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一、两大核算体系介绍
(一)国民账户体系(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的产生与发展
1939年,在凯恩斯的主持下,伦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米德和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斯通,为美国财政部对美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这次估算采用了以收入为一方,以支出为另一方的
复式账户形式;强调了“国民收入和支出账户”的思想,把收入
和支出看作整个国民经济账户的两方,这样就把国民支出作为一
个与收入并列的变量,成为预算、计划和政策制定的必要基础;
它对于国民生产采用总值和市场价格的计算,并包括了间接税和
固定资产折旧,这样就更加便于国民生产的计量。复式记账方法
的采用,标志着国民收入统计已开始向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过渡。
将企业收支账户、居民户收支账户、政府收支账户和国外交易账
户4个账户用复式记账方法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初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953年,为了制定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一个具有普通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名义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这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称旧SNA)。但未将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均纳入该体系。
1968年,经过专家们的设计和开发,经过重大修订,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融入体系之中,新的SNA形成了一个包括五大核算体系的新体系。
(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Product
Balance,MPS)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由一系列全面表现物质产品生产、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所组成的核算体系。由前苏联创建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主要为原经互会国家(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使用。
1989年东欧剧变,经互会走向解体。(三)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
MPS和SNA的中心内容均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进行综合考察和统一核算,MPS适应传统产品经济管理的需要,SNA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两大体系有着较大区别。1.核算范围的差异
MPS只把物质部门的活动看作是生产活动,社会产品的价值形态是由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及货运业五个部门生产活动成果的总和。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公用事业、生活旅游等,被认为是不创造价值的,不列入国民核算生产成果中。
SNA生产部门除了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包括盈利性服务业,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以及个体服务者,核算范围比MPS要广得多。2.体系结构的差异
物力核算、财力核算和人力核算是支撑MPS体系的
三大支柱,最终是通过编制物资平衡表和综合平衡
表来完成的,它们一方面从使用价值角度上,反映
生产成果、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
从价值角度上,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形成最终收入的情况。人力核算由人力资
源平衡表体现,它系统全面地反映人力资源的规模
及其分配情况。SNA体系由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五大核算系统组成,五大核算系统相互独立,联系密切,彼此衔接,从生产、使用、分配多个侧
面对国民收入进行核算。3.核算方法不同MPS和SNA分别采用单式核算法和复式核算法。4.指标体系不同
MPS体系以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为核心指标,形成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计算的是物质产品生产总量指标;SNA体系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构成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核算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增加值部分。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系统描述。它以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对说明国民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及其组成成分进行系统的计算和测定,并用它来描述和反映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国民收入核算而制定的完整的核算构架,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完整的描述。(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和综合实力。
在价值构成上,国内生产总值体现为当期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V+M)和固定资产磨损价值(C1),不包括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
在实物构成上,它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用于消费、积累以及净出口的产品,不包括各种被其他生产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获得。1.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当期生产的新增价值总和。当期生产的产品总价值剔除生产过程所投入的中间产品转移价值,即可求得当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其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总产出
总产出是反映核算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总成果的总量指标,体现为全部货物与服务产出的总价值,是对该单位或部门
在核算期内的生产量与价格乘积的总和。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指各生产单位为获得总产出而消耗或使用的非耐用性物品和服务的价值。2.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又称分配法,是从初次分配环节各单位增加值所形成的收入流量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是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总和。3.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又称最终使用法,是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一时期的最终产品要么被国内常住单位用于消费或积累,要么被出口到国外。考虑到国内常住单位的消费与积累中会包括一部分进口产品,将其从本国出口中扣除后,国内生产总值应是下述各项目的总和,即,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二)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
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个收入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形成的,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三)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即: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一固定资产折旧或=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四)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国民收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和收入规模,因此与GNP差不多,区别不甚严格。狭义的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账户”中一个非常具体的核算内容,它是指以要素成本测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雇员报酬、业主收入、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和利息净额的总和。每一项收入流量都是某一生产要素提供劳务的一种报酬,其总额就是提供全部要素劳务而赚得的收入。正常情况下,任何商品的市场价格均大于其要素成本,因为市场价格通常要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本物的折旧费和所有的间接税。
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净值所包含的产品和劳务的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分析角度和采用的价格不同。国民生产净值从生产角度考察,按市场价格计算;国民收入是从要素收入角度考察,按要素成本计算。所以通常说,国民收入是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而国民生产净值则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企业间接税+津贴或=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或=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五)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来自各方面的现期收入,有个人提供生产性劳务所得的收入和转移支付,具体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及利息收入,来自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金,补助金等)。
国民收入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民收入中有三个主要项目不会成为个人收入,即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
另外,政府转移支付(包括公债利息)虽然不属于国民收入,却应计入个人收入。因此,个人收入有可能会大于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上缴税金+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
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或=工资和薪金+业主收入+个人租金收入+股息+个人利息收入+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
一个国家的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收入,称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它等于个人收入扣除个人税和非税支付以后的金额。个人税包括个人的所得税、财产税,地产税和赠予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款、教育费和医疗费等。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整体,国民经济作为宏观层次上使用的概念,既是各种经济主体的集合,又是各种经济活动的集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采用一整套的统计表、统计指标、账户体系、平衡表、数学模型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作系统描述和反映。四、国民经济核算主体及核算表
国民经济核算对这些单位在两个层次上归纳或两种部门分类,一是以机构单位为基础所确定的机构部门分类,二是以基层
单位为基础确定的产业部门分类。(一)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机构单位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可以是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居民住户。按照机构单位的经济行为性质,一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或称居民部门,由所有常住住户组成,还包括为住户拥有的个体经营单位。5.所有与该国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的国外单位。(二)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基层单位是从生产角度定义的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基本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的单位。一个机构单位可能同时也是一个基层单位,但在一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从事多种不同生产活动时,该机构单位就要按照其活动性质被区分为若干个基层单位。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包括16个部门
(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8)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他行业。产出投入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中间使用合计总消费总投资出口最终使用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社会消费居民消费库存增加固定资本形成第一产业合计粮食种植业第二产业合计煤炭开采业铁路货运业物质生产部门合计第三产业合计铁路客运业非物质生产部门合计中间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粮食种植业……第一产业合计第二产业煤炭开采业……第二产业合计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铁路货运业……物质生产部门合计铁路客运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