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汶上大汶口遗址西北边遗址贝氏墓发掘简报_第1页
山东汶上大汶口遗址西北边遗址贝氏墓发掘简报_第2页
山东汶上大汶口遗址西北边遗址贝氏墓发掘简报_第3页
山东汶上大汶口遗址西北边遗址贝氏墓发掘简报_第4页
山东汶上大汶口遗址西北边遗址贝氏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汶上大汶口遗址西北边遗址贝氏墓发掘简报

1973年至1978年,由山东省文都遗址研究所领导,对山东省文尚县的大文口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和三次挖掘,基础工作完成于大文口的延续(以下简称延续)1。这两次发掘,发现了一批内涵丰富的大汶口早期墓葬和所谓“北辛文化”的遗迹、遗物。报告对这批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但我们通过对报告所列材料重新梳理并结合新出考古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得“北辛文化”的分期结果与《续集》不同,此问题关系到对整个北辛文化面貌及分期的认识,故有必要对此处遗址进行重新分期讨论。一、重区与区、区根据《续集》所述,1974年~1978年共发掘二次,1974年发掘南区、北区(以下简称74南区,74北区)。1978年发掘Ⅰ区、Ⅳ区(以下简称78I区、78Ⅳ区),78I区和74北区虽然相连,但地层不完全对应。故在本文中,我们仍将遗址依《续集》划分为74南区、74北区、78I区、78Ⅳ区这四个区来分析,且仅讨论《续集》中认为属于北辛文化的遗迹、遗物。(一)分配体的形状特点层位关系有:(5)A※(5)B※V7※(6)※(7)V7层无标本,不参与分组讨论。其他各层位所出器物特点及组合形式如下:(1)第(7)层出土器物有支座、钵、壶。支座为夹砂褐红陶猪嘴形支座(未发标本),红顶钵(IT215(7):27)腹较浅,泥质红褐陶壶(IT312(7):12)颈部有硬折,口沿内敛。(2)第(6)层出盂形鼎、釜形鼎、盆、壶。盂形鼎(IT215(6):33)接近鼎腹中部饰成圈平行斜线及短水平线,柱足;釜形鼎(IT312(6):19)腹部折线稍显,上下腹壁夹角微大于90°,上腹部饰弦纹,颈部形成折线;盆(IT215(6):58)的沿下有硬折,盆壁接近竖直;壶(IT214(6):55)低领,折沿外翻。(3)第(5)B层延续了第(6)层的孟形鼎和釜形鼎,在形态上,盂形鼎(IT315(5)B:45)口径与腹径的比变大,上腹部壁外张,腹中部有人字形压印纹;釜形鼎(IT413(5)B:41)颈部收缩导致口径逐渐缩小,肩部拉长,且向上发展。有小三足的敞口碗(IT413(5)B:62)出现;壶(IT318(5)B:34)低领、折沿外翻;器物的组合以鼎、盆、钵、壶、三足碗为主。(4)第(5)A层,多见以IT312(6):19为先型的束颈、腹部突出硬折的釜形鼎(IT316(5)A:3),鼎的上下腹壁夹角略小于90°。带拐足的盆形鼎、沿部涂彩带的钵等器形大量出现,组合形式为:鼎、钵、壶、三足盆等。依该区器物所表现的特点,我们将其初分为三组。第一组:第(7)层,壶的口沿内敛,红顶钵较浅,出猪嘴形支座,虽整体特征尚不明了,但与该区其他层位所出的器物差别明显。第二组:第(6)层,第(5)B层,以腹部带硬折、大敞口的盂形鼎的出现为代表,伴出饰弦纹的釜形鼎;器物组合形式为:鼎、盆、钵、壶、三足碗。第三组:第(5)A层,沿部涂彩带的钵出现,盆形鼎及腹部硬折突出、束颈的釜形鼎大量出现,器物组合形式为:鼎、钵、壶、三足盆。(二)顶柱内饰设计方法层位关系有:(5)A※(5)B※(6)※(7)※(8)各层位所出器物特点及组合形式如下:(1)第(7)层,以鼎、钵组合为主。出土圜底深腹敛口的钵(T72(7):12);以及两种鼎:一种鼎片(T74(7):15)上腹部饰多圈锥刺纹,缓折腹的盂形鼎,器形较规整;另一种鼎(T71(7):1)很少见,腹部有类似折线的成圈锥刺纹,口沿外敞,腹部无硬折。