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022年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图2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的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1)趋势:粮食的总供应量与总需求量都在增加;从供过于求变为供不应求;供应量有所波动,需求量持续上升因素:耕地面积,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的农业政策,社会稳定程度,自然环境因素,农作物品种改良,人口总量,手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2)优先选宋,其次选明。第一层:宋代农业的发展一粮食产量增多一人口增加第二层:手工业、商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繁荣第三层:市民阶层与丰富多彩的世俗文化最后:强调农业、粮食对于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论疆域,北宋都无法和历史上的汉唐、后世的元明清几朝的辽阔相比较(平方公里:秦朝350万、两汉600万、隋朝467万、唐朝1237万、北宋280万、南宋200万、元朝1372万、明朝1000万、清朝1316万。)军事上的失利,边境领域的收缩,北宋往往被武断地认定为“积贫积弱”。宋朝是否真的是“积贫”“积弱”?5宋朝是否真的是“积贫”“积弱”?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它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墨菲《亚洲史》第七章“中国的黄金年代”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6
1.农业的发展:角度成就意义耕作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促进了全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土地制度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一、经济之变7知识拓展:农业是宋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宋代的农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就广度而言,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就深度而言,表现为耕作制度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等。宋代农业的进步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生产关系看,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只要和地主结算清楚,就可自由流动,另找主人。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租佃关系的盛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一个因素。(租佃经济的发展,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趋于松弛)
农业领域新变化:宋朝的不抑兼并与租佃经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01020304赋税制度的变革兵变起家的历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许诺“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对将领如此,对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和文官群体亦如此。宋代统治阶层的人曾说过:“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唐代两税法使得国家征税对象由人丁向资产(田地为主)转变,宋代沿袭,基本精神是只要国家租赋增收,即可不限制地主广置田产。与大多数经历农民起义而建立的王朝不同,宋代通过兵变起家,既没有经历朝代建立初的重新分配,亦对农民起义的力量缺少切身体会。居庙堂者的心思笼络人心的需要兼并合法化租佃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租佃经济3.特征(1)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1.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A.限制了土地兼并
D.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2.(2016全国II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3.(2013·全国课标2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4(2010海南卷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11
5.(2021年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6.(2021年湖南卷)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7.(2020年全国1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CDA8.(2021·广东高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9.(2019·北京高考·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11.(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10.(2022·湖南高考·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12.宋代,井田论、限田论连绵不断。宋太宗也对井田制流露出无限羡慕,然而井田、均田都未能实施,连限田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这说明()A.土地租佃经营开始普及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C.社会舆论支配国家政策D.复古方式限制商品经济发展不切实际13.鱼鳞图册制度缘起于南宋绍兴时期的土地经界。元代继承之,延桔年间实行土地经理,造有鱼鳞图册。明洪武和万历时期两次在全国进行大规模土地清丈,攒造相关图籍,鱼鳞图册制度趋于完善。其目的是()A.不断清查土地,便于土地分配B.确定土地所有,防止逃避赋税C.明晰土地产权,防止官员贪污D.防止隐瞒土地,打击富农经济14.两宋农书数量最多的是两浙路,其次为福建路,两浙路23本(占宋代农书数量的16.31%)农书中有12本都是关于花卉的,福建路19本(占宋代农书数量的13.48%)农书中有14本都是关于植茶的。这反映出宋代()A.农业科技发展超越了前代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C.闽浙地区成为经济的中心D.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受到冲击15.元朝政府编辑推广的《农桑辑要》和《齐民要术》相比,新添了许多作物种类和栽培法。包括原来生长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的植物,如苎麻、茶、橙、桔、甘蔗等作物的种植方法,都有介绍。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A.原产美洲的作物品种的传入B.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统一王朝C.北方的作物品种传播到南方D.北方地区处于长期战乱之中16.(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农业作物种植情况简表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黍、粟、稷、稻、粱、菽(大:豆)等后世俗称“五谷”都己种植。黄河流城种植黍和粟,江淮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粟、水稻和大豆的最早种植地)北方地区小麦的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西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形成南稻北麦种植格局;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占城(越南)的稻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扩大高产农作物甘署玉米、土豆和经济作物烟草、花生、茶叶、棉花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城。
——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论题示例(1)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2)对外经济交流与农业发展(3)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贡献(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商业手工业关系(5)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论述示例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6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景德镇被称为“瓷都”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地位: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地位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成就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能源革命)影响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地位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成就宋代出现活字印刷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丝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加,棉纺织品逐渐成为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16.材料:
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棉花种植由西北和南方向渭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传播。我国人口数量在宋代有大幅度的增长,人口的大量增加,原有的丝麻等纺织纤维材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人口大量南迁,且人口密度大,江南人均耕地少,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棉花轻薄柔软价格较低。宋末元初,江南地区开始大规模植棉,棉花种植迅速普及。没有宋元时期江南植棉业的普及和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就没有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明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
——摘编自史宏达《论宋元明三代棉纺织生产工具发展的历史过程》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原因:棉花的大量种植;人口增加,原有的纺织材料不能满足需要;棉花轻薄柔软价格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社会影响: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一步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和发展。(答出三点即可)17.(2015·福建高考·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18.(2018·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19.宋政府规定,在蜀盐区煮井大为监,小为井,“监则官掌,井则土民干’如其数输课,听佳旁境贩卖,唯不得出川峡”这表明宋代()A.民间制盐业得到政府的支持B.国食盐资源短缺而强化管理C.蜀盐的产销基本由政府控制D.食盐产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20.宋代广泛流行买扑制,由私人通过类似现代流行的招标竞标方式,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物后,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矿山、田地、商税场、盐井、河渡等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由此可推断,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瓦解C.官民共利成为社会共识D.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种植。《农书》记载,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元以后,历代统治者积极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万历时,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摘编自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以来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纺织原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后棉花种植推广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原因:棉花在种植和保暖方面的优越性;统治者的重视与政府的推广;
棉纺织技术的提高与创新。(每点2分,共6分)影响:使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进步;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材料二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准确地描述道,这个行业“在规模和效用上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可以比拟”。……英国成功的秘诀有双重因素。首先,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在这方面他们无须面对其他地方技术不太先进的制造商的竞争。其次,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或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或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种植。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帝国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3分)
相同条件: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水平;进行殖民扩张,侵略掠夺;开拓市场;发展奴隶贸易和奴隶劳动从中获利。(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影响:推动了近代棉纺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速了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流动;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加大了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掠夺。(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7分)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国内贸易边疆贸易货币海外贸易城市宋朝国内贸易繁荣,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特点)宋与辽夏金各政权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①大量铸造钱币;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南宋出现会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世界第一大港)、明州等临安北宋东京、南宋_____、元朝大都;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选择性必修2·第7课P35)材料:如果对宋朝首都东京和唐朝首都长安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唐长安是一个棋盘状封闭结构,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开封城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繁华的街市上酒楼林立,茶坊、瓦子等连成一片,形成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随着商业的繁荣,金属货币难以满足需求,宋仁宗时期在开封设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表现:(1)商人群体增多;(2)商品种类丰富;(3)夜市晓市草市兴盛;(4)坊市的界限被打破;(5)经营时间不受限制;(6)城市经济功能增强;(7)出现世上最早纸币;(8)抑商政策有所松弛;(9)海外贸易非常繁荣;(10)商税成为主要税源。23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人口都突破了上百万;
②城市的政治功能不断减弱,经济功能不断扩大,城市商业活动繁荣,出现娱乐场所(瓦肆等);
③城市布局由市坊制到街市制;
商业发展(市)的变化:时期宋朝以前宋朝政策严格控制放松控制商业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市坊分开)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政府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经营时间按时开市、闭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宋朝商业和城市繁荣的原因:①宋朝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发达);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此外,社会风气的开放(由鄙商到乐于经商)和边境榷场的设立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25知识扩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规律:1.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
(1)夏、商、西周: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商都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2)春秋战国: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着许多人口。
(3)隋唐: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的商业大都市(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
