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分析传统食具子房_第1页
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分析传统食具子房_第2页
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分析传统食具子房_第3页
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分析传统食具子房_第4页
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分析传统食具子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分析传统食具子房

众所周知,中国是第一个使用儒学的国家,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筷子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和特征,还见证了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历程。看似普通的两根筷子却蕴藏着开启和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筷子作为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的经典案例之一,从其设计特征上来看具有外观简洁、使用方便、功能多样、工艺精巧等优势,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饮食器具。虽然是两根长短大小一致的棍状物体,没有任何连接件,却能发挥出刀叉这两个食具所难以达到的功能。本文研究筷子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古人的造物思想、造物手法和规律,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结合探讨,寻求新的设计思维模式,设计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器具。像这样典型的传统器具,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探索,以此来促进中国自主设计的发展。一、桌子的设计特点1.高精强的龙头企业筷子是最能代表中国食具文化发展的历史了,早在远古时期,筷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食方式慢慢变化,由最初的首粗圆、足细圆发展到如今的首方足圆。从考古资料上得知:明代以后,首方足圆的筷子经过变形处理形成了不同的外观造型,如在山西太原出土的明代象牙筷子首圆尾方,顶部呈四棱锥形状,而足部则被搓成麻花形式,这样的造型特征使筷子刚直硬朗的外形更赋予动感;其次,明代四棱银链象牙筷子的筷顶由银链相互连接,起防止丢失的作用,形成链接式的筷子形式;最后,民国初期的兽骨镶银双节筷,因兽骨短所以在相接处镶有细螺纹和银环使两节旋接组成,这样的串接形式可以改变筷子的长度,非常巧妙。从材料工艺上来看,筷子的制作工艺基础以手工制作为主,经过适当的工具加工,上等的美材配制,精巧的工艺创作而来。在制作筷子的材料种类上约可分为金属、玉石、牙骨、竹木、密塑等五大类。“先秦时已有象牙(象箸)、玉、金等材质,其后又有银、犀、骨、包金(银)、镶玉(犀)、木(乌柏、紫檀、黄檀、红梨、黄梨、冬青、楠等)、竹(湘妃等多种)、漆(竹、木胎)、铜、铁、钢、合金、陶瓷、人工合成材料等多种。”而现在使用普遍的属竹、木两种材质,因其不仅纹理美观,对人体健康有益,且是如今提倡广泛应用的绿色生态材质,所以在其制作工艺上尤为精致。小小的筷子制作工艺相当繁杂,以竹筷子为例,前期经过选材以毛竹为最佳,然后备料时修整,分割成筷子的长度,利用篾刀将竹子破坯,最后消毒杀菌清洗。这些仅仅是前期准备,在中期将竹坯表面光整处理,打坯晾晒,打磨成型。大体制作完成后,后期细节处理上完善筷子的美观,在局部和整体上漆,再将其打磨印花修整精致,最后包装验收。整个制作流程细致而繁琐,但井然有序,各其职责。从结构制作上来看,筷子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其长短、粗细结构已有了一定的规范。现在我们通常使用的筷子是首方足圆,一般长度在22厘米和26厘米左右,这一长度与人的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长度相当,首径约为0.5厘米到0.8厘米之间,足径约为0.3厘米到0.6厘米(视质料硬度大小而异)。这样的结构改造就其上部方形设计而言,首先摆放在饭碗和桌子上不易滚落,其次在夹菜时增加手与筷子的摩擦力不易滑落,方便操作,且在工艺上比圆形更易刻字雕花题诗。而筷子的下部圆形设计主要优点是防止筷子与嘴唇接触时减少对嘴唇的摩擦,更易入口。最巧妙的属筷子中间部分方圆形式的过渡,结合的自然而流畅,使筷子整体形态设计精巧、美观和简洁。据研究表明,筷子的使用原理中蕴藏着大智慧。筷子的基本功能包括插、挑、夹、扒、搅、摆、捞等,仅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加以小指和无名指的辅助即可完成一系列夹菜的动作,且夹菜过程中,除了牵动人的手指外,还涉及手掌、手腕、手臂、肩胛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因此儿童较早使用筷子将有利于提前开发智力,既思维敏捷又对人体健康有益。