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黑夜:爱迪生传》导读_第1页
《点亮黑夜:爱迪生传》导读_第2页
《点亮黑夜:爱迪生传》导读_第3页
《点亮黑夜:爱迪生传》导读_第4页
《点亮黑夜:爱迪生传》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日听书|《点亮黑夜:爱迪生传》普利策奖得主遗作,带你了解真实的爱迪生这本书能为你1、开阔眼界,回顾爱迪生的人生经历及其时代背景。2、还原爱迪生主要发明的问世经过,修正关于他的不实传说。3、提供个人成长参考,客观评价爱迪生的历史地位与成功秘诀。适合谁听1、世界史和科技史爱好者。2、人物传记爱好者。3、对爱迪生感兴趣,希望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各行业人士。书籍信息:书名:《点亮黑夜:爱迪生传》原书名:Edison作者:【美】埃德蒙·莫里斯译者:吕凌峰、朱朗讯、陈舸禹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品方:漫游者出版时间:2023年6月页数:688定价:89.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21754704内容简介爱迪生时至今日仍是蜚声国际的科学家,他设计、制造、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白炽灯供电照明系统并为其提供动力。那是1882年9月的一个夜晚,随着他按下开关,如无数颗流光溢彩的珠宝闪耀的光芒照射着美国曼哈顿。他为人类照亮黑夜,点亮创新之光。“我从12岁起就再也没听到鸟儿歌唱”,这位近乎失聪的天才发明了250种与声音相关的装置,除白炽灯泡外还拥有263项照明技术专利,为1093项发明成功申请了专利。如果他为给医生使用的X射线荧光镜也申请专利,那么就会再增加一项。他还是哲学家、未来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战时国防顾问、100多家公司的创始人,只有被年龄压倒时,他创新的车轮才会减速。在这本书之前,爱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过什么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书由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埃德蒙·莫里斯基于托马斯·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历经长达7年的阅读研究创作而成。他还得到爱迪生被托管的家庭文件访问特权,包括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情书。这本书首次详细讲述了爱迪生84年的人生和成就,首次摒弃了认为爱迪生和尼古拉·特斯拉之间存在敌意的阴谋论,并提出了他们互相欣赏的依据。全书既描绘出爱迪生的经典形象,也展现了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他不仅是专注、勤奋的天才发明家,也是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父亲、无情的老板、自诩有商业天赋却常常濒临破产的企业家、秉持进步主义理念的老共和党人。作者简介[美]埃德蒙·莫里斯(EdmundMorris),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他的第一本书《西奥多·罗斯福的崛起》(TheRiseofTheodoreRoosevelt)获得了1980年的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罗斯福王》(TheodoreRex)于2001年获得《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他是美国总统里根授权的传记作家,在里根任期内,莫里斯享有自由出入白宫的权利并撰写了畅销书《荷兰人:罗纳德·里根回忆录》(Dutch:AMemoirofRonaldReagan)。他与同为传记作家的西尔维娅·朱克斯·莫里斯结婚52年。埃德蒙·莫里斯于2019年去世,这本《点亮黑夜——爱迪生传》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美国传记作家莫里斯的《点亮黑夜》。这是一本650多页厚,51万字的人物传记。它的主人公,我们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个人就是托马斯·爱迪生。正是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使我们可以摆脱黑夜的纠缠。说他“点亮黑夜”,一点也不夸张。当然,白炽灯泡并不是爱迪生唯一的科技发明。他还是“留声机之父”,是有声电影先驱,兴趣遍及光学、声学、电磁学、植物学等几十个领域。光是爱迪生自己注册的发明专利,就有1000多项。但是,除了这张长长的清单,我们对爱迪生的了解,就只剩下一些真假难辨的段子了。他是不是用镜子的反光,救过手术台上的妈妈?他的耳朵,真是被火车车长打聋的吗?他迫害过另一位发明家特斯拉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在美国也困扰了很多人。