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让儿童幸福成长_第1页
劳动:让儿童幸福成长_第2页
劳动:让儿童幸福成长_第3页
劳动:让儿童幸福成长_第4页
劳动:让儿童幸福成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擅长劳动是幸福的阶梯。因此,要让儿童幸福成长,就应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因此,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当务之急。古语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若劳动成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则能得到水到渠成的提升。一、构建“特色化”校本课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耐心地培养,有序地引导。为避免随意性、零散性和低效性,学校可以构建劳动教育特色化校本课程,使得劳动教育掷地有声,有序进行。1.体现儿童特点。学生喜闻乐见、渴望参与的劳动活动,才能使其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幸福地成长。体现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要求我们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在劳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1)在“简”字上下功夫。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劳动教育开始。比如包书皮,整理书包,整理抽屉,再到整理自己的房间。简单易学的劳动易使孩子们接受,也容易学会,从而容易使得孩子们爱上劳动。(2)在“趣”字上做文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指导学生劳动时,可以从内容的趣味性、过程的趣味性、方法的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考虑,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从而摒弃学生厌学的心理,保护好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嫩芽。(3)在“实”字上筑基础。实践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兴趣,二是时间,三是方法。因此,我们除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之外,还要给足孩子们成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劳动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当劳动的念头嵌入成长的经纬,孩子们的小学阶段便有了诗一样的美好记忆。2.融入家乡特色。为使儿童爱上劳动,我们在编排校本课程时,可以将家乡的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来,使得孩子在爱上劳动的同时爱上自己的家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家乡历史课程、家乡名人课程、家乡风俗文化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以此来培育孩子们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观念。(1)家乡历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前辈,了解家乡发展的历史。通过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家乡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的历史,一部奋斗的历史。从狭窄的泥土小路到现在的通衢大道,从矮棚相拥到现在的高楼林立,从屈指可数的商场到现在的商铺成片……这些辉煌的背后,无不渗透着艰辛的劳动。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让孩子们知道,劳动推动了家乡的发展,劳动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源泉。(2)家乡名人课程。这里的家乡名人我们可以让学生着重了解家乡的劳动名人。可以是全国劳模,可以是传统手工艺人,可以是自我创业的企业家,还可以是默默无闻奉献的清洁工等等。通过采访,让学生了解他们对劳动的理解,以及劳动中难忘的经历等等,然后制作名人卡或美篇,推广到整个班级或全校、全社会,以此来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理念。(3)家乡风俗文化课程。每一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了解家乡风俗文化,发现其背后的劳动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让孩子们爱上劳动。比如,可以走进风筝世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听一听风筝制作的具体过程,在师傅的帮助下,亲自体验简单风筝制作的劳动过程。相信这样的校本课程,定会让孩子爱上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3.注重分层要求。为使劳动教育有序地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在构建校本课程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细化好不同的劳动要求,作出统一的安排,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1)低年级手把手。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较弱,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帮助,主导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①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再加上目前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偏爱,所以对劳动的认识几乎为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必须和学生讲明劳动的要求,明确劳动的意义。②主动示范。在明确了要求后,为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相应的劳动技术,我们老师就必须要主动示范,身体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给学生一个明确、准确的榜样。③严格过程。严格的过程管理,对于对劳动的认识几乎为零的学生,是使其快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必要途径。从劳动工具的使用以及劳动态度的认识,再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均需要严格要求,细心指导,耐心培养。(2)中年级巧示范。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老师的培养,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劳动习惯基础,但他们还没有完全定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巧妙地带动,固化他们已有的良好的劳动习惯。①示范要巧。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增强,因此在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时,我们可以适时放手,给他们更多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但我们还要全过程地关注学生的劳动,随时发现其不足,在关键点上巧妙引导,做好示范。②点评要准。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所以要求我们对他们的表扬要准确到位,避免因不到位的表扬虚长了他们的自尊心;也要避免过激的批评,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3)高年级放手做。