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_第1页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_第2页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_第3页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_第4页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第一部分简介一、序言监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窗口,它代表着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监狱现象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前,与政治、教育、文化现象一同经历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洗礼。监狱行刑理念也在朝着更为人道的方向转变,面对不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监狱体制实行的一场又一场的改革,并不断完善,走上了人道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前进道路。纵观我国监狱行刑的历史发展,在2003年以前,都是以监禁刑的方式来完成刑罚执行活动,并且已经总结出相对完善的监狱学理论,和一整套规范的监禁刑刑罚执行活动规程。但是随着国家对预防犯罪越来越重视,国家刑法活动,逐步由“犯罪本位”向“犯罪人本位”过渡,为了完成刑罚的任务,产生的一个以消除服刑罪犯主观恶性为核心的新的刑事科学概念—矫正,这一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我国自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制度试点工作,至今发展已有十余年的时间,该制度已经在全国全面推行并在刑罚执行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监禁刑(监狱矫正)和非监禁刑(社区矫正)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本文所述的非监禁刑指的是狭义的非监禁刑,既社区矫正成为了我国自由刑执行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协调配合,构建了我国“一体两翼”的自由刑刑罚执行体系。但由于立法、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问题,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工作并未放在统一体系中进行管理和研究,加之社区矫正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加大了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断层,阻碍了罪犯矫正制度的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选择《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力求发现监狱工作与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内在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或工作建议,从而确保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能相辅相成、顺利有效实施。我们建议,以“行刑—矫正—回归”为中心,以开放处遇、回归社区和社会为目的,以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为主要内容,构建矫正管理机构一体化,矫正立法一体化、矫正手段一体化以及矫正人员一体化的自由行刑法矫正体系。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本文所述的非监禁刑指的是狭义的非监禁刑,既社区矫正一个是监狱矫正,在国外也被称为机构矫正,是在监狱内通过运用与政管理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心理矫治,四大矫正方式采用各项新兴矫正技术,纠正改善罪犯不廉行为心理习惯,17早日改过迁善复归社会的一种矫正制度。一个是社区矫正,然而,快速的发展必然带来若干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可能阻碍社区矫正制度的顺利实施,还可能影响我国法制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并尽快解决。社区矫正与监禁刑衔接问题即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监禁刑发展至今,在理论、实践中均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体系,且能依法顺畅运行,然而如何开始社区矫正、如何进行监管和矫正、如何完成收监程序……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司法行政机关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只有与公安机关、法院、监狱、检察院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监督管理、教育矫正以及帮困扶助的目标。然而,由于没有一部统一完备的社区矫正法作为指导和规范,同时各部门出于部门利益、执行困难等原因,司法行政机构与其他机关和社会力量的衔接配合不力,社区矫正无法做到如监禁刑一样顺畅运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社区矫正与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力求发现分析社区矫正制度内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从而确保社区矫正和监禁刑相辅相成、顺利有效实施。二、内容摘要监禁刑发展至今,在理论、实践中均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体系,随着社区矫正的全面推行,监禁行刑与社区行刑“一体两翼”加速形成。要实现罪犯的矫正教育的最终目标,需要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的相互配合,刑罚执行是监狱行刑和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社区矫正弥补了监禁行刑的不足,可降低行刑成本、提高矫正质量,刑罚结构调整改变了押犯构成,并对行刑差序化、社会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实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两种模式各有优劣,要做到彼此贯通,且整体行刑效能的有效提升有赖于两者的互动衔接与协调统一。因此,我们认为同一罪犯的行刑必须保持监狱与社区的前后衔接,确保行刑轮转的出口与入口都顺畅,在收监执行、调查评估、信息共享等层面实现动态协同。从行刑互动实践来看,犯罪基数的膨胀使监禁与非监禁人数均呈递增态势。由于非监禁刑适用比例较低,社区矫正对监禁人数的分流有限,两个机构随同属司法行政部门,当工作断层明显,无论监狱还是司法所,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课题组认为,行刑一体化的构建,要求把监狱行刑和社区矫正放在大矫正的思想中来规范,其原则是使刑罚执行产生更稳定、更有效、更持久、更具体的效果。将矫正工作重组在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的统一体中,打通监狱与社区矫正机构矫正工作连接点,着力在使刑罚资源分配更合理、刑罚执行体系更有效的目标下,实现监禁行刑与社区矫正的互动衔接。但是,我们也认为,大矫正体系的建立,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的衔接,并非一蹴而就的移植嫁接,也不是静态的“板块拼接”,两者的交互照应与深层嵌入应当像齿轮组部件的连接咬合一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动态的、渐次的磨合与联动,才能彼此流畅配合。三、内容结构图第二部分正文一、研究问题:(一)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当前我国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存在的衔接断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期构建科学的矫正制度,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的无缝衔接,逐步构建和完善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并存互补的“一体两翼”自由刑刑罚执行体系,实现刑罚的矫正目的。(二)研究意义在今天的中国犯罪情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不容乐观,犯罪的总量依然在高位运行,我国目前现有的七百多所监狱,关押着近190万的已决犯。同时中国现有33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和28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将近3200个行政区划单位,就意味着就有近3200多个看守所,其中关押的未决犯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同时还意味着有近3200个拘役所和拘留所,这里也关押着相当数量的短期已决犯和违法分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披露,2014年至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每年批准逮捕的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分别为879615、873148和828618人;全国法院每年审结的一审刑事案件都在100万件以上,每年判处的罪犯在120万人左右。