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夏天里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活生生、苔藓、草坪”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3.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一定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4.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点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写的。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一定要珍惜时间的道理。2.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四、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9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苔、藓”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均为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可以组成“苔藓”这个词;“谚”字可结合“谚语”这个词语来理解,“谚语”就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蔗”和“瀑”,可利用图片或视频认识“甘蔗”,了解“瀑布”。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苔、藓、蔗”这3个上下结构的字时,注意上短下长;书写“棚、坪、缝、谚、瀑、增”这6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强调“瀑”字右边的“暴”中间是两横。2.阅读理解本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理解,体会思想感情。3.表达运用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从“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生物长的快得特点,从而及时找到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运用时间词语,描述其他生物在夏天生长之快。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其表达能力。学前准备1.预习提纲(1)观察夏天里事物的成长变化。(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夏天的诗词、文章。(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4)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夏天哪些事物的成长?2.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视频:视频内容为夏天的风光,含长得特别快的植物的特写,伴以时长约1分钟的轻音乐。思考:视频里呈现的是什么季节?(夏天)植物的变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长得快)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梁容若的一篇文章——《夏天里的成长》。(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1.课前我们已经做过预习了,哪位同学能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花苞花蕾青苔苔藓秧苗甘蔗瀑布裂缝谚语割裂指名读,纠音。再指名,纠音。“甘蔗”的“蔗”单读为四声,连读为轻声。“谚语”的意思: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1谁能找出课文里的谚语读一读;2分别来解释解释这两句谚语的意思?A“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让农民们欣喜不已。B“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齐读两遍词语。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找出全文的中心句。(1)指名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全文呢)(2)指名说中心句。请学生说明理由。课件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2.细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1)边读边思考,画出相关的词句。(2)交流: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四、研读文本,感受成长(一)研读第2自然段。1.自由朗读。思考: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在学生说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1)引导理解“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发生在眼前的)(2)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读出节奏感,稍快。(3)拓展练习:老师问,学生答。师:生物在夏天是怎样长的?生:生物在夏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2.你从哪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作者都写了哪些生物呢?(1)学生汇报瓜藤的生长后,老师引导:那你知道一寸是多长吗?(用尺子比画)(2)学生汇报竹林、高粱的生长后,老师引导:竹子真的像作者写的那样长得那么快吗?让我们进入到一段视频中去看一看。果真长得那么快?那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竹子、高粱那拔节的声音吗?(指名读)(3)师生合作读这句话,感受植物那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师:昨天是——生:苞蕾。师:今天是——生:鲜花。师:明天就变成了——生:小果实。有那么快吗?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植物在夏天的快速生长。(4)学生汇报苔藓的生长。(欣赏苔藓的图片)(5)学生汇报草坪菜畦。(欣赏草坪、菜畦的图片)以上写的都是植物的生长。相机课件出示:(6)学生汇报小猫的生长,老师引导:“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呢?(一个月左右)如果是你们,一个月能长多少呢?是啊,很难发现,可是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却已经有妈妈的一半大了,它们的长可真是——生: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小结:以上写的都是动物的生长。师总结:第2自然段先总写“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然后,举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具体说明。3.拓展说话:同学们的汇报中说,从“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生物长得快,那么这些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呢?(时间)是啊,作者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二)学习第3自然段。1.小组学习第3自然段。(1)小组合作探究:第3自然段描述了哪些事物也在长?(2)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1)描述了哪些事物也在长?(2)相机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山地水铁轨柏油路3.用“因为……所以……”把这几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示例: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齐读第3自然段。(三)研读第4自然段。1.自由朗读,思考: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课件出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2.理解两句谚语:两句谚语共同的意思:如果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3.理解句子,明白道理。课件出示: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1)“热天”指季节吗?(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长”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吗?(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什么呢?(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先说一说,老师点拨、归纳)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4.齐读第4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努力成长的道理。五、回顾课文,拓展延伸1.看板书,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中心句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按顺序写了: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围绕中心意思去写。布置作业课下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古诗板书设计

神奇的夏天生长的季节人也应该尽量地用力地长夏天里的成长草木山水铁轨柏油路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神奇的夏天生长的季节人也应该尽量地用力地长夏天里的成长草木山水铁轨柏油路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瓜藤竹子高粱万物生长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中心句《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学情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学科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语言简洁朴素,描写的内容很容易把握。但是看似浅显的内容背后,确有作者对夏天的沉思,这一切都在情韵悠长的描述里尽显。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想要理解文本,领悟成长,感悟道理,确实有难度。1.对农家谚语理解不够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学生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的不够透彻。为了说明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好季节,引用了“六月六,看谷秀”和“处暑不出头,割谷为老牛”两个谚语。学生只能了解大概内容,对于谷秀和处暑却不知道。2.学生不理解许多词语我在备课前,向学生做了调查:你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你理解这句话吗?(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基本没有说出含金量的解释,理解不透彻,浮于文本。3.课外阅读量很少我曾经问过学生们,课下阅读吗?读过有关夏天的文章有多少?对夏天有独特的感受吗?学生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很少或没有。对夏天的独特感受就是热。针对这个阅读基础,去理解“夏天里的成长”是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从整体来说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导语部分,学生思考回答“提到夏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事物能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触发了学生对夏天的感知,自然的进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去。“寻中心”部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基本全员都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然后通过寻找文章都写了哪些事物,给所找事物进行分类,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接下来对文本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品美文”部分,学生通过圈划关键词谈文章是如何体现万物生长的迅速的,找的关键词语准确,学习兴趣浓厚,分析品评到位。可以说,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大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的讨论当中,积极性很高,很好的达成了目标。“悟成长”部分,学生分析“万物为什么要在夏季迅速生长呢?”由动植物联系到人,然后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可以说,这一部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然后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讨论很激烈,最终能够认识到夏季对于人来说就是青少年时期,而原文当中的“生长”,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长身高、长体重,而更应该是长知识、长智慧、长见识。同时,通过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夏季虽适合万物生长,但却是一把双刃剑,所以青少年应该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最后关于成长的小诗,更是加深了学生的感受,最终达成目标。《夏天里的成长》教材分析《夏天里的成长》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最为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所选的两篇课文,作者都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并且体现得特别明显。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而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大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夏天里的成长》向我们展示了天气炎热、生物活跃、色彩鲜艳、乐趣无限的夏日景物特点,是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来讲的。这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量地长。”本文选编到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知道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夏天里的成长》评测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lěixiǎnyāngzhè苞()苔()插()甘()pùyànfènggē()布()语()隙收()二、读课文,填一填。1.夏天里,生物的长是飞快的长,的长,的看得见的长。2.夏天里,草长树木长,稻秧长,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三、把俗语谚语补充完整。1.不热不长,。2.六月六,。3.,割谷喂老牛。四、根据汉语意思写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1.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2.含苞未放的花,花骨朵。()五、阅读练习。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1.这段话说明了也在长得道理。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3.这段话是告诉人们要,地长。否则就成了了。《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列举了许多生物和非生物都在夏天里成长的具体实例,最后一句点明本文的主题:人要抓住成长的机会,尽力尽快的成长。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明确阅读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课的阅读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来写的,这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接着深入研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体现了阅读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家温儒敏说:“情景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理解课文,有效地完成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