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影遗址群环境演变研究_第1页
良影遗址群环境演变研究_第2页
良影遗址群环境演变研究_第3页
良影遗址群环境演变研究_第4页
良影遗址群环境演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良影遗址群环境演变研究

朱文明的文化遗产最初发现在浙江省杭州市梁柱市,夏泽沟先生称之为优良文化。良渚文化(约5.3~4.3kaBP)是继马家浜文化(7~6kaBP)、崧泽文化(6~5.3kaBP)而发展起来的,系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自良渚文化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良渚时期的重要遗址,如太湖东侧苏州地区的福泉山、赵陵山,太湖东南嘉兴地区的南河浜,太湖东北常州地区的罗墩等,极大地丰富了对良渚文化内涵的认识,但以太湖西南隅杭州良渚遗址群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良渚遗址群是位于杭州市北郊良渚镇和瓶窑镇毗邻地带间许多遗址的总称,在不到50km2的范围内,发现了130余处遗址,除了良渚遗址群外围个别遗址包含马家浜、崧泽文化遗存外,其他遗址均属良渚文化。这些遗址包括村落、大型墓葬群、土筑高台、祭坛和大墓复合遗迹,其中莫角山巨型夯土台基高度超过10m,面积近1km2,反山、瑶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最高规格的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2007年良渚遗址群内发现的圆角方形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城址,这进一步表明了该遗址群代表了良渚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良渚遗址群的发展同长江下游其他地区的良渚文化发展规律基本相同,良渚文化在初期缓慢起步,在中期迅速崛起达到鼎盛,晚期良渚文化发展停滞不前,日趋式微,并最终走向消亡,但关于良渚文化的兴衰原因一直存在争论。前人已从植被、气候、海面变化等方面在环太湖地区做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而在良渚遗址群区域内,仅有少量的孢粉、植硅体研究,从沉积学的角度研究本区环境演变方面还略显欠缺。我们通过对良渚古城北城墙和西城墙外围开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粒度、孢粉和年代测试,在典型遗址剖面对比基础上,恢复良渚遗址群全新世的环境变化,对良渚文化兴衰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1两大河流体系和沉积相的一小片冲湖积还原今江西大阴山地区良渚遗址群位于浙江省北部,距杭州市西北18km的浙西天目山余脉与杭嘉湖平原的交界地带。遗址群东侧是杭嘉湖平原,平坦开阔;西侧是天目山系的丘陵山地;北部是天目山余脉大遮山;南部是大雄山、大观山丘陵。被这些低山丘陵从北、西、南三面环绕的一小片冲湖积平原就是良渚遗址群所在的区域,平原面地势起伏较小,仅零星分布着海拔20~50m的基岩孤丘,当地也称之为“山”,如巫山、前山、雉山、凤山、羊山和乌山等。区域内纵横交错的水道和星罗棋布的湖沼是自然和人工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河流是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苕溪,东苕溪流经遗址群西部和北部,在大遮山东麓折向北注入太湖。这一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东西跨度约9km,南北约6km,向东呈簸箕状敞开。良渚古城墙位于遗址群核心区域(见图1),围绕莫角山和反山分布,以凤山和雉山两座孤丘分别为西南和东北转角,北城墙、南城墙与大遮山和大观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在北、南两侧向东流过。该区域冬短夏长,日照较多,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为1150~1550mm,通常6月梅雨和9月秋雨的降水量较多。