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字到礼中国古代评价的历史演进_第1页
从省字到礼中国古代评价的历史演进_第2页
从省字到礼中国古代评价的历史演进_第3页
从省字到礼中国古代评价的历史演进_第4页
从省字到礼中国古代评价的历史演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省字到礼中国古代评价的历史演进

评估是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环节。事实上,评估在现代公司和学校组织建立之前就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个所谓的“省”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思,反思也就是一种自觉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纠正或对未来可能发生行为的一种纠偏。这是就个体意义而言的自我评价。《孙子兵法》云:“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其大意是,如果在战争中将士取胜而不及时论功行赏,惜财如命,就是凶兆。在此,论功行赏,其实就是一种事后评价,它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即以结果来定酬,进而鼓舞士气。这种事后评价,其实已经上升到组织层面,构成一种管理或领导手段了。一言以蔽之,只要是属于带有意向性的人类行动,无论它是个人化的还是集体性的,都存在着“评价”问题。甚至,我们不妨认为,评价反映的是人之所以为(理性的)人的一种本质性内涵,是源自人的自觉意识的一种偏好和行为。人类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自觉,才有了个体意义上的吃一堑长一智,集体意义上的游戏规则或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才有了个体意义上的知耻而后勇,集体意义上由蒙昧到文明的拾阶而上。持一种多少有点唯心的社会观来看,大凡现代人类文明、道德伦理和制度等,都与人的原初心灵结构或者原始思维存在着渊源关系。问题在于:作为一种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的评价偏好,何时成为一种通行的制度性社会管理工具和手段,对此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权力相对集中的国家体制形成之后,为了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评价很自然就成为权力垄断者考察其下属以及地方诸侯的重要工具。譬如《尚书》中就记载,舜非常重视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评价:“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整个中国官僚政治史,就是一部政绩考核和评价的历史。历朝历代的评价形式和内容也许不同,但是评价作为权力者览察民情、拔擢自己合用的官员、贯彻自己意志的目的却别无二致。在西方,17世纪以后科学的崛起、18世纪人们对理性的推崇,以及20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大工业组织的发展,应该是推动评价从一般思维习惯跃迁到越来越精致的管理工具的重要驱动力。评价成为一种精致性的社会管理技术和工具,它表现出两个特征:第一,它越来越淡化了其个人化、自主性和价值理性色彩,而带有越来越突出的工具理性特征,这种工具理性更关注组织而非个人由手段到目的实现的捷径,即效率取向;第二,在可计算的科学主义取向下,它越来越还原并化约为可用于甄别、分类、计量的指标和精致性的数学模型。因为其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优势,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分等和分类的标准,进而,荣誉、声誉和报酬等构成个人或组织地位获致的资源,也就有了分配的依据。于是,竞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锦标赛体制拉开了阵势。越来越精致的量化评估的确会带来效率上的提高,这已经为众多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发展经验所证实。但是它也同样带来了各种负效应甚至潜在风险,量化评估可能会导致评估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譬如因为评估的是“指标”,现实中指标的“量”值往往成为所评价对象的活动本身,而活动的价值、意义甚至目标反而被遗忘。如,在官员政绩评价中,往往是长官意志决定着评价的内容,而评价的内容尤其是具有不同权重的数字化指标又构成下级官员所专注的目标,其结果是: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生态和资源等条件却在不断恶化,甚至可能带来不可逆转和不具可持续性发展的风险。在对教育组织的评价中,当分数和入学率成为关键性指标时,分数和入学率本身就往往会成为教育目的本身,教育的生态条件也同样会招致破坏。在刚性指标的驱动下,教育本应具有的丰富、生动内涵日益贫乏,人的健康和谐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和氛围日益恶化,思想、理念、精神和知识生成的土壤愈加贫瘠。因为评价,教育偏离其本身,结果很可能会带来教育机构与其使命相背离、人的本性扭曲、整个国家和社会创新文化荒芜的风险。