这组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每年都会有90万左右的人因涉嫌犯罪被批准逮捕,120万左右的人因构成犯罪而锒铛入狱。在庞大的犯罪总量之下,各级司法机关面临着极大的办案压力,疲以奔命艰难应对;公、检、法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说夜以继日,连轴办案,有的地方刑事法官、检察官每年要办二、三百个刑事案件。各地监狱也是人满为患。其实监狱从来不是赚钱的买卖,监狱越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就越大。这种犯罪急剧上升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归责于社会由于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任何时候将犯罪的原因简单地归责于某个方面总是最容易让其他方面的原因得以疏忽。但是当犯罪以其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为转移的方式不断肆虐着我们社会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和有必要全面审视整个社会的问题。由于在曾经的国家意识形态中,刑法就是镇压之法,刑事法学就是关于镇压之说,对犯罪的研究就是对犯罪如何进行镇压和惩罚的研究。而云南省2017年度1—8月,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4044人,累计解除矫正12416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4925人,重新犯罪率仅为0.17%日本当代著名刑法学者西原春夫曾自我设问并加以肯定回答到:刑法是为了惩罚人才加以制定的吗?不是。其实西原春夫想说的是:一个国家如果真正要惩罚人,不要刑法也能行,这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佐证和说明。所以国家制定刑法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在于告诫人不要犯罪。而真正通过刑法制裁人、惩罚人就可以制止住某一种犯罪,这不过是一种异想天开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已。一个国家真正要遏制住犯罪,关键在于有好的社会制度和好的社会政策。21所以,德国著名的刑法学者李斯特说过一句足可以震撼后世的经典语言:一个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一部人类惩罚的历史,正好象征着惩罚本身逐渐凋零的历史。”陈秉璋,陈信木.道德社会学[M].陈秉璋,陈信木.道德社会学[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第336页。因此,研究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社区矫正与监禁刑衔接断裂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进而促进我国刑事执行体系建设的快速稳步前进。(三)研究假设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对于弥补监禁刑弊端、有效矫正教育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罪犯的重要意义,研究分析当前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在实施中存在的断裂的问题,把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放在大矫正的体系中来加以完善,才能实现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一体两翼”的科学自由刑刑罚执行体系,实现“行刑—矫正—回归”为中心的刑罚目的。(四)核心概念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即监狱学向矫正学的过渡,监狱矫正与社区矫正的工作断裂点,及立法不对称、机构衔接断裂、信息衔接断裂、工作程序不畅等。具体而言,在监狱与社区矫正的实务操作过程中,首先在立法层面至今尚未有专门的社区矫正立法来指导和规范社区矫正制度,且我国目前现行与社区矫正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缺少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统一规定,很多重要的问题均无清晰规定;其次在机构衔接层面,监狱与司法局由于职权职责、主体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不仅无法实现有机配合,甚至可能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争取权益的现象,以致服刑人员矫正衔接断裂现象时有发生。二、研究背景和理论设想(一)理论基础及初步设想1、彰显立法引领、指导作用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出发,提出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完善立法体制。当前,我国法治的发展要求立法不仅仅是总结以往经验、肯定已有做法,而是通过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引领改革进程、推动科学发展。因此,细化刑法体系中关于监狱行刑和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加快社区矫正立法进程、以完善的、层级分明的刑事执行法律法规引领和指导执法实践,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切执行活动均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2、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刑罚执行是犯罪矫正的主要工作,也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执法主体、服刑人员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其中执法机构认真遵循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实行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监狱、司法所负责主要工作,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制度,才能使犯罪矫正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促进其相互间的无缝衔接是犯罪矫正发展与完善的主线和重点。3、从监狱学到矫正学的初探监狱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性曾在近代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始于监狱改良。在清末京师法律学堂笔记《监狱学》一书中记载:刑事制度分为立法、裁判、行刑三种机关,其中“监狱叫立法、裁判为重,而改良亦以监狱为先”〔日〕小河滋次郎口述,熊元翰编:《监狱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四页也正因为如此,很长一段时期内监狱学,曾经被视为法学的基础性学科,新中国成立后监狱学经过“劳改法学”的过度而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并经历了一个从依附于法学刑法学科到逐步独立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等大学正式设置了独立的监狱学专业。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监狱学的整个学科地位有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一方面由于监狱学被列在法学本科专业之外导致监狱学研究与监狱学教育不入法学和法学教育的主流,监狱学学者也纷纷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原有的司法考试,不包括监狱学知识内容,从事刑罚执行工作,并不需要通过司法考试,这也导致监狱职业不入司法职业的主流。再者,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监狱的社会宣传性,不可能像公安工作一样,没有受到社会的正面关注。随着我国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社区矫正的地位逐步提高,很多政法类院校在监狱学或法学专业下设社区矫正方向,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多设立社区矫正专业,但是由于没有矫正专业的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各学校多为监狱学或法学老师新开发课程,且“〔日〕小河滋次郎口述,熊元翰编:《监狱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四页监狱学的恢复与独立化发展,定型于2003年,并且在矫正制度研究中,一枝独秀,几乎成为我国矫正制度研究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社会对刑罚执行目的的要求,这一学科的名称与体系,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矫正制度发展的趋势,存在诸多的视野盲点,而且也缺乏对我国矫正制度特殊性与实际状况的应有关怀,因而监狱学为我国矫正制度提供的应有的理论支持是不完善、不充分的。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正式将公安学抽离法学,列为一级学科,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的公安学,可以涵盖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并为公安工作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监狱学科建设,长期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科发展已经明显滞后。