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_第1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_第2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_第3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_第4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西湖梦寻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②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①阒(qù):形容寂静。②缁(zī)流:僧徒,僧众。缁,黑色。僧尼多穿黑衣。(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不能久居________②问及九溪十八涧________(2)翻译句子。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3)九溪十八涧景色天然,少有匠心,身临其境,尘襟为之一洗,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九溪十八涧是一处人迹罕见的世外之地?【答案】(1)居住;到,至(2)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3)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解析】【分析】选自《西湖梦寻》,作者:张岱,年代:清。(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居”意思是居住。(2)本题翻译赋分点,洄环:回旋;故:所以。(3)根据文中对九溪十八涧奇异景色的描写来分析,这里地势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远离喧闹的世俗,如同世外桃源。而且此地远离闹市,为世俗之人所不知,愈发显得神奇。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⑴居住;⑵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⑶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九溪在烟霞岭的西面,在龙井山的南面。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它的路径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别有一番天地,并不像人间那么喧闹。九溪下面是十八涧,地势深远,僧人等不是绝离世俗的人,不能久住。根据县志记载,古代这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古迹,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此地又远离城镇,在江流的偏僻处,对西湖一带非常熟悉、有阅历的人,他们把西湖的各个名胜都寻访遍了,但问到九溪十八涧,都对它的位置表现出不知所以的样子。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D.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答案】(1)B(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解析】【分析】(1)A攻打;砍伐。B遗(wèi):给予。C派;让。D死亡;通无,没有。(2)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故答案为:⑴

B⑵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⑶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去。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注释】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②踊贵:物价上涨。③饿殍(èpiǎo:饿死的人。④忤(wǔ):逆,不顺从。(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三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2)请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A.

房琯和严武都是杜甫的朋友,但杜甫对他们俩的态度却极不相同。房琯落难他伸出援手,严武帮助他,却遭他无礼对待。B.

杜甫被肃宗贬出朝廷后,先后依靠严武和高适生活,高适死后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到了十天没有吃饭的地步。C.

杜甫在举家躲避战乱期间,也不忘在湘江、衡山一带游玩,可见他性情的乐观豁达。D.

杜甫过世后,他儿子把他的灵枢从未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答案】(1)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2)A(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2)A正确。B杜甫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C杜甫游历的是衡山,而没有游历湘江。D杜甫过世后,他儿子的儿子把他的灵枢从耒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3)紧扣“寓褒贬于叙事中”的语言特点,从文中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故答案为:⑴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⑵A;⑶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⑶本题考查探究历史传记语言特点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分析语言风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选自《韩非子》)【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王之伐越,何也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翻译下列语句。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________。(4)【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1)D(2)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4)设喻(类比、比喻)(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解析】【分析】(1)“臣之妻私臣”中的“之”意思是结构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结构助词,的。(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认为;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故:因此;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答题时要从进谏和纳谏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王之蔽甚矣的现实,然后下令纳谏,采取的方法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这样一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据此可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乙】文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文中楚庄王和庄子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4)

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说理的方法,【甲】文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谏,【乙】文庄子用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为喻,因此两文都用了设喻(类比、比喻)。(5)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虚心纳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

【乙】结尾的议论句就揭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即: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从两文的劝谏方法分析,都采用了设喻(类比、比喻)的说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形象易懂,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采取直接劝谏的方法,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故答案为:⑴D⑵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⑶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⑷设喻(类比、比喻)⑸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理方法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说理方法有:①举例说理;②道理说理;③比喻说理;④对比说理。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启示,只要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附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②百家之说。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注】①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②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③嘉佑:宋仁宗年号。(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壮岁犹不知书/即书诗四句

B.

此未足为我学也/不足为外人道也C.

士大夫争持其文/知而不争

D.

父子名动京师/佁然不动(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及百家之说(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B(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3)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②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③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④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是“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通“诤”,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故答案为:⑴B;⑵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⑶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②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③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④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生,指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②呆白:苍白。③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④欱:通“喝”(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③上下一白________④坐久清冽:________⑤举大觥敌寒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3)(甲)(乙)两文都用了白描的写法。(甲)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4)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消失;撑(船);全;凉;抗(2)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②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4)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拏:通“桡”,撑(船)。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2)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关键词:更:还。为:被。(3)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白描的写法。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山的奇景。(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及生平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甲乙两文情景交融,通过文中对阔大、纯净的雪景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故答案为:⑴消失;撑(船);全;凉;抗⑵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②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⑷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提高要求进行回答。⑷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文章作者情感表达的语句,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①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②宴酣之乐________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_______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______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

B.

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

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

D.

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2)A(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解析】【分析】(1)“杂然而前陈者”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陈”的意思是摆放、陈列。“宴酣之乐”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酣”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字法中绝将五十年”大意是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故“绝”的意思是消失、断绝。“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故“宝”的意思是以……为宝。(2)A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来。C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厚皮馒头。D项,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故选A。(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是“乐其乐”中第一个“乐”,要翻译为以……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是:“书”,书法;“存”,存留在心里,记住。(4)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醉”为表象,极力写“乐”。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故答案为:⑴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⑵

A;⑶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⑷《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现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的却没几个人。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得流传的啊。但后世的人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失了。可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时候越见节操。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这难道是因为存在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的就默默消失掉了。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注)①粥:稠粥。②日昃:太阳偏西。(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日昃始食(________)④去之南都(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各划两处)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居,处在。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则,就。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②遂,于是。大通,博通。旨,要旨。(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①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②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⑵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⑶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⑷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9.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

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C.

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

D.

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B(2)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解析】【分析】(1)A.前者“丧父”;后者“我”。B.都是“探究”之意。C.前者“总,共”;后者“凡是”。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故选B。(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译为: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可分析“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等句,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勤奋刻苦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等角度作答。故答案为:⑴B;⑵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⑶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文章的内涵。【附参考译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2)解释划线的词语。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雾凇沆砀________③欣然规往________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4)D(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故答案为:⑴陶庵梦忆;苏轼;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⑷D;⑸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②宠辱偕忘________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④微斯人________(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答案】(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3)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解析】【分析】(1)、景:日光;偕:一起;求:探求;微:如果没有。(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玉璧;忧:以......为忧;乐: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故答案为:⑴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⑶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⑷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②踊贵:物价上涨。③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④忤(wǔ):逆,不顺从。(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严挺之乃有此儿________②乃溯沿湘流________(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

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答案】(1)竟然;逆流而上(2)B(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严挺之乃有此儿: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乃:竟然、居然。(2)原文中是: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而不是“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故选B。(3)结合语言特点“寓褒贬与叙事中”分析。如文中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是一个重朋友义气、敢于进谏的人,作者在此褒扬了杜甫。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⑴竟然、逆流而上⑵B⑶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围绕要求,注意文中语言的表达,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g:从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