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明的两词异方言看腔词音乐关系_第1页
从李明的两词异方言看腔词音乐关系_第2页
从李明的两词异方言看腔词音乐关系_第3页
从李明的两词异方言看腔词音乐关系_第4页
从李明的两词异方言看腔词音乐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李明的两词异方言看腔词音乐关系

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启动,区域多样音乐文化的性质形式与方言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索地域性音乐解析手段,成为笔者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恰巧,笔者得到《李明吟唱集》。李明老师的生活经历,使他可以熟练使用多种汉语方言。在这本集子中,他的一个突出创意,是用同一诗词谱出不同方言的吟唱曲。对建立在我国“十里不同音”背景下的多元地域音乐文化,李明老师的这一个创作实践极有意义。由于中国语言的特殊性(音色丰富,还具有旋律型声调的特性),创作与方言有关系的音乐才是抓住了音乐的“中国元素”。常言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现成的传统音乐作品里,很难找到两首唱词完全相同的异方言唱段。我突发想法,要借助李明老师的吟唱曲,尝试一次横剖面的解析。一方面,有对李明老师这一创意的支持之意;另一方面,也是非乐谱类形态分析手段的一次探索。一、重要相关概念、术语、谱型和方案的解释在解析李明老师的两首同词异方言吟唱曲之前,需要把一些相关的概念、术语、谱式、图式,做一个必要的简明交待。(一)第三,基于词汇音声本体为切入点的跨界研究《唱词音声析》,是本文作者所做的一个音乐语言学的课题,一个把唱词音声作为音乐文本来探究的议题。开立此题,旨在呼吁音乐界重视对地域性声乐品种之唱词音声的记录与解析;旨在以探究地域性多元音乐为目的,摸索一套以唱词音声本体为切入点的跨界研究方法。本人着重强调的是:1.唱词音声中装载着相当份量的地域性音乐价值。在某些地域,尤其是操汉藏语系语言的中国地域,唱词音声本体甚至可以说是地域性声乐品种之音乐的核心成分之一。2.所谓语言对音乐的影响关系,离不开的前提条件,是唱词音声本体。只有解析清楚唱词音声本体,才有可能透彻阐释声乐品种的地域性音乐价值。3.将现代语言学方法正式用于音乐分析,在音乐界建树与完善音乐语言学研究体系,是诠释与把握地域性音乐价值的不二举措。因为只有借鉴语言学方法(非乐谱手段),才能真正记录与解析清楚唱词音声本体。(二)声乐作品的音乐特性声乐品种,不是纯粹的音乐艺术,它们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综合品种;声乐品种的基本构成,包括唱腔与唱词。唱腔是音乐成分,这是无可置疑的,唱词则身份较复杂。由于称谓中有“词”这个文学性很强的字,极易引导人们认为“词”只具有文学价值,只具备传达文字语义的功能。因此,在人们表层的概念中,就很自然地认为,唱腔等同声乐品种中的音乐符号;唱词等同声乐品种中的文学符号。于是,唱词多被排斥在音乐分析之外。其实,声乐品种中的“词”,仅从艺术角度说,就具有双重价值,它们的音色、声调、音响形式美词构成等许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属于音乐成份。艺术是以符号的方式存在并传承的,因此可以说,唱词兼为文学与音乐两类艺术符号,兼具双重身份。(三)两种音乐符号从音乐角度审视,唱词作为音乐符号,又可进一步解析为两类:1.备音形式美质是指唱词音声本体所具有的音响形式(具备音响形式美潜质的所有语言部分,包括唱词音色、唱词音声的相对音高—字调、唱词语音的长短时值、唱词的轻重音等等)。2.语义上的音节是指对唱腔的构成具有潜在影响的各种唱词语言因素,包括上述唱词的语言音色、语音长短时值、语言字调、以及唱词的非语义性语调、非语义性习惯重音等。区分非语义性语调、重音与语义性语调、重音的差异,在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语义性构词、语调、重音等,虽然也对旋律的构成产生影响,如为表述不同情绪而在唱词的构词、语调、重音上显现的差异,但它们与地域性音乐特点往往无关,因为任何民族、地域的人都有喜、怒、哀、乐。