而社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监狱已有理论,在工作中尝试性多、困难性多,因为诸多原因没能和原有的监狱矫正工作形成统一体系。对于监狱学的这一学科弊端我们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因此课题组认为此时我国提出的矫正制度不应该与监狱矫正撕裂开来进行规范和管理,以及发展推进,应该将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放在大矫正的背景下来发展,不论是叫监狱学还是矫正学应该都让这两个板块的工作互动衔接起来,才能实现刑罚矫正的目的,才能适应当前法治建设对刑罚的功能要求。4、大矫正的设想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来,国外常用的概念是矫正(corrections)而不是监狱学。但是矫正的概念并不是从国外来的,早在《汉书.李寻传》中就记载:“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可见,在古代汉语中早已确定了“矫正”一词的“纠正”、“改正”的基本内涵。只是国外研究矫正学时间久一些,多一些矫正理论,例如加拿大矫正制度,很是具有“大矫正”的模式特色,矫正制度中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矫正与社区矫正一体化;二是审前矫正和判后矫正一体化;三是违法矫正与犯罪矫正一体化。姚建龙:《加拿大矫正制度的特色与借鉴》,载自《法学杂志》2013年第二期我国的矫正制度研究起步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大矫正的体系,要一步一步来,课题组本次课题研究设想在大矫正背景下,发现机构矫正(监狱矫正)与社区矫正工作一体化中出现的衔接问题并提出建议姚建龙:《加拿大矫正制度的特色与借鉴》,载自《法学杂志》2013年第二期(二)现实国情鉴于社区矫正在刑罚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的重要决策部署。长期以来,云南省监狱致力于云南监狱的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在2015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作出批示后,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根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促进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这一目标,正确把握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属性和非监禁的人道主义特征,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共从监狱系统一线干警中抽派了名,加入到各地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参加并指导社区矫正工作,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逐步构建和完善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并存互补的“一体两翼”自由刑刑罚执行体系,这不仅是我国践行“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重要举措,更是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的理性选择和必然趋势。因此,我们既要明确监禁刑在当下仍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刑罚措施,对于惩治严重的犯罪行为、矫正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罪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对于弥补监禁刑弊端、有效矫正教育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罪犯的重要意义,将二者有机结合,建立“以社会处遇为塔基的金字塔型罪犯处遇结构”冯卫国、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冯卫国、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45卷第2期。然而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适用社区矫正的比率均在20%左右徘徊,这与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非监禁刑40%—60%的适用率存在较大的差距邓理、姚明军、张怡云著,对监禁刑向非监禁刑转化工作的思考,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3月,第11卷第1期。。截至2017年5月,云南省在册社区矫正人员约为35000余人云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处统计数据。,其中1—8月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4044人,累计解除矫正12416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4925人,重新犯罪率仅为0.17%云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统计数据。,重新犯罪率非常漂亮,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由于社区矫正适用率低邓理、姚明军、张怡云著,对监禁刑向非监禁刑转化工作的思考,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3月,第11卷第1期。云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处统计数据。云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统计数据。(三)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组形成了研究总报告《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衔接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社会力量的职责衔接、工作配合,就社区矫正队伍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拓展思考,结合实践,撰写并发表论文《社区矫正专业对口就业困境探析——以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此外,应云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处委托,结合云南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编纂《云南省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一书(待出版),以期指导和规范云南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规范适用社区矫正,提高全省社区矫正的工作水平。三、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该课题的研究与写作建立在对于文献资料的查找、阅读、总结以及对于社区矫正实务部门的实地调研基础上。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总结,了解课题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就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或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其他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有社区矫正有关的其他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获知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资料总结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提炼问题所在,并总结得出改进的建议。(二)研究对象1、监狱刑罚执行科日常工作;1、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日常工作;2、监狱与司法所、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力量在矫正工作过程中的配合、衔接情况。(三)研究方法1、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即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通过文献研究以及调研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2、调查法根据目的、制定计划,系统性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具体而言,通过调研走访监狱刑罚执行科、司法局、司法所以及其他机构,访谈工作人员和其他与社区矫正相关的人员,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犯罪矫正目前的现状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获得一手调研资料。3、文献研究法根据课题确定的主题,通过查阅纸质文献、浏览网络资源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与监禁刑衔接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4、描述性研究法将通过文献研究以及调研所获知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可理解为解释别人的论证。