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王畿王畿王畿(jī)的面积大大缩小诸侯国的数量减少,面积大规模扩大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围几百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要依赖周围的晋、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东周(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如何?

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三孔子和老子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四百家争鸣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学习目标】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四个子目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目录课程标准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3、历史解释:通过史料认识并理解诸子百家的学说主张4、唯物史观:能从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中,认识各国进行变法的必然性。5、家国情怀: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能利用地图说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动情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西周(镐京)春秋战国东周(洛邑)(BC770-BC221)BC1046BC770BC476BC221秦朝时空概念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阅读课文“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自主思考以下问题:1、春秋与战国时各诸侯间战争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局面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春秋倒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①春秋与战国时各诸侯间战争的目的有什么不同?1.列国纷争春秋时,各国以尊王为旗帜,战争的目的是建立霸业。战争目的:战国时,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战争的目的是兼并他国,完成统一。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②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局面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刘向《战国策(书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国家分裂,列国纷争,政治动荡;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1.列国纷争华夏(自称)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对比地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和各民族的变化?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各族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观变之表现——核心素养落实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华夏认同融入吸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华夏认同趋向统一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华夏认同③从春秋倒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华夏认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历史纵横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❶从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❷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华夏民族得到拓展的原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交往、战争的推动;华夏文化的先进性。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1.(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C2.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据此可推断当时

()

A.百家争鸣,文化多元

C.国家分裂,邦国林立

针对训练DA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西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

3.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针对训练5.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6.《左传·昭公七年》载:“单献公(春秋单国国君)弃亲用羁(寄客)。”结果单襄公、单顷公的族人杀掉单献公而另立单成公。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C针对训练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阅读课文“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思考以下问题:1、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工商业等方面)4、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合作探讨每条内容的作用。2、合作探究:从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和军事方面探究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3、战国各国变法的目的和结果。◎李冰父子5、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评价商鞅变法。※※※※※析变之根源——核心素养落实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农业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促进促进促进产品投放市场铁犁牛耕兴修水利社会分工货币流通产品投放市场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都江堰唯物史观析变之根源——核心素养落实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战国铁农具生产动力:思考1:春秋战国之际在生产动力和生产工具的材质上发生的新变化?思考2: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唯物史观生产工具: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社会转型(奴隶-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制度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人力畜力牛耕得到推广铁农具开始使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井公私私私私私私私私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材料2: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1、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思考:春秋战国之际工商业经济发展有何特点?材料1: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战国策》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各国货币1、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析变之根源——核心素养落实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区域贩运繁荣3、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思考:春秋战国之际工商业经济发展有何特点?1、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析变之根源——核心素养落实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史料阅读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联祍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4、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燕都蓟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秦都咸阳楚都郢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从战国形势图看,在这些诸侯国中,秦国偏处西方一隅,远离中原核心地带,然而,恰恰是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国在群雄角逐中是如何脱颖而出的?跟随时代潮流,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运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变法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必然结果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①社会经济大发展;②新兴地主阶级壮大;③兼并战争的需要。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制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②合作探究:从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和军事方面探究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目的:富国强兵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列国变法示意图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变法运动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变法的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③战国各国变法的目的和结果。经济: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管理: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小农经济,增强了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发展小农经济,增加税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素养提升1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钦定四库全书》(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1)经济上,废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治上,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使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差异的本质。(2)态度:韩非褒,贾谊贬。原因:韩非基于法家立场,认为变法维护了法制秩序;贾谊基于儒家立场,认为商鞅变法破坏了儒家伦理。本质:治国理念的差异(法治与礼治)。——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韩非(战国)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贾谊(汉代)

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素养提升1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曾临渭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积极:局限:变法轻罪重罚,轻视教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剥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结合材料,评价商鞅变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合作探究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B针对训练8.韩非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

A.周王室不断衰微B.宗法制度日益强化C.诸子思想不断融合D.变法图强运动兴起DDA9.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10.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针对训练提到春秋战国时期,你能想到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吗?春秋战国是众所周知的乱世,然而仅仅用乱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时期除了政治动荡带来的乱世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发展,民族间的交融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BC770周平王东迁稷下学宫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三、孔子和老子阅读课文“孔子和老子”,思考以下问题:1、孔子思想主张提出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思想主张。2、归纳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政治思想:

①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②整理《诗》《礼》《书》《易》《乐》《春秋》,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②“克己复礼”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改良社会背景:“仁”、“礼”;①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思想主张提出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宣扬仁的思想,但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问题设计:孔子思想为何备受冷遇?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孔子坚持恢复周礼,其政治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未受到统治者重视。合作探究三、孔子和老子老子:(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哲学思想:朴素唯物论:“道”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政治思想:※※※※2、归纳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儒家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老子——道家“道”是万物之本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物极必反AB针对训练11.以下有关孔子的历史常识,你认为正确的是()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B.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C.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D.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1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上言论出自()A.《论语》B.《老子》C.《墨子》D.《韩非子》三、百家争鸣阅读课文“百家争鸣”,思考以下问题:1、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总结归纳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4、说说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2、百家争鸣的特点和争鸣的主题是什么。※※※※三、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上:士的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概念]士阶层(1)西周:士属于贵族的最低阶层,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以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以作为卿大夫的家臣。(2)东周:士阶层发生分化,既没有了“食田”,又没有了原先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者主持宗教仪式的赞礼人。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①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②百家争鸣的特点和争鸣的主题是什么。史料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摘编自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三、百家争鸣儒家①人性论:“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渗入)入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②政治思想: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孟子:(战国)“亚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元代追封他为“亚圣”。荀子:(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人性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②政治思想:主张“隆礼重法”;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③总结归纳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思想主张:三、百家争鸣

道家●庄子:(战国)崇尚逍遥自由的人生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邹衍(战国),五行创始人。阴阳家●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2.思想主张:三、百家争鸣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摘自《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是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韩非(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以法为教”、“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治国”,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需要——“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2.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孟子《孟子》仁政,人性善道家庄子《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韩非《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荀子《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治”2、表现: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邹子》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家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法家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仁、礼以德治国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反对战争以贤治国根据材料,比较儒、道、墨、法四家在治国思想上的异同。重刑罚以法治国(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繁荣三、百家争鸣④说说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3.历史意义: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14.《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用以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周易》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并将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这些主张()A.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B.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C.体现了强烈的迷信色彩D.奠定了纲常名教的基础DA针对训练15.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16.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可以推知,百家争鸣()

C针对训练18“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急剧变化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A19.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C17.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针对训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