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滨孙飘流记》中的殖民主义主题
1959年,杨耀民将《鲁滨孙游》(以下简称《鲁》)翻译成《方原徐霞村》(以下简称《鲁》)。鲁滨孙是“真正的殖民主义者”(p14)。杨氏序言告诉我们,小说主人翁鲁滨孙身上存在着某些殖民主义本性。纵观40余年国内有关《鲁》的研究,似乎小说中的殖民主义主题和鲁滨孙身上的殖民主义本性极少进入文论家的视线,有关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小说中殖民主义的研究价值。相反,正是小说所反映的种族差异性和种族多重性等殖民主义因素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成为西方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的今天,回过头去深入探索《鲁》中的殖民主义这一主题,反思蕴涵在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观念,对于更准确地把握作家的主体意识,更全面地认识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审视当今多元共生、多方对话的全球性理论思潮都是大有裨益的。小说初始,鲁滨孙不听父亲规劝,利用一次偶然机会,私自出海远航。当时鲁滨孙脑海中所涌动的航海探奇、发财致富等愿望虽说有些茫然和不可思议,但这些愿望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的最原始动力。受此动力的驱策,英国贸易范围扩展到海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未开化地区,实现了空前的资本积累。这种原始动力、殖民扩张和贸易发展在鲁滨孙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鲁滨孙一行受尽苦难、历尽艰险,终于活着漂到英国东部雅木斯港岸时,当地人给他们筹足了旅费,使他们可以随意选择去伦敦或回赫尔。鲁滨孙这样选择:“假使我当时有一点头脑,肯定回赫尔,回到家里,我一定会很幸福,……但是我的倒霉的命运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逼着我不肯回头。……这种力量,我实在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这种神秘而有力的天数经常逼着我们自寻绝路,使我们明明看见眼前是绝路,还是要冲上去。……促使我产生发财的妄想,使我想入非非,不听一切的忠言,……于是我上了一只开往非洲海岸的船……”(P11-13)结果,鲁滨孙没有中道而止回家,而又参加了贸易远征队去了几内亚(Guinea,是欧洲17、18世纪对非洲西部的通称)且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使他既学到了航海知识而成了一名海员,又赚了近300英镑而成了一个商人。可见,小说一开头,就给鲁滨孙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海外殖民、贸易开发和资本积累的色彩,把他和17世纪末、18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联系到一起。鲁滨孙出家远航的愿望所反映的不仅仅是驱使欧洲殖民主义者发财致富的原始动力。从《鲁》中欧洲殖民主义者所涉足的北非、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区而言,那里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野蛮文化、自然资源等都会在欧洲人的心中引发一种足以使人废寝忘食的激情。换言之,非洲及加勒比海等被殖民地区本身具有一种巨大的文化诱惑力。小说肯定了英国殖民主义思想的体现者鲁滨孙在世界上发迹的可能性,因为殖民地不仅有充足甚至过剩的劳动力,而且有贸易的需求。这样,非洲贸易,特别是奴隶交易,为鲁滨孙在巴西经营种植园、产蔗制糖赢利提供了资本和劳动力。《鲁》叙述了欧洲人两次跨越大西洋进行早期殖民开发的史实。第一次在巴西,第二次在加勒比海。起初,他们主要从事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种植业,后来发展到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的商贸业。在此发展过程中,欧洲人与非欧洲人之间的种族差异性和种族多重性也逐渐明显起来。作为英国人的鲁滨孙与非洲人佐立、加勒比海人星期五及其他一些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实际上,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欧洲与非洲(及加勒比海)之间的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这种关系非常准确地体现在鲁滨孙和星期五的关系中,即具有加勒比海野蛮人典型特征的星期五被鲁滨孙逐步欧洲化、基督化了。这充分说明欧洲诸国在与非洲及加勒比海诸国的文化力量关系模式中所处的强势地位。欧洲的这种强势正是萨义德在其《东方学》(Orientalism)一书中所说的“那种使这一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P10)的区分欧洲人与非欧洲人的集体观念。杨耀民在小说的序中还说:“在鲁滨孙眼里,或者说在笛福眼里,世界的中心是白种人,……”杨氏所言极是,白种人,特别是英国白种人,作为一种传统理念、性格类型和存在方式,在其向外殖民扩张、征服有色人种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的肤色在人类大部分居住区享有特殊地位和高贵权利。众多白种人的这一感受在殖民地构成了一种观念。它代表特定的政治立场、社会身份、行事规则和交往姿态,也意味着一种权威形式,在白种人面前,所有非白种人都必须温顺地俯首称臣。在殖民时期,这种人类二元对立的划分因得到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的强调,特别是得到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的强化而变得越来越合理化了。