该研究方法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四)技术路线初步初步确定研究主题实地调研搜集、阅读和整理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搜集、阅读和整理文献资料讨论与组织(确定研究方向及重点)讨论与组织(确定研究方向及重点)撰写研究总报告初稿撰写研究总报告初稿讨论讨论撰写研究总报告终稿撰写研究总报告终稿四、研究结论通过加速立法和规范主体间的衔接,能够完善罪犯矫正制度,减少、杜绝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的衔接不畅、衔接断裂现象,防止罪犯脱管、漏管、逃避法律惩罚,有效促进构建我国科学完善的“一体两翼”自由刑刑罚执行体系。为实现该目标,首先应当加速社区矫正立法进程,与我国现行的刑事执行立法相衔接,与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以及监狱法衔接,尽快制定详尽、科学的社区矫正法,并辅以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法律规范性文件,形成刑事执行的统一规范体系,形成层次配合、内容完备、详略得当的形式立法有机体系。其次,协调机构间配合,实现机构间无缝衔接。具体而言,严格社区矫正开始时的调查评估和入矫交接工作;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各机构间配合与协作,防止脱管、漏管、管理不力的现象;严格社区矫正的收监执行程序,作好社区矫正的解除工作;同时,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提供有力辅助;最后,加强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执行监督,确保执行依法进行。在此之外,应当考虑矫正学的设立,梳理和重置监狱学和社区矫正学科建设,培养人才、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能力,为矫正制度的发展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五、我国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衔接现状分析良好的制度、健全的体制是罪犯矫正发展的基础,也是刑罚执行体系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社区矫正和监禁刑的衔接在立法、机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在研究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工作如何互动衔接之前,准确掌握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的概念、内涵和行刑理念,是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一)监狱矫正制度监狱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和法律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监狱作为国家维护统治秩序整治犯罪执行刑法的载体应运而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监狱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属性,监狱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不管在哪个时代,监狱都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专政工具,惩罚罪犯的主要机构以及关押犯人的主要场所,既具有阶级性结构封闭性功能隔离性惩罚性等本质特征。随着行刑方式的变革,监狱行刑理念,从早期的血亲复仇,逐渐转变为,以社会防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刑思想,以及强调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的折中型刑罚观,促使着监狱制度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改革。监狱矫正是在监狱内,通过运用狱政管理、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心理矫治四大矫正方式,采用分类矫正、个案矫正、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等各项新兴矫正技术纠正改善罪犯的不良行为心理习惯,使其早日改过迁善,复归社会的一种矫正制度,在国外也被称为机构矫正。监狱矫正机制从体系上看,主要有矫正机构、矫正主体、矫正对象、矫正时间、矫正方式及技术等基本要素组成。监狱矫正的理念和制度,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伴随着监狱的发展和行刑理念的变迁逐步确立的。我国的监狱矫正制度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时期、劳改时期,并受到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一直处于摸索的阶段,直到1994年《监狱法》颁布实施,才宣告实行了40多年的监狱劳改时期结束,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监狱制度,兼收并蓄,自我发展的时期,到来了。1、监狱矫正制度基本体系。《监狱法》第3条明确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矫正原则和宗旨。除了封闭、惩罚、震慑外,我国监狱还具有民主专政的特性,承担着执行自由刑、惩罚罪犯、改造教育罪犯以及预防和减少犯罪四项任务。主要有矫正机构、矫正主体、矫正对象、矫正时间、矫正方式及技术等基本要素组成。2、矫正机构。3、管理体制。在监狱中实行的关于监狱的管理制度层级及其管理权限划分和监狱机构设置的组织管理制度。司法部政治部、监狱管理局编:《监狱专业基础知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一是,管理机关。监狱实施的是中央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结合,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制度。坚持党中央绝对领导和监狱党委领导下的监狱长负责制。《监狱法》第十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监狱工作。监狱内部一般会设置刑法执行科、狱政管理科、教育改造科、生活卫生科、政治处、财务处等工作部门,重刑犯监狱和在押犯在3000人以上的大型监狱,还司法部政治部、监狱管理局编:《监狱专业基础知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二是,管理模式。以云南省监狱为例,大部分监狱都实行二级或者三级扁平化管理形式。其采用“监狱—监区—分监区”的三级传统管理模式或者“监狱—监区”的二级管理模式。在监狱警务体制改革推进中,云南监狱改变中层职能方式,根据警务体制改革要求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更多警力放到一线岗位,努力改变一线监区机关化状况,完善了监狱管理结构,增强的监狱管理工作的安全保障系,数优化了警力配置,强化了民警队伍专业化和职能化建设,扩大了管理范围,提高了各个管理层面的决策力,便利了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切实提高了整个监狱管理的效率。三是,监狱矫正人员。在监狱等监禁刑矫正机构内履行刑法执行以及监管、教育、矫正罪犯等职责的具体工作者。我国《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监狱”,即监狱人民警察是我国的监狱矫正人员,具有公务员和人民警察的双重身份,基于监狱矫正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监狱人民警察有多重权利和义务,包括:执行的权利和义务;狱政管理的权利和义务:罪犯矫正的权利和义务;设立警戒,及使用戒具、武器权。可以看到,监狱人民警察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监狱矫正设施,监狱矫正工作者和罪犯这三大监狱矫正组成要素中,监狱矫正工作者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组成要素,监狱人民警察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贯彻实施,对监狱矫正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些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规定在《监狱法》中。4、监狱行刑制度。监狱行刑,是监狱的根本职责和工作核心,是对监狱刑罚执行工作的管理监督活动,具有法定性、强制性、惩罚性和矫正性。监狱行刑管理,以行刑法治化、行刑人道化、行刑个别化以及行刑社会化为四大工作原则,应该依据完备的法制开展监狱行刑工作,在刑罚执行中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矫正方案,并增强与社会的互动性,在行刑中发挥社会功能。具体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和狱政管理,内容如下图所示虽然随着2011年《刑法》,2013年《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出台,我国的行刑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但从工作制度内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监狱矫正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的工作连接点。5、监狱矫正的方式和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监狱系统主要以狱政管理、劳动矫正、教育矫正为最基本的矫正方式,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矫治也被逐渐引入监狱矫正方式,自此我国建立了以狱政管理、劳动矫正、教育矫正、心理矫治为基础的监狱矫正方式体系,其中狱政管理同时属于监狱行刑管理制度的内容。