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2.古代食具嘴唇美学思想内涵郭沫若在《周代彝铭进化观》中提到:“铸器之意本在服用,其或施以文镂,巧其形制,以求美观,在作器者庸或于潜意识之下,自发挥其爱美之本能,然其究极仍不外有便于实用也。”这句话说明在彝鼎器初起时,通过增强“服用”即器具的实用功能,巧其形制,施以文饰,达到美观。也就是古人在创造物品时,将物品的实用和美观合二为一,实现审美与致用的统一。而筷子是这种传统美学的经典样式,其在造型上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衡中求变”,即在变化中追求均衡,如筷子方圆之间的结合。造物设计中寻求“方与圆、曲与直、盈与亏”等形式上的对比,如筷子的方与圆、粗与细、大与小,刚与柔,且在夹菜时筷子一根动一根静,动静结合互相转化,无不体现“阴阳平衡”的心理特征。这种对立中寻求统一,实现“物我两合”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传统器具形态设计的审美标准。除了筷子的形态美之外,其在工艺和材质上始终贯彻“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个在中国传统设计中重要的工艺美学观和价值标准。俗话说“美食不如美器”,工艺精美的食器配上美食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中国传统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审美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纹饰是以形式美的法则直接演绎出纹饰,即将自然形的素材进行变化,一方面是使纹样能适应器物造型和材料、工艺制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变形的装饰样式。”古代食具筷子的工艺美可谓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如筷子的装饰题材广泛,集诗、书、画、雕刻、镶嵌、烙、印于一体,表现力尤为丰富。下面详细列举几种筷子外观装饰的技法以此感悟工艺美的魅力。龙凤与雕塑的加工技术如竹雕筷,据记载江安工艺美术大师何华一1995年雕刻的第三双龙凤筷可谓当代工艺美术精品,享誉国内外。此龙凤筷筷头为麒麟圆雕坐像,一双筷子巧妙的是一根雕凤,一根则为龙。龙头设计突出整体形象,龙身翻卷变化,龙尾卷起海水,汹涌澎湃,脚踏五彩云翔。其凤头则从下仰望上方,与龙头相互呼应,双翅舒展,凤尾翘向空中,嘴含牡丹,彩云相随。一幅龙凤呈祥之景,栩栩如生,不乏生动之灵气,可见雕镂技术之高超。此工艺筷的雕刻技法综合应用了空雕、浮雕、阴阳雕、立体圆雕等,其精致之处雕刻的刀具更是通过特制而成,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如木雕筷,其原料多为乌木、银木、紫檀等珍惜木材。据记载辽宁沈阳的一双双喜字乌木筷,其一支上端刻有“喜”字和“囍”字,字体间采用细纵线,更显突出。另一支则刻画荷叶,同样衬以细纵线。此乌木筷经鉴定为结婚庆贺之礼,象征“多喜临门”、“和好谐美”之意,其雕刻画面明朗,字体端正,尽管图案复杂却能保持整体的圆润度,实属难能可贵。金三镶土对金两镶的南皮筷子的镶嵌分为“首、腰、足”三镶。三镶的精品属浙江余姚的银三镶珊瑚筷子,湖南长沙的银三镶乌木筷子,还有最经典的现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三镶筷子,当然也有首、足两镶的筷子以清代的金两镶牙筷子为代表。另外,四瓣镶工艺竹筷其精致程度可谓镶嵌筷子中的极品,此筷子现存八支,每支均由四块棱柱状竹条(均为同龄的毛竹轻篾,无节,不翘不弯)镶嵌而成,历尽千年风霜仍然紧密连在一起,毫无缝隙,其精致之处世间罕见。助力充分化艺术相传烙画起源于西汉末年,在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将河南南阳的烙画列为贡品,清代的时候河南南阳的烙画重新创立,于1925年有了专业制作烙画筷子的店铺。古代,烙画多用“铁笔”,而今普遍采用电烙。烙画筷子一类为十双筷子为一扎作画,画面有“百鸟图”、《红楼梦》里的“十二钗”、“卧龙岗全图”等等;另一类则为单支筷子作画,画面为飞禽走兽、植物人物等。据记载在清代,云南武定县有位知名的烙画筷子艺人叫武恬,其以“铁笔”作画,可在一支竹筷子上仿画“凌烟功臣图”和“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所画人物形态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可谓工艺精湛之极妙。其他的各种贴花、印花、套色筷子,还有景德镇的青花瓷筷子、宝石花式筷子等等琳琅满目,不可胜数。设计并创作整体构图,突出民族性这种工艺突出表现在装饰上以细铜丝掐成各种花纹,把色釉填入花纹内烧制,由于筷子极细使得掐丝镶嵌的难度增加,况且一双景泰蓝筷上至少也有24朵牡丹花,如果铜丝镶嵌过高,给人一种凸出感,若镶嵌过低,则给人一种跌落感,总之要达到恰到好处的掐丝工艺美,就需要技艺超群的工匠。