另外,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也误导过不少人。我们会想象,爱迪生是在一间昏暗的实验室里,不眠不休地做了几千次尝试,才终于造出了白炽灯泡。我们心目中的大发明家,好像就应该是那样的。但是,这本《点亮黑夜》,却破除了许多关于爱迪生的误解。它告诉我们:爱迪生的确是一位个性十足,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的发明家。但他不是单打独斗的骑士,更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书生。早在1876年,爱迪生就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工业实验室。留声机、白炽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他带着70多人的团队,在实验室一起完成的。他还具备不错的商业眼光,创办过200多家公司,其中就有著名的通用电气。40多岁时,爱迪生已经成为千万富翁,领导着几十家工业企业和上万名员工。可以说,他是19世纪的“独角兽”企业大亨,是那个时代的比尔·盖茨和马斯克。不仅如此,爱迪生的传奇,还是“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的完美体现。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正在经历交通业和城市化的狂飙突进。而爱迪生是一位务实的发明家,最关注社会的现实需求。他在通信、照明、声学等领域的发明创造,正是因为回应了当时的现实,才得以名垂青史。相反,爱迪生自己钟爱的一些奇思妙想,比如选矿机和特殊橡胶,不仅没能推广开来,还让他蒙受了不小的财务损失。听完《点亮黑夜》记录的爱迪生的故事,你不仅会被他的探索精神和执着热情所打动,也能更好地理解“需求”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也有借鉴意义。本书作者埃德蒙·莫里斯,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传记作家。他为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撰写的早年传奇,曾荣获1980年普利策奖。他的另一本代表作《里根传》,运用了大量文学技巧和小说笔法,出版后引起了轰动。这本《点亮黑夜》,是莫里斯的最后一部长篇著作。为了写好爱迪生这位复杂的大人物,他从2012年起,花费7年时间,细致查阅了爱迪生留下的手稿和个人档案,随后才在2019年写出了本书英文版。值得一提的是,莫里斯用的是倒叙写法。他把我们的视线,从晚年功成名就的爱迪生,一步步回溯到19世纪中叶那个不安分的小镇少年,内容既翔实可信,又有画面感。学完这本书,你对爱迪生的印象,就绝对不只是那几段夸大其词的故事了。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爱迪生的青少年时代,他为什么会走上发明家之路,又是怎样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爱迪生的发明王国是怎样建立的,其中有哪些得失。在第三部分里,我会为你总结,真实的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有哪些遗憾。第一部分说起爱迪生的早年经历,你可能已经听过不少真假难辨的故事,像是流传最广的“爱迪生救妈妈”,还有他在火车上做实验、被车长打聋耳朵的传说。这些故事暗示:爱迪生后来的成功,和他在青少年时代经受的磨难是分不开的。可惜,传说只是传说。至少,当爱迪生1847年出生在美国中北部的俄亥俄州时,家境是相当不错的。他的父亲老爱迪生是一位加拿大裔商人,在镇上开设木材加工厂。母亲南希则是牧师的女儿,知书达理。爱迪生7岁时,全家搬到了边境上的密歇根州。他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大,一度积累起6000美元的资产。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18万美元,可以算中产之家了。至于那个“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当然是后人演义的,爱迪生从来没有承认过。不过,爱迪生10岁时,的确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185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老爱迪生的生意受到冲击,失去了大部分存款。但是,他们还有自己的房子,有农场和藏书,境况比真正的贫民要好得多。爱迪生又是家里的小儿子,一向很受宠。父亲除了带他在农场上帮忙,教给他“生意经”外,很少约束他。爱迪生只读过几个月小学,这段经历是真的,但不是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而是他注意力不集中,适应不了学校的氛围。母亲南希决定自己给儿子开蒙。她带着爱迪生读百科全书,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还允许儿子在家里的地下室做化学实验。这样的一对一教学,持续了4年。