目前云南省监狱系统,已经完成一线干警心理咨询师培训考核,现二级心理咨询师人,三级心理咨询师人,占比达到%。6、特别监狱模式。主要是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老病残犯监区和毒品犯监狱(区)的工作。重点在于,以上的监狱矫正工作流程和内容以及监督制度,已经通过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监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矫正工作流程和制度。此时,社区矫正制度加进了犯罪矫正的工作中,其工作衔接应当以监狱工作制度为基础。(二)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是在总结传统非监禁刑刑罚执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融教育矫正、监督管理与社会适应性帮扶为一体的新型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构建监禁刑执行和非监禁刑执行协调统一,相互贯通,互为支撑的新型刑罚执行体系。在教育矫正罪犯方面社区矫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着很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在对犯罪矫正工作日益法制化、文明化、人性化、科学化的今天,将社区矫正置于大矫正观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犯罪矫正工作,建立适合国情的矫正制度具有深远意义。1、社区矫正机关。目前我国专门负责社区矫正的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从司法部,到区县司法局都设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内设机构。在《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中,都对社区矫正进行了的相关规定,例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监狱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原关押监狱应当及时将罪犯在监狱内改造情况通报负责执行的社区矫正机构。”2、社区矫正对象。根据2010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258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3、社区矫正管理体制。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目前云南省司法厅经批准,单独设立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但全国仍有部分省知识在司法厅基层处挂社区矫正处的牌子!以云南省为例,曲靖、昭通等地州,建立了社区矫正大队、中队,有些地州只是传统的司法所工作模式,矫正管理体制不统一,不规范,各地均在摸索中进行。4、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始只是个学术概念,后来在有关立法中得到了确认,例如,《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第12条中,就使用了“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概念。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矫正主体是不够准确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第3条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也就是说,在《办法》中,并未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由谁负责,这与《监狱法》中,第5条规定的:“监狱的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等活动,受法律保护。”对执法主体的明确,相去胜远。5、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张建明,《社区矫正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6页6、社区矫正的监督与效果评估。社区矫正评估以实现社区矫正目的为目标,在社区矫正活动中进行,其过程如下图此过程图详见连春亮主编:《社区矫正学教程》,群众出版社2013年版,第344页。此过程图详见连春亮主编:《社区矫正学教程》,群众出版社2013年版,第344页。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工作活动,都可是检测社区矫正工作目的性是否达到的方式。六、监禁刑刑罚执行活动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比较、问题和建议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工作,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讨论,一是从大矫正的视线看衔接工作,二是从工作流程看衔接工作,三是从工作内容看衔接工作。在大矫正的视线下,我们包括的矫正内容更为广泛,包括了违法矫正、审前矫正、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有点学者还认为应当包括亚犯罪人矫正。因为大体系的建立要涉及法院、公安、检察院、社会团体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建议首先在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的工作中实现互动衔接相互配合,监狱和司法所本同属司法厅的领导,统一工作、划分职责相对来说可操作性更强。(一)立法层面的隐性衔接从表面上看,理论的发展与刑罚执行工作的衔接不明显,虽然是隐性的关系,但是对刑罚执行工作的衔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立法层面断裂(1)社区矫正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的相关规定有很多不对称。《监狱法》中明确规定了监狱矫正的主体是人民警察,而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由于立法滞后并未真正明确社区矫正的主体,仅规定到司法所。我国社区矫正立法缓慢,成果甚微。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是实践先于立法而行,自2003年社区矫正首次试点以来,至今已全面在全国推行和适用,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社区矫正立法来指导和规范该制度的实施。在试行期间,社区矫正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或单独颁布的如《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各地出台的试点工作章程进行规范,逐步明确了社区矫正的主体、客体、程序等内容,为社区矫正在我国的试行提供了指导和制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以及2012年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对社区矫正给予规范,这两个法条的出台和修订为社区矫正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根据,首次确立了社区矫正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201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以及司法部根据实际需要,印发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队伍构建、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叙述,成为了当前社区矫正实施的有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矫正实务的指导和规范需求。然而,根据法律效力位阶的要求,有关犯罪与刑罚的内容只能由国家法律来规定,而《实施办法》这一规范性法律文件,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来说仅仅属于联合发布的司法解释,对于公安部和司法部而言,则属于其联合颁行的部门规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由《实施办法》来规定社区矫正实属不当,且力度不足。社区矫正立法任务艰巨而迫切,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法制办及司法部相关职能司局分别深入基层,就推进社区矫正立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2012年6月,司法部召开专家座谈会就《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同时,司法部制定下发了统一的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北京、上海等21个省市还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时制定出台了《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及相应的制度规定。2014年1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在省级出台的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2013年1月,司法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社区矫正法(草案送审稿)》,并于2月4日提交国务院审议。