(2)第(6)层,仅见鼎、器盖。盆形鼎(T74(6):13)夹砂红褐陶,上腹部饰两圈平行锥刺纹;器盖(T74(6):17)弧壁,弧顶,盖口边饰一圈窄泥条堆纹。(3)第(5)B层,盂形鼎(T74(5)B:14)上腹部饰一圈平行人字形压印纹,器形与78Ⅰ区的IT215(6):33极为接近,纹饰类同于78Ⅰ区的IT315(5)B:45;另出敛口的溜肩壶及深腹的红顶钵等。(4)第(5)A层,仅见两种缸。第(8)层无标本。依器物所表现的特点,可将该区单位分成三组。第一组:第(7)层及第(6)层,缓折腹的鼎很有代表性,多饰成圈的锥刺纹;器物组合形式为:鼎、盆、器盖。第二组:第(5)B层,出土腹部带硬折线的盂形鼎,器形接近78I区的第(6)层;伴出颈部带硬折的敛口壶和深腹红顶钵;以鼎、钵、壶组合为主。第三组:第(5)A层,器物特征及组合暂不清晰。(三)典型单位的形制根据《续集》提供的叠压打破关系有:我们选择了器物丰富,组合特征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单位进行分析,它们是H24,H30,(3)B,H31,(3)A。(1)H24,出土器物有两种鼎和猪嘴形支座。与74北区相比,盂形鼎(H24:6)明显早于T74(7):15;与78I区第(7)层均出猪嘴形支座;罐形鼎(H24:7)不见于前两区。(2)H30,出土器物有鼎、钵、支座、器盖。其中猪嘴形支座(H30:3)与H24:3相比,形态接近,但纹饰刻划工整,更显繁缛,同出的器盖(H30:1)与支座风格统一。盂形鼎(H30:4)上腹壁及口沿部拉长,成圈的刻划线附于口沿之下,器形介于H24:6和74北区(7)层的T74(7):15之间。另一类颈及上腹部饰成圈锥刺纹、曲折线、短垂线的圆腹鼎(H30:5)与支座、器盖一起可谓此单位重要代表。(3)(3)B层,仅出鼎、钵两类器物。罐形鼎T5(3)B:1、2与前期H24:7鼎风格较相近,体现为折沿、束颈、颈下饰多圈锥刺纹、尖腹;深腹盆形鼎(T19(3)B:5)仍饰成圈的曲折线;红顶钵(T19(3)B:3)的形态与78Ⅰ区(7)层的IT215(7):27非常相近。(4)H31,出鼎、钵、罐和馒头形支座,敞口钵(H31:5)与(3)B之下的H21:1相比变深;釜形鼎上腹部饰平行的人字形划纹,口径基本等于腹径,为(3)B及其下单位所不见,同类型器物(饰弦纹的釜形鼎)在78Ⅰ区(6)层以上有连续出现,但皆应晚于H31:7。(5)(3)A层,仅出鼎,其中盂形鼎(T4(3)A:7)口径略大于腹径,腹部已形成硬折线,上腹部饰刻划线,盂壁接近竖直,形态与78Ⅰ区(6)层的盂形鼎IT215(6):33及74北区的T74(5)B:14相仿。(3)B下的单位除H10出陶铃(H10:1),H21出敞口直边钵H21:1外,其余单位出土器物均与H30所出相近,如H29出猪嘴形支座,H3、H16出饰曲折线及短垂线或戳点纹的圆腹鼎(H3:1,H16:1)。结合典型单位的器物特征、组合及打破关系,我们将74南区遗迹单位分为三组。第一组:以H24、H30为代表,颈部及上腹部饰成圈戳点、曲折线、短垂线的圆腹鼎大量出现,同样极具特色的是刻划规整的器盖和猪嘴形支座,其次为盂壁平缓无硬折的盂形鼎。这一组单位与78I区第(7)层、74北区第(7)层、第(6)层相仿,器物组合为:鼎、猪嘴形支座、器盖、钵、壶等。第二组:以(3)B层为代表,鼎的腹部尚未形成硬折线,纹饰以锥刺纹为主,红顶钵开始出现。第三组:包含H31,(3)A等单位,鼎的腹部普遍形成硬折,取代前两组鼎腹部成圈的锥刺纹,辅以馒头形支座代替猪嘴形支座,与之相近的单位还有78Ⅰ区第(6)层、74北区(5)B层。从74南区的分组情况看,以H24、H30为代表的较早单位与74北区(7)层、(6)层及78I区第(7)层有一定可比性,且74南区(3)B层、(3)A层器物特点分别与78I区(7)层、78I区的(6)层相应。(四)圆腹敞口的鼎t重层位关系有:(5)A※(5)B※(6)※(7)第(7)层未发表器物。第(6)层发表器物较少,主要出土器物为盆(ⅣT615(6):19)、壶(ⅣT615(6):21)。其中盆与78I区的IT215(6):58、IT214(5)B:53相似,器形介于两者之间。