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虚字说》释词方式新探_第1页
《马氏文通虚字说》释词方式新探_第2页
《马氏文通虚字说》释词方式新探_第3页
《马氏文通虚字说》释词方式新探_第4页
《马氏文通虚字说》释词方式新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氏文通虚字说》释词方式新探

《虚拟语言理论》是清初袁仁林写的一本关于虚拟语言的专著。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关于虚拟语言的专著。元朝的陆亦伟的《帮助语言的语言》和刘奇的《帮助语言的解释》几乎同时出版。《虚字说》在释词方式上同古代其它虚词专著相比,既有许多相互承传的地方,又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对后世的虚词著作尤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下面拟对《虚字说》的释词方式作初步的探讨。一、对其声情的理解《虚字说》采用类比法,即把语法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虚词放在一组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据统计,《虚字说》全书共收单音和复合虚词共一百四十三个,有二十个是单个进行解释的,其余的一百二十三个共分为三十一组进行解释,每组中最少二个,多的达到了十几个。虽然类比法古已有之,而且从《助语辞》开始就把虚词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并对它们归类分组进行解释,这种方式对《虚字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虚字说》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前人的做法,它主张讲解虚词应“类聚之,称量之,以意逆志,得其气之轻重缓急于毫厘之间”《虚字说·序》(P11),意思是说要对虚词进行系统的分类比较,结合文意体会其意义和作用,并对不同的虚词进行细致的辨析,力求做到“说之也详,知之也密,而于其用之也亦随所施而得其当”《虚字说·序》(P11),意思是说要讲得明白,懂得细致,使用得当。《虚字说》和《助语辞》都运用类比的方法对虚词进行解释,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如:“矣”“已”“焉”“也”四字,乃语中正说之尾声。“矣”字类俗间“了”字口吻,其声尖利清越,倒卷净尽,亦尝随语轻重。……“已”字略带止息缩住意,声与“矣”字一样尖细,但彼则声情卷起悠长,此则声情止息无余。“焉”字平来平落,足其本然之辞。诸项虚字中惟此“焉”字定静平延,百无变态。“也”字之气,疏爽质实,专确无疑,故其于语也,钩勒完结,然亦时有变态。……“者”字“也”同有起下之用,其声情何别?曰:“者”字反映上呼起,势急而应速,诠解用之;“也”字宕空掣起,势急而高落,籍以剖明。(《虚字说》)(P19)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助语辞》)(P7)我们来看一下二书对“矣”、“已”、“焉”、“也”等虚词解释时的异同及优劣:首先,从分组的标准来看,《助语辞》因为所解释的三个虚词都是“句意结绝处”,也就是用在句子结尾用以煞句的虚词,所以归为一类进行解释;《虚字说》同样因为所解释的四个虚词都是“语中正说之尾声”,即它们都是用在句子结尾的虚词,所以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可见,在分类标准这一点上二者基本相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虚字说》对古人研究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对《助语辞》的继承和吸收。其次,从收词的范围来看,《虚字说》把“矣、已、焉、也”四个虚词归为一组进行解释,《助语辞》则把“也、矣、焉”三个虚词归为一组。《虚字说》的分类中比《助语辞》多出了一个“已”字,说明袁氏认识到了“矣”和“已”的共性,扩大了类比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虚字说》对虚词的认识更全面,比《助语辞》更进了一步。再次,从对虚词的具体解释来看,《助语辞》只是从声调的抑扬高低入手,把“也、矣、焉”三个虚词的用法分别解释为“平”、“直”、“扬”,由于声调的不同,虚词表示的语气也各异。而《虚字说》对“矣、已、焉、也”具体用法作了详细的分析:“矣”字表示一件事件已经结束时语气,一般译为“了”,即袁氏所说“类俗间‘了’字口吻”,在声音上“尖利清越”,我们现在认为它多用于叙述动态事物的句子;“已”字的用法同“矣”大体相同,但是二者稍有区别:“矣”字“声情卷起悠长”,连绵不断,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表示动态,“已”字“声情止息无余”,悄无声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表示静态;“焉”字作语气词用时,袁氏认为其用法“定静平延,百无变态”,“变态”当是指在虚词基本功能之外的活用,也就是说“焉”字用于句中,对句子的语气产生的影响较小,只是起到“足其本然之辞”的作用。