2013年5月,司法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清理纠正了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增强了社区矫正的执法意识,提升了执法能力和水平。2014年,社区矫正立法已列入国务院2014年立法工作的计划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在记者会上透露,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在推进社会领域立法方面将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次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务员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同样要求2015年要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2016年12月,《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终于面向社会征求修改意见,这标志着社区矫正立法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然而该征求意见稿仅有三十六个条款,不仅缺少对社区矫正的性质、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身份等重要问题的阐述,同时已有条款的具体规定仍不够详尽,且缺乏可操作性。综上,迄今为止,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征途仍在继续,一部专业、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区矫正法的出台还需要理论界、实务届的共同努力。2、社区矫正立法与监禁刑立法的衔接要实现社区矫正和监禁刑的无缝衔接,必须确保二者衔接与配合的基础,即立法保障。然而,我国目前现行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仍缺少关于二者的统一规定。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涉及到刑事执行的主要为《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监狱法》,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与补充,目前对于监禁刑的规定已成体系,并运行良好。且最近几年根据社区矫正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了很多变更与修正。然而却仍旧存在欠缺或规定模糊的情况,例如: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的地位如何定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与监狱人民警察一样的职权?缓刑、假释人员在何种具体情况下予以收监?收监的程序如何进行?……上述问题涉及到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衔接的各个方面,其规定的不足和模糊直接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刑罚执行的顺利开展,甚至出现职责不分、监管空白、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社区矫正立法的欠缺、与监禁刑现行法律法规衔接的断裂,成为了阻碍社区矫正顺利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这也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刑罚执行一体化的进程。3、加速社区矫正立法,奠定衔接法律基础课题组认为,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的无缝衔接、构建自由刑刑罚执行统一体系的坚实基础在于社区矫正立法的实现,因此加快立法进程,编篡社区矫正法律及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法律性文件,已是当务之急。然而,社区矫正的立法虽然时间紧迫,但也必须注重科学性、实用性,考量选用适合我国司法实践需要的社区矫正立法的模式。社区矫正立法必须要与我国现行的刑事执行立法相衔接,形成统一协调的体系。具体而言,即社区矫正立法要与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以及监狱法无缝衔接,再辅以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法律规范性文件,形成刑事执行的统一规范体系,形成层级配合、内容完备、详略得当的刑事执行立法有机体系。2018年三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对《人民警察法》、《监狱法》进行修改,计划对社区矫正法完成立法工作。应当明确社区矫正的原则、模式、内容及法律责任。确定《社区矫正法》与《监狱法》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条件成熟后,学习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做法,整合《社区矫正法》和《监狱法》,制定统一的《刑事执行法》,明确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一体化结构。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自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以《刑法》、《刑事诉讼法》、《形式执行法》为总则,以《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等法律规范性文件为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而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或政府规章组成的功能互补、内容协调、位阶有序的刑事立法体系。(二)隐性的理论衔接——矫正学的学科设置目前监狱学仅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设立本科教育,各地司法类警官院校,设立了刑事执行专业。监狱学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和对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从教、学、练、战各个环节都和监狱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社区矫正,目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设立了社会学(社区矫正方向)专业,各地司法类警官院校从设立刑事执行(社区矫正方向)或法律事务(社区矫正方向)开始,逐步转为社区矫正专业,各院校虽然或多或少都组织老师编写了教材,但学校与司法局的互动并不直接,目前社区矫正的学生就业岗位,由于缺失法律的规定和制度的完善,岗位和专业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性,因此,学校培养的社区矫正人才,真正走向社区矫正岗位的,为数不多。加之社区矫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类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从监狱学或者法学转型而来,导致了理论研究没能和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影响了社区矫正理论的发展。监狱学和社区矫正学,如何融合、发展对学科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专业建设来看,监狱学的学科内容,大致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监狱学基础理论、监狱刑罚学、狱政管理学、监狱教育学、狱内侦查学、罪犯改造心理学、监狱经济管理学、比较监狱学、法律文书、劳动教养学、刑事照相、审讯学、计算机技术、射击技术等。社区矫正的学科内容,大致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实务、社区矫正实务、社区服刑人员个案工作、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干预、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文书制作与使用、矫正心理学、计算机基础、档案管理、安置班教等。从内容来看似乎名称都不一致,但从某些课程来看,内容的融合性很大,出入也很大。例如,在社区矫正实务中,有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期间涉及到与监狱的配合,但在监狱刑罚学和狱政管理的内容里,未对与社区矫正的工作衔接作出具体阐述;在《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实务》课程中(如下图所示),教育内容基本来自监狱教育总结的理论。我们在实务操作中不能发现,这些内容不足以体现社区矫正的特点,也不是完全符合社区矫正的要求,虽然都是犯罪矫正,也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缺图由此,课题组认为,社区矫正立法的推进,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归属,合理的学科建设是推进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统一化的理论基础。我们建议,可以尝试在司法警官类院校设立矫正学,将监狱学与社区矫正融合其中,保障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有效性。从而促进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理论衔接,打通理论壁垒,首先实现理论一体化,为行刑一体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大矫正视线下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显性机构衔接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必须以有序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社会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陈召强、许大勇、王成艳、池通著,在区域法治建设创新中完善社区矫正衔接机制——以“徐州地区”为研究基础,载淮海文汇2013第4期。。