再如,在高校的学术评估中,论文、课题和奖项的数量常常成为高校学术晋升甚至津贴分配的基本依据,当这些量化指标构成学人发展甚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时,学人的学术活动也将越来越偏离学术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它不仅会带来学术生态日益恶化和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而且会危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当然,有风险并非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量化评价,尤其在一个以赶超为国家战略、且以效率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的功能?是否能够清醒地意识和审慎地使用它,并尽可能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是否能够立足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全面崛起,而不是为短期效用、眼球效应和虚假繁荣(不可持续性),来谨慎地使用这一有可能带来致命效应的工具?钱学森先生故去,他对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之忧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而温家宝总理对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的关注,更让我们难以心安。中国为何缺乏创新人才,这其中原因固然头绪繁乱且极为复杂,但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恐难辞其咎。其中,评价工具的滥用在其中所产生的效用尤为需要我们去反思。迄至今日,在教育界依旧有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在世界奥林匹克大赛中占尽优势。在日常生活层面,我们众多家长、教师甚至专家也依旧认同这一常识:对于儿童教育,身体是本钱,习惯是基础。这里所谓的习惯,说到实处,其实无非就是要养成每天要看书、学习的习惯,要养成听从教师的训导、尊重教师权威的习惯。于是,一个个刚刚开始其学习生涯的幼小心灵之花,就在讲究写字要横平竖直(方格字)、说话要字正腔圆的严酷规训环境中,一步步走向凋谢,在每日节奏紧促且有序的时间和空间展开中,逐渐失去生命的鲜活。当我们拷问这些所谓“常识”的真谛时,我们的教师却振振有词:要养成好的习惯。至于为何要养成这种习惯,却不置可否。其实,这其中有个潜台词,因为学校有要求,而为何学校有这种要求,是因为有上级主管部门评估考核的要求。至于主管部门为何有这种要求,或曰所谓的管理规范化,或曰要满足家长的要求,云云。其实,说白了,在这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中,一以贯之的不过是政绩或成绩下的利益,因为评价和考核指标总是与回报挂钩。至于刚性规范与人的生长、心灵的放飞与生命的绽放,习惯规训出来的循规蹈矩与人的创造活力间究竟存在什么关联,反而被遗忘。从进入小学直到大学,一个人的教育生活过程就成为一个生命磨折和精神历练过程。倒不是说我们所赐予学生的教育人生不需要磨折,值得质疑的是这种磨折的真正价值在何处?教育需要评价,甚至并不排斥统一性的、标准化的量化指标,譬如为达致教育公平,需要有基本的硬件和资源条件,需要有对教师的基本资格要求,但是,如果这种标准评价指向具有无穷丰富生动多样的人,操之不当,则可能带来整个民族创新活力的枯竭。一个简单的跨国事实不难证明这一点,如果以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准来评价,我们的确不弱于甚至远胜于美国,但是,如果考察无论是一般职业阶层人员的动手能力还是最为顶尖高端人才的创新能力,我们都不得不自惭形秽。过多过频的不当评价,满足了政绩和成绩考核的需要,给人们晋升梯级提供了依据,但是,也捆住了人们的手脚,抑制了组织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活力,更让师生成为带着镣铐的舞者,成为考试机器。要克制因为评价而可能导致深至腠理的教育沉疴,其实并非无计可施,在此,笔者略论一二。第一,所有个体和社会活动都存在也需要评价,但是,对象不同,评价的工具应该有所不同。譬如,为了达到公平的目的,对基础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采用同样的评价方案是适当的,但是,如果把教育质量都纳入到一个评价体系下,就可能存在致命的风险。这就好像一个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筐内,风险最大。第二,既然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评价,在保留基本条件和水平评价的前提下,次优的评价就是把评价权回归个体或个体组织。权力分散会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体或个体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创新活力,而基本条件和水平评价又是对基本质量的保障。如此,至少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分散了风险,而且可以降低权力分散带来完全失序的风险。第三,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评价是个体或组织对自身行为进行纠正或纠偏的一种反思习性,这也是教育评价的本质所在。