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_第1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_第2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_第3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_第4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水平。学术界也非常重视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我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学术界从保护方法、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及时而深入的研究。一、遗产的概念及其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从定义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尽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共识,其具体的概念和内涵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即如何将域外的概念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并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外延,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在保护的原则和措施上,学术界提倡保护的整体原则,保护要在一定的文化空间内进行:既要保护具体的文化事象,又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本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维度建立保护模型,以促进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二、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苗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的特殊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传承人最为重要。如果从事民间艺术活动、拥有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断脉,甚至断绝。以杨柳青年画为例,“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年代早已过去,现在天津整个西青区的画社只有十几家,其中包括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人霍庆友先生的玉成画社,以及富贵画店、柳祥画庄等。而集勾、刻、印、画、裱五大技能于一身的只有霍庆友老先生一人。年画创作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授方法客观上也制约了年画艺术的发展。会刻版的师傅少,肯下功夫学刻版的徒弟更少。当老艺人们相继辞世,杨柳青年画就会面临人亡技息的危险。(二)木版基肥、木本基本技术、工艺简单,价格高,成本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涌现出大量的“山寨”产品,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很多商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以低成本仿制文化产品,致使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受损失。在杨柳青年画市场上存在两种年画:木版年画和绢丝年画。木版年画有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其特点是线版墨印,彩色手绘。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这样的年画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特色。由于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木版年画的销售价格也较高。绢丝年画制作工艺简单,无须制作木版,出品率高,成本低,价格也低。一幅绢丝制作的《连年有余》与木版的相比较,如果不是行家,几乎看不出二者的区别,然而其差价却在100元左右,这对杨柳青年画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山寨”年画逐渐蚕食着木版年画的市场,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但事实上,杨柳青年画本来就是木版年画,如果被绢丝年画所取代,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内涵与价值。(三)杨柳青艺术特点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轻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家庭装潢也走向多元化,人们在画艺上可以选择油画、国画等多种形式,年画作为大众普及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失去了生存土壤的杨柳青年画从繁盛走向衰落,在从年节用品向时尚艺术品的蜕变中艰苦跋涉。迫于经济压力,年画作坊开发的年画品种往往是为市场所认同的,而对年画深层文化的发掘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做下去。仅有应急性措施还不够,还要有系统的法律、政策的规范和保障。由于国家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工作还没有完成,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整建立,保护工作往往处于“四无”状态:一是无统一领导,文物等部门各行其是,工作分散,未能统筹安排,全面管理;二是无人组织,缺乏对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组织工作,一些民间艺术活动的举办也是出于自发;三是无计划,一些地区的保护工作缺乏长远计划和安排;四是无措施,尽管有保护的要求,但没有落实为具体措施,无法操作。为了抢救和保护杨柳青年画,天津市文化部门把杨柳青年画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10年之前实施一系列措施,对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但经调研发现,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多方参与的、动态的保护机制及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推动杨柳青年画繁荣发展与创新的合力。三、下一步环节—以产业化推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要实现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产业化之路势在必行。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同时还要调动企业、手工艺人、学者、社区居民等多个主体的力量,以“谁参与、谁受益”为原则,实现多方互动的动态保护。(一)制定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政府既是倡导者,又是管理者、协调者。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由各级政府广泛推行。同时,政府要整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协调各方力量,平衡各种关系,共同参与当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在政府的倡导和管理下,引进市场资本及学者的知识资本,发挥当地人的主体性,共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政府除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应借助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文化模式,寻找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管理框架,制定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指导企业的科学经营。通过培训、教育及社会舆论,规范或限制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短期利益行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门负责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与开发工作。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建立展览馆或博物馆、举办文化创意大赛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并对传承人进行认定、保护和培养。如天津市相关政府部门可制定《杨柳青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原则、措施、项目等,指出如何进行开发性利用,如何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和培养,如何促进社区参与,分析并评价其可行性、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从而为保护主体的保护行为提供依据。(二)拜师学艺、创新意识充分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言,要提高他们对传承技艺的重视程度,培养其经营意识和自力更生意识,使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他们的私人财产,还是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财产,将技艺的传承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境界。应改变过去固守秘密、只在本家族内传艺甚至传男不传女的狭隘做法,扩大带徒授艺的范围,让愿意学、有灵气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培养更多合格的继承人,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在北京,面人艺人张宝琳、剪纸艺人刘韧等一些老艺人开办了“家庭艺术馆”,展示了丰富的个人创作作品和收藏,还有相关的文化内涵及立意的说明,以及手艺、绝活的现场演示。在扩大工艺美术影响力的同时,也使许多年轻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拜师学艺,成为民间艺术新一代的传人。这种吸引人才的做法值得宣传和推广。此外,传承人要有创新意识,其任务不仅是带徒授艺,还要不断地改进技艺、进行创新。所有传统民间艺术都面临着能否表现当代生活的问题,如果不为现代人所欣赏,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躺在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或是依靠政府的拨款维持生存。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它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创新是使其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要让传统民间艺术适应不断变化的当代环境,具有创造性转化的生机,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最后,传承人还要自力更生,积极走向市场,这需要政府对他们进行经营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可以实现利益宣传、保护和经济目的,从企业角度角度扶持实践证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积极利用。束之高阁、抱残守缺固然不行,“乡下狮子乡下舞”,孤芳自赏也不行。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捕捉市场生机,赋予其时代新意,把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纳入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格局中,重点加工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产品,争取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在不影响文化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企业可利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运作。企业的优势在于懂得市场,具有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懂得开发和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必须讲求效益,实现经济目标,否则缺乏利益驱动,企业就没有投资的动力。在取得利润的基础上,保护作为资源的文化遗产,以获得更长远的利益。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策略。豫剧是深受河南人民喜爱的剧目,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南电视台利用“梨园春”节目开展戏迷擂台赛,吸引男女老少争相参赛,使其成为河南省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各大企业纷纷提供赞助、做广告,成功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有的“擂主”走出国门,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使豫剧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天津的媒体也可借助这种方式,以杨柳青年画为主题举办定期的竞技类节目,吸引企业投资,实行产业化经营,使年画艺术发扬光大。(四)提高国际研究并解决在现代化转型中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问题,并通过组织协调促进产学者具有专业的知识、前瞻的眼光、持续的探索精神,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学者是重要的参与力量。一方面,学者们可以就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开发程度、开发效益、宣传包装、技术展示等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现代化转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仅有政府的保护政策还不够,还要在学者的引导下,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此外,学者可以系统地评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影响,对产业化发展提出应对措施。例如,天津市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加入杨柳青木版年画遗产保护委员会,协助政府、企业、手工艺人及当地居民更好地进行遗产保护;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供其从事杨柳青年画遗产保护的研究,探索更加适合杨柳青年画特点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五)扩大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必须关注和尊重当地居民的现实需求。归根结底,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生机活力都存在于生养它的民族、民众之中。居民是文化的承载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无可替代的能动主体,最清楚什么是本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中真实而有价值的部分,社区居民的参与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地方政府应广泛搜集群众对当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建立和完善居民参与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政务公开、决策公开、公众意见征求等举措提高民众话语权,让广大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策。在宣传方面,社区可以举办各种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庆典,从而增进人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同时,应建立社区回馈机制,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部分收入回馈于社区建设,如社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医疗与教育设施的改进、文体艺术设施的建设、文娱活动的开展等。此外,应加强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文化遗产地社会氛围的融洽程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天津市相关政府部门可与杨柳青镇共同举办一些活动,如在特定的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文化节。可参照上海城隍庙的做法,城隍庙是上海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