面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多生。同时人们逐渐重视教育、生活品质等因素,不愿意为了多生孩子而牺牲已有的生活品质。由于政策作用甚微,我国在2013年再一次调整了生育政策,提出单独二孩政策。数据调查显示到2014年底,全国共有92万对夫妇符合生育政策要求并获批生育二孩,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1687万,比上一年多出了47万。这表明及时的政策调整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期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夫妇共有1100万对,申请成功人数不到十分之一。单独二孩政策的调整对于老龄化进程和劳动力减少等问题仍未起到显著作用,中国老龄化进程继续加速。由于双独二孩与单独二孩的政策作用收效甚微,我国于2015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政策实施5年后的2020年,我国的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并没有提升,反而逐年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根据调查数据,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的数量比例为59.5%,而一孩所占比例为40.5%,这一方面表明全面二孩政策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一孩出生比例过低,这也会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2020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为1200万,创下自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历史最低出生人口记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宣布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以及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的《决定》中不只是开放了三孩生育,更重要的是全面部署了配套支持措施。首先实行奖励扶持和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且不限制户籍REF_Ref10912\r\h[30]。其次保护女性的合法权利,招聘女性的企事业单位要为育龄女性提供适合其时间的弹性工作时间,保证其在生育和抚养阶段工作得到保障。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刺激生育需求。计划生育政策引发人口问题的反思(一)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进程加快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代表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截止2021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6736亿,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2.0056亿,占全国人口的14.2%。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视作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由此可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已经逐步加深。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会达到顶峰,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超老年型社会。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却正在经历着负增长。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与2010年相比减少4000万,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并且未来还会延续这种趋势。老龄化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导致人口抚养比(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的变化,我国2020年人口抚养比为19.7%,即每100名劳动年龄的人口创造的物质财富需要供养约19位老龄人口,比2010年提高7.8个百分点,专家预测到2050年人口抚养比将超过43%,届时,伴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我国的养老金制度面对的情况将更加恶劣。未来几十年里,养老金将有超万亿的空账,劳动人口待遇、自然环境状况、公共卫生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二)人口分布不均,地区发展受限中国的人口分布以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线为界,该线以西人口稀疏,以东人口稠密。具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广大的人口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和西部中心城市,一方面使中东部地区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较大,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紧张,另一方使西部发展滞后,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地方财政存在较大压力。在人口稠密的发达地区,医疗完善,生活质量高,平均寿命长,老龄化严重,加上发达地区开放的生育观念造成生育率较低,使发达地区养老压力大,普通家庭劳动年龄人口负担重。在人口稀疏的欠发达地区,人口稀少,医疗条件不完善,加之较为陈旧的生育观念,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出生率高,但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口优势无法发挥效用,人口外流严重。(三)人口性别失衡,冲击婚姻制度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性人口为7.233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51.24%,女性人口为6.8478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48.67%,总的人口性别比为105.07(以女性为基数100)。这意味着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余万REF_Ref11121\r\h[31]。