管理者或教育者如果缺乏这种意识,认为自己可以无所不能,可以完全替代个人或组织来思考,这种僭越正应验了哈耶克的集体理性悖谬,即所谓的致命的自负和通往奴役之路。第四,如上所述,我们并不否认,在社会管理中,我们需要建立维持基本社会活动秩序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评价工具,但它的功能应该仅止于如我们要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至于要长多高,有多强壮,肌肉有多发达,是不能有统一要求的,否则,这个世界就失去了多样性,同样,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态多样性。第五,无疑,在社会活动管理领域,现代评价已经越来越精致化。但是,精致的评价有时也是一种权力,因为它存在连带利益,作为权力的社会评价取代个人或组织自我评价的权利或思维习惯,它衍生的是规范和制度,而制度一旦确立,因为利益连带关系,制度就会具有自我思考、自我演绎,以及自我膨胀和扩张的倾向,它并不能完全为人所控制。因此,越是看似完美和精致的评价工具,我们越需要谨慎。从迷信这个世界完全可以为人所设计(正如计划经济)到对以统一性评价为基本调控手段的迷信,其实这两者之间仅一步之遥,评价同样会以另外一种权力的运作方式带来致命的风险。第六,如何规避这种致命的风险,牵涉不同的评价主体的定位。打个比方,在国家或政府层面,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一个果树上最低的那个苹果,是所有人不需要跳或者跳一跳都能摸得着的;在组织和个体层面,评价的标准则是除最低那个之外没有具体所指的苹果,允许个体依据各自的能力和方法,或跳跃、攀爬,或用人梯、竹竿钩挂,各尽其能。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保护果树和人不受到伤害的规则,至于是否按照采摘数量去排序,这应该是个人或组织的选择,而非政府分内之事。第七,政府在底线评价之外,并非无所作为。因为如果政府从众多评价领域退出,社会中的各种民间组织就会介入,包括专业评估机构、行业或学科等专业组织、新闻媒介等等。评价主体越多,意味着评价导向和标准越趋于多元化,其是否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不仅需要民间和评价对象的认可,而且尤其需要政府的认可,可由政府来扮演对评价机构的评价和认可角色,即所谓对评价机构的评价。凡有违专业道德操守甚至有违规行为的,或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评价行为,政府有权取消评价者的评价资格。第八,政府在评价领域能够有所作为的另外一个领域是开展发展性评价。在基准性评价基础上,对于达到基本水准和要求的不同机构,评价其各自承担社会责任和达到自我设定目标的程度,这种发展性评价也同样适用于组织内部。第九,一个多元化评价主体参与格局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适当地淡化其作为垄断性的评价角色,而且需要一个信息更为公开和透明的社会环境。在各种公共信息相对封闭和失真的环境中,评价越多,越容易对公众构成误导;评价越具有吸引眼球效应,其危害越大。因此,在信息开放尚未到位的环境中,对评价使用要慎之又慎。否则,就正如竞相推出五花八门的所谓大学排行榜,既打乱了大学关注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特色定位,也扰乱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心境,使得高校内部环境日益浮躁,教育和学术产出日益泡沫化。评价所带来的不是和谐、有序和有效,而是混乱、无序和低效甚至负效应。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是,信息环境越封闭,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人们越容易为虚假信息以及不当评价所误导。反过来,信息环境越开放和透明,个体自我甄别即所谓的自我评价能力越强,而有组织的统一性评价功能越趋于弱化。我们正处于一个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的时代,而颇为意味深长的是,这一不确定性又正与我们对社会管理理性化愈加推崇的情结不无关联。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井然有序和效率,以独断性的标准剪除了单一之外的杂多,而杂多恰恰可能是我们的自然世界、生活世界的原生态。单一带来了自然世界生态秩序的紊乱、生活世界的被殖民化,带来了资源的枯竭、社会的纷争和人性的扭曲。在教育已经为评价工具所左右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评价自身所带有的双刃剑效应,而仅仅把它的负效应视为工具的不够科学和精致。其实,要规避评价所带来的风险或者说它所具有的负效应,恰恰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评价的标准化、数量化和精致化倾向。用杂多替代单一,用质化评价去柔化量化评价的刚性,多一些对个体自我评价权的尊重,少一些对集体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迷信,我们的教育世界才会呈现更为生动多样的生态,人的创造活力才能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顺合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唤醒和迸发出来。换言之,我们不是不需要评价,而是需要强调种种形式的教育评价的社会责任意蕴。为强化政府以及学校在达致教育均衡和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