爱迪生独特的知识结构,就是在母亲的熏陶和经年累月的自学中形成的。他对人文类书籍兴趣不大,但9岁就迷上了自然百科全书,对力学、化学和电磁学都充满好奇,还经常模仿书里的案例做实验。这种勤于动手的习惯,后来贯穿了爱迪生的一生。12岁那年,爱迪生遭遇了一次真正的打击。他得了猩红热,继而引发严重的中耳炎,左耳不幸失聪,右耳也失去了一半听力。注意了,这个时候的爱迪生,还没有到铁路上打工,当然不可能被车长一耳光打聋。后来那段流传甚广的故事,又是他的崇拜者编造的。爱迪生自己倒是很达观,他说:“听力障碍让我变得更专注,可以不用为外界的干扰分心。”但他在晚年,也帮助传播了自己被车长打聋的故事,因为这种小段子可以增加他本人的传奇色彩。1860年,13岁的爱迪生登上火车,开始了闯荡铁路的生涯。他每天在家乡和大城市底特律之间往返一次,出售报纸和糖果。这样的买卖,听起来很寒酸,其实大有玄机。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正处在铁路发展的黄金期。爱迪生服务的大干线铁路,又是中部的交通支柱,客流量非常大。在这条铁路上当小贩,一星期能挣50美元,利润有50%,稳赚不赔。更巧的是,1861年,美国爆发了内战。公众急于了解战况,报纸供不应求。爱迪生瞅准这个商机,先是办了一份自己的小报,接着又当了老牌报纸《自由报》的分销商。每天中午,爱迪生一随火车到达底特律,马上赶去报社,抄下当天的新闻标题,通过电报发给返程各站的站长,让他们帮自己打广告。到了下午,当爱迪生带着印好的《自由报》踏上归途时,站台上已经挤满了想看最新战况的人,报纸立刻销售一空。要是这样多干几年,爱迪生可能会当上底特律的报贩头子。但那个时候,他已经对捣鼓小发明产生了浓厚兴趣,挣来的钱大部分买了化学药剂,还偷偷在火车上做实验。一来二去,就出岔子了。1862年夏天,爱迪生把一根实验用的磷棒掉到了行李车厢,几乎引发一场大火。愤怒的车长把他赶下了火车,他失业了。万幸的是,爱迪生曾经在铁轨上救过一位站长的儿子,这位站长还是个电报员。为了答谢爱迪生,站长开始教他使用发报机。半年过后,爱迪生的收发报技术已经很纯熟了。他开始在铁路线周围四处游荡,见缝插针地找工作,变成了一名“流浪”发报员。可别小看电报员这份工作啊,它又是美国铁路发展创造的新岗位。19世纪的铁路,不像今天有自动调度系统。火车什么时候到站,车辆怎么调配,要先发有线电报到下一站,才能确认,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美国的铁路电报,被一家叫西联的公司垄断着,这家公司就是今天的“西联汇款”的前身。在西联公司当电报员,属于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很稳定。不过,爱迪生并不打算打长工。他有了闲钱,就买下一堆废电池、金属线和各种科技书籍,自顾自研究跟电报有关的小发明。等到没钱了,就回西联公司上班,周而复始。五六年时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1868年,爱迪生已经21岁了。他的业余发明还没有取得多少成果,但本职工作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内战结束后,电报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不光铁路通讯要靠它,新闻业和金融业也高度依赖电报传递消息。有时,总统刚发表一场讲话,几千个词的讲稿就要在3个小时内发送给全国各大报纸,这对电报员的能力是不小的挑战。而爱迪生恰好是西联公司手速最快的收报员,一下成了公司的红人。他不仅升职加薪,还被调到东海岸的大城市波士顿。在那里,爱迪生开发出了第一项真正实用的专利:可以同时进行收发报操作的电报机,简称双工电报机。有了新发明,还得过两道坎:一是测试机器的可靠性,二是拉投资,启动大规模生产。但日进斗金的西联公司,却不打算让爱迪生用自己的线路做试验。于是,1869年,爱迪生辞掉工作,跑到美国通信业和金融业的中心纽约,打算碰碰运气。前两天,他四处碰壁,差点饿死在大街上。第三天,当他经过一家股票经纪公司门口时,刚好遇上公司的电报机坏了,要找人修理。这本来就是爱迪生最熟悉的活儿,他用两个小时就修好了机器。老板当场决定留下爱迪生,给他开100美元月薪。接下来几个月,爱迪生又为公司设计了一种新的股票报价机,在纽约打响了名声。1869年10月,他终于筹到足够的启动资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走上了职业发明家之路。第二年,一家股票经纪公司给了爱迪生7400美元,委托他开发一种股票行情收录机。这是新公司的第一笔进账。当时,爱迪生只有23岁。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爱迪生经常强调一句话:“我只发明人们想用的东西。”这句话的深意,就藏在他前20多年的经历里。铁路和电报改变了爱迪生的人生,使他可以走出偏僻的密歇根,在纽约站稳脚跟。而这两样东西,又是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会需要的,是和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一致的。爱迪生自己搞发明,也打算按这个路子来。不过,注重实用性,并不意味着爱迪生整天都在研究市场。他的大部分精力,还是花在开发新产品,以及关注科技领域的新趋势上。从20多岁起,爱迪生就强制自己每天读5篇论文,后来还订了27种期刊。