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_第1页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_第2页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_第3页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_第4页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2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诚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他将原来设想的“先搞十年、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不是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突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绝不是毛泽东一时兴之所至的构想,而是经过慎思熟审,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同上书217页)如此看来,总路线并没有超越新民主主义阶段,而只是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时期”。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大多数研究者给予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更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工业化的重任。特别是当时国营工业企业大多数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明显优越于其它经济成分。因此,充分地发展国营工业,逐步地改造资本主义工业,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有能力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私人资本主义在发展中暴露了其腐朽黑暗的一面,但经过斗争后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促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设想在将来某一天宣布实现国有化,一举歼灭资本主义的做法和认识,而以逐步改造的方式来消灭资产阶级,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大工业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小农经济是一种分散的极不稳定的过渡性经济。土地改革后农村两极分化的趋势、个体农户受生产工具和资金等条件制约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困境、以及广大农民要求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愿望,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能。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增长的需求、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迫使农业集体化必须与国家工业化同步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势在必行。第四,从国际环境来看,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估计国际环境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争取10年到20年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机不可失。另外,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禁运,我们只能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但当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很不理解,流露出只愿更多地帮助社会主义的中国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意向。这些国际原因都促使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之,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这种必然性。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的问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再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3年,共18年时间,应该说是比较稳妥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把中国搞得强大起来,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果在实施总路线的过程中,一再加速,以致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糙。虽然这是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在总路线制定时孕育着“求快”、“求纯”的倾向。参考资料:薄一波:《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鲁振祥、杨茂荣、王朝祥:《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问题文献发表情况简介》,《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网)。李安增:《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6期(网)。戴光前:《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网)。萧岛泉:《建国初期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问题的争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