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1页
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2页
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3页
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4页
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

魏志翁(1178-1237),名叫华福,出生于鹤山。他的头衔是文静。出生于四川浦江(今四川浦江县)。南宋末年,著名的理学家、儒家学者、教育家、书法、教育家。关于魏了翁的理学思想和理学史地位,哲学界和史学界颇多关注,但很少有从文学的角度研究魏了翁的。魏了翁现存诗八百余首,词一百八十余阕,另有题跋、书奏类文若干。他的文学活动在他的时代,尤其是在蜀中,影响力相当大。本文拟对魏氏的文学思想略作梳理,以求教于方家。一、理义本色与文本知识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自先秦以迄唐代,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情况更为复杂,不仅有文学家的文道理论,随着理学的兴起,还产生了理学家的文道理论。宋代理学家文道观的共同倾向是重道轻文,其差别仅在于程度的不同。魏了翁的文道观继承了理学前辈的传统,又有自身的理解和发挥。少年时期的魏了翁,喜欢记览词章,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宋史·魏了翁传》记载,他十五岁时作《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卷四三七)12965深得长辈称赞。他亦自陈少年时“往往能以诵说词章悦人耳目。”(卷三二《上建康留守叶侍郎适》)277年岁稍长,接触朱子学说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记述了这个过程:“某少时只喜记问词章,所以无书不记。甲子、乙丑年间,与辅汉卿、李公晦邂逅于都城,即招二公,时时同看朱子诸书。只数月间,便觉记览词章者皆不足以为学。于是取六经语孟,字字读过,胸次愈觉开豁。”(卷三五《答朱择善》)307这段夫子自道表明,魏了翁自接触朱熹学说后,对记览词章的文学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说明,他的文道观主要来自于朱熹的影响。朱熹的文道观非常复杂,他在不同场合所说的“文”与“道”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层面1,魏了翁虽然受到朱熹学说的影响,但并未完全接受朱熹的文道观,他的“文”、“道”范畴与朱熹的“文”、“道”范畴并不对应。他在《和蒋成甫见贻生日韵二首》诗中云:“理义本心如曒日,词章末技谩流萤。”(卷一一)120可见他认为的“道”,就是指理学家们非常看重的“理义本心”。所谓“理义”,就是“义理”,《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中这两个概念所指相同,它是宋代理学中“理”的表现形态之一,“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所谓“本心”,是心学的重要观念,指“先验的道德意识”2。“理义本心”,合起来就是指人生而俱有的“道德意识”和外在的社会加于的“道德原则”,即指人的道德涵养。他认为的“文”,就是“词章末技”。在魏了翁眼里,理义本心犹如明亮的太阳,词章小技不过是点点流萤,“萤火焉能比月轮?”何况曒日!其重道轻文的文道观在这两句诗里昭示无遗。首先,魏了翁把道看作文的根本。他把胸怀理义本心的人称之为“有本者”,反之,则为“无本者”。他对有本者之文与无本者之文的评价截然不同。他高度评价坐忘居士的诗“婉而不媚,达而不肆,心气和平而无寒苦浅涩之态,其为他文,率典实据正。呜呼!是所谓有本者儒如是,而岂后世末学小技哗众取宠者之云乎?”(卷五一《坐忘居士房公文集序》)437他认为坐忘居士的诗之所以能做到“心气和平”、“典实据正”,就因为他是有本者,这是只会文词的末学小技难以企及的。因此,他强调“本”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本,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但当护根本,岁晚搴幽香。”(卷一《题蔡氏丛桂堂》)56有根本才会有幽香,正如有理义本心,才会有好的文词。所以他说:“辞虽末技,然根于性,命于气,发于情,止于道,非无本者能之。”(卷五五《杨少逸不欺集序》)469为什么魏氏如此看重“本”呢?这与他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有关。