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废论文_第1页
死刑存废论文_第2页
死刑存废论文_第3页
死刑存废论文_第4页
死刑存废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刑存废[内容摘要]死刑是根据法律有关规定,行刑者基于有关权力,剥夺一种犯人生命的刑罚,世界上最古老、同时最严肃的刑罚之一。“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就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死刑是一种最为严肃的生命刑,截至4月30日,世界上超出三分之二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而在法律上保存死刑并在实践中合用死刑的国家现在仅为59个,现在尚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重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和亚洲地区。[核心词]死刑、刑法、刑罚死刑是最古老、最严肃的,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办法,又称生命刑。在我国,涉及死刑立刻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状况。……死刑存废之争已由一种法律问题上升到了伦理学、哲学的高度。在此我谈一谈个人的见解。一、死刑的发展与现状……1、绝对废除死刑。这种状况是指在宪法或法律中明确规定废除刑事法律中的死刑,或者在全部刑事法律中均无规定死刑。自1865年罗马尼亚率先废除死刑以来(1939年又恢复),明文规定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现在世界上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废除死刑的国家已有近四十个。2、相对废除死刑。这种状况是指法律规定只对普通刑事犯罪废除死刑,对叛国或者政治犯罪、军事犯罪则保存死刑;或者宣布和平时期废除死刑,战时对某些犯罪恢复死刑。现在相对废除死刑的国家共有十八个。3、实质上废除死刑。这种状况是指法律条文中虽规定有死刑,但是在过去若干年内从未执行死刑或者从未判处过死刑,死刑条款形同虚设,从实质意义上讲与废除死刑并无二致。现在,世界上实质废除死刑的国家已有三十个。4、保存死刑,严格限制死刑的合用。这种状况是指法律上仍然规定有死刑条款,亦运用死刑条款判处死刑和执行死刑,不特别指明死刑使用的时效限制,但却规定对死刑合用的严格限制条件,例如死刑的合用范畴、合用对象、合用程序、执行方式等等。现在保存死刑的国家绝大多数有这种严格限制性规定,并且呈明显的“限制渐强”的趋势。……二、世界范畴内死刑的存废观(一)废除死刑的观点……1人的生命权犹如其自由权、平等权、追求幸福和财产权同样,是与生俱来,自然赋予的,这种权利能够自然消亡,但作为生命全部者的本身和其别人都无权剥夺。国家的刑罚权只是每个人为了社会福利和保护自己更大的自由而牺牲的“个人自由中最微小的部分的总和”。在缔结契约构成社会时,人们并没有把生命权交给国家,人们牺牲个人自由中最微小的部分,不可能是为了进一步牺牲最贵重的生命。因此,国家用刑罚权来剥夺人们的生命,是违反社会契约本质的,因而也是不公正的。2刑罚的目的即是通过实施刑罚,产生对社会上有犯罪倾向的不稳定分子的恐吓作用,以克制其走上犯罪歧途,达成普通防止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前提就必须是刑罚的实施确能使人们产生一种“恐怖感情”。但实践证明,死刑的执行不能使人们产生这种“恐怖感情”,而剥夺自由刑则能产生这种效果。3法官在运使用方法律解决刑事案件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司法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对于种种司法错误,重要的是其一旦发生,便设法予以补救。而为此,前提必须是所做的错误判决有得以补救的余地。而死刑判决一旦做出,便人头落地,即使发现有错误也无可挽回,由于“人死不可复生”,人已处死,再好的补救方法也不可能恢复其生命。因此,应废除这种“无可挽回”的刑罚4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洛克指出,处在自然状态的人类在割舍自然权利中的一部分构成国家权力时,所割舍的权利不涉及生命,即没有把自己的生命权交出来。由于“一种人既然没有制造自己生命的能力,就不能用契约或通过同意把自己交由任何人奴役,或置身于别的绝对的任意权力之下,任其夺去生命。谁都不能把多于自己全部的权力予以别人;但凡不能剥夺自己生命的人,就不能把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力予以别人”。意大利出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将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用以解释刑罚权,认为社会任何人均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权,也不能通过契约将之交与他本人的统治者。