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更多地鼓励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①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已经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因为接受能力的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或不足,鼓励他们自己去查漏补缺,满足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需求。②激励个性化成长。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劳动特色。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真正实现在劳动中益智,在益智中立德。二、营造“生态化”劳动氛围孩子们喜欢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得到成长,学到知识,不断拔节。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提供“绿色”的劳动氛围,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所有学生劳动的环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劳动。1.环境渲染。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耳濡目染之处,都能够得到“劳动就是美”的教育。(1)上好晨周会课。养成一种习惯肯定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但老师的引导亦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晨会的时间,适时表扬近期劳动表现佳的学生,在周会上总结班级整体的劳动氛围,及时圈画出需要努力的地方,随时细心、耐心地提供给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所需要的绿色土壤和和煦阳光。(2)优化教室环境。在晨周会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教室内黑板报或宣传栏等阵地,及时宣传劳动表现优异的学生,使得大家学有所依。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大家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模范的照片,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及搜集与劳动相关的资料等做成的手抄报,张贴于教室内。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提供给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所需要的人文氛围。2.跨界融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使得学生时时处处都熏陶在劳动教育的境界中。跨界融合,跨的是学科之间的界线,将相关知识打通起来。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参加劳动后的心得写下来,甚至可以在班级开展一次劳动诗会,效古人遗风,来个流觞曲水诗歌吟唱,以此来深化学生劳动后的感受,培养对劳动的热爱;数学老师可以将数学引入种植园,既可以是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一块地东西长3米,每两株植物间隔1米,可以种几棵。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种植园的实际情况,比赛出数学试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中有数学、数学中劳动的乐趣。三、创设“多样化”劳动实践实践性应该是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我们的劳动课堂如果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制定多样化的一系列的劳动实践,就一定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指向。1.亲近自然,让学生爱上劳动。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开展各式各样的“新劳动教育周”,创设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让学生爱上劳动。(1)玩一玩。种植园,已经是大家开设的喜闻乐见的劳动场所了。针对学生爱玩的天性,我们可以开展玩泥巴的劳动游戏。比一比,谁挖的泥巴最方正;再比一比,谁敲的泥巴最细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带领孩子们就将种植园的土地翻新平整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设泥塑活动。玉米园,我们就带领孩子们用泥巴捏个玉米做园标;花生地,我们就和学生一起塑个花生做园标。试想这样的劳动实践,一定会让学生们爱上劳动。(2)试一试。带领学生去种植园学着收割耕种,已经是当下劳动教育的“网红”实践了。通过这样的实践,也确实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其实这才是劳动实践的1.0版。在收获了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开设劳动实践的2.0版,学做一道菜。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即将收获的果实,上网搜索菜谱或向家长请教,在班级开展一次小小厨艺大比拼。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的3.0版,瓜果雕刻。用收获的西瓜,试着去做一盏西瓜灯;用收获的萝卜,试着雕刻出一朵萝卜花,给我们精心做出来的美食佳肴来一个画龙点睛。试想这样的劳动课堂,一定会让学生们迷上劳动。2.融入家庭,让学生乐享劳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因此,在规范好学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再牵手家庭劳动教育,定能够让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1)小帮手。让家长与孩子签订家庭劳动任务清单,明确在家庭中哪些劳动是自觉必须完成的,比如叠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哪些是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一起完成的,比如制订家庭一周菜谱,走进农贸市场,学习食材购买等等。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制订清单,让家庭劳动成为孩子自觉的行为。(2)小主人。通过家长与孩子商讨,将孩子可以完成的家庭劳动进行任务包干,定期进行检查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劳动责任感。如可开设家庭一月小主人活动,通过家庭任务分配、每周劳动评比、当月理财小结、劳动标兵表彰等一系列家庭劳动环节,从单一简单的体力劳动到复合型劳动能力的掌握,培养孩子综合劳动的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3.走进社会,让孩子尊重劳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让孩子有选择地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了解、实践,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悟劳动的伟大。(1)走进乡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带领孩子走进乡村,站在田间地头,给孩子们讲一讲春种秋收的故事,定能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同时还可以开展新旧乡村劳动方式变革的调查活动。通过走访农家,了解相关的农耕知识。如果时节恰好,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比如学插秧、学收割、学种菜等等,以此让孩子懂得劳动的不易,有了亲身的体验,更能使得孩子们懂得对劳动者的敬重。(2)走进工厂。拓宽学生的视野,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