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含解析)_第1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含解析)_第2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含解析)_第3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含解析)_第4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易错辨析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主要是有丝分裂,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主要是无丝分裂。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赤道板,进而扩展形成细胞壁。 (×)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同一生物体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相同,染色体组成一般不同。 (√)一个精原细胞(含n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有2n种,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种卵细胞。 (×)等位基因分离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数目也相同。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仅发生在减数分裂中。 (√)受精卵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在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基因重组。(×)[解析]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是二分裂,无丝分裂是某些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着丝点的分裂不是由于纺锤丝牵引。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同一生物体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一般不同。一个精原细胞(含n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一般有2种。等位基因分离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以二倍体为例,均为2n)、核DNA数目也相同(以二倍体为例,均为4n)。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仅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来自母方。基因重组一般是指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一个细胞中能产生血红蛋白说明细胞未分化。(×)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造血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细胞全能性。(√)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凋亡和癌变都受基因控制。 (√)细胞内磷脂、DNA、蛋白质等物质受自由基攻击,可能导致细胞衰老。 (√)衰老时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凋亡时有些酶的活性升高。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解析]细胞中能产生血红蛋白,说明该细胞是红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种子萌发过程体现的是植物幼体发育的过程,未体现细胞全能性。造血干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但分化程度较低。判断全能性的标准是:离体后形成新个体或分化成各种细胞。所以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细胞全能性。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癌变的实质是基因突变。在细胞衰老的原因解释中,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如磷脂、DNA、蛋白质等,引起细胞衰老。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并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如溶酶体中酶活性可能提高。衰老细胞的特点之一是染色质固缩,因染色质中含DNA,所以当染色质固缩,DNA的复制核转录均会受影响。规范表述一个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019·全国卷Ⅱ,节选]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细胞分裂间期的特点是为分裂期进化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同样是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一样,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快得多。请结合这一实例说明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不仅保证了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而且在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也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快。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分化后的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分化后的细胞中含有(能发育成该物种个体的)全套的遗传物质。

考点1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周期中的关键点3对名词染色质与染色体强调形态时二者不同,强调数量时可统一纺锤丝与星射线二者形成不同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为虚拟位置,细胞板最后形成细胞壁4种变化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变化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纺锤体的变化前期形成,末期解体核膜、核仁的变化前期解体,末期重建染色单体形成间期随染色体复制而产生消失后期因着丝粒分裂而消失2种抑制抑制S期DNA复制如某些抗癌药物抑制前期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加倍,如秋水仙素、低温处理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如洋葱表皮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如洋葱表皮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B细胞和记忆细胞迅速增殖,细胞周期缩短。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1)甲:A→B→C→A。(2)乙:a+b或c+d。(3)丙:a+b+c+d+e。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比较(1)有丝分裂(2)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易混图像比较(1)细胞分裂时期的判断——前乱中齐后末分离时期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无同源染色体中期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有同源染色体(看左右)着丝粒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看上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无同源染色体(看左右)着丝粒分裂(2)细胞名称的判断——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细胞质分裂细胞质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均等初级卵母细胞,如图2次级卵母细胞,如图3有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如图1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如图4图1图2图3图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数学模型比较(1)核DNA、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1图2图3图4①曲线识别““斜线”有无有无核DNA变化染色体变化连续两次减半只有1次减半减数分裂,如图1有丝分裂,如图3最大数量2N最大数量4N减数分裂,如图2有丝分裂,如图4②变化原因项目上升段的变化原因下降段的变化原因核DNA间期核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减数分裂Ⅰ末期结束、减数分裂Ⅱ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核DNA数目减半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减数分裂Ⅰ末期结束、减数分裂Ⅱ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末期结束(2)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变化柱形图考法1考查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2022•重庆模拟)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事件与染色体均分无关的是()A.