魏了翁的文学价值观根源于传统儒家。《诗大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卷一)10魏了翁认为唯有创作主体是“有本者”,才能担当起诗的这一教化作用,他因此说:“诗乎诗乎,可以观德,可以论世,而无本者能之乎?”(卷五四《陈正献公诗集序》)457因为对理义本心的重视,他认为为学的首要功夫就是要讲明义理,然后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如果一味追求文词,则会本末倒置,反而事与愿违。“理明义精,则肆笔脱口之余,文从字顺,不烦绳削而合。彼月锻季炼于词章而不知进焉者,特秋虫之吟、朝菌之媚尔。”(卷六二《跋康节诗》)511理义乃为文之根本,徒用力于词章者,其文学的生命力犹如秋虫与朝菌,必定不能长久。在理学家看来,先验的道德意识要备加呵护才不会丧失,后天的道德原则要努力修习才能坚持。因此,要保持“理义本心”,道德修养至关重要。魏了翁因此特别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友人张伯酉以自己所选编的《续诗选》示了翁,了翁回复一札,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是书之作,当以铨品人物为上,而语言之工者次之。”(卷三三《答名山张监茶》)283即他认为选诗的标准当是作者道德人品之高下,而不是诗歌语言(当泛指一切诗歌技艺)之工拙。但作家道德人品之高下与其文学之工拙并不能够划等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个品德纯粹无滓的人,也许言不成文,词不达意;一个劣迹斑斑、臭名昭著的人,可能潘江陆海,文采飞扬。魏了翁提出的准绳,显然是理学家、道德家的标准,而不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选诗,诗人的道德品位、诗歌的道德品位必然凌驾于艺术品位之上,《续诗选》的面目,必然是道学家讲谈道德的韵文式高头讲章,而非审美的文学选本。哪些人符合这个标准呢?魏了翁列举了“以学问名世者”、“以名节名世者”、“中兴宰辅之卓然者”,认为这三类人为理所当录者。除此之外,他给张伯酉补充开示了一些“以来教之所未及者”的人员名单,共23人,其中或为当时以理学显世者,如陆九渊存诗仅二十余首,且多不见佳,而了翁将其厕名于内;或以文学、理学俱名于当时者,如吕本中、陈与义、徐俯、韩驹、曾几、向子湮、刘子翚、汪应辰等。他希望张伯酉在此基础上,“一一搜寻,以世之先后,人品之高下次第之,乃可无憾。”他还认为“如江西诗派二十家内,似亦可更取其显然者以足之”。江西诗派是两宋时期最大的诗歌流派,在魏了翁的时代,江西后学仍绵延亘续,余波不息。他认为江西诗派中可入《续诗选》者,当为其“显然者”,所谓“显然者”,则不仅是指其诗名,更当指其人品,因为在魏了翁眼里,仅有诗名者绝不是什么“显然者”。其次,重道轻文的文道观必然导致他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我被词华几陷溺,相期努力践朝晖。”(卷一一《再用韵》其三)115在诗里,他与友人相期勉,警惕对词章的陷溺。他对自庄子以来的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手段尤其抱以否定的态度。“离骚作而文词兴。盖圣贤诗书皆实有之事,虽比兴亦无不实。自庄周寓言,而屈原始托渔父、卜者等为虚词,司马相如又托为亡是公等为赋,自是以来,多谩语传于世。”(卷一零九《诗友雅言》)913他认为即使文学的比兴之法,亦当是“实有之事”,而不可作“谩语”,即假托之言,虚空之辞。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是刻板端谨的理学家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而文学之为文学,如果远离艺术的夸张、想象,其文学艺术性必然大打折扣。魏了翁的这个观点说明,当理学家透过理学的“有色眼镜”审视文学时,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理学家文学观的局限性。由于轻视词章,魏了翁诗歌的文学性就不强。《北郊劳农归路五十六言》诗里,魏氏表达对丰收年景的期盼说:“忧国愿丰虽我志,更须人事与天通。”(卷一二)123就过于坐实,缺乏文学的审美和想象。同样的思想在诗人甚至别的理学家笔下,就不是这副面孔。如杜甫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卷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32朱熹之“七十二峰都插天,一峰石廪旧名传。家家有廪高如许,大好人间快活年。”(卷五《石廪峰次敬夫韵》)204杜甫和朱熹的诗句是文学的、审美的、形象化的,魏氏的诗句则是哲学的、说理的、抽象化的。