第(5)B层出两类较少见的鼎(ⅣT715(5)B:56,ⅣT615(5)B:20),其中圆腹敞口的鼎ⅣT615(5)B:20可能源自74北区T71(7):1。第(5)A层出土器物较为丰富,主要器物组合有鼎(ⅣT715(5)A:54、63、65)、盆(ⅣT615(5)A:57)、钵(ⅣT615(5)A:17)、器盖(ⅣT715(5)A:67)等。深腹的盆形鼎(ⅣT715(5)A:54)与78Ⅰ区的IT413(5)A:38;浅腹的盆形鼎(ⅣT314(5)A:29)与78Ⅰ区的IT315(5)A:40特征基本相同。口沿部有彩带的钵(ⅣT615(5)A:17)出现,与78Ⅰ区的钵IT313(5)A:23相呼应;但釜形鼎(ⅣT715(5)A:65)可能略晚于78Ⅰ区的IT316(5)A:3;腹部饰泥条堆纹的釜(ⅣT715(5)A:59)为新出器类。此区单位间同类器较少,故依层位关系划分为(6)、(5)B、(5)A三组。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78Ⅳ区的第(6)层到第(5)A层与78I区第(6)层到第(5)A层器物特点基本能够对应。二、典型涂料分析鼎在北辛文化中的特点十分鲜明,在这一时期也占据陶器的主导地位,其次为盆、钵、壶、支座和器盖等,我们对以上器类进行了分类分析与排比。(一)b型鼎的结构A型:罐形鼎,依罐体形状可划分为a,b两个亚型,Aa型为尖腹罐形鼎,Ab为圆腹罐形鼎。Aa型:依罐体体形的变化分为二式。Ⅰ式:束颈,折沿,从颈部起成圈的锥刺纹平行遍布上腹部,锥足,标本H24:7。(图一,1)Ⅱ式:束颈,折沿,腹部平滑向下形成尖腹,无硬折,颈下饰成圈的锥刺纹,锥足,标本T5(3)B:2。(图一,12)Aa型鼎发展规律为:鼎的上腹壁外张,且逐渐缩短,纹饰由布满上腹部表面缩减到颈部附近或素面。Ab型:依器表纹饰的变化分为三式。Ⅰ式:素面,沿外翻,鼓腹,锥足,折沿,标本H24:5。(图一,2)Ⅱ式:饰锥刺纹、曲折纹、垂线纹,折沿,标本H30:5。(图一,6)Ⅲ式:饰锥刺纹,双曲折线、垂线纹,折沿,锥足有棱,标本H20:1。(图一,11)Ab型鼎由素面到鼎的上腹部出现成圈的锥刺纹、曲折线、垂线,纹饰越来越多纹饰所占面积越来越大,渐渐占满鼎的整个上腹部。B型:盂形鼎,依鼎壁纹饰及口腹径比的变化分六式。Ⅰ式:颈、腹微折,素面,口沿外翻,口径小于腹径,锥足,标本H24:6。(图一,3)Ⅱ式:腹部无折线,沿下饰成圈短平行刻划线(锥刺纹),口径略小于腹径,锥足较钝,标本H30:4。(图一,7)Ⅲ式:颈腹平缓无折,颈下饰成圈短刻划斜线,沿部伸长,口、腹径相当,大圜底,略有尖突,足根外部有泥突;标本T74(7):15。(图一,13)。Ⅳ式:腹部形成硬折线,上腹部饰垂直多组短平行线组成的纹饰,不及颈,口径约等于腹径,标本T4(3)A:7。(图一,21)Ⅴ式:腹部有硬折,折线以上有平行的刻划斜线环绕。腹略尖,柱足,足上部稍粗,足根外部饰泥突,口径略大于腹径,标本IT215(6):33。(图一,22)Ⅵ式:腹部有硬折,折线以上饰成圈平行的短刻划斜线,圜底,柱足,足根外部饰泥突,口径大于腹径,标本IT315(5)B:45。(图一,28)。B型鼎的演化过程为:上腹壁逐渐外张,口径由小于腹径发展到大于腹径;早期少数素面,往后由繁至简,且由口沿处向下发展,直至腹部折线处;下腹部由大圜底发展为浅圜底,所占器身比例逐渐缩小;足根外部泥突饰从无到有。此型鼎由H24:6到H30:4中间似有一定缺环,应为H24:6融合了其它鼎类特点发展到H30:4。故Ⅰ至Ⅲ式与Ⅳ至Ⅵ式间形态差别较大。(图二)C型:釜形鼎,依口径的变化分为四式。Ⅰ式:口径基本等于腹径,束颈,折沿外翻,上腹部遍施弦纹及平行刻划线和戳点,大圜底,标本H31:7。(图一,18)Ⅱ式:口径小于腹径,束颈,折沿外翻,上腹壁向上拉伸,饰弦纹,锥足,足根外部饰泥突,标本IT312(6):19。(图一,23)Ⅲ式:口径小于腹径,束颈,折沿外卷,腹部折线上方饰整圈成三角形的平行短线,锥足,足根外部两个泥突,标本IT216(5)A:21。