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IPAGE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摘要: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其扁平化的组织模式、非时空限制、匿名互动等优势,逐渐确立了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并已成为最快的公共信息发布中心和公众参政议政中心。最常用的平台。近几年来,互联网上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如“躲猫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事件等。在这些事件中,由社会网络表达的群众的感受,态度,见解和要求形成的在线舆论是社会形势和舆论中最活跃,最尖锐的部分,也是最直接,最迅速的部分。各级民意状况和发展趋势对社会越来越重要,甚至影响到政府的一些行政决策。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情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新课题。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决策的影响。本文首先讲述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阐述了分析网络舆情和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综述和文献综述,紧接着阐述分析网络舆情政府决策的“双刃剑”影响、然后论文重点阐述分析案例分析: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升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策略能力。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对策;政府决策;影响
Theinfluenceofonlinepublicopinionsongovernmentdecision-makinginmassincidentsAbstract:Asfollowingnewspapers,radioandtelevision,thethree"thefourthmedia"followingatraditionalmedia,theInternetwithitsflatteningorganizationmode,theadvantagesofthespace-timerestriction,anonymous,interactive,graduallyestablisheditsdominantpositioninthesocialinformationcommunicationbecamethemostquickpublicinformationplatformforthedistributioncenterandthepublicparticipateinthemostcommonlyused.Inrecentyears,anumberofmassincidentshavetakenplaceontheInternet,suchasthe"hiddencat"incident,the"southChinatigerphoto"incident,andthexiamenPXevent.Themassincidents,expressedbythesocialpeoplethroughthenetworkgroupofemotions,attitudes,opinionsandrequirementstoformthenetworkpublicopinion,publicopinionisthemostactive,mostpartofthesharp,themostdirect,themostquicklyreflectthestatusofallaspectsofsocialpublicopinionandthedevelopmenttrend,theinfluenceofsocialandincreasinginfluence,andevenaffectthepartofgovernmentadministrativedecision-making(includingpolicymaking,modifyandperfect,etc.).Ithasbecomeanewsubjecttostudytheinfluenceofnetworkmassdisturbanceandnetworkpublicopiniononadministrativedecision-making.Analysisonmassincidentsinthepurposeofthisarticleistheinfluenceofnetworkpublicopinionongovernmentdecision-making,thepaperfirstexpoundstheresearch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theninthispaper,theanalysisofnetworkpublicopinionandmassincidentsrelatedoverviewandliteraturereview,followedinthispaper,theanalysisofnetworkpublicopiniongovernmentdecision-making"double-edgedsword"effect,andthenthethesisfocusesonanalysisofcasestudy:grass-rootsgovernmentdepartmentsinthenetworkpublicopinioninChinadealwiththeproblemsexistinginthedecisionmaking,finallyputforwardcorrespondingsolutionstoexistingproblems,toenhancetheabilityofnetworkpublicopinionofthegovernment'sresponsetostrategyinmassincidents.Keywords:massincidents;Onlinepublicopinion;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Governmentdecision-making;impact
目录1绪论 22概念界定 22.1网络舆情 22.2群体性事件 32.3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 33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43.1对待网络舆情缺乏预警性和敏感度 43.2对待网络谣言缺乏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 53.3对待网络舆情缺乏总结反思和持续关注 54提升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策略能力 64.1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 64.1.1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加社会透明 74.1.2建立网路舆情预警机制 74.2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 84.2.1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84.2.2提高群众的认同度 94.2.3重塑政府公信力 94.3顺应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4.3.1支持政府构建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104.3.2积极参加引导规范媒体行为 114.3.3提高新媒体的敏锐性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PAGE131绪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总体来说实现小康,目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总的形势是好的,舆情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变得极为复杂,不影响社会稳定。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骚乱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问题。而少数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随着Internet和移动网络的发展,在大规模事件的发展和发展中,公众越来越善于使用Internet作为表达呼吁和诉诸司法的工具和手段。网络舆情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以至结束都产生重要影响。网络舆情可能引发暴躁、不安等情绪,使人失去理性的判断,融入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导致政府决策不当或错误的。科学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群体性事件演化的机理其发展态势,分析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应对决策的影响,既是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对决策的关键,又是推进和提高政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2概念界定2.1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舆情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网民的情感投入,表达的意见和表达的观点,通过互动会产生后续影响。