男性人口远远多于女性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适龄男性无法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初婚男性和二婚女性的婚配情况逐渐增多,甚至“剩男”与“越南新娘”这一类词汇变成了网络流行语,这代表大量适龄男性遇到了婚配难的情况;其次,彩礼问题凸显,由于男女比例极度不平衡,导致民间存在着女方索要高额彩礼的现状,以江西为例,有统计显示该省大约每11个90后中有6个男生,却只有5个女生,这使得江西的民间嫁娶面临着高额彩礼,男方家庭往往要支付一大笔礼金给女方家庭,彩礼问题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嫁娶,且也易引发婚后的夫妻矛盾和婆媳矛盾;再次,性别比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针对女性的人口拐卖、性犯罪和适龄男性产生滋生反社会情绪等,这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冲击,是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四)人口基数庞大,资源分配不均中国人口总量当前仍然是世界第一,结合目前的三孩政策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升,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突破20亿。人口基数庞大引起了许多问题:首先,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中国存在着许多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和地区,频繁的资源开采使得当地环境不断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悖,而环境恶化又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受到影响,耕地被占用、破坏,影响基本生存条件;其次,大量的人口使得普通民众的工作、住房、受教育资源紧张,“内卷”一词应运而生,表示中国人口众多使得各行各业和升学竞争变得激烈,高等教育资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人口多但不精。为了一份好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地努力,甚至不惜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如“996”、黑心工厂等现象;再次,大量的人口也使得中国经济转型较为困难,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着基础的工作。中国的义务教育使得中国人基本摆脱了文盲的状态,但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无法实现普惠性,这使得中国科技人才较少,变相的减缓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整体发展。最后,人口基数庞大使得某一时期易产生老龄人口剧增的现象,加大了社会的整体养老压力。(五)生育意愿低迷,养孩成本昂贵据调查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为1.76个,2019年为1.73个,2021年下降到1.64个。当前育龄女性多为90后、00后,她们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相比于70、80后一代平均受教育时间更长。且绝大部分在城镇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和竞争压力,晚婚现象突出,生育意愿低迷。新的生育主体更加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在文化观念上也少有接受“多子多福”这一思想,她们认为过早的婚育会使生活成本增加,给未来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老一辈“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也没有被认可,新的婚育主体认为生育培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地发展,创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以后给自己养老,他们并不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提供养老。据统计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全国家庭0—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养育成本包括了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如果加上二胎、三胎,那么养育成本更会成倍增加。有意愿生育二胎三胎的家庭,其父母大多已不再年轻,无法再帮其照看孙辈,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养育孩子的成本。同时生育的“隐性”成本也在增加,妇女在孕期和孩子0—3岁期间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企事业单位对于孕期妇女的照顾政策落实存在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孕期和孕后一段时间妇女的收入降低,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家庭生育和教育经费的顶峰,普通家庭用于孩子的成本增多,而夫妇收入却无法很好应对此时期的养孩成本。(六)托育问题凸显,幼教资源短缺随着三孩政策的完全放开,托育服务成为很多育龄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能力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夫妇双方都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工作,而选择生育二孩三孩,孩子在入学前的照看问题变得难以解决。这个因素制约了育龄夫妇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而造成该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国家层面缺乏对托育的顶层规划,没有相关立法和政策来规定托育的具体执行方法和措施,使得我国托育服务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督机制;其次是托育行业本身发展较为缓慢,市场存在着收费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无法让委托人安心将孩子交给托育机构;再次是托育行业与幼儿园之间的界限不清,托育机构较少,有些幼儿园承接了托育服务,导致专门的托育机构发展缓慢,无法提供专门性的服务,而幼儿园提供的托育服务对年龄又有一定的限制,据调查近八成提供托育服务的幼儿园只接受2—3岁儿童,严苛的服务条件使得服务受众面狭窄,托育服务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最后,托育机构的收费也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明文规范,普通家庭选择的公共托育机构服务不全面,且数量较少,而私人托育机构又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划和托育安排,且收费较高,育龄夫妇面临着选择的两难境地。计划生育存在的政策不足(一)政策的科学性缺失在建国初期的政策制定中,对于马寅初等专业学者的建议没有进行细致分析,对于他提出的合理控制人口理论进行了批驳,口号式政策偏多,没有结合人口普查的精确数据进行人口政策的制定,政策施行前的试点、试行工作缺失。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生育政策时对于中央政策过度理解的现象显著,使得政策无法贯彻到每一级的人民政府,无法普及所有人民大众。