犯罪矫正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服刑人员、执法主体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其中执法机构认真遵循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才能实现刑罚执行“行刑—矫正—回归”陈召强、许大勇、王成艳、池通著,在区域法治建设创新中完善社区矫正衔接机制——以“徐州地区”为研究基础,载淮海文汇2013第4期。1、司法行政机关与监狱衔接断裂同是自由刑的执行机构,监狱与社区矫正机构发生关联的机会更多,更需要彼此间亲密无间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做好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交接工作以及可能发生的假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收监执行,是构建监禁刑与非监禁刑执行统一协调的自由刑执行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实践中,监狱刑罚执行与社区矫正的衔接配合存在责任不明确、配合不到位、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监狱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强化监狱刑罚执行与社区矫正衔接配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思想认识不统一;其次,监狱刑罚与社区矫正交付衔接的“出口”环节配合不畅。对于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和监狱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其离开监狱之前,监狱应该事先核实社区矫正执行地,开展必要的调查评估,对其进行社区矫正相关教育,并将罪犯押送至罪犯居住地,与社区矫正机构现场办理交付接收手续,做到无缝衔接。社区矫正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收监狱依法交付的(尤其是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并应及时办理入矫手续。监狱在交付罪犯时,应及时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提交规范化的法律文书,县级司法行政机社区矫正机构收到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当当面或者及时送达回执。然而,与人民法院的情况一样,监狱对于社区矫正适用前的调查评估持以轻视的态度,在法律文书的交接过程中,文书移送遗漏、不及时的现象仍多有发生,这就对接下来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造成人为障碍。再次,罪犯进入社区矫正阶段后,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与监狱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告知其罪犯的服刑情况,例如执行地变更、保证人变更、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病情定期复核等内容,做到服刑人员信息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及时调整刑罚执行方式,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确保监狱及时了解服刑人员动态,防止罪犯因伪造病情复查报告、保证人变更、变更社区矫正执行地等情况而出现脱管、漏管现象。然而,很多监狱在服刑人员进入到社区矫正程序后就不闻不问,社区矫正机构也疏于与监狱联系,监狱难以掌握社区服刑人员情况,甚至社区服刑人员因违反法律、法规需要收监执行时措手不及。第四,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收监执行,存在收监程序不明确、收监衔接不到位情况。当出现法定情形需要收监执行时,顺畅收监“入口”环节是合理配置自由刑刑罚执行资源,增强刑罚效能的重要一环。然而,在社区矫正机构和监狱的收监工作衔接上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例如:收监前如何羁押罪犯、羁押罪犯如何具体送交监狱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第五,解除矫正环节,社区矫正机构和监狱的衔接还存在漏洞。社区矫正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矫正,恢复罪犯自由公民的身份。然而,由于相关制度规定不健全,没有明确规定监狱机关与社区矫正机构的衔接期限,信息共享不完善,材料交接的不及时,在实践中解除矫正工作的拖沓和安置帮教工作的脱轨仍不时出现。2、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上的具体体现课题组在调研中总结,从监狱和司法所不同的工作角度出发,各自认为衔接断裂点如下表所示。监狱与司法行政机关衔接问题司法行政机关与监狱衔接问题当地社区矫正机构对监狱发函的回函情况有待改进及时性。系统对接不畅核实社区矫正人员地址困难,个别区县司法局、公安机关对监狱寄送材料信息反馈不及时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工作衔接的严密性。监狱送达文书时有迟延、不完善的情况。对假释罪犯社会调查评估意见时有结论不明晰情况,如“慎用假释”、“持积极支持态度”、“可以考虑假释”等等。风险评估缺乏专业人员,评估难度大。“必接”工作中,已寄送相关法律文书到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并通过“刑释解教系统”通知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但是从总体刑满释放情况看,司法行政机关接回的不太多,刑满释放人员亲属接回较多,部分是正常释放回归社会。谁接谁送不明确,各地情况不一。司法所工作人员紧缺,没办法完成“接送”工作。“必送”人员中因患有各种疾病的增量持续上升,特别是外省籍罪犯,本不属于“必送”对象,送回当地的社会协调机制不健全、执法成本增大、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多。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心理教育缺乏人才,监狱心理咨询师队伍强大,但各地合作情况不一。“刑释解教系统”中,监狱录入信息后,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确认情况滞后,核查失败理由多样不一。3、建议监狱工作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已经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制度,云南省第三监狱在很多与社区矫正相似的工作中,都已经完成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例如危险犯的管理、教育谈话内容等工作中,已经总结成工作手册,工作规范有序。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是摸索前行,既然教育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不向监狱矫正工作“借力”?但要注意的是,监狱矫正工作并不能涵盖社区矫正的全部,社区矫正还涉及社会团体、社区、公安的协调配合,有时需要监狱、司法局、公安三家机构的联动配合才能实现工作的顺畅。课题组认为:1、把好“出口”关,协调社区矫正机构与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开始时的调查评估和入矫交接工作依法确保符合条件的罪犯井然有序地开始社区服刑,是社区矫正与监禁刑联接的开始,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调查评估之上,只有人身危险性较小、矫正难度不大、罪犯自身条件及社区大环境适合进行社区矫正时,才能够决定予以社区矫正。因此,人民法院等社区矫正决定机关以及负责调查评估的司法行政机关首先必须清楚认识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的重要意义,客观、公正进行调查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进行社区矫正。对于符合法定条件、应予以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根据法律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各机构间认真做好入矫的法律文书交接、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工作,防止因程序漏洞或人为放任,出现文书缺失、人员不到位的情形,实现监禁刑和社区矫正无缝衔接的第一步骤。2、通过联席会议,加强社区矫正执法机构间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配合与协作,防止脱管、漏管、管理不力的现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司法所与当地派出所,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监狱应当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出现特殊情况时及时相互通报情况、沟联系。确保整合优势资源,做好社区矫正的日常监管、矫正和帮扶工作。3、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由权限的互动交换。应当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强化矫正信息反馈和沟通为导向建立和推动实现数据交换及共享机制。目前,监狱系统有刑罚执行系统,该系统全面反映刑罚执行活动,内网,已实现与法院、检察院的有效链接,但由于制度和行政体系的限制,该系统不可与司法局共享。