目前,人们对网络舆情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中所述的网络舆情指的是民众利用互联网来发表自身如何看待公共事务、政府实施的政策,是态度与意见的集合,主要反映公众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虽然网络世界赋予网络舆情一定的虚拟性,但其根本还是来源于现实社会,只是其借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其具有舆情所有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其所依托的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2.2群体性事件《辞海》中“群体”有三条定义:“①由多数动物或植物个体组成;②即“种群”;③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在社会学中,“群体”一般则是指社会群体,更加侧重强调人的集合。在社会学视域下,事件是指对一定的人群会产生必然影响且比较重大的事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事件往往暗含了危害、后果等消极因素。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事件,一定是打破常规,对社会政策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行动说”的阵营里,学者更加着重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表层问题,把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来研究。2.3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舆情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网民利用BBS、博客、微博、论坛帖子、网络新闻等网络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形成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一切感知、态度、情感和行为。是由突发社会公共事件触发,推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具有虚拟化、多元化、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3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决策中存在的问题3.1对待网络舆情缺乏预警性和敏感度在群体事件中,网络舆论产生阶段是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地防止网络舆论的发生或减少网络谣言的影响。因此,一旦条件具备,我们就应对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然而,从实践操作来看,我们还缺乏这样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乏对网络潘言的收集制度。往往很多网络上的谣言,但与我们的工作相关网络民意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或者,干部和知道,有时,但决定责任的领导可能不知道,因为更多的领导干部,听到过滤好的情况下,更多的好消息,面对其负面网络舆论是知之甚少。这就使相关部门领导往往对潘言闭目塞听。其次,缺乏对网络舆情的评估机制。因为同一时期某一相关部门可能会有大量的网络舆情,要对哪些涉及价值、哪些对未来有较大负面影响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评估,集中力量应对主要的网络舆情。但实际上,在党委、政府决策中,决策者很少会考虑和评估网络舆情因素。这样网络舆论处于放任、失控的状态也就毫不奇怪了。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逐级上报机制。虽然宣传部门有舆情反映职能和渠道,但反映调查性问题多,对凭空流传的网络舆论缺乏关注。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已使许多部门忙不胜忙,根本无暇去关注各种流言蜚语,自己也没有这个职责。这样,在“什么都不对,高悬不散”的气氛中,只有当网络谣言把蚊子传播成大象时,强制性应急机制才会在无法弥补的时候被激活。事实上许多网络谣言都是最后才引起注意并动员各方力量加以平息的,这反映了预警机制的缺失与后果的可怕。3.2对待网络谣言缺乏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信息发布缺乏及时性和权威性。网络泛方言大力传播的地方或领域,必须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地方或主导城市,因为一旦权威声音微弱甚至缺失,各种扭曲的声音就会变成强烈的声音。“谣言止于公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做得还很不够。网络谣育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传播,固然与群众的偏听偏信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正确信息发布得不及时、不全面。目前在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有一部分人面对谣言表现为无所作为、不会作为和胡乱作为。这些人处置谣言不当的表现如下。首先,信奉“沉默是金”的信条,对舆论不屑一顾,采取“鸵鸟政策”。政府部门和不积极应对各方的问题,不积极澄清各种传闻,公众舆论,让各种各样的网络舆论大肆传播,因此,“不要说他们不要说其他人,干部群众,当地不说场”,终于失去了主动公开公众舆论,陷入被动。其次,对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在群体性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往往无法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无法有效遏制网络舆论的传播与扩散。最后,网络舆情的处置方法欠妥。在网络舆论传播阶段,一些领导者只是满足于看不到、听不到的舆论传播,试图用“压”的方法来解决网络舆论的传播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依然抱着传统观念,沉迷于通过“堵、删、封”等手段,甚至动用警力抓捕发帖人来压制舆论。事实上,在互联网环境下,手机等先进通讯越来越普及,社会民主程度越来越高。盲目压制和攻击,只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仅不能抑制网络舆论的传播,反而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3.3对待网络舆情缺乏总结反思和持续关注网络舆情,或者说所有的舆情都是注定要消亡的,即使它们在一部分正确的时间环境中也会回归,或者说一种新的舆情仍会层出不穷地出现,填补那些死去的舆情留下的空白,但具体到一个特定的网络。媒体,它的最终命运仍然是终结的。终结阶段的特点是网络舆论虽然已经终结或已失去作用,但舆论所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如果这个阶段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为下一次群体性突发事件埋下隐患。从操作来看,我们发现政府部门往往忽略这个阶段的网络舆情的处置。首先,对群体性事件后续处理重视不够。不少政府部门领导在网络舆情危机结束后,容易放松警惕,会有松一口气的思想,认为所有的工作基本可以结束。事实上,危机结束后,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网络舆情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消除,网络舆情事件造成的损失仍需尽快补救。第二,对从大规模紧急情况中学到的经验教训的反思不足。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一些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工作中的错误,有时甚至把事件归咎于自己的厄运,遇到了这样的矛盾。殊不知,事件的发生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不仅仅是民众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的一次发泄,事件本身的原因只是导火索而已。4提升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策略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讯即呈几何级数传播,不管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爆发后,网络上的反应速度最为迅速。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站新闻、论坛、博客、微博了解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事件亲历者扮演公民记者记录事件的内容,然后上传到网上。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日益增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决策能力提升尤为重要。4.1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舆论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真相的模糊性,事件本身越重要,信息公开的越不充分,舆论就越得到充分的传播。所以,遏制网络舆论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透明度。信息透明是引导、纺织和治理网络舆情的前提。4.1.1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加社会透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上的信息更是浩如烟海。面对各种网络舆论,网民往往难以鉴别真伪。政府是社会各界的最大信息来源,政府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是政府的义务、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政府公开信息有利于民众了解政府活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实现人民监督的重要途径。(1) 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舆论和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有局限性。