所以景泰蓝筷子典雅华贵的风格和鲜明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不愧为欧美国家特别喜欢的传统工艺筷。在装饰设计上大多以纹饰图案来表现工艺品的艺术美,但是诗、词的运用不容忽视,其传达出另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筷子外观的文字装饰设计上,本人经过查阅资料,将其大致总结为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以诗喻景。如一双清代象牙筷子,筷身刻有茅屋、树丛、孤帆、山峦,还有两位古人对坐,神情闲适自若,衣衫飘逸等画面,与之相呼应的在四棱筷上端刻有“春日江水好观潮,双双台畔共吟诗”,两筷相并好一幅山水间吟诗的美景。第二种,四面皆字。如一双明末镶银竹筷刻有一首赞筷诗:“圆箸超超尺有长,空为他人来去忙;堪怜嗜好君无与,酸咸苦淡备先尝。”一面刻一行物尽其用。第三种,异物同意。如一双四面雕刻象牙筷上,每面刻有画和字,“那刻着松柏、柿子、橘子的画面下端刻有‘百事大吉’4字,柏与百、柿与事、橘与吉谐音;刻着葱和红菱、荔枝下面的4字是‘聪明伶(菱)俐(荔)’;刻着莲藕、桂圆、核桃、荔枝的含义为‘连(莲)中三元’;那顽童抱着大鲤鱼的画面,寓意‘同(童)庆有鱼’。”初看两种完全不同的物体细细品味却有弦外之音。像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富有趣味,更多的充满着民俗特色风味。除筷子本身外,其配套的用具例如筷筒、筷盒、筷托、筷袋等工艺品的制作也非常精致巧妙,其装饰纹样主要以对联书法、警言警句、花草树木等,古香古韵让人爱不释手。3.作为礼俗文化措施的“礼仪之邦”筷子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纵向看,筷子最早出现在距今三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因华夏民族是以粒食、热食和瓷饭碗为使用特征的农耕文化,从而导致了筷子的产生和发展,其历史意义不亚于中国的汉字文化;横向看,筷子虽是普通的进食之器,却不仅在世界各国餐具中独具风采,令外国人称奇,且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革命和人类文明的象征。据史料记载,《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是最早记载筷子的史料,也就是纣王发明了中国第一双象牙筷子。而筷子的雏形是枝条、木棍或竹枝。从饮食的差异上来看,中国被认为是“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等,而“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自然,以礼待人,以和为贵,并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而筷子由两根大小完全一致的形态和在夹菜中开合之间非常默契的工作关系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心理性格,古人善于托物言志,借物寓情,习惯将大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与人的道德、智慧联系起来,如筷子的形态刚直、不易扭曲象征人性的正直、朴实和不屈不挠等性格,相传唐宣宗之女永福公主因不满嫁给于琮又迫使封建礼教不便表白拒婚,于是折断一根筷子向父亲表示不满此婚事,以表明自己宁折不弯的决心。还有唐玄宗在御宴中将自己的金筷子赐给宰相宋憬,借筷子赞扬他的品格耿直执著。以上种种表明两根筷子必须团结合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取食的作用,因此人们在工作中学会并肩前进,团结一心,从筷子上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人格取向。在中国的餐桌上,无论是“安杯布箸”、“举箸揖让”,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筷子丰富的礼俗文化。在摆放筷子时应整齐并拢,置于进餐者的右边,且筷首要朝向餐桌的边缘,或放置筷托上,切忌放于杯子或盘子上;执握筷子时,手一般距筷首三分之一处,切忌拿的过高或过低且不能挥舞筷子或敲打碗盘;用餐时,切忌抖筷、插筷、舔筷,在餐盘扒拉或上下乱翻。有趣的是一些少数民族有着特别的筷子礼俗文化,如在土家族做客时,若吃饱了不想添饭就将筷子放置碗上摆成十字,表示尊重,这就是“筷摆十字”的礼俗习惯;在黎族做客时,若是生客想盛饭又不好意思,可以将筷子摆在碗右边,如果摆在左边证明你已经吃饱了;若是常客不需要主人盛饭则将筷子撂在碗上。由于筷子的谐音有“快生贵子”的美好祝福,因此其被视为婚庆礼仪中的吉祥之物,寓意成双成对、和睦相处等。纵观筷子的设计特征,其与当今的简约设计不谋而合。所谓简约设计在当代可以理解为产品的造型力求简洁,材质以环保为主,简单的工艺装配和精简的结构制作,便于包装、运输,更易掌握的产品功能,总之“舍”得大胆,“取”得精致。从远古时期的木棍开始,筷子一直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最大的功能,在形态、结构、工艺、材料等方面都具备独特的优越性,筷子虽小却五脏俱全。