他还以理学家眼光处理诗材诗料。由于对道的格外重视,随时随地触事因物,论道说理,对魏了翁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在诗人笔下可以作丰富感发的诗材诗料,在魏了翁那里,被处理成了论说道理的哲学家的高头讲章。《中秋无月分韵得狂字》一诗,乃魏了翁和友人分韵所赋诗篇,所分韵字是苏轼的《狂云妒月》中的两句:“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苏轼的诗歌写无月之夜,通篇是形象描绘的诗人笔法。魏了翁的诗也是写无月之夜,却好似哲学讲义,说明自然界时序天象之变化乃客观存在,与人事无涉,人们因物生情,不过徒生事端,庸人自扰耳。他还在一番大道理后,不忘把诗人挖苦两句:“天机之浅者,为人作闲忙。”(卷五)79文学家和理学家对待事物的理念判若云泥。《中秋领客》诗也是为中秋所作,但不同于一般中秋诗睹月思人之机杼,乃反其意而为之,谓中秋本只是大自然时序运行中的一个极平常的日子,后人附会以种种传说,文人更加之诸多文学笔法,徒惊俗客。月不仅无辜,甚至含冤了,因为强加于其上的人为色彩和意味太多太浓。故魏了翁说他有意作“反骚吟”,算是为中秋月补写上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味。《七夕有赋》、《七夕南定楼饮同官》诗亦是同样笔法。盖诗人见月而兴,见中秋月更是诗兴大发,故有关中秋节、中秋月之佳作何其多矣!而冷静之理学家则理性思考,把月仅仅当作大自然中一个普通的客观存在来看待。总体来看,魏了翁继承了理学前辈们的文道观,坚持重道轻文的立场。就理学家文道观的历史进程而言,他的文道观是向周敦颐的回归,强调“文以载道”的工具性作用。他虽然没有走向程颐“作文害道”的极端,但朱子坚持的“文道一体”的思想并未被他承续下来。不惟魏了翁如此,与他同时代的真德秀、稍后的王柏、金履祥等理学家,都只是一味强调道与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这一点上说,朱熹的文道观确乎代表了理学家在理学畛域内对于文学最大程度的接受与兼容,这自然要归结于朱熹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对文学由衷的喜爱。而魏了翁等诸理学家,理学思想不能与朱子的雄浑深醇相提并论,文学亦难以与朱子相企及,其文道观自然不能逾越朱熹树立的标竿。二、提出“才识”,以才尽事才学合一是魏了翁非常重要的学说之一,见于他的《浦城梦笔山房记》一文中。这篇记文是魏了翁应真德秀之请,为其修建的“息游藏修之所”而作。文章由“梦笔”二字生发开去,就史书所载江淹“江郎才尽”的故事抒发感慨:圣人之心如天之运,纯亦不已;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虽血气盛衰所不能免,而才壮志坚纯终弗贰。曷尝以老少为锐惰,穷达为荣悴者哉!灵均以来,文词之士兴,已有虚骄恃气之习,魏晋而后,则直以纤文丽藻为学问之极致。方其年盛气强位亨志得,往往时以所能哗世眩俗。岁滔月迈,血气随之,则不惟形诸文词,衰飒不振,虽建功立事,蓄缩顾畏,亦非复盛年之比。此无他,非有志以基之,有学以成之,徒以天资之美,口耳之知,才驱气驾而为之耳。如史所书任彦升、丘灵鞠、江文通诸人,皆有才尽之叹。而史于文通末年至谓,梦张景阳夺锦,郭景纯征笔,才不逮前。夫才命于气,气禀于志,志立于学者也,此岂一梦之间,他人所得而予乎?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而他人亦可以夺之乎?为此言者,不惟昧先王梦祲之义,亦未知先民志气之学,由是梦笔之事,如王元琳、纪少瑜、李巨山、李太白诸人,史不绝书,而杜子美、欧阳永叔、陈履常,庶几知道者,亦曰老去才尽,曰‘诗随年老’,曰‘才随年尽’,虽深自抑损,亦习焉。(卷四九)419这一大段议论,魏了翁针对“江郎才尽”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他认为,圣人之心可以使人“才壮志坚”,而且不会因为老少穷达而改变。由此可知他对“圣人之心”的推尊。其次,他认为自屈原以后的“文词之士”,徒以纤文丽藻为学问之极致者,会“岁滔月迈,血气随之”,而导致文词“衰飒不振”,其原因在于“徒以天资之美”逞才使气而不知学。在此基础上,他阐述才与学的关系如下:“才命于气,气禀于志,志立于学。”即才和学紧密相联,学是才的根基所在。因此所谓才尽,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学。譬如江淹,史载他年轻时刻苦自励,勤学不辍,才华横溢。随着他晚年官阶的升高,为学功夫日渐荒疏,自然才力枯竭,乃至有才尽之叹。人天生所禀的才气是有限的,只有后天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充沛的才情,才和学相辅相成,才学合一。