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琵琶与琵琶的关系_第1页
唐宋时期琵琶与琵琶的关系_第2页
唐宋时期琵琶与琵琶的关系_第3页
唐宋时期琵琶与琵琶的关系_第4页
唐宋时期琵琶与琵琶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时期琵琶与琵琶的关系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唐代诗歌更以其辉煌成就成为该时代文学样式的代表。浩瀚的唐诗内容广泛,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琵琶的描述也不乏其例,这为我们研究唐代琵琶与琵琶有关的问题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就唐诗中有关琵琶的内容,探索唐代琵琶的发展。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当代学者认为:公元前三世纪末的秦代,出现了中国琵琶最原始的雏形“弦鼗”。公元四世纪的西汉末,胆囊形琵琶由西域传入中国。在漫长的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中,两种琵琶互补长短并独立发展为二支系统。一支称为直径琵琶,或叫秦汉子、汉琵琶、阮咸琵琶,我们今天见到的阮、三弦、秦琴、月琴都属该系统;另一支称为曲项琵琶,又称胡琵琶,与今天我们所见的琵琶相同。上二支系统,因在基本演奏方法上都是向前弹出—琵,向后挑进—琶,因而在古代统称为琵琶。(一)关于预奏曲式关于装置的说唐代乐器众多,有中国固有的乐器琴、筝、瑟、笙、箫、钟、磐等;也有西域等地传入的曲项琵琶、箜篌、筚篥、胡笳、羌笛、羯鼓等。在唐诗中描述的琵琶是曲项琵琶还是直径琵琶,这是本文首先需要探索和确认的。这对研究唐代的社会生活,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琵琶在唐代的发展和地位都有积极的意义。要分清唐诗中琵琶的直径与曲项,又必定联系到今日琵琶何时有了专称的问题。曹安和先生在《琵琶介绍》一文中说:“在公元第十世纪以前……都曾笼统地称作琵琶;但到了第十世纪以后,它们都逐渐各自有了它们自己的专门名称。”《辞海·艺术分册》中的解释是:“琵琶本作枇杷……宋以前统称琵琶。”以上把曲项琵琶和直径琵琶各有了专称划定为十世纪后的宋代,即宋以前所称的琵琶可能是曲项的也可能是直径的,今日琵琶的专称始于宋。我以为这个划定的时间,从总的趋势看,可提前到七世纪末,即从盛唐始,琵琶一词基本确定为今日琵琶的专称。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琵琶诗,称琵琶是: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李峤看到马上弹奏的琵琶原本是西域的琵琶,而西域琵琶是曲项琵琶。直径琵琶一般不作马上演奏。岑参有一首《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人胡雏齐唱歌。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二度出任安西,诗人特有的敏锐和长期的边塞生活,对于西域的奇风异俗观察得细致深入。这首在酒泉所作的诗篇,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盛筵,席上所见所闻:琵琶、长笛、羌儿、胡雏、叵罗以及烤犁牛,烧野驼和吐鲁番的美酒无一不具有西域或我国西部一带的特征。另一位边塞诗人王翰也有一首著名的诗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的沙场是西陲疆土,马上弹起催人上路的琵琶,与葡萄、美酒、夜光杯都是西域特产。这里的琵琶无疑是曲项琵琶。这两首诗如果判定为直径琵琶,和诗的整个格调都是不相和谐的。曲项琵琶在唐代已十分流行,乐曲大部保留了西域音乐风格,并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这与当时边塞荒凉以及将士思念故土或家人思念戍边将士内容有关。如羊士鄂《夜听琵琶三首》。大诗人白居易在听了琵琶演奏家曹刚、李士良的演奏后有诗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听李士良琵琶》)白居易在这里听到的音乐与浔阳江上听到的音乐迥然不同;这里是西域音乐,弹琴人又是唐代演奏曲项琵琶的国手,用胡琵琶表现西域“塞月、边云、胡啼番语、胡儿弹舌语”,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难怪诗人惊呼:“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唐代许多诗人精音乐、善琵琶,如王维、白居易、元稹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对乐曲有精湛的描述,说明诗人对于琵琶演奏的技巧和音乐理论有极高的修养。因此,他对琵琶的描述历来被民族器乐演奏家们所重视。而《琵琶行》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视为研究琵琶的专论,该诗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琵琶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这里就《琵琶行》中的琵琶是曲项还是直径作一番探讨。基本演奏技法这里的拢、捻、抹、挑都是琵琶演奏技法,沿袭至今,并为今日琵琶演奏的基本技法。其中的“抹”和“挑”是直径琵琶和曲项琵琶所共同使用的基本演奏技法。而“拢”和“捻”却是曲项琵琶左手所特有的演奏技法。当代始终是在正行之间的时期,强调了当下中国的武曲创作传统的琵琶乐曲中有“文曲”与“武曲”之分,武曲常用来表现古代战争,上述诗句中的描述,犹如当代琵琶演奏古典乐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一类的武曲。