直至舆论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及时。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准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政府出台各类规章制度文件,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形式、程序和适用的公益诉讼,通过立法为当事人敞开大门,实行会议、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微博开通,为公众提供获取政府信息、监督管理的途径。政府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利用主流媒体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和公布真相、引导舆论。要改进信息公开的方式,有效利用信息公开栏、报刊、电视等传统方式的同时还要利用网络等快速信息公布方式来遏制舆情的扩大。(2) 积极主动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舆论往往伴随着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部门要主动披露相关信息,减少舆情的进一步传播,遏制舆情的传播,向公众提供明确的权威信息。政府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情况的掌握最全面、最权威的。政府部门及时主动发布信息有利于弄清事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以达到设置议题、树立形象的目的,进而减少舆论传播的机会。4.1.2建立网路舆情预警机制(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互联网是大部分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当今,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呈多元化趋势,如果政府引导不善,谣言等负面的网络舆情将极大社会公共安全。政府可以建立由危机预警、舆情监测点、舆情线人组成的舆情监测网络,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搜索舆情信息,帮助政府准确、全面地掌握舆情动态。(2) 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治理中的宏观调控以及组织协调作用依然是最重要的。政府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对网络谣言进行评价。既要处理不现实、不现实的虚假信息,又要考虑民意因素,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全面的信息采集,提取网络负面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对谣言进行评估,分清哪些谣言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是需要紧急处置的,并对负面虚假的信息进行跟踪监测,从而及时准确地发布正确信息,引带舆论的正面发展。4.2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4.2.1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政府的公共信任反映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即政府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信任态度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的信誉,它是现代政府效能评价的指标。政府公信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层政府能政的客观发果。二层公众的主观感知。当前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看待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深人思考的重要问题。当下,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置不当,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公信力是群体事件的“防火墙”。政府公信力越高强,“防火墙”就越坚质,群体性事件就越少。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定让打造自己的公信力,把公信力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当下地方政府要应对网络舆情,迅速把握网络这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回应公众问题,引导舆论,掌握主动,消除误解。4.2.2提高群众的认同度认同度是指群众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件事件认可、赞同以及支持、维护的程度。认同度具有人性化,更能反映人思想境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果群众的认同度为零,那么领导者的决策是一张废纸。政府必须充分认识群众认同度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主人翁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实践中增强群众的认同度。4.2.3重塑政府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很重要,没有公信力,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将失去为政的根基。公权失信于民不是一朝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一旦政府的公信力弱化,恢复起来相当难,更可怕的是,无论政府说什么,老百姓就是不信,而同时各种谣言乘隙而人,有了蛊惑人心的市场,使不少人对公共决策、执行和效果持习惯性怀疑态度。(1)政府要学会做解释和说明工作与倾听相联系的是政府要学会做解释和工作说明。政策的启动和实施有一个过程。还有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同时,各种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事物是扭曲的。结果与预测不同,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这需要政府解释、解释和沟通。特别是“习惯性质疑”时,更要强化政府对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力。开城公布是政府应对质疑的最好方式。解释和解释工作是针对一些新出台的政策和制度。同时,要说明引进的原因、引进的结果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2) 扩大政务公开,做到及时透明公开透明是人民了解政府的前提。有时候群众连真事也不相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不公开、不透明。因此,对于基层政府,需要不断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积极的、开放的、多通道,和服务,以便政府运作更加阳光和透明的,这样人们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基层政府工作的实际操作,并促进加强理解和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以及公众对政府信任积累资源。政府的决策过程应该让公民意识到并参与其中。它应规范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提高公共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必要程序。4.3顺应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政府在网络舆情的防范和治理中具有预警、监测、引导和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密切关注舆情,认真考察信息来源,辨别信息真伪、切实提高警惕。广大网民面对各种信息时,要做到不随波逐流,顺应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进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4.3.1支持政府构建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冲突性、情绪性等特点,政府应努力构建针对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1)在舆情潜伏期——建立适度的调控机制完善政府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和预警机制。政府要注意收集舆情信息,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网上舆情信息,制定科学的收集标准,问卷调查法、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方法。深入访谈法,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对预警划分级别,积极探索网络政治与网络文明的交叉互动作用。(2)在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加强政府的应急与干预措施。面对舆情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不逃避、不推诿,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指定相关部门受理,把处理的进程及时地传达给密切关注的公众。正面引导奥论,加强政府主流网站的自身建设,建立干预机制。