由于人的生命权是天赋的,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这一权利是任何人也不能剥夺的,天赋的生命只有天才干收回,任何人都不能贬低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对于已经剥夺了别人生命权的人的生命,别人也同样不能以整个社会的名义予以剥夺。以国家的名义杀人是最不人道的行为,是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与人类文明的伦理正义背道而驰。因此,贝卡利亚认为,国家运用死刑处罚犯罪人,是对刑罚权的滥用。“死刑并不是一种权利”,废除死刑,取消国家滥用的权力是理所固然的。(二)保存死刑的观点……死刑能够从根本上制止罪犯再犯罪。如果没有死刑,即使罪犯被判终身监禁,他还是有可能在监狱中犯罪,例如杀人、越狱、殴伤其它囚犯等。只有将其处死,才能够避免他继续犯罪。死刑是重罪犯人应得的报应,是伦理正义的必然规定。死刑能够满足人们的报应观念,满足人们本能的报复心,对那些用残忍手段杀害无辜者的犯罪人,理应受到相似的或相称的处分,而死刑就是最公平的处罚,否则,就意味着被害人生命不如犯罪人生命重要。对严重的犯罪分子“不杀局限性以平民愤”,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谚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始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中国民众看来,“罪大恶极”便“死有余辜”。如果某人犯罪被剥夺了自由后来,他还拥有这样的联系和这样的实力,以致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并且他的存在可能引发不利于现存政体的变革,那么,剥夺该犯罪人的生命是必要的。第二,如果犯罪人的死亡是制止其别人犯罪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则能够对该犯罪人处以死刑。总之,只有当社会安宁受到了威胁,并处在混乱替代了法律有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并且只有当合用死刑方能制止社会上犯罪现象发生,从而使社会的正常状态、法律秩序得以维护时,剥夺公民的生命才是必要的。显而易见,就犹如论证果断废除死刑是从实现刑罚防止犯罪、保护社会的目的出发同样,在某些特殊状况下应当合用死刑,也是以实现刑罚防止犯罪的目的为根据的。只有对犯罪人合用死刑,才干使社会上的有犯罪倾向的不稳定分子昨威吓,从而不去犯罪的状况。处死杀人者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这是强调人与人的生命的等价性,是对被害人及其它社会组员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同时“杀人者死”是人的本能的报复愿望,其体现了人之原始的公正观念。一旦死刑不存在,对杀人者便失去了罪有应得的报复手段。人之本能的正当报复欲望便无法得到满足。康德认为,报复是实现刑罚之公正性的唯一方式。而报复的基本规定是刑罚之恶与犯罪之恶对称。对应地,对谋杀罪的唯一报复方式便只能是处以死刑。“谋杀者必须处死,在这种状况下,没有什么法律的替代品或替代物能够用它们的增减来满足正义的原则。没有类似生命的东西,也不能在生命之间进行比较,不管如何痛苦,只有死。因此,在谋杀罪与谋杀的报复之间没有平等问题,只有对犯人依法执行死刑”。由此可知,一旦废除了死刑,对谋杀罪便不存在恰当的报复手段,刑罚的公正性也就无从实现。国家支持死刑,重要因素除了本源于他们的民俗和文化外,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国家有着居高的犯罪率、警力较弱和政治的不稳定。(三)我国的死刑发展与存废观……从奴隶制时期的墨、劓、剕、宫、大辟到封建时代的笞、杖、徒、流、死,始终到今天的多个刑罚,涉及死刑。能够看出刑罚的方式越来越文明,从残害人的肢体到如今的文明刑种,这都是社会的进步。从古到今自始至终都保存着死刑。死刑是在历史起伏动乱中发展的。当社会安定,国泰民安,那么统治者就会对犯罪者宽敞解决,无论是从死刑的种类还是从处以死刑的人数来说都是极少的,阶级矛盾缓和,所使用的刑罚即使是死刑,手法也不是很残忍,比较人道些…而碰到社会政权交替时,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多个犯罪曾出不群,“乱世用重典”,一旦多个矛盾激化产生冲突时,死刑的种类及处以死刑的人数就会增多,并且残酷无比,以此来镇压和威慑人们不再犯罪。但总的趋势是死刑在减少,死刑的办法越来越文明人道。如今我国实施死刑复核制度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来严格限制死刑的执行量,在合用死刑上采用枪决和注射的方式,是为了减轻罪犯行刑时的痛苦。刑罚理应由犯罪者自行承当,然而在某些国家的封建社会,当罪名属于通番卖国、欺君犯上、密谋造反等滔天死罪时,死刑的执行范畴往往扩大至犯人的亲属、朋友、邻里,甚至互不相识的人也有可能受牵连,最脍炙人口的例子非中国战国时代秦国商鞅开始推行的“连坐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胡、蓝”两案(史称胡蓝之狱),以及清代文字狱莫属。他们犯了罪,就应当受到处罚,这是公理。”