这在直径琵琶系统的乐器,如秦琴、阮、月琴的传统乐曲中是不见的,从直径琵琶的构造看,要表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磅礴气势和复杂音响都有一定困难。弦自出和声当心画如现代琵琶演奏时的扫弦,四弦一声奏出和声效果。用扫弦手法作乐曲的结束亦为曲项琵琶演奏此曲时的常用手法之一,在现代琵琶曲中亦常见。曲项私家车的专称这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这是琵琶女在演奏时的基本姿势;一种认为这是琵琶女出场时怀抱琵琶时的神态。无论哪种认识,都不应看作是直径琵琶。如果是前者,说明这种演奏姿势与今日演奏琵琶的姿势基本相同,即坐着演奏,直立琵琶,宽厚的颈部半遮面部;与此不同的是胆囊形的直径琵琶,不论在唐代还是现代,基本演奏姿势都是斜持,这也就不存在半遮面的问题。如果是后者,即琵琶女在白居易的恳切相邀下,怀抱琵琶,半遮面部,羞涩地缓步走出与白等相见。这里的琵琶如果是颈细而长的直径琵琶,也无法半遮其面,如果举之过高,用胆囊形的共鸣箱来遮面,会造成重心过高,使乐器失重,其神态也必然做作。而怀抱梨圆形的曲项琵琶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综上所述,《琵琶行》中的琵琶为曲项琵琶,当可定论无疑。曲项琵琶系统在唐代的弦数有两根到八根不等,但两根专称为忽雷,五根以上的冠以弦数来作区别,或直称弦数,惟四弦的曲项琵琶,不冠以弦数而直称为琵琶,区别十分严格。如韦应物作有《五弦行》;张枯作有《五弦》和《王家五弦》;元稹也作有《五弦弹》等诗篇。这里的五弦琵琶与四弦的曲项琵琶都属曲项琵琶系统,在乐器构造上、外形上、甚至演奏方法上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弦数,就这一点,在唐代诗歌中却是严格区分而不是笼统地一概称之为琵琶。如白居易写过许多琵琶诗,对四弦曲项琵琶称为琵琶,对五弦曲项琵琶却称其为“五弦”不称为琵琶。白居易对四弦曲项琵琶有许多精彩的描述,对五弦琵琶亦有不少诗论。甚至对每根弦都作了描述。五弦弹,五弦弹……五弦一一为君调。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韶落。第三第四弦冷冷,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我们通过唐代诗人对五弦琵琶的描述,进一步看到唐代诗歌中的琵琶是四弦的曲项琵琶,因此,琵琶一词在唐代已为四弦曲项琵琶的专称。琵琶为什么在唐代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呢?《通典》中有这样一则记载:“蒯朗初得铜者,时莫识之,太常少卿行冲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声甚清雅。”唐代人不知阮咸为何物,至少说明直径琵琶在唐代曾是罕见之物了。《文献通考》也有记载:“唐武后时,蒯朗于冢得铜琵琶,晋阮咸所造也,元亨中命工以木为之,声甚清微,颇类竹林七贤所造旧器,因此阮咸名之,亦以其前弹故也。”这说明武则天时,将直径琵琶命名为阮咸,而琵琶的名称顺理成章地为曲项琵琶的专称了。(二)《掳对象》所作的音乐背景琵琶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琵琶演奏的乐曲在很多唐诗中都有反映。仅元稹在长诗《琵琶歌》中提到的就有多首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凉州大徧最豪嘈,六么散序多笼捻……在众多的琵琶乐曲中,尤以法曲《霓裳羽衣曲》最为著名,在许多诗篇中反复诵吟: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白居易《霓裳羽衣歌》)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客满十洲。(李九龄《上清辞》)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醒音洋洋。(白居易《美列圣正华声也》)天阙沈沈夜未兴,碧云仙曲舞霓裳。(张祐《华清宫》)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刘禹锡《秋夜安上观闻笙》)《霓裳羽衣曲》在唐代为什么如此盛行?又为什么成为琵琶演奏的代表作呢?这和唐代统治阶级推崇佛教、受佛教音乐文化的影响有关,而作为“本是胡中乐”的琵琶又适宜表现奇丽的音响。唐代疆域辽阔,西域之路畅通,自西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曾掀起三次崇佛高潮,客观上使中西方音乐文化到到广泛的交流和传播。《霓裳羽衣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和传播的。传说中的“罗公远多秘术,尝与明皇至月宫,仙女数百,.皆素炼《霓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帝晓音律,因默记其音调,及归,但记其半。令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敬述所进为曲,而名《霓裳羽衣》”这段诗注所说的明皇入宫欣赏仙乐,是带有神话幻想色彩的,而西凉节度进献《婆罗门曲》则是实在的,这《婆罗门》曲则是从佛国天竺传来的。另云: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是说明皇登山归来之作,这种深入生活,思绪万千,神往名山仙境,触发灵感,进而创作,绝非无稽之谈。何况玄宗深晓音律,并作有《紫云迥》、《凌波曲》、《得宝子》、《雨霖铃》等乐曲。《霓裳羽衣曲》在唐代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赏和推崇,进而得到许多诗人的诵吟,该曲也得以进一步地传播。