因为主张学才会有才,魏了翁对人的晚年是称许的,在《生朝李肩吾贻诗次韵为谢》诗里,他说:“因思五十义最精”、“血气虽衰义逾集”(卷五)76。即认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学识会越来越丰富渊博,才华义理也会越来越精通深湛3。魏了翁以理学家的身份,必然重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这是强调“涵养”功夫的宋代理学家的一贯主张4。他因此在文中对于杜甫、欧阳修、陈师道等所谓“知道者”亦附庸老去才尽之说,颇有些不满之辞。但事情往往不可一概而论,正如清代学者刘芙初评价说:“惟前人论才尽者,以宋魏了翁之说为最正,然是讲学家言,未可以概古今之才士。”(卷一)。因为主张才学合一,魏了翁非常重视教育,他在家乡为父守丧及贬谪靖州时,积极筹建书院,兴办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和他所创建的鹤山书院因此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三、陆九渊的文学思想在生产“应用”上,主要反映在“罪犯”的主观方面对于读经学习,魏了翁主张一定要从儒家经典的原典入手,接触其根本,而不能只是读传注,接受别人的解释。他把这种读经方法称为“自得”5。“自得”的前提就是读原典。在《答严教授》书中,他说:“更从诸经字字看过,所以自得,不可只从前贤言语上作功夫也。”(卷三四)296强调读经要读原典,不可只读注疏笺释之类的文字,这样才会有自得。《送王教授之官临邛》这首诗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诗云:“剩喜人从义理趋,却忧末习堕浮虚。未通经术先谈传,只选人言不识渠。偶向檐头觅桃李,径从纸上索鸢鱼。君今去主师儒席,后倦先传谨在初。”(卷十)106王辰应去临邛做学官教授,魏了翁赋此诗为他送行,通篇谈的是关于如何读经学习的方法。诗里说:很高兴很多人都知道学习义理,但担心有人学习的方法会堕入浮虚。不读经书本身就谈传,就好似听人说话却不识其面一样,就好似去屋檐寻觅桃李,从纸上索求鸢鱼一样。最后,诗里希望王教授此去任学官,要注意传授经传的先后顺序。相同的意思,魏了翁在其他著述中也有过表述:“方识人间真毁誉,只缘亲到地头来。”(卷一二《丙申携客自康王观东北行十里观谷帘泉》)126诗由观谷帘泉事引申理性思索,强调自得的重要性。《答周监酒》:“又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卷三六)310主张要读儒学原著,而不能完全依赖诸家之解经,即“大抵读书虽不可无传注,然亦有不可尽从者。”(卷三六《答夔路赵运判》)312魏了翁主张“自得”的思想,远绍其理学前辈。宋代理学的形成,与“道贵自得”的思想密不可分。从中唐新春秋学派的抨击传统、大胆怀疑的治学精神,到北宋前期欧阳修的疑经惑传,实际上都贯穿着强调自得的学术理念6。尽管这种理念在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以《三经新义》一天下时遭到了强制性的破坏7,但在真正有思想、有主义的学者那里,保持思想学术独立自由之精神,从来都不绝如缕,表现出顽强的学术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魏了翁强调“自得”,实在是对其理学前辈学术思想的承继与呼应。从近的方面看,魏氏的“自得”说,又有着陆九渊心学一派强调“发明本心”的直接影响。陆九渊认为心性涵养的关键在于“发明本心”,推及文学,就是作家要以表现自心本性为要,要做到不失本心。他说:“读书作文之事,自可随时随力作去,才力所不及者,甚不足忧,甚不足耻。必以才力所不可强者为忧为耻,乃是喜夸好胜,失其本心,真所谓不依本分也。”(卷十《与吴显仲》)141这个意思他在《与吴仲时》一文中也表达得很清楚:“他人文字议论,但谩作公案事实,我却自出精神与他批判,不要与他牵绊。我却会斡旋运用得他,方始是自己胸襟。途间除看文字外,不妨以天下事逐一题评研核,庶几观他人之文,自有所发。”(卷六)88陆九渊的文学活动不多,关于文学的只言片语也只是在谈说心学义理时略有涉及,但他认为文学应表现作家个性精神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界和理学界而言,犹如清风拂水定生涟漪,当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魏了翁除接受朱熹的洙泗之学外,还与张栻的湖湘学派、陆九渊的心学学派广泛接触,于诸家学说兼容并蓄,各取所长,《宋元学案》因此说他“识才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卷八一)2696“自得”思想即为一证。四、理学家写作背景关于文学风格,魏了翁典型地继承了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君臣大分虽有止,终不能忘乃天理。