“也”字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论断:有时帮助论断,有时是肯定因果,有时是确认事实。袁氏说它“专确无疑”是抓住了“也”的本质。在对虚词分析后,还善于比较它们之中的两个虚词或多个虚词之间用法的细微差别,如“者”和“也”都有起下之功用(即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者”字提示的意味重,常用于注释式的句子中;“也”字表示延宕,具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即袁氏所说的“‘者’字指上呼起,势急而应速,诠解用之”“‘也’字宕空掣起,势缓而高落,藉以剖明”。把《虚字说》和《助语辞》两相对比,很清楚地发现二者对虚词的解释孰优孰劣,《助语辞》对虚词用法的分析过于简单,不甚明了,让人看了很难弄清楚它的用法;而《虚字说》对虚词的解释则详明的多,先用简明的几句话概括出它们的基本用法,由此出发再分析它们各自的具体用法,并对用法相近的虚词进行辨析,同中求异。可见,《虚字说》虽然对《助语辞》的方法有所继承,但其有意识地对虚词进行系统的分类比较研究,并对虚词的用法进行详细的阐释、分析,同前人尤其是《助语辞》对虚词的解释相比更具体、更全面,它的“类聚之,称量之,以意逆志,得其气之轻重缓急于毫厘之间”《虚字说·序》(P11)与八十多年后王引之所说的“比例而知,触类而长之”《经传释词·自序》(p1)的类比互证的训诂方法对虚词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二、声气有异,义色虚化从声气角度入手来解释虚词是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一个传统。从汉代《说文解字》、《释名》一直到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都十分重视从声气入手解释虚词。袁氏语法观念植根于我国传统语法学的沃土之中,他在全面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神情声气”观点,并进而运用到对虚词的解释中去。《虚字说》只是对少数几个虚词用“情”或“声情”来解释,如:“第、但”二字,……其情柔坦;“独、特”二字,……其情爆起。(P19)“第”和“但”二字用于句中时,会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变得不甚强烈,袁氏用“柔坦”一词来表达;而“独”和“特”用于句中,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袁氏用“爆起”一词来表达。袁氏在这里用“柔坦”和“爆起”二词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区别了“第、但”和“独、特”的不同用法。这里的“情”字所指,表示情态或感情之类。大多从“声”和“气”入手来解释虚词。用“声”来描写虚词的用法,如:“乃”字之声,有拗转、直指两用。……(P18)这里的“声”,是用来描写虚词的用法,即“乃”字有“拗转”和“直指”两项用法,“拗转”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转折关系,“直指”相当于承接关系。“拗转”之“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却”、“可是”、“竟然”等词相当,“直指”之“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于是”、“才”、“又”等词相当。用“声”来描写字的读音,描写发音的部位、发音时的口形及方法,如:”哉”字之声,舌点上腭,在拖语声中最为开大重实。……(P39)这里的“声”,是讲字的读音以及描写发音的部位与方法,“哉”字之古音今音均属精母,是齿头音,袁氏在这里说其“舌点上腭”,是错误的。由于袁氏分析字音时,不是从上古音立论,而是用今音去描写虚词的语气,所以分析字音的地方有很多错误。兹不赘述。用“气”来描写虚词的发音部位和用法,如:“盖”字之气,从上腭穹窿而出,高据苫蔽,有笼统梗概意,故凡推原而粗约者用之,犹云“大概”也。(P3)这里用“气”描写了“盖”的声音和用法。袁氏认为,“盖”的声音“从上腭穹窿而出”,在用法上“推原而粗约者用之”,即表示未必确实或难于肯定的语气,一般可译为“大概”或“大约”,即袁氏所说的“犹云‘大概’也”。此外,《虚字说》在对语法意义相同或相近虚词的不同用法作比较时,也善于从“神情声气”入手,通过辨析不同虚词的细微差别来分析虚词的不同用法。如:……凡“而”字曲辊者,与“然”字类,俱系转辞,顾其声气有异:“而”字轻便滑溜,以其虚递也;“然”字重实老到,以其承上也。凡上文已有收束,则用“然”字认真转;上文只恁平来,则用“而”字轻便转。