《霓裳羽衣曲》在唐代是一首大型歌舞曲和琵琶曲。白居易说该曲“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散序大奏未动衣,阳云宿云慵不飞。”可见该曲规模庞大。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姐妹艺术。白居易曾教授此舞多人。凡欲授霓裳羽舞者,必先授霓裳羽衣曲;而作为乐曲又可独立传授,也可作为琵琶独奏曲单独传授。因此,可以断言,《霓裳羽衣曲》流传范围更广。白居易能在远离长安的浔阳江上听到商人妇能用琵琶弹奏霓裳羽衣等乐曲也就不足为怪了。(三)音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琵琶为什么在唐代如此兴盛的问题。琵琶自西汉末由西域传入中原至唐代,历经数百年,在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沃土中,流传甚广。唐代的乐曲不仅有乐工们创作的,也有民间的或流传下来的古典乐曲。随着丝绸之路进一步开拓,西部兄弟民族和邻国的音乐文化相继传入,并得以交流融汇,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音乐的表现内容也更为广阔,表演手法也更为丰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唐代的音乐文化生活,并形成规模庞大、以中华民族音乐为主干的中西乐器合奏的、音响色彩新颖奇丽的唐乐。唐乐的兴起又为琵琶这种外来乐器在中华沃土中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此,使琵琶、横笛、箜篌、羯鼓等外来乐器在我国民族乐器史上形成第一次发展高潮,并奠定了这些外来乐器在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地位。作为唐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唐诗则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风貌。一件外来乐器,而今成为中外人士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汉族乐器,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探索其缘由,对现实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唐诗中对琵琶直言不讳地称它是“胡中乐”,现代学者也从多方面作了考证,公认琵琶从西域传入。“要从考古学上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探索,以穷其究竟。”著名的中国音乐史专家杨荫浏先生更明白的指出:“琵琶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北方,至迟在公元551年以前,又传到南方。”胡乐器的琵琶能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本身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能够吸收、改造、消化外来文化艺术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唐代社会的发展。唐代是一千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唐代政治上的开明,国家的统一,物质的丰富,交通的发达,社会的相对安定,都促使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历代封建社会相比,唐代对外采取开放,在与印度、伊朗、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国的友好交往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繁荣,使异国的文化艺术传入长安,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艺术传至国外,形成了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财富。唐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对待兄弟民族主张“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不仅使东西方的音乐文化有了传播的桥梁和媒介,更重要的是在传播的漫长过程中必然融汇了我国兄弟民族的艺术精髓,为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代歌舞音乐极为繁荣,并无专门传授歌舞音乐场所。唐玄宗时设有教坊,宫廷中有皇家梨园子弟,各州郡及大贵族也有专职乐工。这些主要是供统治阶级娱乐享受之用,但在客观上繁荣了音乐文化艺术。由于唐代出现过升平景象,社会自身孕育出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奋发图进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有了自信心和魄力便能够主动积极地吸收外来的文化艺术,并能消化、吸收、创造出更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在唐代,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异国情调的很多,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等都受到兄弟民族和邻国的影响。因此,一个民族悠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