值得注意的是,杨氏序言提到的“中心”两字代表贯穿于西方思想意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之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强烈的白种民族优越感和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西方思想文化,而与之相对的非白种人和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则被挤到世界的边缘地带;其二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和处于边缘地带的非西方文化之间的主宰与被主宰、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与与接受、渗透与吸收的不平等关系。基于这样的“欧洲中心主义”内涵,北非、西非和加勒比海等非欧洲地区几乎就成了充满愚昧、野蛮,等待欧洲人来殖民开发、改造重构的地方。具体到《鲁》而言,能说明欧洲人与非欧洲人差异的主要是基督、奴隶和野蛮。小说中的三个焦点人物是鲁滨孙、佐立和星期五,他们分别代表基督徒、奴隶和野蛮人。这样的种族界定显然有利于维护欧洲在北非、西非、南美、加勒比海等地区的优势。17、18世纪,英国为保护自己在殖民地的合法利益和权利,建立、发展了一套复杂的基督教组织机构,直接、公开参与英国殖民扩张活动。《鲁》中的主人翁鲁滨孙上船时也不忘随行李带上三本很好的《圣经》,后又在失事船只上的葡萄牙文书籍中寻得两三本祈祷书。他在孤岛上,规定自己每天早晚各读一回《圣经》,而且频频祈祷,听取上帝的圣意,领悟上帝的圣灵。鲁滨孙由此能信心十足、精神饱满、思想丰富,集中力量干更高尚的事。佐立先是鲁滨孙的奴隶,后被卖给葡萄牙船长当奴隶,反正都是欧洲人的奴隶。星期五更是一个食人肉的野蛮人。在三者的关系中,基督教明显地处于中心支配地位。作为一个年轻的欧洲人,鲁滨孙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佐立和星期五,可以随时使唤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或改造他们。比如,鲁滨孙任意买掉佐立;强迫星期五废弃吃人肉吃生肉的习惯,努力使他学会吃盐、说英语,甚至向他灌输基督教思想、教他祈祷,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基督徒。对于《鲁》所展示的欧洲人与非欧洲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欧洲(特别是英国)殖民主义思想,由此可窥一斑。再从概念上看,差异性与多重性是不可分的。鲁滨孙被摩尔海盗俘虏,带到摩洛哥,一下子由商人沦为奴隶这一非常离奇的故事情节充分地说明了鲁滨孙又是一个多重性的人物。他自身在奴隶制中被终止(哪怕是暂时的终止)了主人的身份。但鲁滨孙社会身份的改变本身并不能说明他是个多重性的人物,因为他的这一改变与其民族和个人本质无关,在17世纪中叶海盗活动极其猖獗的时期,成千上万的欧洲人被摩尔人抓去作了奴隶。说明问题的关键是:鲁滨孙是一个欧洲基督教徒。如前所言,书中欧洲人与非欧洲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基督、奴隶和野蛮三者之间的不同。据此,鲁滨孙由奴隶主到奴隶的变化是局限在同一类别奴隶制内的变化,并没有跨越“奴隶”这个种族类别到另一个种族类别,如“基督”或“野蛮”,因此不能说明鲁滨孙的多重性。如果把我们的观察点切换到“鲁滨孙是欧洲基督教徒”这个事实上,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鲁滨逊在摩洛哥的变化就应该是由“基督”到“奴隶”的变化。尽管成千上万的欧洲人被摩尔海盗抓去作了奴隶,但历史记载中极少见基督徒特别是欧洲基督徒,被沦为奴隶。这样,发生在鲁滨孙身上的变化可以看作是由一个种族类别向另一个种族类别的变化。所以,在小说中,鲁滨孙表现为一个具有基督和奴隶双重身份的人物。摩尔人虽是非洲人,但他们既不野蛮、裸露,也不让欧洲人感到陌生;他们奴役部分欧洲人,同时他们中的部分人也被欧洲人奴役。可见,摩尔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并不在于他们的本质、习俗或奴隶制,而在于“基督教”。与北非摩尔人截然不同,西非人则全身黝黑、一丝不挂,让鲁滨孙和佐立感到非常陌生、难以接近。显然,西非人有别于北非摩尔人,更不能与欧洲人鲁滨孙同族而语。虽然西非黑人未开化程度远不及加勒比海吃人肉的野蛮人,但是《鲁》所建构的西非黑人野蛮足以在欧洲人和非洲人之间划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鲁》依据人类现实中明显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种族,划分出欧洲、非洲和加勒比海三个不同的地域。显然,这种划分旨在显示欧洲的强势和非洲、加勒比海的缺陷,从而确立欧洲与非欧洲之间的主从关系。欧洲人与非洲人的这类差异性可从鲁滨孙与佐立的关系变化中得到充分的说明。在卖佐立之前,身处摩洛哥奴隶制这一相同的环境中,两人的差异微乎其微。两人同是摩尔人的奴隶,逃跑途中两人都害怕奴役他们的摩尔人和野蛮的西非黑人,这些共同点使他们成为伙伴。然而,葡萄牙贩奴船的出现使两人间的差别暴露无遗。信奉天主教的船长以平等的身份对待鲁滨孙,而佐立则一下子变成了两个欧洲人之间的交易物。通过卖佐立和从摩尔人那儿偷来的物品,鲁滨孙摇身一变成了占有大块土地的庄园主。后来鲁滨孙为失去佐立感到十分后悔,但那绝非出于道义内愧,而是出于其庄园对劳动力的急切需求。欧洲人与非欧洲人的最有意义的区别应是基督教与野蛮人之间的差异。在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来自不同国度的欧洲人被他们共有的基督教传统和开发非洲劳力、自然资源的共同经济利益连为一体。而西非黑人和加勒比海人的肤色以及他们吃生肉或人肉的野蛮习俗则把他们与相对文明的欧洲人及部分北非人(如摩尔人佐立)区分开来。鲁滨孙独居荒岛的不凡经历虽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他与其他欧洲人的关系,但却强化了他与星期五的关系。小说中的星期五,实际上也是一个多重性人物,因为他在鲁滨孙的调教下,其社会身份经历了从野蛮人到奴隶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使星期五逐渐远离加勒比海的野蛮而靠近欧洲的文明。体现在星期五身上的这种社会身份的多重性或变化性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了欧洲基督教与加勒比海野蛮之间的界线。由此可见,“野蛮”成为区分欧洲与加勒比海的关键词语。