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废除死刑;而有些学习和则规定在原有刑罚的基础上,加重刑罚,加大死刑执行量,显然这一观点是不可取的,大部分学者则规定保存死刑,减少死刑并避免合用死刑,死刑的限制论始终以来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沉淀,以及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现在无法全方面的废除死刑,因此,要保存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三、死刑存在价值及局限性(一)死刑的存在价值……从贝卡利亚质疑死刑到如今,规定废除死刑的呼声仍然不停,但是同时有许多国家废除死刑之后又恢复的,前苏联三次废除又三次恢复,尚有菲律宾、意大利、瑞士等均出现过废除又恢复的状况,能够看出死刑的生命力是顽强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对于最严重的犯罪予以最严肃的社会报复的道义报应观在我国仍然进一步人心,故在现在及此后相称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将废除死刑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首先,中国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演变而来的,沉淀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及其传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变化的,在人么的观念中,杀人就得偿命。“谋杀人者必须处死,在这种状况下没有什么法律的替代品或替代物能够用它们的增或减来满足正义的原则。没有类似生命的东西,也不能在生命之间进行比较,不管如何痛苦,只有死。因此在谋杀罪与谋杀的报复之间没有平等品,只有依法对犯人处以死刑。”这是康德出名的等量报应论,同样尚有黑格尔的等价报应论,这些都是对生命权的平等论。从奴隶社会野蛮的同态复仇,直至今天我们宣扬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刑罚已从“报复”转向“报应”为目的。“报复”所强调的是对违法者个人的制裁,是“刑罚与犯罪在损害形态上的等同与对称”;而“报应”则强调了对社会大众的防止监督,是“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轻重的等比对称”。如今报应论已成为死刑保存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我国出名学者杨世云专家认为“报应可谓社会对于犯罪人为恶的反映,以刑罚来报应犯罪,因刑罚的痛苦来平衡犯罪的恶害,首先能够实现正义的心理,另首先则能够增强伦理的力量,以建立社会赖以生存的法的秩序”。(二)死刑的局限性……由于司法上的腐败或法律上的不完善,使许多判决由于量刑上的不当或社会腐败造成的错杀与枉杀再所难免。一旦错误,如果是其它刑罚能够改判,恢复其清白,而死刑则无可挽回了。尚有民众意愿情绪的波动影响,当某些性质恶劣、罪大恶极的犯罪发生执行死刑,这些符合了民意。在看待一种惯偷和一种走私犯态度就不同,由于惯偷触犯了本身利益,因此认为他改杀,而一种走私犯无论他走私多少,他给自己带不来威胁,甚至还能够从他手中买到便宜货,即使他的走私额再大,罪行再严重,事不关己,就没有前列的憎恨,因此杀与不杀都无所谓。四、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建议我国刑法死刑的限制1合用条件限制。刑法第48条第1款:“死刑只合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犯罪的性质极其严重、犯罪的情节极其严重、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极其严重的统一。2.合用对象限制。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合用死刑。”《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典第49条增加1款作为第2款: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合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3.合用犯罪性质限制。《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极少合用过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4.合用程序限制。刑法第48条第2款:“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有关死刑案件核准问题的决定》规定,因杀人、抢劫、强奸、爆炸、防火等罪行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不必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5.执行制度限制。刑法第48条第1款:“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立刻执行的,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