染色体被牵引着移向细胞两极 B.染色质高度螺旋为染色体 C.核膜的周期性消失与重建 D.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从而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解答】解:A、前期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在后期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与染色体均分有关,A错误;B、染色质高度螺旋为染色体,便于纺锤体的牵引,所以与染色体均分有关,B错误;C、核膜的周期性消失与重建,在末期两个子细胞中形成新的细胞核,所以与染色体均分有关,C错误;D、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从而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与细胞质均分有关,而与染色体均分无关,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022•东营区校级模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阶段,中心体负责纺锤体的组装,并受蛋白激酶(PLK4)的调控,多功能骨架蛋白(CEP192)参与纺锤体的形成。PLK4失活后,PLK4凝聚体可招募其他成分充当中心体作用,使正常细胞分裂可在无中心体复制的条件下进行。泛素连接酶(TRIM37)可抑制PLK4凝聚、促进CEP192的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在PLK4的正常调控下,中心体在每个细胞周期的间期复制一次 B.PLK4失活后,非中心体型纺锤体组装取决于TRIM37的水平 C.在PLK4失活的情况9下,TRIM37基因过度表达可促使癌细胞分裂 D.在TRIM37基因过度表达的细胞中可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分析】分析题干信息: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阶段,中心体负责纺锤体的组装并受蛋白激酶(PLK4)的调控。2、多功能骨架蛋白(CEP192)参与纺锤体的形成。3、PLK4失活后,PLK4凝聚体可招募其他成分充当中心体作用,正常细胞分裂可在无中心体复制的条件下进行。4、泛素连接酶(TRIM37)可抑制PLK4凝聚、促进CEP192的降解。【解答】解:A,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在PLK4的正常调控下,中心体在每个细胞周期的间期复制一次,A正确;B、PLK4失活后,PLK4凝聚体可招募其他成分充当中心体作用,而泛素连接酶(TRIM37)可抑制PLK4凝聚、促进CEP192的降解,故可知非中心体型纺锤体组装取决于TRIM37的水平,B正确;C、在PLK4失活的情况下,泛素连接酶(TRIM37)可抑制PLK4凝聚促进CFP192的降解,故TRIM37基因过度表达可使癌细胞分裂终止,C错误;D、在TRIM37基因过度表达的细胞中,PLK4凝聚体不能形成,故不可招募其他成分充当中心体作用,所以染色体不能平均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2•洪山区校级模拟)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来研究细胞周期长短,将用3H标记了的细胞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取样时间及顺序:A(细胞核被标记)→B(一个被标记细胞X开始进入分裂期)→C(细胞X着丝点开始分裂)→D(细胞X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被标记细胞数目在增加)→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F(被标记细胞的比例在减少)→G(被标记细胞的数目在减少)。实验小组对不同间隔时间所取的样品进行放射性检测、计数,统计标记细胞的百分数,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胞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约为10h B.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DNA在图中A~B和D~E期DNA分子稳定性最低 C.F时被标记的细胞比例逐渐减少的原因是原来被标记的细胞死亡消失 D.图甲位于图中的C~D期【分析】分析左图:由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到D(细胞X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表示分裂期,时间为3h;由D(细胞X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到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表示分裂间期,时间为7h.所以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10h.分析右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周期的时间为10h,因此该细胞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约为10h,A正确;B、A~B和D~E期属于分裂间期,该时期进行DNA的复制,DNA双螺旋解开,因此DNA分子稳定性最低,B正确;C、依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细胞增殖1次,100%的细胞被标记,以后随着细胞增殖次数的增加,不被标记的细胞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多,所以被标记细胞比例会逐渐减少。由于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被标记的细胞数目也会逐渐减少,C错误;D、C(细胞X着丝粒开始分裂)→D(细胞X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被标记细胞数目在增加),而图甲细胞中着丝粒已经分裂,但细胞质还未分裂,因此图甲位于图中的C~D期,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文和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022•沙坪坝区校级模拟)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G1→S(DNA复制)G2→M(分裂期)。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一类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其活性受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含量的调控。周期蛋白cyclin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后,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后,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CDK1被激活后,可能具有促进染色质螺旋化的作用 B.CDK2通过增强cyclinE的活性推动细胞进入S期 C.抑制细胞cyclinE的表达,细胞将被阻滞在G1/S交界期 D.CDK1的活性与cyclinB周期性的合成与分解有关【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CDK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在间期活性逐渐升高,分裂期活性逐渐下降;cyclin的含量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细胞分裂间期积累,分裂期消失。【解答】解:A、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说明CDK1被激活后,可能具有促进染色质螺旋化的作用,在分裂期形成染色体,A正确;B、周期蛋白cyclin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后,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而不是CDK2通过增强cyclinE的活性推动细胞进入S期,B错误;C、由于周期蛋白cyclin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后,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所以抑制细胞cyclinE的表达,CDK2没有被激活,细胞将被阻滞在G1/S交界期,C正确;D、由于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一类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其活性受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含量的调控,所以CDK1的活性与cyclinB周期性的合成与分解有关,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获得相关解题信息,难度适中。