(P14)《虚字说》在这里从声气角度对“而”和“然”进行了细微的辨析,虽然二者“俱系转辞”(即表示转折关系),但它们由于“声气有异”,所以用法不同:“而”字“轻便滑溜”,“然”字“重到老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而”字表示轻转,“然”字表示重转。二者之所以有轻重之别,袁氏认为是由于“而”字“虚递”,“然”字“承上”,意思是指“而”字只起“启下”的连接作用,而“然”字还带有一些指代的作用,也就是说,表示转折的“然”是由“如此”义的指示代词“然”虚化而来的。由于汉语有着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独特个性,所以从“神情声气”入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是能够给某些虚词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的,也符合汉语的某些特点。在《虚字说》所解释的一百四十三个虚词中,有半数以上能够从声气的角度加以分析,如申小龙先生所说:“无论从虚词的产生还是从虚词的实际运用来看,典型的汉语虚词都同语句声气有关。……古汉语句子中许多虚词语法作用正是语言声气作用长期的积淀。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对汉语虚词含义的解释不能像一些西方语言解释介词、连词那样有明确的语法规定性。”(P64—65)但是在现在看来用声音摹拟语气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在语言中虽然有些虚词是摹拟声音的,如拟声词、叹词等,但是虚词大多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词的音和义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神情声气”观点固然比笼统地讲“虚字无义”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让人感到捉摸不定,尤其是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更是难以把握,也很难贯彻执行,如他在解释时运用的“巽顺直趋”、“清嫩悠长”、“舒徐无尽”等词汇很难给人以确切的认识。显而易见,“神情声气”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三、上下句情辞成一态《虚字说》在解释虚词时,注意从上下文入手来解释,因为在袁氏看来虚词“随语带其声以见意,语意藉是声气以圆成,而非此声气之中即具有语意也”。《虚字说·虚字总说》(P132)而且“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意。”《虚字说·虚字总说》(P131)某些虚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得到,而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陈望道先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研究虚字我看必须连带注意虚字所跟的实字或虚实字所在的句子组织,才能确切指出虚字的功用,指出虚字和实字的关联。”(P249)就是说句法环境对虚词的句法功能有直接的规定作用。因此,研究虚词必须认真考察虚词的分布规律和所分布的句法环境,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早在三百多年以前,袁氏就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运用到对虚词用法的分析中去,不能不说明袁氏认识的深刻。如对“矣”用法的分析:过商侯论《韶》、《武》“尽美”句,两“矣”字是一样声口,上句“矣”字是不了语,犹言如此也;下句“矣”是顿住语,犹言虽则如此矣,而止于如此也。泛看有何分别,细看便不知如何上句觉得快,下句觉得慢,而其间便有无数低商婉惜、俯仰徘徊光影。观商侯此说,乃各从下句照出。于此又知诸般语辞不特本句首尾搀和字样不同,另成一态;即上下句情辞各异,亦从而微有变态。(P54)《虚字说》通过对两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的“矣”字进行比较,认识到两“矣”字“微有变态”(“变态”的意思是指虚词的不同用法):一为“不了语”,一为“顿住语”。“不了语”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前后两句是顺承关系,“顿住语”表示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袁氏认认识到正因为“上下句情辞各异”,才有了两“矣”字的不同用法,如果不从上下句关系入手,便看不出一为“不了语”,一为“顿住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矣”为“不了语”,是从下句“又尽善也”看出来的,因为上下句之间含有顺承语气。同样,“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矣”为“顿住语”,同样是从下句“未尽善也”看出,因为这两句之间有转折语气。