社区矫正有单独的社区矫正平台,监狱刑罚执行科如果和司法局对接工作,目前要分别填报上述两个系统,工作重复且效率不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共享数据平台,云南省司法厅也在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但困难很大。浙江省在十九大提出共建共享要求后,有省政府出面牵头,省属行政机关集体办公,建设大数据平台,这给今后的行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将会成百倍的提高工作效率。分层级的信息管控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例如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目前使用手机定位,弊端很大,若实现了信息共享,能做到身份证使用预警,对实际管理,提供了方便,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并且有效避免了靠人情办事的情况。课题组认为可以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联合监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共同构建社区矫正信息库,或者完善已有的刑罚执行系统,分层分级管控,如实记录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交付、接收、日常监管、解除矫正、收监执行等多方面信息,实现全国一体化网络管理和犯罪矫正动态数据共享。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络能够更快速地解决各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快速地完成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手续,使交付及时到位。另一方面也能更快速地得到被矫正人员矫正情况的信息反馈,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置。同时也能使检察机关掌握更准确的信息,与执行机关审核数据保持一致。4、严格各机构间社区矫正的收监执行程序,作好社区矫正的解除工作。因违反法律法规、人身危险性增大的缓刑、假释人员,或者因暂予监外执行条件丧失及等原因的暂予监外人员,根据法律规定应当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报知社区矫正的原决定机关,多机构积极配合,及时决定、及时收监,防止罪犯的脱逃、避免其长期逗留社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因矫正期限届满而解除社区矫正的罪犯,应该及时进行解除社区矫正程序,并将该情况及时告知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公安机关、检察院以及相关个人,同时做好安置帮教的准备工作。(四)矫正队伍建设的显性衔接点队伍建设的衔接,在目前情况下很尴尬,因为监狱矫正人员是监狱人民警察,这是法律确定的,而社区矫正人员目前从严格意义来说,没有法律授权,也就没有执法权,如何进行刑罚执行活动?又如何与监狱对接?1、以云南省为例,监狱系统现有的干警培训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从岗前培训到初任培训、警衔晋升培训,从管理培训到各类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规范、有计划、有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培训与之相比,量少、覆盖面不大、延续性欠缺。因此,矫正队伍的建设也要放在大矫正的视线下完成,以监狱培训规范为基础,建立互动的矫正培训,例如监狱刑罚执行科、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司法所所长定期举行研讨会,对相关工作流程及责任划分,达成一致意见,并定期开展监狱、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联席会议,解决实际工作问题。2、监狱矫正人员队伍建设与社区矫正人员队伍建设对比现云南省监狱系统共有监狱干警名,其具有中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人。社区矫正目前全省共有全省市级经编办批准成立社区矫正支队9个,占比56%;县级成立社区矫正大队76个,占比57%;乡镇成立社区矫正中队797个,占比57%。三是在人员保障方面,各地采用招聘公益岗、聘用辅警、政府招录参公编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人员配置,补充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有效保证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探索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鼓励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截至目前,我省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人员达到730余人。与监狱队伍建设相比,社区矫正机构的队伍建设是滞后的。一是机构建设滞后。社区矫正已成为我国刑罚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省市县社区矫正机构均为司法行政系统内设普通处(科)室,与刑诉法规定的“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的要求,不便于和法、检、公的工作对接。二是人员保障不到位。社区矫正工作由公安机关移交给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后,人员经费保障没有跟上进度,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市县两级部分社区矫正科(股)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承担日常管理工作的司法所平均每所不足3人,且多为兼职,还有662个1人所,26个无人所。三是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与非监禁刑罚执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短期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司法厅统计数据3、建议课题组认为,在立法和制度的建立背景下,可由司法厅牵头,进行统一的刑罚执行业务培训,一方面弥补了社区矫正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工作的系统化。建立完善的刑罚执行业务培训,坚持监狱派驻司法所协助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都可以有效提高监禁刑与社区矫正互动衔接的开展。(五)检察监督要发挥作用督促工作断裂点的衔接课题组在昭通、楚雄、弥渡等地的司法局(所)及昆明城区各社区调研时发现,由于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治理工作,要想有效协调各方,检察院的检察监督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社区矫正虽然属于刑罚执行的一部分,却没有像监狱检察监督工作那样形成有效工作程序,检察监督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社区矫正执行的检察监督,很大一部分的理论依据来源与恢复性司法。恢复性司法工作指因犯罪造成的损害,司法应当予以修复,特别是修复那些被犯罪伤害的社会关系。【澳】约翰.布雷思韦特著,侯晓焱译,恢复性司法的功效,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7卷,2009年8月2000年联合国犯罪预防和罪犯待遇大会上,与会国一致通过了一项鼓励恢复性司法的决议,即《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方案的基本原则》。我国在社区调解项目中开展恢复性司法工作,云南省各级司法行政系统,在法律援助工作、人民调解工作、维稳工作中都大量开展了恢复性司法工作。课题组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正是我国恢复性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举措,为了达到恢复性司法的效果和目的,检察监督是此制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来看,我们的工作就是结合社会力量来治愈受到犯罪伤害的社区,让所有的利害关系方都有机会来探讨犯罪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修复、如何预防再犯罪,利害关系方的其他需求如何被满足,从而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达到社区矫正真正的目的,体现其价值。【澳】约翰.布雷思韦特著,侯晓焱译,恢复性司法的功效,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7卷,2009年8月另外,检察院对社区矫正执行的检察监督,是保障各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衔接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刑事司法机关相互协作、有效衔接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社区矫正公正性的法律手段。在整个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检查监督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关乎到社区矫正执行的合法性、公正性,更重要的是它将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1、在现有工作中,检察监督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