考法2围绕细胞分裂图像、柱状图、坐标曲线考查分裂过程(2022•沧县校级模拟)如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能发生的一些形态变化示意图,下列关于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定会出现①②③,可能会出现④和⑤ B.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都出现①②,第一次分裂不出现③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会出现①②③,都可能会出现⑤ D.减数分裂在⑥过程中会导致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析】题图分析: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③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④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⑤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⑥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解答】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定会出现①②③,可能会出现⑤,不可能会出现④和⑥,A错误;B、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出现②,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出现③,但①只发生减数分裂前的间期,B错误;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会出现①②③,都可能会出现⑤,C正确;D、减数分裂在⑥过程中会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图解,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022•平邑县二模)如图所示,A点时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的双链,然后将其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a、b两个连续的分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IJ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可能有8条 B.GH段细胞核中含DNA比染色体的比值是2 C.IJ段细胞中可能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 D.CD段细胞中有1条或2条X染色体【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a、b连续两个分裂过程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AB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CDE表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I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K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解答】解:A、IJ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只有4条染色体,所以含32P的染色体有4条;而着丝粒分裂后,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但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仍为4条,A错误;B、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过程中染色体已完成复制且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细胞核中含DNA比染色体的比值是2,B正确;C、IJ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D、CD段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时,细胞中有1条X染色体,而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有2条X染色体,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2022•山东模拟)某研究小组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动物肝脏临时装片,得到如图所示图像(仅显示部分)。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视野中还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和中心体 B.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均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C.该时期之后,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D.统计多个视野中的细胞,会发现处于此时期的细胞数少于间期细胞数【分析】1、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2、分析图形:图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解答】解:A、肝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图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视野中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和中心体,A正确;B、图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正确;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错误;D、分裂期的时间短于分裂间期,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间更短,所以统计多个视野中的细胞,会发现处于此时期的细胞数少于间期细胞数,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显微镜中观察到的视野图,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022•冀州区校级模拟)向海拉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使已处于DNA复制期不同阶段的全部细胞中DNA被3H标记,处于其它时期的细胞则不带标记。洗去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不同时间取样做细胞放射性自显影,找出正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计算其中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得到如图(图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带标记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数忽略不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时刻开始检测到带标记的分裂期细胞,o﹣a段表示G2期时长 B.b时刻带标记细胞的百分数达到最大值,a﹣b段表示分裂期时长 C.c时刻带标记细胞的百分数开始下降,a﹣c段表示S期和分裂期总时长 D.d时刻带放射性细胞全部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分析】图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说明DNA已经完成复制,则o﹣a为G2期时间;图中b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分裂结束,则a﹣b段表示分裂期时间;图中c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说明此时细胞正处于分裂末期,则a﹣c段表示间期和分裂前、中和后期时间;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所以图中o﹣d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时间。【解答】解:A、图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说明DNA已经完成复制,则o﹣a段表示G2期时长,A正确;B、图中b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分裂结束,则a﹣b段表示分裂期时长,B正确;C、图中c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说明此时细胞正处于G2期结束时,则a﹣c段表示S期和G2期总时长,C错误;D、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所以图中o﹣d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和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021•章丘区模拟)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核膜并不会消失和重现,而是长时间的完整存在。