(图一,35)Ⅳ式:上腹壁向下压缩,致腹部折线外突,有向上翘的趋势,束颈,折沿外翻,锥足,足根外部饰二个泥突,标本ⅣT715(5)A:65。(图一,40)。C型鼎的发展演变规律为:口径逐渐变小,由等于腹径到小于腹径,上腹壁先拉伸后下压,腹部折线逐渐突出,到向上翘,足根外部泥突饰由无到有,再到两个。(图三)D型:盆形鼎,依沿下有无硬折分为两个亚型,Da型沿下有硬折,Db型沿下无硬折。另一类折沿、腹部有硬折的浅腹盆形鼎(ⅣT715(5)B:56)因出现较少,发展变化简单,我们不作单独叙述。Da型:依鼎壁的变化分为三式。Ⅰ式:敞口,沿下饰两圈锥刺纹,由沿及底平缓无硬折,锥足,标本T71(6):13。(图一,14)Ⅱ式:卷口折沿,盆口外敞,足根外部饰泥突,标本IT214(5)B:59。(图一,30)Ⅲ式:折沿外翻,盆壁接近竖直,足根外部饰泥突,标本IT715(5)A:54。(图一,41)Da型鼎可视为盆底下压,导致盆上腹壁逐渐向内收,由外敞到接近竖直,沿下形成硬折,盆腹加深。Db型:仅一式。Ⅰ式:敞口,由沿及底平缓无硬折,锥足带拐,足根外部饰泥突,标本IT413(5)A:38。(图一,36)(二)硬折线式盆表的演变Ⅰ式:折沿,圜底,盆壁竖直,标本IT215(6):58。(图一,24)Ⅱ式:折沿,圜底,盆壁接近竖直,标本ⅣT615(6):19。(图一,25)Ⅲ式:折沿,圜底,盆壁外张,标本IT214(5)B:53。(图一,31)盆的演变规律为:盆壁由竖直逐渐外张,颈部硬折线距口沿越来越远。(图四)(三)口沿部色深腹钵回采法A型:浅腹钵,依口沿部位差异分为二式。Ⅰ式:口沿部为烧制成的“红顶”,标本T19(3)B:3。(图一,15)Ⅱ式:口沿部涂一圈深色彩带,标本IT413(5)A:33。(图一,37)B型:深腹钵,依口沿部位差异分为二式。Ⅰ式:口沿部为烧制成的“红顶”;标本IT213(5)B:8(图一,32)。Ⅱ式:口沿部涂一圈深色彩带;标本IT313(5)A:23(图一,38)。钵的演变规律为:由”红顶钵”向口沿涂彩带的钵发展。(四)型:a型,b型A型:无领或领较短的壶,依壶肩的变化分为二式。Ⅰ式:溜肩,无领,口沿顺壶腹方向发展,标本H31:6。(图一,19)Ⅱ式:圆肩,极短领,鼓腹,标本ⅣT615(6):21。(图一,26)A型壶由溜肩向圆肩发展。B型:领较高的壶,又分颈部有折和无折两个亚型,因其发展规律相同,数量较少,我们将之合并分析,分为四式。Ⅰ式:颈部有折线,溜肩,口微敛,标本IT312(7):12。(图一,16)Ⅱ式:颈部无折线,溜肩,口沿外卷,标本IT214(6):55。(图一,27)Ⅲ式:颈部有折线,肩微鼓,口微敛,标本T74(5)B:13。(图一,34)Ⅳ式:颈部无折线,鼓肩,口沿外卷,标本IT317(5)A:63。(图一,39)B型壶由溜肩向圆肩发展。(五)猪烟形织物A型:依器表纹饰变化分二式。Ⅰ式:素面,中空,座体有孔,标本H24:3。(图一,4)Ⅱ式:座体刻划繁缛,中空,标本H30:3。(图一,8)猪嘴形支座由素面向器表刻划规整、纹饰繁缛方向发展。B型:仅见一式。Ⅰ式:素面,顶部钻孔,中空,标本H31:2。(图一,20)(六)典型器型、式的共存关系A型:深弧腹器盖,依器表纹饰分为二式。Ⅰ式:盖钮之下的器盖上部分满施成三角形的平行短划线,弧腹,器身较深,标本H30:1。(图一,10)Ⅱ式:素面,弧腹,器身较高,下部饰一圈窄泥条堆纹,标本T72(6):17。(图一,17)B型:浅腹器盖,仅一式。Ⅰ式:盖钮之下饰成三角形的平行短划线,连成六角星形,器身极浅近平,标本ⅣT715(5)A:67。(图一,43)四区之间典型陶器型、式的共存关系如表一所示(为便于后面的讨论,我们将共存关系相近的组别先行靠拢;78Ⅳ区(5)B层和74北区(5)A层因典型器物太少未参与比较)。从共存关系的密切程度看,联系较紧的组别可分为三大组:第一大组:74南区H30、(3)B组、78I区(7)层组和74北区(7)层组;其Aa,Ab型鼎在其后均未见;78I区(7)层组和74北区(7)层组虽在鼎的共存关系上略显薄弱,但有A型支座和A型器盖作支持,A型支座此后消失,A型器盖也极少见;B型Ⅲ式鼎与Ⅳ、Ⅴ、Ⅵ式鼎相比更近于Ⅰ、Ⅱ式,其支座为较早的典型器形。