因此语义类唱词因素不是本课题的重点。(四)把握地域性音声声乐作品中,既有音符,又有音标的乐谱,笔者称之为“双音谱”。这类乐谱,旨在尽可能把握地域性声乐品种的地域性音声。由于“双音谱”除了具备标示唱腔之音高、节奏、旋律走向的乐谱,还同时具备标示唱词之音色、音长、音高的国际音标,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研究对象(特定唱段)的音乐形态。它是进行音乐语言学术语解析的必备辅助手段。(五)非谱分析手段探究唱词音声中的地域性音乐价值,传统乐谱类形态分析手段自然难以独自应战,而非乐谱类形态分析手段也并不仅限于国际音标记音与语音学术语描述。本文在集群使用各种形态分析手段的同时,也试用一种“一目了然”展示唱腔与唱词之间潜在联系的图示。1.话民音乐文化研究2009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黄妙秋的博士论文《两广白话疍民音乐文化研究》,引起我的注意。黄妙秋在“曲词关系”的段落中使用了一种对比图,以“高山流水万丈长”第一乐句为例,见谱例1:这个图直观地表现出唱词与唱腔的关系(谱例1的前半句)。2.关于“高山流水瞳力”的数据的编码与分析笔者的丈夫霍亚新先生③在阅读了黄妙秋的博士论文后,出于理工专业习惯(对量化的严谨性较为敏感),对图表1表达了以下见解:黄博士在论文中推出了旋律线形图和唱词字调线形图,并将两图合并在一个图表中分析对应关系,特点鲜明,直观醒目。该图表左右边框分别表示唱腔旋律音高和唱词字调音高,但底边意图不够确切。原文本意可理解为该图表底边应与时间对应,否则无法解释图中曲线所连接的各点横向位置的含义。由于该图表底边没有时间间隔及时长标识,也没有时间变化方向,表现不出图中所标各信号点是否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延续性,严格地说,不能确认该图表各点所处时域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若将原图稍加改进,将上述各信号点之间的连线变成随时间变化的信号的运动轨迹,似乎更符合论文作者的本意。试以该文对“高山流水万丈长”第一乐句绘制的字、曲调线图(见图1)为例,暂且不论两者关系是否一一对应,仅以原图表为基础,简单改动如下:将其底边视为时间轴,标出时间变化方向和时长间隔,将旋律的各音高对应点,标注为在时间与空间坐标系中,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幅度的一组连续的运动着的信号,信号各坐标点的连线,就是该信号随时间发展的运动轨迹。虽然字调音高各对应点也可以标注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但是,该信号各点连线与旋律线意义不同,不能以节拍时值的连续性来认识,其本质上是旋律音调在不同节拍点的字调标识(标示每个字的音高起伏趋势),每个字调标识符号由两个音高点组成(可分别称为起点和落点),各符号起点标注在对应的旋律点节拍线上,其落点标注在相邻的下一条节拍线上,组成符号的两点(起点与落点)间可用实线连接,该连线与节拍时值有瞬间关联,但不能等同旋律的音长概念。每个字调符号间可用虚线连接,以示字与字连接的趋势,作为分析音调、字调对应关系的参考依据。另外,在该坐标系中标示固定节拍旋律时(例如本文谱例2、图表3等),划分节拍时值的纵向坐标线可表现为细实线,以示该旋律节拍时值稳定不变;而在标示散节拍旋律时(例如本文谱例1、图表2),上述坐标线似以细虚线表示为好,以示该旋律节拍在标定时域中,有相应的自由度。由于没有上述第一乐句唱词的调值标记无法在改良图中示意字调线的标识,只能以旋律线为例,做局部改动,即,坐标纵向细虚线表示散节拍音高,横向表示音长(节拍时值)。改动后的新图见图表2。以上简图仅为示意,如果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后,能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个量化直观的思路与手段,那么作者原始创意价值将不言而喻。