另外,与细胞分裂直接相关的纺锤体不在细胞质而是在细胞核内形成,这种有丝分裂称为封闭式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封闭式有丝分裂因纺锤体在细胞核内,所以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B.酵母菌经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即为子一代个体,两个子代的DNA完全相同C.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D.酵母菌的有丝分裂过程与动物细胞不同,与植物细胞相同【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封闭式有丝分裂与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同,在其有丝分裂前期,细胞核膜不会消失,纺锤体在细胞核内形成。纺锤体的正常生成是染色体排列的必要条件。纺锤体的完整性决定了染色体分裂的正确性。【解答】解:A、染色体会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平均分到细胞核两端,并生成两个DNA相同的细胞核,再生成两个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同的子细胞,A错误;B、DNA不仅存在于细胞核,还存在于细胞质中,两个子细胞的细胞核DNA完全相同,但细胞质中线粒体的DNA可能不完全相同,B错误;C、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丝的形成,细胞核中复制加倍的染色体不能平均分到两个细胞核中,则会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酵母菌的有丝分裂与动物、植物的有丝分裂均不相同,其细胞核核膜不会消失和重现,且纺锤体在细胞核中形成,D错误。故选:C。【点评】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考点2细胞分裂与遗传、变异的联系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标记情况(1)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标记情况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①第1次有丝分裂中后期及第2次有丝分裂中后期的标记情况第1次有丝分裂第2次有丝分裂中期后期中期后期15N标记的染色体数2n4n2n2n15N标记的染色单体数4n02n015N标记的核DNA数4n4n2n2n②连续两次有丝分裂结果的标记情况分析a.1个细胞连续两次有丝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b.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细胞数为2~4个。c.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或核DNA数为0~2n。(2)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标记情况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①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的标记情况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中期后期中期后期15N标记的染色体数2n2nn2n15N标记的染色单体数4n4n2n015N标记的核DNA数4n4n2n2n②正常减数分裂结果的标记情况分析a.1个细胞正常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b.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细胞数为4个。c.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或核DNA数为n。(3)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又进行一次减数分裂的标记情况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继续在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①有丝分裂中后期及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的标记情况有丝分裂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中期后期中期后期中期后期15N标记的染色体数2n4n2n2nnn15N标记的染色单体数4n02n2nn015N标记的核DNA数4n4n2n2nnn②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又进行一次减数分裂结果的标记情况分析a.1个细胞正常减数分裂产生8个子细胞。b.8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细胞数为4~8个。c.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或核DNA数为0~n。细胞分裂与可遗传变异的关系(1)基因突变①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含等位基因的唯一来源②减数分裂:无染色体互换的情形下,姐妹染色单体含等位基因的原因(2)基因重组①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交叉互换)②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易位、重复、缺失(4)染色体数目变异①纺锤体形成受阻(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②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全部配子异常③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导致一个次级性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异常(另一个次级性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可能正常)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分析原因前提一定源自基因突变①体细胞中发生②发生时间在间期③亲代基因纯合一定源自互换①姐妹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有两种颜色②发生时间是减数分裂Ⅰ前期无任何提示,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有可能细胞图像中染色体变异的判定方法图像中染色体形态(包括长度)发生了变化或染色体上标记的基因数目、位置发生了改变,可判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或姐妹染色单体同一位置出现了“不同字母”的基因如A与B,则可能是发生了易位。图像中染色体出现个别或成倍增减,则判定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原因以一个基因型为XbY的精原细胞为例(“O”表示不含有X和Y)某个配子原因推测另三个配子Xb正常分裂Xb、Y、YXbY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XbY、O、OXbXb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条染色单体未分开O、Y、YXbYY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均异常Xb、O、OO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XXY与XYY异常个体的成因(1)XXY成因:(2)XYY成因:父方减Ⅱ异常,即减Ⅱ后期Y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两条Y染色体共同进入同一精细胞,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发育成XYY个体。考法1考查分裂过程中的标记问题(2022•石家庄二模)羟胺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而与腺嘌呤配对。一个精原细胞核DNA复制时,一个DNA分子模板链的两个胞嘧啶发生羟化(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有两个子细胞中含有羟化胞嘧啶 B.若进行减数分裂,减II中期的两个细胞中均有一条染色单体含羟化胞嘧啶 C.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只有t一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 D.