第二大组:74南区H31组、78Ⅰ区和78Ⅳ区(6)层组、74北区(5)B层组;以74南区H31组为代表的这一大组与第一大组相比,新出器类较多,分别为C型鼎、盆、A型壶、B型支座等;器盖消失;B、C型鼎占了主导位置。第三大组:78Ⅰ区、78Ⅳ区(5)A层组,与第二大组相比,器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口沿涂彩带的钵为前所未见;早期的A、B型鼎也无一被此组继承,此组继承和扩展了第二大组的C型鼎,并有D型鼎大量出现,B型器盖开始出现。根据器物型式分析所得的分组结果,能与典型单位依器物特点、层位关系所得的分组结果相互映证。三、典型单位的形制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所得的遗物按其组合特点及层位关系可分为如下三期。第Ⅰ期主要组合为A、B型鼎、A型钵、A型支座、B型壶及器盖。其中支座、饰三角形平行划纹的A型器盖和A型鼎,在其后都基本绝迹,这一类遗存以74南区H30为代表,涉及的单位有H29、H16、H3、H10、H21、H20、74南区的(3)B、74北区(7)层、(6)层及78Ⅰ区(7)层(也含猪嘴形支座)。有个别单位如H24,以Aa型Ⅰ式、Ab型Ⅱ式鼎和A型Ⅰ式支座为组合,其支座(H20:3、H20:4)与H30所出支座(H30:3)形态相同,但素面无纹;Aa型Ⅰ式、Ab型Ⅰ式鼎器形明显偏早,为同期其它单位所不见,这类单位可能偏早一些。而以Ab型Ⅱ、Ⅲ式鼎为典型器物的H30、H29、H16、H3、H20、74南区的(3)B、74北区(7)层、(6)层及78Ⅰ区(7)层等单位则相对较晚,器物组合主要为Ab型Ⅱ、Ⅲ式鼎、A型Ⅱ式支座和A型Ⅰ、Ⅱ式器盖,器物的特征及组合与早期单位H24差别较大。第一期遗存以偏晚的单位居多。第Ⅱ期主要组合为B、C、Db型鼎、盆、A型钵、壶和A型支座。这一时期鼎的腹、颈部大多形成硬折线,钵碗类有延续第Ⅰ期的红顶钵,以馒头形支座取代了第I期的猪嘴形支座。属于这一时期的单位有74南区的H31、(3)A,78Ⅰ区的(6)、(5)B,78Ⅳ区的(6)层及74北区的(5)B层。依C型鼎的发展来看:H31出土C型Ⅰ式鼎与C型Ⅱ、Ⅲ式鼎相比,上腹部尚未开始向上拉升,颈部收束较轻,鼎身显得较扁,器形与本期其它单位差别明显。故我们认为以H31为代表的单位在本期的年代偏早。Da型鼎在78Ⅰ区的(5)B层开始出现,此后大量出现,这类单位可能较晚。第Ⅲ期B型器盖、口沿涂彩带的B型钵、Db型鼎开始显现,并在釜形鼎、器盖上出现成三角形的平行短划线组成的带早期风格的纹饰,并连成六角星形;盂形鼎至此消失,C型、Da型、Db型鼎大量出现。组合形式为:C、D型鼎、釜、B型钵、B型器盖、三足盆(盘),涉及的单位有78Ⅰ区和78Ⅳ区的(5)A层。第Ⅲ期器物的总体特征较前两期差别较大。这一期中,78Ⅰ区(5)A层要略晚于78Ⅳ区(5)A层,主要表现在C型鼎腹部折线以上部分向下压,致腹部折角更小,并腹折部分略显向上翘起,上釜壁较短;腹部饰一圈窄泥条堆纹的釜开始出现。陶器分期如图一所示。四、相关数据的理解为检验以上对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分期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我们借助周边地区几处遗址北辛文化的相关材料与上述分期进行了比照。(一)充填器形特征对比滕县北辛遗址2跨越年代较长,按已有的分期认识,我们选取了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晚期代表单位H32出土的器物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进行比较,其鼎(H32:25)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的Ab型鼎器形相同,形态上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的Ab型Ⅱ式鼎,故以H32为代表的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晚期遗存的器物特征接近并略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的I期。