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下的教材解读:初中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特色及教学价值_第1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材解读:初中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特色及教学价值_第2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材解读:初中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特色及教学价值_第3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材解读:初中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特色及教学价值_第4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材解读:初中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特色及教学价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材解读:初中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特色及教学价值对于古诗文学习而言,课后注释是一种重要的助读工具。学生通过阅读注释获得丰富的信息,利用注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古典诗文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统编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呈现出新的编写特点,古诗文注释的编写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对初中教材唐诗注释进行探究,分析其编写特色和教学价值,以期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编写特色鲜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历时多年,经历诸多环节,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唐诗注释作为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鲜明的编写特色。第一,修改完善部分注释内容。一是对部分字词的介绍进行完善,包括对意象、版本、作者等信息的细化。例如,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诗题注释中,统编教材除了介绍选文出处,还将版本信息交代得更加具体完整;在作者信息方面,统编教材补充了对李白生活经历的简单介绍:“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这一信息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李白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探讨的兴趣。二是对部分注释表达进行规范。如对作者生平、所涉地名的表述更为严谨精确,并采纳了一些学界研究成果。如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注释中对作者王勃生卒年的介绍由“王勃(650—675)”调整为“王勃(约650—676)”;作者籍贯介绍由“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改为“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三是对部分注释内容进行修改。如七年级上册《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对诗题中人物“李龟年”的介绍曾为“著名歌手”,显然脱离了词语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语境;统编教材将其改为“著名乐师”,更符合古代文化背景和诗词语境。第二,重视古代文化知识介绍。语文学科是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这使得唐诗的注释数量明显增多,并且丰富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涵盖典章制度、史地名称、历史典故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宽唐诗解读的思路。比如,古代文人除了姓名,大多还有字、号等多个称谓,体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八年级上册编选了《野望》一诗,对于作者王绩的介绍,统编教材补充了“号东皋子”,这对于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志向有所帮助。第三,体现内在的编写逻辑。统编教材唐诗注释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一是与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相适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四季美景”,教材通过注释对诗句所描写的美景进行了解读,如“〔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帮助学生达到“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这一单元学习目标。二是体现“循序渐进”的发展性原则。对于前一册教材已经注释过的字词或文化常识,后面的教材不再重复注释,编写体例更加清晰,也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巩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价值独特统编教材中唐诗的注释,在注解文本内容、丰富阅读资源、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思维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初中古诗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第一,讲解文化知识,减少阅读障碍。唐诗创作年代距今久远,语言使用的差异、事物典制的变化,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教材中的注释能够帮助学生“搬走”一些阅读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材对唐诗中的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法、典章名物等进行注释,为学生疏通诗句大意、理解作品内涵提供辅助和参考。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龙标”一词涉及古代称谓文化,教材注释不仅解释其“指王昌龄”,还告诉学生“古代常用官职或任职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对作者时代、写作环境、选文出处等进行注释,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缘由,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文本特点。如七年级下册编选了岑参的《逢入京使》,注释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唐天宝八载(749),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说明了诗人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据此入题,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第二,拓宽教学空间,培养自学能力。教唐诗时,教师可以围绕注释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还能以注释为抓手确立教学重难点,带领学生感知文本,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八年级上册编选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注释中特别对“征蓬”“孤烟”等具有典型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进行阐释。这些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映射,对学生理解诗文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抓手,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意象,“寻找意象与意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中提炼情感的脉络”(陈瑜《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有效地感知诗歌文化内涵,正确把握诗人情感。统编教材中的唐诗,一部分被编入教读课文,一部分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自学。对于教读课文,学生可借助注释开展课前预习,积累字词典故,充实写作素材;可以将唐诗注释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多元理解;还可以根据注释对选文出处的介绍寻找课外阅读书目,根据注释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介绍开展进一步探究,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对于课外古诗词阅读部分的唐诗选文,教材在注释之外增加了赏析批注,引导学生利用助读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第三,提升语文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亮眼的存在,选入教材的唐诗是其中最经典的篇章。这些作品的注释,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体式的优美、字词意象的精巧。比如八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编者在注释中对一些意象的象征和隐喻进行说明,如“〔欲济无舟楫〕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等。这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学习修辞手法,还让他们感受到古诗文词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提升其语文素养。同时,学生的文化视野也通过学习注释得以拓展。如通过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地名“五津”“三秦”的注释,学生了解了古诗文中“以地名代事物”的写作手法,教师可由此拓展,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