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可产生C﹣G碱基对替换为A﹣T碱基对的突变【分析】1、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解答】解:A、一个DNA分子的两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若这两个发生羟化的胞嘧啶位于DNA分子的一条链上,则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只有一个子细胞中含有羟化胞嘧啶;若这两个发生羟化的胞嘧啶位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上,则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有两个子细胞中含有羟化胞密啶,A错误;B、由于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核DNA复制时,一个DNA分子的两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所以减II中期的两个细胞中可能有一条或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羟化胞嘧啶,B正确;C、若这两个发生羟化的胞嘧啶位于DNA分子的一条链上,则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若这两个发生羟化的胞嘧啶位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上,则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只有两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C错误;D、有丝分裂间期可产生C﹣G碱基对替换为A﹣T碱基对的突变,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022•临沭县校级模拟)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若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标记某一果蝇精原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分子,然后在不含有3H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两代(进行有丝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3H的DNA有16个 B.在形成的第1代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均含有3H标记 C.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共有8条 D.在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均含有3H标记【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解答】解:A、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没有染色体的DNA都含有3H标记,DNA单链有16条被3H标记,A正确;B、在形成的第1代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一条链被3H标记,B正确:C、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被3H标记,C正确;D、在形成的第2代子细胞中,有一半染色体的一条链被3H标记,有一半染色体没有被3H标记,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DNA分子的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的变化过程是解题关键。考法2考查分裂过程中的变异问题(2022•蕲春县校级一模)科学家发现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调节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基因发生突变,图a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发生该问题的细胞,该细胞进入后期的情况如图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调节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基因在前期表达 B.图a细胞中有5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 C.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只与纺锤丝的牵引有关 D.癌细胞的最终形成可能与染色体变异有关【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为,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锺体、染色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子细胞,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分析题图可知,图a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未连,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图b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解答】解:A、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因此调节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基因应在间期表达,A错误;B、图细a胞中核DNA有8个,但细胞质中还有DNA分子,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不仅与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有关,还与之前姐妹染色单体是否黏连有关,C错误;D、由于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进而造成细胞结构功能异常,最终可能成为癌细胞,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以材料信息为背景,综合考查有丝分裂过程、癌细胞形成的原因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2021•河北模拟)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细胞甲是处于第2次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细胞甲继续分裂得到子细胞乙和丙。不考虑新的可遗传变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甲分裂过程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多5条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可能不同 C.乙细胞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ABB D.乙和丙细胞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可能均为3条【分析】分析题图: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为0~2n(假设体细胞2n条染色体),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得到的乙、丙基因型为AABb,aaBb或者AaBb。【解答】解:A、细胞甲是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该细胞中含放射性染色体最多有4条,还有交换过来的一部分,最多有五条,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分裂过程最多有5条含有放射性,A正确;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均为AaBb,但也可能是一个AABb,另一个aaBb,可能不同,B错误;C、乙细胞基因型有可能为AABb,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C错误;D、细胞甲中放射性条数最多为5条,乙和丙细胞含放射性的染色体之和最多为5条,不可能均为3条,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文和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考点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细胞分化与全能性(1)细胞分化的机理(2)细胞分化的判断标准①细胞水平同一来源的细胞是否形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且细胞器种类、数量也有差异)。

②分子水平a.是否有特殊基因(奢侈基因)的表达。

b.是否含有特殊(或特有)化学成分,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等。(3)细胞分化的“变”与“不变”不变DNA;基因;tRNA;rRNA;细胞的数目变mRNA;蛋白质的种类;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4)从4个角度理解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衰老和死亡(1)熟记细胞衰老的特征①细胞核体积增大②细胞核体积减小③细胞内色素积累④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增强⑤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上述属于一般细胞衰老特征的是①③⑤,上述属于人体红细胞衰老特征的是③⑤。