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初期,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了理解不足或过度理解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科学性的缺失,部分地方的计生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计生工作任务,出现了针对超生家庭强制执行的情况,这不仅使超生家庭和权益收到了侵害,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科学性的质疑。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性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初期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参考相关权威的人口预测和政策建议,一孩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过多的情况,没有考虑到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健康延续,没有对未来的人口发展形势进行充分的预测;其次,在政策落实阶段,片面强调数量控制,导致各地政府将计划生育政策设置为政治任务,对于政策的实施,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上级所规定的目标;最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绩效挂钩,严重影响了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的科学和严谨,强制手段频出,罚金征收乱象突出。科学的政策制定需要建立在全面的学科调查基础之上,也需要执行过程中的科学合理。部分地方干部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对于政策的科学执行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老好人”的情况。(二)政策的滞后性显著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根据人口普查情况及时调整,这导致了人口情况的持续恶化和进入恶性循环。计划生育政策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策的时间滞后,我国生育政策的历次调整大多滞后于问题的出现,政策无法在问题出现或严重前出台,只能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被动的出台相应调整政策,对于政策可能引发的另一种问题没有进行预测和评估,这导致了政策的时间滞后;其次,政策的决策滞后,在人口问题出现后,政策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决策时间较长,无法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态势进行实时的政策决策;最后,政策的实施滞后,从政策指定到政策落实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减弱,同时,由于各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同,使得政策在各地实施存在着时间差。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问题也会随着形式的变化和政策的实行而产生变化,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问题,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每个生育政策在实行时都会呈现出良好的正面效应,对社会问题的缓解起到作用,但问题被解决或者政策长期执行后,正面效应就可能转换为负面效应,且原有的政策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不及时调整原有政策,它的负面效应也会加剧,使得下一次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更为困难,政策成本也会增大。如20世纪初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初见雏形,但是一孩政策并没有相应的调整,直到2011年宣布实行双独二孩政策,而这时政策的改变所带来的效用已经大打折扣,需要频繁的变动来消除政策滞后性所带来的恶性循环。(三)政策的执行力不够政策最终目的实现需要将政策实行贯彻到各级政府,生育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问题,各级政府由于理论学习不强、没有深入联系群众等原因,对于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没有贯彻政策的核心内容。如在80年代一孩政策时代,对于社会抚养金的缴纳,存在着乱收费等情况,也存在着超生二胎、三胎等情况。基层干部存在着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想抓、不敢抓等情况,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敢得罪超生户或为了完成政治绩效而过度执行政策,对超生妇女进行强行堕胎,对于超生家庭进行强行节育。由于生育政策的特殊情况,使得违反政策的隐蔽性较强、违法手段多,部分人员不择手段钻法律空子办理假离婚或者异地落户进行超生。政策执行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原因:首先,理论武装不足,对于政策的理论学习部分地方政府还停留在表面,或是只注重了理论学习,而没有对政策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就导致了“纸上谈兵”情况的发生,没有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其次,政策执行者的群众观念不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较少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根据政治目标发号施令,对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没有全面的评估,单凭数据了解政策执行状况;最后,政策执行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状况没有建立完整的考察机制,部分地方政府只是机械的完成政治任务,这就需要政策的执行体制不断健全,通过制度的方式将政策执行合理化、规范化。(四)政策的监督缺位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是政策合法、合理、正当的重要保证,可以有效的确保政策执行和政策调整以及政策终结。生育政策在执行的初期过程中由于覆盖面广、受众人群多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合理执行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主要依靠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政策执行主体的自我监督不足。这导致在政策实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主官只寻求应对上级政治任务和相关考核,并没有切实考虑政策的具体执行效用和执行方法。缺乏政策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对于政策执行不力,违规执行生育政策的情况,缺少相应的事后问责和事前预防。同时对于政策执行中的违法情况存在着监督调查手段单一和调查取证难等情况,遇到当事人较大的抵触情绪时,更加难以通过监督手段查清其违法事实。