我们不妨暂时将北辛遗址北辛文化其它部分遗存笼统视为早期,则其年代更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遗存,而且,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早期与其晚期及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图五)(二)《北辛文化期鼎类山东省汶上县东贾柏3是一处较单纯的北辛文化遗址,发掘简报分别以H13和H2代表这里北辛文化的早晚两期,早期的代表单位H13出土的主要鼎类(H13:34、H13:36)与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早期的鼎(H505:10、H706:7)相比,器形基本相同,年代可能相当或略晚。H2出土的主要鼎类(H2:11)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Ⅰ期的Ab型Ⅰ式鼎非常相近;盆形鼎(H2:5)器形要略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Ⅱ期较早单位H31出土的同型鼎(H31:4);即东贾柏晚期的代表单位H2年代下限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Ⅱ期偏早单位,应大致相当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Ⅰ期。(见图五)(三)大回国时期中国北辛文化各阶段的形制王因遗址4由于早年多次标准不一的发掘,层位关系较模糊,若将王因遗址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层的陶器相比较,可以看出:王因遗址北辛文化层的主要器类多可在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中找到相似器形,器物形态略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且传承关系较密切;如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的Ab型、B型鼎(H30:5、T74(7):15)可分别视作由王因遗址北辛文化的T4012H11:16、T401(4)下:103等器形发展而来。王因遗址北辛文化陶器的总体特征略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大致与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晚期相当,少数较晚单位的年代下限也不出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I期的范围。(图六)(四)从物理特征看其文化早期物物所处时期邹平县苑城西南遗址5无原生地层关系,其大量出土的主要鼎类钵形鼎(苑:086、苑:085等)接近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早期器物(H307:15、H706:1),但其鼎腹较鼓,口微敛,周身满布成圈的平行短线取代了北辛早期的泥条堆纹;壶(苑:055)的形态接近北辛H1002:12;器物总体特征可能与北辛早期相当或略晚。因此我们认为该遗址主要器物所处时期早于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的第Ⅰ期。(见图六)(五)辛文化的式鼎后李遗址二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