(2)“三看法”判断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3)细胞自噬: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的过程。自噬对象:①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②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衰老细胞。考法1考查细胞的分化与全能性(2022•中原区校级模拟)如图为人体内细胞生命历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⑤为各个阶段的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在间期开始和间期结束时,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相同 B.与①相比,④、⑤的分化程度高,二者的细胞全能性降低 C.④、⑤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D.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会逐渐变大【分析】分析题图:①→②③表示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的种类不变;②→④、③→⑤表示细胞分化,细胞的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衰老、凋亡都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有机体是有利的。【解答】解:A、经过间期物质准备后,细胞体积有所增大,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因此①在间期开始和间期结束时,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不相同,A错误;B、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由图可知,与①相比,④、⑤的分化程度高,二者的细胞全能性降低,B正确;C、④、⑤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④、⑤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D、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减小,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人体某个细胞生命历程各个阶段的示意图,考查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的分裂、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2022•河北模拟)中风,也叫脑卒中,起因一般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一般发病快,病死率高。近期,科研人员运用神经干细胞进行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风患者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重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神经干细胞在参与损伤部位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神经干细胞合成了多种mRNA,不一定表明细胞已经分化 D.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解答】解:A、神经细胞是由神经干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神经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故在参与损伤部位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正确;C、mRNA是以基因为单位经转录而成的,增殖的细胞和分化的细胞中都有mRNA的合成,故神经干细胞能够合成多种mRNA不能表明细胞已经分化,C正确;D、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病理性刺激引起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凋亡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022•桃城区校级模拟)人的血红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控制人的血红蛋白的基因分别位于11号、16号染色体上,但在人的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是不相同的。如图表示人的不同时期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及血红蛋白组成,据图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成年人的红细胞中不存在图中所示的任何基因 B.图中的多种血红蛋白基因之间均为非等位基因 C.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 D.人的配子内包含图中的全部6种基因【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的不同时期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及血红蛋白组成.控制人的血红蛋白基因分别位于11号、16号染色体上,但在人的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是不相同的.2、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解答】解:A、成年人的未成熟的红细胞内有细胞核,携带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基因,A错误;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图中的血红蛋白中基因分别在16号和11号染色体上,说明多种血红蛋白基因之间均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C、多个基因共同控制一种性状,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C正确;D、人的配子内有1条16号染色体和1条11号染色体,因此人的配子内包含图中的全部6种基因,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人的不同时期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及血红蛋白组成图解,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考法2考查细胞的衰老与凋亡(2022•沙坪坝区校级模拟)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的运输效率与细胞体积呈负相关,细胞越小越有利于存活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靶细胞内的某些基因表达会增强 C.嫁接在梨树上的苹果芽发育成苹果枝条,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老年人生发层细胞中不能合成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受阻,产生大量白发生【分析】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分化形成多种细胞或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②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3、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4、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解答】解:A、物质的运输效率与细胞体积呈负相关,但也不是细胞越小越有利于存活,若细胞过小,则不能存放细胞生存必要的结构,A错误;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靶细胞会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可见该过程靶细胞内的某些基因表达会增强,B正确;C、嫁接在梨树上的苹果芽是器官不是细胞,因此其发育成苹果枝条,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老年人生发层细胞中能合成酪氨酸酶,但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产生大量白发,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含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含义;识记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021•河北模拟)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正常人的体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DNA就会缩短一截。在正常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以所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长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的体细胞内不含端粒酶基因 B.端粒酶可能是一种逆转录酶 C.端粒酶是核酸一蛋白质复合体 D.