(4)宋元:四大商业明名镇(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开封、临安、大都既是都城,又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5)明清: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长江中下游出现大量的工商业市镇。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3)从数量和规模看,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4)从地区分布看,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5)明中后期,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21.(2022.·全国高考甲卷·2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22.(2021.6·浙江高考·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23.(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24.(2020.7·浙江高考·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D.自然经济瓦解26.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曾出使辽国的苏辙说过:“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宋朝纸币的使用()A.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主要因向辽国输出铜钱导致供应紧张所致C.促使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流通币种
D.解决了北宋中期“三冗”导致的财政困难27.《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瑾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28.北宋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作为支付凭证流通。1023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限于四川境内。后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到南宋嘉定年间,“会子”贬损严重,民间拒绝使用。这反映了()A.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B.民间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C.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通货膨胀29.宋元时期出现诸如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汪家金纸铺”等商业店铺,其产品颇受青睐。茶坊酒肆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休闲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材料折射出()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B.地方名牌商品大量出现C.市民文化形式多样D.宋元市民消费意识增强30.北宋时期,在福建沿海的荔枝生产中,有些精明的商人对荔枝包买后,长途贩运。在成都府路彭州茶叶生产中,商人也以预付定金的办法,把一般中小园户的茶叶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此可知,北宋商业的特点是()A.商业资本干预生产B.具有明显地域特征C.重农抑商得以改变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1.宋朝虽然与汉、唐一样对盐铁等实行专卖制度,但中央政府将更多的专卖环节让渡给商人,地方政府只负责专卖制度的运行,不再参与利益分配。这一做法()A.引发了宋朝市坊制度的解体B.促进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C.削弱了中央对专卖权的控制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32.宋代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地主兼商人,大多采用以商求利、以土守之的方式,把最稳妥的生存形式和能获得高额收益的生息形式揉为一体,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这一特点()A.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推动了抑商政策走向松弛C.影响到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在中唐到南宋,是泉州的快速发展时期,留存有大量的文化遗迹,图中所示为建于宋代的姑嫂塔、摩尼教遗址、清真寺三个建筑。泉州清真寺(宋)遗址(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泉州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遗址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研究的史学价值。(7分)(1)原因:①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②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③宋政权南迁的影响;
④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⑤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
⑥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注:以上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2)史学价值:
①三处建筑遗址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学价值(1分)。
②其中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2分)
③清真寺和摩尼寺两个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对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2分
④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1分)
(注: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得超过7分。)314.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
南移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初步开发;(2)魏晋南北朝:江南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3)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一益二”(4)南宋: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5)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疏浚大运河、海运)(6)明清:南方经济重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湖广熟,天下足”)南移特点: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变迁轨迹:东移南迁)
南移的原因:(1)南方自然条件好;(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3)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工具;(4)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等)(5)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6)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7)与气候变迁有一定的关系;32
南移的影响: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宋明时期的南北分卷考试制度)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33.(2016·海南高考·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34.(2015·全国Ⅰ卷高考·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35.(2015·全国Ⅰ卷高考·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36.秦汉两代都城继续沿黄河——线作东西向运动,隋唐至五代北宋虽仍立国于黄河流域。但两宋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城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疆城扩大和国家统一B.部落征服与民族融合C.政治经济的调整变动D.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37.图1、图2是两宋时期历史演变形势示意图。据此推知()图1北宋的三边关系示意图
图2南宋的三边关系示意图A.南方文化兴盛促使政治中心南移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导致南北对峙C.文化中心区域逐步由北向南转移D.经济重心南移缓和民族政权冲突38.下表为北宋时期部分行政区人口分布情况行政区(路)首府(今所在地)人口户数(户)每平方公里户数每平方公里人数京畿路河南开封26111715.276.1京东东路山东济南8173558.542.6河北东路河北大名66875711.155.6两浙路江苏苏州197504116.180.4江南西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行政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中秋领导精彩致辞范文(7篇)
- DB12T 471-2012 在用汽车喷烤漆房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 九月开学典礼活动主持词范文(8篇)
- 中秋感恩会主持词范文(6篇)
- 中秋节员工慰问信范文(11篇)
- 猪的课件教学课件
- 影响燃烧的因素
-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规范 编制说明
- 领带绘画课件教学课件
- 民间借贷利息计算表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试卷 2套(含答案)
- 优秀学生寝室奖励制度
- 动画运动规律自然现象
- 液压设计常用资料密封沟槽尺寸
- 实验室家具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好玩”探析
-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第六版)1-1
- 设备运行分析报告(模板)
- 独特的我PPT课件
-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