生育政策的监督缺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传统的行政制度根深蒂固,我国实行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在以往生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党政不分的情况,这就使得政策在各地方实行的细则往往由当地党政一把手掌握,缺乏对权利的有效监督,各地生育政策的实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一把手的影响;其次是行政文化官僚化,每个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一个地区如果长期盛行消极的官僚文化,那么必然对政策的监督实行起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地区消极的官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在某个体制内部形成都不敢说、不愿说的情况,影响政策监督的落实;最后是监督主体的缺位,中国有着较为完整的监督主体,包括行政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也有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但是在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过程的监督中,存在着分工不明、监督不力的状况,各个监督主体对于自身应该发挥的监督效用权责不明晰,导致了监督主体的缺失。疫情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化建议(一)应对疫情挑战,适度针对调整2019年末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已持续近三年,疫情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疫情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低生育率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方案实际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不应该放弃REF_Ref15651\r\h[32]。有调查显示,疫情状况下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疫情导致了长期的封控管理,人们无法工作,出行受阻,收入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于生育后生活水平的降低感到担忧;其次,疫情的长期存在使部分人群产生了心理问题,全国公共场所关闭、娱乐设施暂停、学校暂缓开学,人们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变少,适龄男女对于婚配的意愿也有所降低,焦虑和抑郁人群的发展比例有所上升;再次,疫情给人群造成了恐慌,频繁的接种疫苗和核酸检测让人们为自己的健康担忧,对于生育的规划有所推迟。针对疫情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政策需要适时的调整以应对疫情变化。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网络家庭办公相关技术和设施,让广大育龄夫妻封城但不失业,在家里可以照常完成工作任务,且相应收入不会减少;另一方面,要注重疫情期间的心理咨询工作,针对育龄男女或者孕期夫妇的心理问题及时处理,细心疏导,同时加强疫情期间的文化宣传和娱乐引导,维护广大家庭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后,对于疫情期间的生育和相关配套工作细致开展,为疫情期间孕妇分娩开设绿色通道,对于生育后的补助和对幼儿的培育设施加强建设,解决育龄家庭的后顾之忧。针对疫情状况下的政策调整,不仅要顾及眼前现状,更要对疫情形势做出研判和预测,针对疫情可能发生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预案。在疫情有继续扩大的势头时,加强对育龄家庭的经济支持和心理疏导,在疫情趋于减弱时,对于生育政策要加大宣传,对于孕期妇女要提供疫情期间的特别政策照顾,尽量将疫情对生育政策施行效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疫情隔离、检测方面对于孕期妇女进行调整,设置专属的检测、隔离地点,保障孕期妇女在疫情环境下的的身体健康。(二)健全已有政策,建立长效机制目前三孩政策刚刚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还没有健全,省市等地方相应的行政法规也有待制定。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在构建生育友好性的社会上不断前行。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要保证政策长期发力有效,这就需要不断健全三孩生育政策,充分激发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为其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和生育条件。对于积极响应政策的家庭也要建立长效扶持的政策机制,让育龄夫妇敢于要二孩三孩,同时对于二孩三孩的养育问题没有后顾之忧。要使基于权利的计划生育政策制度化REF_Ref17212\r\h[33],做好制度建设。首先,在政策的科学性上,政策健全需要确立相应的政策目标,对于政策成果进行统计和阶段性的评估,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或修改政策,始终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理解三孩政策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政策,政策的出台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考虑到未来形势的发展。地方政府在解读和制定相应的地方法律和行政法规时需要严格执行中央三孩政策的相关规定;其次,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监督部门,对于三孩政策的具体实行要有统一的标准,不可强制执行,也不能对于中央政策置若罔闻、任其发展,严格监督程序有助于政策的健全和长效发展;再次,要对宣传引导工作进行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规范,宣传是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面临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于三孩政策的正确导向十分重要,对于宣传工作也需要健全相关机制,使宣传工作能够事半功倍,以此促进三孩政策的完善和实行中的有效性。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策最终落地实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就要求不仅要完善国家层面的顶层建设,更要注重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设,对地方政府的生育政策制定提供规范的制度和指导,避免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过度解读或者学习不够。(三)强化配套政策,保障政策实行三孩政策实施时间较短,相关政策效果的统计数据还不全面,但从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中可以看到政策的实行具有一定的效果,生育率低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认为未来政策还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集中在如何打通政策实施的效用和如何助力政策的落地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老龄化人口比例远超发达国家,中国人口问题已经非常急迫。