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高氮施肥下n素营养规律研究_第1页
小麦、玉米高氮施肥下n素营养规律研究_第2页
小麦、玉米高氮施肥下n素营养规律研究_第3页
小麦、玉米高氮施肥下n素营养规律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玉米高氮施肥下n素营养规律研究

在河南省河南北部两省的生产区,小麦和玉米在高产生产实践中存在着高产、投资大、效率低的问题。采用15n跟踪技术,根据小麦和玉米在生产区中吸收氮素肥料的生理特点,研究了在高氮量下,小麦和玉米15n化肥的吸收、使用和体内运行规律,以及15n土壤中的有效蓄积率。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小麦品种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洪积潮褐土,质地中壤,有机质含量13.0~15.5g·kg-1,速效N70.2~75.6g·kg-1,速效P20~23g·kg-1,速效K130~150g·kg-1。供试小麦品种为百泉3039,1992年10月10日播种,每hm2基本苗195~210万,收获每hm2穗数495~658.5万。夏玉米品种为新黄单904,1993年6月9日播种,每hm267500~70500株,实收64620~69495株。1.2材料的施肥处理试验小区面积12m2。1992年每hm2施饼肥750kg,P2O5135kg,1993年每hm2施饼肥750kg,P2O5262.5kg,于麦播前一次性施入。1992年小麦每hm2追施纯N112.5kg和187.5kg,夏玉米在播35d后每hm2分别追施纯N150和300kg;1993年小麦每hm2追施纯N112.5、187.5和225kg,夏玉米追施纯N为150、300和375kg3个处理。试验采用随机排列,重复3次。15N示踪试验:15N-尿素和(15NH4)2SO4,均由上海化工研究院提供。示踪试验采用盆栽,每处理重复2次,按施肥处理进行15N标记。植株采样经烘干,用凯氏法测定植株全N后,由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用质谱仪测定15N丰度,数据均进行统计处理。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施肥量植株的吸收两年试验结果证明(表1),高产田增施N肥均能提高小麦、玉米植株的含N量,保障高产田植株N素营养的供应,补偿土壤中N元素的消耗。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在增施较多N肥情况下,高产田小麦、玉米吸收的N元素,仍主要来自土壤。因此,在高产栽培过程中,通过增施有机肥和适当提高N肥施用量,可提高土壤肥力,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植株吸收全N结果表明,小麦每公顷追施187.5kg纯N,每公顷植株吸收的全N和标记肥料N量,分别为228.17和64.14kg,比每公顷施纯N112.5kg增加14.51%和33.7%;每公顷增施纯N225kg,植株吸收的全N和标记肥料N比增施112.5kg各增加13.22%和40.04%。夏玉米每公顷增施纯N300kg,植株吸收的全N和标记肥料N量,比每公顷增施150kg纯N各增加15.93%和41.33%。每公顷增施375kg纯N,比每公顷增施150kg纯N各增加23.13%和52.5%。小麦、玉米轮作下,玉米对当年追施肥料15N的吸收利用率最高为46.28%,最低为28.42%,相差17.28%。通过15N示踪试验证明,植株对土壤N的吸收,不同施肥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小麦吸收的总N量来自土壤占总量的70.23%~75.93%,来自肥料15N占24.07%~29.77%。夏玉米吸收总N量来自土壤的占74.49%~79.54%,来自化肥的占20.46%~25.51%。结果还表明,在土壤肥力较高,施足有机肥和磷肥的基础上,仍需增施一定量的N素化肥,以满足高产田作物对N素营养的需要,其中小麦每公顷增施纯N187.5kg,夏玉米300~375kg,对追加15N的吸收利用率较高,能较好地发挥追加N的经济效益。2.2施n量及分配小麦、玉米吸收的标记15N,在植株体内向各器官运转,其中向籽实器官的运转量最大(表2)。随着增施N肥量的增加,籽实和茎叶器官中积累15N量均相应增加。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每公顷增施纯N225kg,运转到茎叶和籽实器官的15N量分别为3.99mg/株和6.80mg/株,比每公顷增施112.5kg纯N各增加58.4%和26.93%。