2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所用沉积样品取自良渚北和良渚西两个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自然沉积剖面,并选择5个平行东苕溪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的典型遗址剖面进行地层对比(位置如图1所示)。良渚西剖面位于良渚古城西城墙以西,靠近东苕溪,地势低平。根据野外观察可分为4层(图2),自上而下为:①表土和扰动层,质地疏松,可见近现代瓷片砖块,层厚40cm;②黄褐色粉砂层,夹大量灰白色斑块,质地致密,层厚100cm;③青灰色粘土质粉砂层,含少量良渚时期文化遗物,层厚约为10cm;④青灰色淤泥层,具有水平层理,见多层1~2cm黑色富有机质淤泥,层厚超过240cm,未见底。良渚北剖面位于良渚古城北城墙以北的洼地中,根据野外观察也可分为4层(图2),自上而下为:①耕作层和扰动层,含大量植物根系,可见少量近现代瓷片,层厚40cm;②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质地致密,层厚16cm;③黄色到灰黄色粉砂层,该层顶部颜色较黄,向下灰白色斑块和条带逐渐增多,层厚40cm;④深灰色淤泥,具微弱水平层理,质地较软,含水量大,层厚84cm,未见底。进行地层对比的5个典型遗址剖面岩性柱状图见图2。山垄地、胡林庙和茅草地遗址中良渚文化层直接叠压在青灰色淤泥层上,但山垄地和胡林庙遗址中良渚文化层之上覆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和黄色粉砂层,而茅草地遗址文化层之上即为表土。北山车剖面中,良渚文化层和青灰色淤泥层之间夹了一层深灰色淤泥,文化层之上覆盖较薄的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严家桥剖面中,良渚文化层和青灰色淤泥层之间夹一黄色粉砂层。为进行粒度分析,在良渚北剖面的40~180cm取样间距2cm;良渚西剖面的40~140cm取样间距5cm,140~380cm取样间距10cm。样品采用H2O2去除有机质,盐酸去除碳酸盐。处理后的样品在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实验室用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分析进行了粒度测量,测量范围为0.01~2000μm,多次重复测试误差小于1%。孢粉分析在良渚北剖面的40~160cm,取样间距2cm,孢粉提取采用常规的HF酸处理法,孢粉样品的处理和鉴定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在对沉积物进行系统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在主要沉积界线细粒沉积物中选取全岩或是炭屑样品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年代实验室,分别用AMS和OSL完成年代测定。年代测定结果见表1,其中AMS14C原始测年数据利用OxCalv3.10程序进行日历年龄校正,其他深度年代数据通过内插或是外推获得。根据年代测定和考古标志,可对良渚西和北剖面沉积地层年代进行大体划分。良渚西剖面下部的青灰色淤泥层形成于7kaBP以前,380cm深处可推至8kaBP。良渚北剖面下部深灰色淤泥层对应的年代为5.8~4.3kaBP,相当于崧泽中期到良渚文化时期。两个剖面上部的黄褐色或黄色粉砂层形成年代大致为4.3~3kaBP,其中良渚北剖面第2层顶部约为3.3kaBP,良渚西剖面剖面第2层顶部的年代略晚于3kaBP。3层序界面期沉积动力条件层序沉积物粒度是分析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搬运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黄土、河流、湖泊等沉积环境研究中。运用矩法计算出良渚北剖面、良渚西剖面沉积物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参数(图3,表2)。从图3中可以看出,良渚北剖面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单峰,各粒度参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样品平均粒径(Mz)为5.4~6.2Ф;分选系数(S0)为1.6~2.0,分选中到差;偏度(SK1)为0.1~0.3,属于近对称型,部分阶段略向粗段集中;峰度(Kg)为0.9~1.2,近正态分布,部分属于窄峰型。粒度组成中砂(粒径>63.2μm)的体积分数均低于5%,且基本为细砂,粉砂(粒径4~63.2μm)的体积分数为75%~95%,粘粒(粒径<4μm)的体积分数为5%~20%。