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将旋律和唱词字调的音高,共同标注在坐标左侧纵轴上,但二者应上下分离避免重叠,以便区别时域关系和概念(图式范例见以下分析部分)。为真正剖析非欧洲音乐而进行的非传统乐谱以及非乐谱类图示的探究,早已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议题,那些谱式、图式的关注点,多半是特色音乐品种在音质、音量、音高等方面的微观运动。而黄氏与霍氏的“调腔音高走向对比图”,侧重的关注点,则是腔词关系。本文的具体分析部分,采用的是霍氏改良图。二、对《读书》的叙述方式本文以李明老师用广州方言与成都方言谱写的两首诗词吟唱曲《读书》(两首歌的完整谱例见文后)为案例,尝试用图文以及双音谱结合的方式进行阐释。(一)《诚斋体》第42页《读书》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所作,他的作品“构思新颖,吸收民歌优点,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自然,时称‘诚斋体’”。本诗词共四句: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又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转引自,第192页)诗中所提“半山”为王安石。王安石号半山,他的绝句在文学界颇有影响。(二)“语言”如语言界有两种语音分析方法,一为“辅元分析法(往往用于单音节声调语言以外的语言)”;另一为“声、韵、调分析法(主要是用于单音节的声调语言)”。李明谱写的这两首吟唱曲,都使用的是汉语方言,汉语是单音节声调语言,因此要在解析唱词音声形态之前,先展示不同方言的声母、韵母、字调之基本情况。1.广州方言的特点(1)构拟语音声母数量的增加《广州话正音字典》(詹伯慧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0页)与侯精一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方言音响光盘内)里都认为粤语的声母数量加上零声母共有20个:《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里认为还应增加[t∫]、[t∫h]、[∫]三个舌叶辅音(第180页)。(2)单独用长声母用广州话的韵母共有53个:单韵母8个;其中5个[ε]、[œ]、[o]、[i]、[u]、[y]都可单独作为韵母使用,而且都是只作长韵母用,故这几个元音单独使用时,不必加长音记号;复韵母43个,如[au][œn][uk],粤语所有的塞音韵尾如[ap][ot][œk]都不爆破(不除阻);当韵母用的唯闭鼻音两个[m■][m■]、[Ч■][Ч■]。粤语的鼻辅音韵尾非常完备,尤其是双唇鼻韵母[-m],这是汉语方言大多数地方已丢失的鼻辅音韵尾。(3)阴上33或53广州话的字调是汉语各地方言中最完备的,共有九个:①阴平55(或53);②阴上35;③阴去33;④阳平11(或21);⑤阳上13;⑥阳去22;⑦阴入5;⑧中入3;⑨阳入2。其中3个入声都不爆破(或说不除阻)。2.成都方言的特点成都话属北方话西南官话成渝片。(1)母字成都话的声母加零声母共有20个:(2)元音成都话的韵母为36个:(3)阴阴两感,阴阴单声。请看成都话的字调是四个,下面与普通话对比一下:成都话声调:①阴平55;②阳平31;③上声53;④去声13;普通话声调:①阴平55;②阳平35;③上声214;④去声51。也就是说,成都话除了阴平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其他几个声调的走向与普通话相应声调的走向,几乎是相反的。(三)不同语音流变规律下面试以霍氏调腔音高走向对比改良图(字与字的连接,在每种方言中都有一定的语音流变规律。在唱词中,这种流变因艺术夸张的需要而增加了某种模糊性,故本文对字调高低起伏的量化展示,回避了字间的语音小流变),结合双音谱,展示《读书》各句广州话版本与成都话版本吟唱曲的地域性音乐差异。1.《读》的第一句话和这两首歌的比较(1)《广东方言》第二首诗见谱2和表7(2)《成都方言》第一组见《谱例3》和《表8》(3)广州话演唱曲词①《读书》两地吟唱曲的第一句,无论广州话版本还是成都话版本,唱腔与唱字在音调的走向趋势上都基本一致。