未来的生育政策应着重解决生育率低迷和人口老龄化,将政策的中心聚焦在服务相关群体,从管理转变到服务,切实关心民众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这样中国的生育政策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一孩政策时期,需要大量的计生用具和普及相关的生育知识,但受限于医疗和教育的落后,政策的执行被打折扣,大众相对保守的思想使得计生用具和避孕措施难以推广,落后的医疗条件使得节育手术等医疗措施难以大规模普及。且对于政策的宣传受制于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而难以快速大面积推广。放开二孩和三孩政策后,对于育龄妇女的权益保障、家庭养育成本、儿童的入学问题等配套和鼓励措施存在着实行滞后和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三孩政策由于实施不久,各项配套措施的法律文件还在逐步出台,短期内也难以见到显著成效。配套措施不完善将直接导致当前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等后果,极大地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需要快速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并落实到政策实践当中。首先,对于相关的医疗机构、托育机构和针对孕妇的服务中心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投入专项的资金支持,打击市场乱象和存在的不合理收费服务行为,让育龄家庭的怀孕、生产、孕后享受到一条龙的周到服务,建立相关行业的从业标准,将标准制度化、法律化;其次,对于育龄家庭的经济补助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为育龄家庭设立专属的资金池,可征收专门的税款用于对二孩、三孩家庭的奖励和补助,使补贴政策规范化、合理化;再次,推动地方政府的政策出台,让政策在全国落地生根,同时加强政策的文化宣传,建立符合政策执行的良好社会风气,打击不法分子对于政策的蓄意抹黑和造谣;最后,完善教育制度的建设,对于二孩三孩的教育从托幼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同时加强高等教育的建设,让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二孩三孩政策的现实需求。结论中国的生育政策一方面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结合了最新的人口思想观点和我国独特的人口国情。自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政策产生了数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针对现实情况的最新解读而产生。而进步性在于,人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时效性正在逐步增强,喊口号式的政策方式已经消失,而管理型政策向服务型政策的转变亦颇有成效,惠及普通大众的政策中可见的是对相关群体的关怀和支持。本文从中国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入手,详细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生育政策的相关内容以及实施情况,同时结合了古代中国生育的传统观念,总结出中国生育政策6大现状,即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分布不均,地区发展受限;人口性别失衡,冲击婚姻制度;人口基数庞大,资源分配不均;生育意愿低迷,养孩成本昂贵;托育问题凸显,幼教资源短缺以及政策的4个不足即科学性缺失、滞后性显著、执行力不足和监督缺位。最后针对生育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疫情情况,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人口均衡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如何制定合适的人口生育政策、如何保证政策切实落地且行之有效,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参考文献倪方六.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J].北方人(悦读),2016(08):50~51.方琳.明代人口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7:21.邱涛.古代社会的生育政策智慧[J].人民论坛,2022(06):126~128.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78.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J].近代中国,2009(00):63~77.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05):29~38.孙怡颖.建国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嬗变及其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7:15.谢婧.从放任到节制:中共计划生育思想的萌发(1949-1956)[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6(05):93~96.郑维之.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J].党史博览,2014(04):57.仝志辉,杨晓婷,彭福林.人民公社时期村社内部控制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金山村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汔车运输合同
- 2025技术服务合同书(含技术培训、技术中介)
- 2025土地种植苗木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大型商场商场装修工程质保合同规范文本6篇
- 2024年环保产业土石方工程运输项目合同模板3篇
- 毕业课程设计建议
- 硬件课课程设计抢答器
- 电影教学的课程设计
- 机械加工动力头课程设计
- 机械爪子课程设计
- 2024年-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青干班培训个人总结
- 2021~2022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固态电池生产(1GWH)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拿地
- 中建一期工程履带吊安拆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游乐新“室”界室内乐园洞察与趋势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乐考非纸笔测试题(二 )(苏教版2024秋)
- 办公楼电气改造施工方案
-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3
- 校园餐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