根据其各粒度参数变化趋势,自底部向上可分为5个阶段。阶段Ⅰ(180~138cm,5.8~5.1kaBP)平均粒径最小,平均6.1Ф左右,而且变化相对稳定,为近对称正偏态、峰度较低,频率分布主要为单峰分布,主峰偏于细端,众数为6.4~6.6Ф,反映了较弱的沉积动力条件和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各粒度参数在阶段Ⅱ(138~114cm,5.1~4.7kaBP)均逐渐增大,分选差,频率分布仍为单峰,但众数变大,主要为5.8~6.1Ф,说明了沉积动力条件在阶段Ⅱ有所增强。各参数在阶段Ⅲ(114~92cm,4.7~4.3kaBP)达到最大,呈现出最高的正偏度和峰度,分选程度变好,表明沉积物受到多次的搬运或分选,频率分布主峰偏向粗端,众数主要为5.5~5.7Ф,说明沉积动力条件达到了全剖面最强,带来了较多的粗粒物质。各参数在阶段Ⅳ(92~52cm)减小,但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正偏反映出沉积物中仍然具有较多粗颗粒物质,频率分布主峰稍偏向粗端,此阶段沉积动力条件减弱,沉积环境不稳定。各参数在阶段Ⅴ(52~40cm)变化不大,分选明显变差,频率分布为双峰,粗端众数为2Ф处带有一小侧尾。良渚西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2)表明,剖面中良渚文化层上下的沉积环境存在较大差别。底部的青灰色淤泥层粒径明显偏细,基本不含砂,且该层由下向上平均粒径变细,由6Ф减小到6.5Ф,分选为较差到差,偏度、峰度区别不明显,均属于对称型正态分布。140cm以上粉砂含量上升,包含少量的细砂,由下向上平均粒径变粗,在5.5~5Ф,分选差。概率累积曲线可以反映沉积物的搬运方式,而搬运方式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联系。以粉砂为主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各段,还不能证明像砂和砾石为主的沉积物一样对应推移、跃移和悬移3种搬运方式,但也是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的重要反映,能够放大粒度组成上的细微差别。如图4所示,剖面各沉积地层样品概率累积曲线主要由3种不同的类型构成。图4a概率累计曲线为4段式,含有少量跃移、推移质,具有河流相沉积特征,主要出现在良渚北剖面、西剖面表土下40~60cm处。各段截点在2Ф、4Ф、6.5Ф附近,小于4Ф的两段含量较低,不超过3%,大于4Ф的两段含量较高,但斜率也较低,表明沉积动力略强,分选较差,沉积环境不稳定。图4b和图4c概率累计曲线为2段式,缺少小于4Ф的粗粒组分,2段组分的截点在6Ф左右,4~6Ф组分斜率都较高。两者的区别在于图4b中4~6Ф组分含量不到60%,低于图4c中该段组分含量(>70%),表明形成深灰色淤泥层的水动力条件略强。这两种沉积物成因类型相似,都是在弱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结合沉积物颜色和发育的地貌部位分析,黄色或黄褐色粉砂为泛滥相沉积,深灰色淤泥层为沼泽相沉积。图4d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为1段式,分选较好,少量样品中包含小于3Ф的组分,但是含量小于1%,斜率较低,表明形成青灰色淤泥层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根据沉积物的颜色、粒度参数、沉积构造以及垂向上的叠加方式等特征,良渚遗址群内全新世沉积环境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全新世早期。地层对比表明,良渚遗址群内全新世沉积剖面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青灰色淤泥。多数地点地表以下2~3m就可发现这套沉积物,个别地点埋藏略深。AMS14C结果显示,良渚西剖面青灰色淤泥层的顶面年代约为7kaBP,底部380cm深处年代约为8kaBP。附近地区的浅层钻探表明该层厚度超过4m,可推断这套青灰色淤泥层开始形成的年代早于8kaBP,应在全新世早期。图2所示的山垄地等几个剖面中青灰色淤泥层顶面略高于良渚西剖面,即便不考虑原始地形的差异,按照良渚西剖面的沉积速率推算,这套沉积结束的时间也不晚于6.6kaBP,即马家浜文化中期。该层沉积物岩性较均一,具微弱的水平层理,有水下还原环境常见的灰绿色,代表了一种静水环境下的稳定沉积。良渚西剖面粒度分析显示(表2),青灰色淤泥层自底部向上,平均粒径变细,由290cm以下的平均6Ф变为6.5Ф,小于8Ф的细粒组分含量超过20%,表明这一时期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沉积环境较稳定,水深逐渐增加,水域面积或有所扩展。