据说,他每个月读完的书,足足有18公斤重。在知识和勤奋的双重加成下,爱迪生的事业开始朝多个不同领域延伸,也结出了硕果。第二部分好了,以上就是《点亮黑夜》一书记录的,爱迪生走上发明家之路的经过。到立足纽约时为止,爱迪生的大部分发明,都和电报有关。当时美国的专利保护期是17年,在这17年里,任何公司想要购买或者使用爱迪生的专利,每年都得付给他好几千美元,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爱迪生甚至同时为几家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开发电报机,因为人人都想要他的新发明。不过,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爱迪生的一些先天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他是一个缺少金融头脑的人。纽约的银行家在和爱迪生谈合作时,经常在合同里做手脚,把支付方式从现金偷换成高风险的股票。而爱迪生对此浑然不觉,蒙受了不少损失。另外,爱迪生的管理能力也很成问题。他拉起了自己的团队,但依然信奉凡事亲力亲为的信条。你想啊,他一天要在实验室里待十几个小时,随后用几分钟就敲定了公司的商业计划。这种完全凭感觉做决策的习惯,怎么能不出问题呢?可以说,爱迪生晚年的一些失误,很早就有了预兆。但是,只要回到科技发明,爱迪生就还是那个眼光精准的天才。1876年,他有了一个新创意,叫做“发明工厂”。这个词的意思是:把研发人员和工程人员集中到一起,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推进通信、光学、声学等领域的独立项目。一项发明只要有了雏形,工程人员马上开始生产样品,并把它推向市场。这个模式,就是后来的工业实验室,也是今天各种创意孵化器的前身。而爱迪生会想出这个点子,主要是因为他兴趣太广泛,自己又忙不过来。当时,他刚刚把一种四通道电报机的专利卖给一位金融大亨,赚到了3万美元。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买了一块地,盖起两排很像中学宿舍的房子,作为“发明工厂”的大本营。今天,这里已经重新命名为爱迪生镇。门洛帕克实验室的第一项新发明,是1877年问世的留声机。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爱迪生不是有听力障碍吗,怎么还能研究留声机呢?原来,声音传递到听觉神经,有两种模式。一种叫“气传导”,介质是外耳、鼓膜和中耳。另一种叫“骨传导”,介质是颅骨。我们能听到自己咽口水的声音,靠的就是骨传导。今天市面上出现的骨传导耳机,用的也是这个原理。爱迪生虽然左耳失聪,但受损的只是中耳,听觉神经还是正常的。他用牙咬住留声机,让唱针的振动传递到颅骨,就可以听到唱片的声音。留声机的实验,就是这样做成的。搞了快10年电报机的爱迪生,兴趣为什么突然转移了呢?原来,他受到了另一位发明家的刺激,这个人就是“电话之父”贝尔。1876年6月,贝尔在费城博览会上展示了自己的电话原型机。资助他完成这项发明的,是爱迪生的老东家、西联电报公司的老板奥顿。奥顿同时也是爱迪生的投资人和采购商。听到这个消息,爱迪生马上意识到:如果电话技术变得足够成熟,那电报机就会被取代,自己的事业也会走向衰败。他立即打起精神,研究起了贝尔的设计方案,希望抢先一步开发出更实用的产品。这条路后来没能走通。但爱迪生在研究电话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声音的振动,是可以记录在物理介质上,并通过机器还原出来的。这就是留声机的原理。等到爱迪生找到了制作唱片的合适材料,并把它跟美国人的娱乐需求结合起来之后,留声机迅速变成了“摇钱树”。到20世纪初,爱迪生自己的留声机公司,每个星期要卖出6000台唱机和90万张唱片,每年的净利润是7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亿多。从留声机的故事里,你会发现:爱迪生搞发明,不仅注重实用,而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创意。注意了,这个借鉴,可不是剽窃啊。爱迪生是很尊重其他发明家的知识产权的。一项发明,要是已经注册了专利,他是绝不会去模仿的。但对那些发展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产品的创意,他就一定要去试一试了。白炽灯泡的发明,就是一个例子。早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发明家已经研制出了白炽灯泡的雏形。但当时的灯丝质量不过关,灯泡内部也很难抽成真空,所以没法实用化。而爱迪生是从1878年开始“攻关”白炽灯泡的,他决心要一次性解决这两个难题。在研发白炽灯泡的14个月里,爱迪生平均每天要在实验室待17个小时,累了就把大衣卷成枕头,在楼梯下面的报纸堆里打会儿盹。但他并不是孤军奋战。整个门洛帕克实验室,已经网罗了75位工作人员,其中有十几个人直接参与了白炽灯项目。在这些人里,有英国来的产品经理,有德国来的玻璃工匠,还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爱迪生每天早上7点会和他们一起吃早饭,第二顿饭就要等到午夜时分了。爱迪生自己不回家,助手们只好陪着他,不睡觉、不洗澡、不洗头。等到项目完成时,所有人都得了严重的失眠症。