(3)在舆情的持续期——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做好政府费博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分析和总结,分析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舆情进行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的研究。深究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动因:分析网络舆情发展中的“意见领轴”,尊重他们为民代言、批判现实、监督政府的主动意识。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引导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4)在舆情的淡化期——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做好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的跟踪与反馈工作。政府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今后工作方向,开辟其他反映民主诉求的切实渠道,改变以往舆论封锁、传统媒体监督不足的局面,不断完善其工作机制。人民的呼声巩固了群众基础;对外,要继续组织媒体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降低谣言的破坏力,加强政府与公众在互联网领域的互动,避免政府话语缺失造成的沟通障碍。4.3.2积极参加引导规范媒体行为媒体负责发布真实信息以使记录保持正轨。它需要进一步消除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严格要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通过该系统来规范新闻的提交,发布和转发。网民要主动开展监督媒体和与媒体沟通,新闻工作者要注重自身的规范。(1) 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地方政府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与媒体上下级隶属,努力构建新型的媒体关系与公共关系,要引导规范媒体行为。加强媒体管理的同时,接受媒体的监督;让媒体为政府提供服务,也为媒体提供服务;依靠媒体了解民情,同时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舆论的话语权。(2) 做好对媒体的监督主流媒体应该承担客观准确报道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时,政府应积极引导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上与政府保持一致。同时坚持信息公开、及时公布、真实客观、合理疏导,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提升媒体公信力、增强政府执政能力。政府在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媒体的监督。4.3.3提高新媒体的敏锐性现在的网络舆论的传播具有多样性,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键不在于马上给出真相,而是要对社会舆情的敏感度、关注度,不能受众已议论纷纷,媒体无动于衷或者仅仅例行公事地用几句官话来敷衍。首先,要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网络,政府可以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群众的想法,及时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保持对群众关切的敏感度,并及早发现征兆,准确把握趋势,及时把形势控制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引导网络舆情,掌握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解释性作用,及时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畅通渠道,向公众展示群体性事件的真实情况。有真相才有信任。最后,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危机。对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危机。一方面,媒体自身的报道具有真实性,有着客观公正的立场、冷静理智、不传谣;另一方面,要有公开性、及时性等方面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构建网络舆情的“防火墙”。
结语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性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利益受损的群体无法在系统内找到制度化的释放渠道,而是在系统外寻求非制度化的表达,即通过群体事件。兴趣表达。同时,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以较少的约束力和独特的话语权实现了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生活。党的启示和渲染,以其独特的力量和强大的推动作用,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激化。我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高发期。随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在应对网络舆论,政府只能做一份好工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通过设置一个正确的概念,提高反应能力和建立长效机制,真正改变观念,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地检测和引导网络舆论并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在线与离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则政府可以防止群体事件的发生或在事件发生后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相反,如果政府不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传统治理模式带来的冲击,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虚拟世界中的舆论往往会成为现实世界大规模骚乱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因此,如何做好群体性事件下的网络舆情引导,值得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1]王健,苟海博.网络舆情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监控与引导[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05):55-59.[2]侯俊东,肖人彬.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结构逆转:内在机理与现实表征[J].社会科学,2017,(11):80-90.[3]马丹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应对[J].现代商贸工业,2017,(27):129-130.[4]刘焕成,胡雨薇.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2):1-9.[5]瞿志凯,兰月新,刘媛,刘冰月.基于网络舆情信息综合研判的群体性事件预警研究[J].电子政务,2016,(11):20-30.[6]李才森.网络舆情对基层政府决策模式的影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7]尚新丽,赵一凡.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影响及对策研究[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 2025年宁波货车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25年那曲货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2025年长春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赤峰驾驶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乌鲁木齐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答案
- 冷藏干燥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村委会土地承包合同协议
- 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术前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溶洞勘察合同
- 航空餐饮服务的注意事项
- DB42T 1144-2016燃气用不锈钢波纹软管安装及验收规范
-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 建筑物拆除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 GB/T 702-2017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四年级上册英语试题-Unit 12 Peter can jump high 湘少版(含答案)
-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与方案(IT运维服务与方案)
- 培训宏业系统门店简易操作手册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1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初中篮球教学案例八年级体质课案-【教学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