再如对“也”字的解释:“也”字之气,疏爽质实,专确无疑,故其於语也,钩勒完结,然亦时有变态。如“其从之也”,因“其”字虚婉疑问,便连“也”字搀和都成一气,说时舌跷未下。(P54)《虚字说》在此以“其从之也”为例说明“也”字本是表示“专确无疑”,即肯定的语气,但由于“因‘其’字虚婉疑问,便连‘也’搀和都成一气”,用今天的话说,意思就是说这句话中“也”字之所以表示疑问语气,是因为受到了前面“其”字的影响。正是由于前面语言环境的作用,才有了“也”字的用法。《虚字说)从上下文入手来解释虚词,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注意虚词在句法中的连接作用。我们来比较一下《助语辞》和(虚字说》对“而”字的解释的差别:是句中转折处,带此声以成文见意。句首在“而”字,亦是承上文转说下意;句末有“而”字,却是咏歌之助声,与“兮”字相类。“偏其反而”,“俟我于著乎而”。((助语辞))(P7)“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乎不可,一切去来、起伏、出入、反正、过接、任其所辊无滞。用法大约有四:凡上下截同类相引,则递辊向前,有“又”字意,故“而又“二字相连。……凡上下截两般相反,则曲辊捩转,有“然”字意即有拗转之“乃”字意,故“然而”二字与“而乃”二字常各相连。……凡上下截一理并举,则平辊齐来,有直指之“乃”字意。……凡上下截一意相因,则顺辊直下,有“因”字意,故“因而二字相连。……(《虚字说》)(P8)《助语辞》指出“而”的功能是表达句中或句间语义转折关系,然后说明它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再将它同“兮”字比较,最后还举出了例句。《虚字说》首先概括出了“而”的基本功能是“承上启下”和“蒙上辊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过渡,然后又根据过渡的“上下截”(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意义上的关系归纳出“递辊”、“曲辊”、“平辊”、“顺辊”四种具体用法,并分别译为“又”、“然”、“乃”、“因”。《虚字说》着重揭示了“而”在句子结构中的语法上的连接功能。“而”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起连接作用,而且用法非常灵活,用袁氏自己的话说,就是“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它可以连接句子中的任何两个相类成分,并且对“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上下截”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分类。袁氏所说的“相引”、“相反”、“并举”、“相因”四类,已与我们现在句法分析中的递进、转折、并列、因果关系非常接近。《助语辞》虽也分析了“而”字在句子中的语义转折关系,但是主要是讲了“而”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句中、句首、句末)的用法;《虚字说》不仅注意到了“而”的语义表达功能,而且对句法功能也作了细致的辨析。正因为如此,《虚字说》在分析虚词时讲得比较具体、明白、清楚,释义全面,表述准确,远远超过了元朝卢以纬的《助语辞》。《虚字说》在虚词解释方面不仅侧重于理论的阐发,而且通俗易懂,实用性非常强,有利于为初学者所接受。袁氏的成就给我们深刻的启发,那就是研究虚词,注意上下文意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是重要的,同时从句法结构上去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四、从语义上考辨汉语的虚词一部分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很多学者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探讨,而这种虚实虚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义”和原来的“实义”常有映照相契之处。《虚字说》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在解释虚词时,着意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语源的角度来探讨虚词的用法并对它们作出解释。如:“顾”:“凡转头别看曰‘顾’,今作虚用,亦含斯意,其声在转语中最为轻婉。”(P22)“尝”:盖‘尝’字本尝物之尝,口中尝物,不过约取微及,与大嚼不同。故今虚用,亦谓略曾如此。”(P99)“顾”字作动词有“回头”的意思,在解释作连词的“顾”时,《虚字说》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把“转头”的实词义与作连词时表示转折的用法联系起来:“今作虚用,亦含斯意,其声在转语中最为轻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