那么,“野蛮”一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或许应该说,它的最主要的含义就是“食人肉主义”。“食人肉”是18世纪加勒比人(南美洲东北部,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印第安人)表现出的“最极端的野蛮形式。他们天生好战、好吃人肉,悖逆一切基督教和文明行为准则”(P4)。但在某些人看来,加勒比人或美洲印第安人仍属理性民族。如罗马天主教皇曾于1537年宣称,美洲印第安人是有理性的民族,是有可能信奉基督教的,因而我们不可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P170)并多次令止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奴役制度。这说明,美洲印第安人拥有某种程度的做人的权力。但后来,欧洲殖民势力的扩张破坏了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宽松政策并恢复了对他们的奴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罗马教皇令止美洲印第安奴隶制前26年,西班牙王室的法令“把任何对欧洲人怀有敌意的印第安人界定为行为粗野、生食人肉的加勒比人。该法令的结论认为,加勒比人没有精神灵魂,所以属适于买卖的奴隶”(P49)。从历史上看,欧洲人往往把加勒比人与食人肉者及其凶残行为和鬼怪相貌相提并论。面对没有礼节、一无所知、低级野蛮的食人肉者,欧洲人以他们强大的殖民扩张势力向世人表明了他们权威地位的观念:只有欧洲人才有能力开化那些未开化的非洲人和加勒比海人。受此观念影响,欧洲人并不认为他们的殖民扩张活动是一种对别的种族的侵略或征服行为,相反,认为那是一种“拯救”,是以基督教为指导,把非洲、加勒比海人从低级、堕落、野蛮的世界中拯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很好地宣扬了欧洲人以“救世主”自居的这一权威观念。小说主人翁鲁滨孙从一群野蛮土人的刀下把即将被杀生吃掉的星期五解救出来、教他圣经、最后使他皈依基督教这一重要故事情节就足以使读者对欧洲人“拯救”非洲、加勒比海野蛮人的说法深信不疑。这种“深信”具有无意识和隐伏的特征,因为它沿袭了以往欧洲人赋予非洲、加勒比海人的异族性、怪僻性、落后性和野蛮性。在今天看来,欧洲人进步,非欧洲人落后,后者需要前者的关注和拯救的隐伏性观念需要从人类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如达尔文主义者强调按人种、文化和社会的不同将人类分成进步和落后、文明和野蛮、欧洲和非洲几大类,并且认为地球上的“野蛮”的地区应该被“文明”的力量合并、占领、同化或拯救。因此,《鲁》中被赋予诸如低级、落后、凶残、野蛮等名称的非洲人和加勒比海人被置于一个生物决定论、道德劝谕和强权统治的结构框架中来加以审视,自然被视为欧洲主流社会之外的,有待欧洲人征服或拯救的异族。思想家勒罗伊-波利叶(Leroy-Beaulieu)从生理学角度阐述其对殖民扩张活动的认识:当一个社会自身已达到高度成熟的状态并且拥有巨大的力量时,它就会走向殖民,就会繁殖后代,就会保护别人,就会赋予其发展以秩序,就会赋予它所产生的新社会以活力。殖民就是社会生理学中最复杂、最精致的现象之一。……殖民就是一个民族的扩张力;它的繁殖力;它在空间上的扩大和激增;就是将宇宙或宇宙的一部分完全纳入这一民族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法律之中。(P279)勒罗伊-波利叶的这一观点同样把被殖民者视为等待殖民势力征服、激活、拯救的弱势异族。另有甚者,公开对西方殖民主义大加称道,试图唤回昔日的西方殖民主义。如保罗·约翰逊1993年4月18日在《纽约时代杂志》上发表了《殖民主义复回——为时不晚》的文章,认为对野蛮国家进行殖民是文明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显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 2025年宁波货车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25年那曲货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2025年长春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赤峰驾驶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乌鲁木齐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答案
- 冷藏干燥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村委会土地承包合同协议
- 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术前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溶洞勘察合同
- 战争与谋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评析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交通大学
- 2023年益阳市安化县招聘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考试真题
- 2025年九年级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与最值有关的问题)(含简单答案)
-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解读
- 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含解析
- 2024年医院医保工作总结(6篇)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分析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及月调度记录表
- 2024-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新疆大学版学术期刊目录》(人文社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