爱迪生为自己的灯泡选择的灯丝,是经过碳化处理的耐热纤维。这样的灯丝,电阻低、发光强,适合长期使用。但具体要用什么样的材料来提取纤维,就只能靠试了。在14个月里,爱迪生的团队尝试了1400多种金属和植物,最后发现日本产的竹子最合适。至于抽真空这道程序,爱迪生求助于最新科技,用德国进口的真空泵解决了问题。到了1879年最后一天,爱迪生把58个白炽灯泡安装在门洛帕克实验室周围,让它们一起点亮。整个小镇瞬间轰动了。从第二天起,每天有3000多人从美国各地涌到门洛帕克,就为了看一眼爱迪生的新发明。铁路公司也专门增开了途经门洛帕克的列车。乘客们远眺着实验室周围的灯光,兴奋地高喊:“那玩意就是爱迪生的灯泡!还亮着呢!”白炽灯泡问世以前,美国和欧洲的大城市,是用煤气灯照明的。煤气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适合户外环境,但在建筑和交通工具上就没有那么普及了。爱迪生的白炽灯泡,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因此一经问世,立即受到追捧。1880年,交通业大亨维拉德从爱迪生那里订购了120个白炽灯泡,装在他的新轮船“哥伦比亚号”上。这艘船从美国东海岸开到西海岸,船上的灯泡连续点亮415个小时都没有故障,给爱迪生的新发明打了最好的广告。在那之后,铁路公司、航运公司和大企业的订单开始源源不断涌向门洛帕克。假如爱迪生足够精明,他本来可以把精力放在生产更多灯泡上,“躺着赚钱”。偏偏爱迪生已经有了更大的野心:他要给美国的大城市建立一套完整的供电系统。爱迪生对电力的痴迷,从20多岁时就开始了。他想用电点亮自己发明的灯泡,用电驱动火车和汽车,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便捷。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有供电系统。爱迪生拿出的方案,是他亲手改进的大型直流发电机。这种系统电压低,传输距离短,要用昂贵的粗铜线来连接。但爱迪生认为,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美国大城市的居民区分布很集中,正适合部署直流电。1882年9月,爱迪生公司在纽约建造的第一个直流发电站投入使用,它可以为82所住宅的400盏白炽灯提供电力。两年后,这个数字飞涨到了508户住宅、10000多盏电灯。另外几十座美国城市,也决定部署爱迪生的发电站。但在那之后,爱迪生就卷进了一场“电流之战”,或者叫直流—交流电之战。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些野史,把“电流之战”描述成两位发明家的私人恩怨。一位自然是爱迪生,另一位则是特斯拉。在这些野史里,功成名就的爱迪生为了打压新人特斯拉,想出了许多下作的点子。但本书作者莫里斯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污蔑。特斯拉和爱迪生的个人关系,其实相当不错。特斯拉在1884年刚到美国时,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爱迪生的公司当工程师。他直到晚年还说,爱迪生“配得上10个诺贝尔奖”。爱迪生呢,也承认特斯拉是一位天才。既然没有个人矛盾,那“电流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原来,它涉及两家公司之争。一家是爱迪生创办的爱迪生电气,另一家则是特斯拉任职的西屋电气。西屋电气是造交流发电机的,也想抢占美国的城市照明市场,这就和出售直流发电机的爱迪生电气形成了冲突。但在这场激烈的商战中,爱迪生和特斯拉两个人根本没有冲到第一线。特斯拉本来就只是个技术专家,爱迪生呢,要操心的事情很多,把公司的经营完全交给几个助手打理。所以,“电流之战”中,爱迪生公司那些过火的宣传策略,跟爱迪生本人是没有关系的。更何况,爱迪生在短短几年后,就丢掉了电气公司的控制权。爱迪生从自己创办的公司“出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它的逻辑,跟今天初创企业的纷争差不多。前面已经提到,爱迪生精于研发,却不擅长经营。他办了200多家公司,但只做垂直管理,不搞横向整合。公司的发展自然良莠不齐。另外,爱迪生对现金流也没有概念。他把剩余资金全部投到新的科研项目上,经常影响公司运转。这样一来,投资人坐不住了。1889年,爱迪生的老熟人、交通业大亨维德拉找来金融巨头摩根,把爱迪生名下的电力公司整合到一个系统里,组建了爱迪生通用电气。爱迪生本人因为拿不出现款,所以只占新公司10%的股份。3年后,直流电已经开始显露颓势,摩根和维拉德决定“跳船”。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并购,用主营交流电业务的汤姆森—休斯顿公司的“壳”,吞下了爱迪生通用电气。爱迪生本人拿到500万美元现金,但被迫退出新公司董事会。这家新公司,就是今天的通用电气。而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面对波谲云诡的金融市场,天真得就像个小孩。第三部分好了,以上就是《点亮黑夜》一书记录的,爱迪生从事职业发明,并创办一系列企业的经过。虽然被迫离开了通用电气,但爱迪生依然是一位富裕的商业大亨。1886年,他在新泽西州的西奥兰治买了一块新地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