如今筷子不只是一种饮食器具,其功能多样的实用性和精美的工艺性,无不体现人文的艺术魅力,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设计价值和审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和分析。二、中国传统食品的现代设计方法1.传统食具嘴唇的自然理念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提到“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宋代以后“天人合一”广泛被接受并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考工记》更是将这一观点落实到具体的工艺制造和器物象征上,古人习惯把大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和谐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是将儒家的把大自然纳入人群社会和道家的放逸于自然造化融合在了一起,突出古人传统的造物思想。《辞海》认为“自然”从大自然、自然界而言是天然、非人为的;从态度自然、文笔自然而言是不呆板、不造作;从魏何晏的《无名论》“自然者,道也”而言指“道”;还有无意识、无目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等。如何看待自然规律,如何看待自然环境中能为人(包括“设计者”和“设计服务对象”)所利用的自然条件,是人类一切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的认识基础。这句话重在表明设计产品时要学会遵循自然规律,认识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中国传统食具筷子体现了人与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作为生命的共同体,不可分割,这种将自然的利益高于人类价值的利益与现代的生态观极为相似。人们虽然能改造自然,但是无止境的破坏生态平衡将危及人类的生存根基,因此在造物活动中,因地制宜、因天制宜、因材施工,最终实现人工与天工的完美契合,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存的生态观,这些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2.第三,人际观的塑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如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表明,人与世界上的万物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具有更高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否认人的作用。再如《列子·天端》:“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晏子春秋·内问下》:“以人为本。”可以看出在古人的思想中人性本身的思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价值。在人类的造物活动中,往往由于人的内在需求这种功利目的才促使创造的器物具有使用价值和作用。人际观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现代设计上理解为设计者与设计受众、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从筷子首方尾圆的细致处理、材料的健康选取到使用中可以完成夹、挑、搅、摆、捞等摄取各种食物的基本功能看出古人在造物活动中清楚地知道器具设计的主体对象,筷子在使用中的舒适度传达对人性的关怀,这种“体舒神怡”的双重功能与现代设计“以人为本”思想相匹配。如两根形态完全一致的筷子必须非常默契的工作,恰巧是中国人传统心理性格以“仁”为核心,“《说文》释云:‘仁,亲也,从人二’,可见‘仁’讲的是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则是与更多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原则是‘亲’。”筷子的形态设计被有意识的提炼出来,作为设计者赋予情感的依托,无形中与消费者形成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使其相互交流和沟通,赋予产品以新的文化内涵。正如设计中的形、色、质只是设计中的基础部分,真正触动人心灵的还是情感元素,所以从情感角度设计的器具,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达到人性的关怀,注重人的情感愉悦和生活细节习惯。3.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物用观的继承与扬弃在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另外一个观点是强调“物尽其用”,即凡是有用的各种东西,都要尽量使用,发挥各个物体的优势,不浪费一点资源。如筷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