接近青灰色淤泥层顶面的20cm内,可见多层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淤泥,表明7kaBP前后水位出现波动,水深多次变浅。相关研究表明,全新世早期约7kaBP,随着气候的转暖,海面开始迅速回升,我国东部为高海面时期。杭州湾两岸的多处地点都显示这一时期遭受海侵,或是受到海水影响。良渚遗址群在周边山地环抱之中,地形相对较高,是否直接受到海水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高海面导致排水不畅,区域又降水充足,导致水域面积扩大,可能是这套静水沉积形成的主要原因。(2)7~5.1kaBP。该阶段对应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早期。通过图2的地层对比可以看出,良渚遗址群内局部出现沉积间断,多个剖面可见5.3kaBP以后的良渚文化层直接叠压在7kaBP以前的青灰色淤泥上。山垄地剖面中青灰色淤泥层顶面海拔最高约为2.5m,这代表该地区7kaBP以前的平均水位高于2.5m才能形成稳定的静水沉积物。而北山车良渚文化层的底面海拔只有1.8m,说明良渚文化发展的时期,区域平均水位应低于海拔1.8m,人类才能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这两套沉积物之间的高差为0.7m,这表明良渚遗址群范围内7~5.1kaBP时水位曾明显下降。阶段性的相对海面波动可能是这种水位变化的原因之一。随着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受古地形的高低、物源的多少、远近和沉积环境水动力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相存在差异。部分地形较高的区域露出水面,较少接受沉积,如山垄地剖面等。地势稍低一些的部位形成以黄色粉砂为主的代表浅水环境的泛滥相沉积,如严家桥剖面。同时广大平原仍存在低洼积水之地,形成沼泽相沉积,如北山车和良渚北剖面中的深灰色淤泥层。良渚北剖面底部阶段I粒度特征显示(图3),平均粒径6.1Ф左右,为全剖面最小,而且各粒度参数垂向变化不大,粒径分布为近对称正偏态、峰度较低,频率分布为单峰分布,众数在6.4~6.6Ф,与青灰色淤泥层的粒度特征相似,粘粒含量略低。表明低洼积水之地的水动力较弱,水位降低对这些地点的影响不明显。(3)5.1~4.3kaBP。该阶段对应良渚文化中晚期。良渚北剖面各粒度参数(图3)在阶段Ⅱ均逐渐增大,分选差,频率分布仍为单峰,但众数变大,主要为5.8~6.1Ф,表明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水深继续降低。至阶段Ⅲ达到最大,呈现出最高的正偏度和峰度,频率分布也出现较大变化,主峰偏向粗端,粘粒含量降到最低,平均不到8%,与之相对应,粉砂含量达到最高,接近90%。阶段Ⅱ和阶段Ⅲ的粒度特征表明,该时段水位仍在下降,已经影响到低洼积水地,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沼泽相沉积逐渐向河流泛滥相沉积过渡。(4)4.3~3kaBP。该阶段对应良渚文化之后到商周时期。良渚北和良渚西剖面的粒度分析都显示(图3,表2),这套沉积物粒径较粗,波动明显。良渚北剖面粒度参数在阶段Ⅳ出现反转,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反映出沉积动力有所减弱,沉积环境不稳定,属于泛滥相沉积;各参数在阶段Ⅴ变化不大,平均粒径为5.7Ф,含有少量的细砂,频率分布变为双峰分布,概率累计曲线为4段式,具有弱水动力条件下河流相沉积的特征。良渚西剖面140cm以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同良渚北基本一致,但物质颗粒较良渚北剖面粗,平均粒径介于5.5~5.1Ф,表明该处水动力条件较强。由图2可知,多数良渚文化层之上都覆盖有这套黄色或黄褐色河流泛滥相沉积物,并且向上加积的速率较大。同时,在上海江海遗址、江苏吴江梅堰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等多处遗址中,良渚文化层之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灰黄色淤土。表明良渚文化之后,或是从良渚文化晚期开始,环太湖地区水位又有所上升,洪水频发。