世无我知将自知,不待雷风问诸史。投沙屈贾占所归,九州博大归何之。虽云忠愤语伤激,律以洙泗犹津迷。”(卷五《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76在这几句诗里,魏了翁认为,所谓君臣大分乃是天理,作为臣子人人应该熟知。屈原和贾谊当然是明白君臣大分的,对朝廷忠心耿耿,尽着臣子的职责,所以才会有悲壮慷慨、言辞激烈的忠愤之语。但以洙泗之学看来,屈贾仍是津迷。因为洙泗之学讲究温柔敦厚,即使对君主有所指刺,也应该是含蓄温婉的,而屈原和贾谊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魏了翁对前代文人的批评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关于文学应当温柔敦厚的风格主张。他对陶渊明的称誉是出于理学家的眼光:“风雅以降,诗人之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情性而不累于情,孰有能如公者乎?”(卷五二《费元甫陶靖节诗序》)444评价的标准乃至用语,与邵雍《击壤集·自序》何其相似!他评价黄庭坚也是站在理学家的立场,认为黄诗“虑澹气夷,无一毫憔悴陨获之态,以草木文章发帝机杼,以花竹和气验人安乐。”他认为,黄诗之所以如此面貌,是历经人世坎坷后,“阅理益多,落华就实,直造简远”,是他的积学修养使之然。因此,黄庭坚作诗的目的,不过是借助诗的形式“发帝机杼”、“验人安乐”,他的诗的价值主要在于平和冲淡之气,以及外化而成的温柔敦厚之风格。但在文学史上,黄庭坚是公认的以讲求诗法诗艺著称的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具有崇高的诗史地位,所以,他担心世人只是把黄庭坚看作一个诗艺超卓的诗人:“余惧世之以诗知山谷也。”(卷五三《黄太史文集序》)449因为在魏氏眼里,黄庭坚平和冲淡、温柔敦厚的诗风远比他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历”的诗艺有价值得多。苏轼是宋代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盖因其既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蜀学的代表人物,且文学声名大,在当时文坛影响广泛。从文学风格的角度出发,魏了翁对苏轼评价不高。他认为苏轼于贬居处所,“不患不伟,患其伤于大豪,便欠畏威敬恕之意。”批评苏轼“词气不甚平”(卷三五)《答叶子真》)300。这里魏氏说苏轼所谓“大豪”者,便是以理学家的眼光,从温柔敦厚的传统儒家诗教出发评价苏轼,认为其有伤于温柔敦厚,缺乏畏威敬恕之意。客观地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严重打击,贬居时期的苏轼,其心气和文学已经平和淡泊了许多,而在魏了翁看来,犹有所伤,则其追求温柔敦厚的理学家面孔显露无遗。魏了翁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而且在诗文创作上充分地实践着这一主张。以他的悼亡诗为例。魏了翁品德纯粹,受人崇仰,又交游广泛,重情好义,因此受人之托或情不自禁,留下了许多悼亡之作。《鹤山集》卷九十二全部是悼亡诗,共115首,几无抢地痛哭、大放悲声之语,而是以冷静、理性见长。悼亡本是最能见作者真性情的文字,在温柔敦厚诗教观的作用下,魏了翁的悲悼、痛挽之情表现得很是节制。但以冷静理性而著称的理学家,也不能不承认文学强烈的抒情作用。《李参政生日》组诗其二曰:“岁月陶镕两鬓毛,坐看时事尔滔滔。可能只袖区中手,镇在湖亭读楚骚。”(卷十)107从传统的儒家诗教观出发,魏了翁认为屈原及楚骚不够温柔敦厚,语伤激愤,但他在这里也承认,当不能拔剑出鞘,纵横疆场,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时,可以藉助忧愤激慨的楚骚发抒一腔忠愤之气。显然,对于楚骚的抒情功能他又是认可的。这表明,面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强烈的抒情性,即使是冷静、理性之理学家,其情感也会超越先验理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与之产生共鸣。五、诗歌的功用和目的不同魏了翁所处的南宋宁宗、理宗朝,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忠臣良将,忧心如焚。魏了翁本来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救世之心,又与叶适等事功学派的人物来往较多,受到其事功思想的影响,用世之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