延长线之所以不同(唱字图上是斜行,唱腔图上则为直行),是因为唱腔的音高延长是直行的,而唱字的音高延长是斜行的。广州话版本里,有“活”和“只”两个入声字,谱面上虽未断开,但在演唱中仍有体现,“活”字的八分音符时值中,前端重,且不强调延续;“只”的唱腔在谱上有上行趋势,似乎与字调(中入)有背,其实这里隐藏着与下一个高平字调的“诗”[si55]的隐性连接,且“只”字唱腔中重音在前一个音符。②《读书》第一句成都话唱词字调的曲折多于广州话字调,与此相应的是,成都话吟唱曲唱腔的曲折也多于广州话唱腔。③《读书》广州话版本与成都话版本第一句吟唱曲唱词的七个字,从音色上看,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其中四个字(“船”、“活”、“计”、“只”)连辅音都不同(见图表9)。2.广州话、成都话“读”(1)广州话第二句吟唱调(见谱例4与图表10)(3)《读书》第二句两地吟唱曲比对分析:①《读书》两地吟唱曲第二句唱词字调与唱腔的起伏趋势也基本是相一致的,广州话版本中有一个入声字“读”,在唱腔中也未被处理成休止,情况与第一句同。②广州话版本与成都话版本相比,成都话版本唱腔之前半部的音区高于广州话版本。图示很明显,是因为唱词前几个字的字调调值处于低位。③《读书》第二句的七个字,以两地吟唱曲版本来看,如果从声母、韵母、声调这三个因素的整体上考虑,仍然没有一个是相似的,“山”字较相似,唱词字调一个是高平,一个是次高平,声母、韵母基本相同,但广州话的“山”用的是长元音,成都话则无长短元音的对立现象。总体来说,两地吟唱曲第二句唱词的显性音声比第一句略为接近些,起码七个字的辅音,两地是一样的(见图表12)。3.《读》第三乐章二重唱(1)第三句广东方言歌曲见《谱》第6和表13(2)第三首成都方言歌见谱7和表14(3)广州话、成都话“食”、“加”①在《读书》第三句两地吟唱曲的腔词关系上,有一个特殊的处理,就是全句第七个字“食”之后,广州话版本与成都话版本都加了一个衬字“啊”,然后依托这个字,上挑了一个音,又前伸了一段腔。这个处理显而易见使这句吟唱增加了旋律性。有意思的是,这相同的效果却出自不同的原因:广州话的“食”是个入声字,调值在这个字后是停顿的,加“啊”便使吟唱有了接续;成都话的“食”是中—低降调,加“啊”上挑,便从抑到扬,又起波澜。②这句两地版本的音区位置倒过来了,广州版本的音区整句都高于成都版的,细观谱、图,这是因为《读书》第三句的这几个字,字调情况使然。尤其是广州版本首字“不”,是个上入,后半句里它又出现一次,两个高点位的入声,就导引了这句诗要在较高位吟唱的结果。这句除了最后外加的衬字“啊”,广州话版本与成都话版本的整句唱词中,也没有一个字在显性音声上是完全相同的。声母、韵母、字调,三者必有差异处(见图表15)。4.《读》第四乐章二重唱的例子1.广州话第四句吟唱曲(见谱例8与图表16)地域性声乐品种的音声解析本文借助双音谱与霍氏调腔音高走向对比改良图,量化剖析了《读书》一诗两地吟唱调的地域性音乐异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这两首用方言谱写的吟唱曲,唱词字调的起伏趋势与唱腔的旋律走向基本是谐调的。根据具体情况,唱腔旋律会有特殊的处理手段,这些手段增强了旋律性。两支唱腔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两地唱词音声本体的差异。其次,就《读书》的广东话版本与成都话版本吟唱曲而言,唱词显性音乐符号——唱词音声本体(尤其是唱词音色)的差异比两首唱腔旋律的差异要明显得多。也就是说,如果不配用双音谱的国际音标注音,仅仅使用调腔音高走向对比图,那么我们对这两首吟唱曲的地域性音乐差异,所知将相当有欠缺。此个案证明了研究地域性声乐品种无法回避唱词音声本体,尤其是以往被严重忽略的唱词音色。对唱词音声的解析,第一目的自然是展示地域性音乐构成中不应忽视的音声审美差异,进而展示不同唱词音声对唱腔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唱词音色还能起到类型认证与进一步文化阐释的开启作用。例如,《读书》吟唱曲的广州版本中,在“只(衹)”与“朝”两个唱字上,声母使用了[tc]这个舌面前塞擦音。据音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