这一时期,区域水位上升同泥沙淤积、太湖的形成演化、海面波动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具体到良渚遗址群,这种水文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4表土孢粉带类型一定的孢粉组合代表着一定的植物群落,根据现代植物群生存的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古植物群当时的生存环境。良渚北剖面大致包括了5.8~3.3kaBP的沉积,未识别出明显的沉积间断,其孢粉分析结果能够反映良渚遗址群核心区域该段时期的植被变化。该剖面的孢粉谱中,除松属(Pinus)外多数孢粉的母体植物是生长在温暖、湿润环境下的亚热带乔木种类,包括常绿栎(Quercus-E)、蕈树属(Altingia)、枫香属(Liquidambar)、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和栲属(Castanopsis)等。暖温带(包括温带)乔木树种主要的种类包括落叶栎(Quercus)、桦木属(Betula)、榆属(Ulmus)、朴属(Celtis)、胡桃属(Juglans)、栗属(Castanea)等。灌木植物花粉主要有夹竹桃科(Apocynaceae)、榛属/虎榛子属(Corylus/Ostryopsis)、冬青属(Ilex)等。草本植物花粉主要有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蓼属(Polygonum)、蔷薇科(Rosaceae)等,还有一些湿生的草本植物,如莎草科(Cyperaceae)、香蒲属(Typha)、柳叶菜科(Onagraceae)等。蕨类孢子有水蕨属(Ceratopteris)、水龙骨属(Polypodium)、蕨属(Pteridium)等。太湖地区的表土孢粉研究显示,多数现代的水稻花粉粒径大小在35~45μm,其他一些考古地层研究也表明,禾本科大花粉能够代表人类的农耕活动,而<35μm的禾本科花粉不是人工栽培作物。我们根据粒径大小将禾本科花粉划分为≥35μm和<35μm两组,≥35μm的禾本科花粉中可能含有较多的水稻花粉,可以作为指示研究区人类活动的标志。孢粉总数为陆生高等植物总数,以此计算百分含量,水生植物、蕨类和藻类百分含量的基数为陆生植物总数+水生植物和蕨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可将良渚北剖面孢粉谱划分为5个孢粉带,反映了不同的植被面貌。(1)带1(160~140cm,5.5~5.1kaBP),相当于良渚文化之前到良渚文化早期。本带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32.5%~83.4%,平均56.2%),其中比较喜暖的青冈属(3%~32.6%)和常绿栎(5%~31.6%)是主要树种,松属(2.8%~17%)、蕈树属(0.6%~9.9%)和落叶栎(0.5%~9.2%)有一定含量,反映了含落叶成分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太湖钻孔资料的分析也表明,该时段为东南季风强盛期,气候温暖湿润。草本植物花粉占7.7%~66%,主要类型是≥35μm的禾本科(41%~46.3%)、<35μm的禾本科(5%~12.9%)和蓼属(0%~5.1%)等。大量代表水稻花粉的≥35μm禾本科花粉反映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并开始种植水稻。水生草本主要是香蒲属,指示湿生环境的广泛存在,与沼泽相沉积指示的湖沼密布的沉积环境相一致。(2)带2(140~114cm,5.1~4.7kaBP),对应良渚文化中期。该带下部木本植物花粉含量有所下降,其中主要是由于青冈属和常绿栎明显减少,松属(6.5%~37.9%)略有增加,反映5kaBP前后的暖湿程度曾有小幅下降,这同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5kaBP前后降温事件所导致的环境恶化相一致。但该地区一直受东南季风控制,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气候波动幅度不大。该带中上部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升高(55.2%~79.3%,平均68.2%),青冈属(10.1%~42.7%)和常绿栎(6%~43%)含量又明显增加,蕈树属、栲属等喜暖湿的乔木树种有一定含量,表明气候又恢复到相当于中亚热带的暖湿水平。该带草本植物含量略微下降(19.1%~59.7%),但仍以禾本科为主,表明5kaBP前后气候变化的幅度较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限,稻作农业得到持续发展。