夏玉米每公顷增施375kg纯N,运转到茎叶和籽实器官的15N各为742.89mg/株和872.09mg/株,比每公顷增施150kg纯N各增加85.63%和43.70%。随着施N量的增加,运转到茎叶部分的15N相对量逐步提高。小麦每公顷施112.5kg纯N,籽实部分积累的15N,占单株吸收总量的68%,茎叶为32%,每公顷增施225kg纯N,籽实部分下降至63%,茎叶上升至37%。夏玉米每公顷增施150kg纯N,籽实部分积累的15N占60.26%,茎叶为39.74%,每公顷增施375kg纯N,籽实部分下降至54%,茎叶上升至46%。2.31玉米和15n丰度连续两年测定结果证明,夏玉米追施15N硫铵,其肥效期可持续3茬作物(表3)。每公顷追施750kg,夏玉米当季吸收的15N硫铵量为288.57kg,利用率为38.4%;下茬冬小麦为71.27kg,利用率为9.50%;第3茬夏玉米为31.335kg,利用率为4.18%,3茬累计氮肥利用率为52.08%。每公顷追施375kg15N硫铵,当季夏玉米利用率43.1%,下茬冬小麦为13.8%,第3茬玉米利用率3.49%。3茬累计利用率为60.39%。从第4茬作物开始,植株体内15N丰度与土壤中15N丰度相等(0.38%),原子百分超为零。说明追加的15N硫铵,除被3茬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消失,损失率为39.61%~47.93%。2.4小麦、玉米单季产量结果试验和大田调查表明,要使小麦、玉米轮作年每公顷产量达15000kg,即使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仍需增施适量的N肥,以满足高产田小麦、玉米对N素营养的需求,补偿土壤中N元素的消耗。两年试验产量测定表明(表4),实现小麦、玉米年每公顷产量超15000kg,在小麦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每公顷仍需增施总纯N450~750kg。其中小麦150~187.5kg,夏玉米300~375kg较为适宜。1992年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135kgP2O5基础上,以小麦增施纯N225kg、夏玉米300kg产量最高,年每公顷产量达16701.3kg(其中小麦7216.05kg,夏玉米9485.25kg),比小麦、玉米各增施纯N150kg每公顷增产1817.7kg(12.21%)。小麦、玉米各增施纯N187.5kg,产量居第2位,平均年每公顷产量达16219.95kg(小麦7175.85kg,夏玉米9044.10kg),比增施纯N150kg,每公顷增产8.9%。1993年在提高施磷量(每公顷P2O5262.5kg),每公顷追施纯N375kg,小麦、玉米年每公顷产量均未超15000kg。其中以小麦增施纯N150kg,夏玉米225kg,产量接近15000kg,年每公顷产量14743.05kg(其中小麦6801.45kg、夏玉米7941.60kg),比小麦增施纯N225kg、夏玉米150kg,每公顷增产5.34%。小麦、玉米各增施纯N187.5kg,产量居第2位,年每公顷产量14688.30kg(小麦6930.0kg,玉米7758.30kg),比小麦增施纯N225kg,夏玉米150kg每公顷增产4.97%。从单季作物产量结果可以看出,小麦每公顷产量达6750~7200kg水平,每公顷增施纯N量为150~187.5kg;夏玉米达9000~9750kg水平,每公顷增施纯N为300~390kg较为适宜。3结论和应用3.1增施n肥,持续施肥1)高产田增施N肥,小麦、玉米植株的含N量增加,对追加N肥的利用率为28.42%~46.28%。2)植株吸收的N元素主要向籽实器官运转,其运转量为54%~68%。3)增施N肥的肥效可持续3茬作物,3茬作物的累计氮肥利用率为52.08%~60.39%。4)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小麦、玉米年每公顷产量达15000kg,小麦最佳增施纯N量为每公顷150~87.5kg,夏玉米为300~375kg。3.2玉米发展的效益将上述结论具体应用生产实践后,冬小麦每公顷追施375kg尿素,夏玉米每公顷追施750kg尿素,2000-2001年度在延津县新安乡小里村,冬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达7530kg,每公顷增产1515kg。而且小麦品质由3级提高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