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分析】1、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可见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2、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解答】解:A、正常的体细胞内含有端粒酶基因,只是基因没有表达,A错误;B、端粒酶能以所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因此其可能是一种逆转录酶,B正确;C、端粒酶是RNA一蛋白质复合体,C正确;D、据题意可知,端粒酶可以修复、维持因细胞分裂而变短的端粒,因此,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端粒、端粒酶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2022•十堰模拟)非洲爪蟾原为南非的一种水生蛙类,现已成为重要的模式生物。科学家将非洲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到去核的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获得克隆非洲爪蟾。科学家戈登因该项研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21年11月底,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借助人工智能设计,将由非洲爪蟾的胚胎干细胞培育成的皮肤细胞、心肌细胞做成了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去核的蛙的卵母细胞的“核”本质是细胞核 B.蛙的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可能是某个胚胎干细胞的 C.蛙的皮肤细胞与心肌细胞,基因型相同但mRNA种类有差异 D.非洲爪蟾蝌蚪尾的消失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过程【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解答】解:A、去核的“核”本质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A错误;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胚胎干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蛙的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可能是某个胚胎干细胞的,B正确;C、蛙的皮肤细胞与心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因此两者的基因型相同,但由于两者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mRNA种类有差异,C正确;D、非洲爪蟾蝌蚪尾的消失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过程,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核移植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022•湖北模拟)秀丽线虫是唯一身体中所有细胞都被逐个盘点归类的生物,雌雄同体的成虫体内共有959个体细胞,英国科学家JohnSulston在显微镜下从受精卵开始,一步一步靠肉眼数到了成虫总共出现过1090个细胞,确定了成虫的每个体细胞分别是由哪个细胞分裂而来、位置在哪,关于线虫发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数量减少,说明细胞分化是不稳定的 B.线虫发育时被清除的细胞在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才开始表达 C.线虫发育过程中131个细胞被清除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D.线虫发育过程中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基因的执行情况基本相同【分析】1、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解答】解:AC、分析题意可知,秀丽线虫总共出现过1090个细胞,而其雌雄同体的成虫体内只有959个体细胞,说明线虫发育过程中131个细胞被清除,该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细胞凋亡导致细胞数目减少,不是说明细胞分化不稳定,而实际上细胞分化后,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即保持稳定性),A错误,C正确;B、细胞凋亡又被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时期,线虫发育时被清除的细胞不是在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才开始表达的,B错误;D、线虫发育过程中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发生了分化,而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部位的细胞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分化、凋亡的特征和机制,需要充分理解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机制、不同特征之间的联系,可借助概念图、表格等学习工具进行总结归纳。1.(2022•重庆)某化合物可使淋巴细胞分化为吞噬细胞。实验小组研究了该化合物对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见如表。下列关于实验组的叙述,正确的是()分组细胞特征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吞噬细菌效率对照组均呈球形59.20%4.61%实验组部分呈扁平状,溶酶体增多9.57%18.64%A.细胞的形态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有9.57%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期 C.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溶酶体增多有关 D.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会恢复成球形【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解答】解:A、细胞的形态变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B、由表格信息可知,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为9.57%,包括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B错误;C、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消化酶,可分解进入细胞的细菌,因此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增多有关,C正确;D、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不再分裂分化,扁平状细胞不会恢复成球形,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等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其次结合选项分析,选出正确答案。2.(2022•湖北)BMII基因具有维持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能力。体外培养实验表明,随着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BMII基因表达量迅速下降。在该基因过量表达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成熟红细胞的数量是正常情况下的1012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系祖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 B.BMII基因的产物可能促进红系祖细胞的体外增殖 C.该研究可为解决临床医疗血源不足的问题提供思路 D.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与BMII基因表达量有关【分析】分析题意可知,BMII基因的表达产物能使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BMII基因大量表达,红系祖细胞能大量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解答】解:A、红系祖细胞能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但不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A错误;B、BMII基因过量表达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成熟红细胞的数量是正常情况下的1012倍倍,推测BMII基因的产物可能促进红系祖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分化,B正确;C、若使BMII基因过量表达,则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熟红细胞,可为解决临床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