(3)带3(114~96cm,4.7~4.2kaBP),对应良渚文化晚期。木本植物只有常绿栎含量(6%~43%)略有升高,其他树种含量变化不大,保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反映气候暖湿程度基本稳定。草本植物花粉仍然以禾本科花粉为主,但≥35μm的禾本科含量有所波动,表明人类活动规模有稍许变化。水生植物花粉主要是莎草科和香蒲属,但在后期含量很低(0.2%),波动较大,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水位降低,湖沼减少的沉积环境变化。(4)带4(96~56cm,4.2~3.6kaBP),良渚文化之后,孢粉浓度较高,植被繁茂且较为稳定。木本植物花粉达到全剖面最高(64.9%~99.7%,平均80.7%),以青冈属、栲属为主的常绿阔叶成分大幅增加,平均含量达40%以上,落叶栎稍有提升,枫香属含量增加,松属花粉略有降低,接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同时草本植物花粉(0.3%~35.1%,平均19.3%)显著下降,主要是≥35μm的禾本科含量下降(0~16.1%),表明良渚文化之后,该地区很少有人类活动。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条件下,自然植被的繁盛同人类活动扰动的减弱也有一定关系。(5)带5(56~40cm,3.6~3.3kaBP),虽然木本植物花粉仍占优势,但含量明显下降(32.6%~71.4%,平均53.2%),主要是喜暖湿的常绿栎、青冈属和栲属等常绿树种显著减少,而松属花粉含量却显著上升(19.4%~46.6%),反映气温明显降低,大致为北亚热带气候。研究区附近的太湖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孢粉资料也显示,该时段气温下降,气候变得温凉湿润且波动较大。但这种孢粉组合的变化可能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与该时期气候暖湿程度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则指示了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特别是本阶段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上升(28.6%~67.4%,平均46.8%),≥35μm的禾本科含量(24.7%~50%)达到全剖面最高,表明稻作农业规模显著发展。植被的破坏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是该阶段沉积物中粗颗粒增加的重要原因。5良发挥着良好的水环境环境特征,是良水文化的生长所受限制。依据以下情况,对于良通过对良渚遗址群的野外钻探、考察,分析良渚北剖面、西剖面沉积样品的粒度、孢粉数据,综合区域内多剖面地层对比,得到以下认识:(1)良渚遗址群区域内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可以分为4个阶段,全新世早期至7kaBP为高水位静水沉积环境,区域内普遍存在一层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青灰色淤泥,平均粒径在6.5Ф左右,表明该区域存在较多的水域,且水深逐渐增加;7~5.1kaBP,典型遗址剖面的地层对比显示,前期的青灰色淤泥层顶面与之后的良渚文化层底面指示的平均水位高差至少在1m左右,表明区域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原始地形较高的区域露出水面,较少接受沉积,而低洼地区则变为沼泽相或泛滥相沉积。5.1~4.3kaBP为低水位期,水位继续下降,一些良渚文化遗址延续了较长时间,堆积了较厚的文化层,如茅草地遗址文化层厚达2m。4.3kaBP以后水位再次升高,区域内多数良渚文化层之上都覆盖一套弱氧化环境下的黄褐色或黄色泛滥相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粗,平均粒径为5.7~5Ф。良渚遗址群区域内的这种水位变化可能受泥沙淤积、构造升降、太湖的形成演化、海面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2)良渚北剖面孢粉分析表明,5.5~3.6kaBP(带1至带4)基本保持了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常绿落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