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塞、秦、征、杰”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征”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句。3.背诵古诗《出塞》。【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们对诗人了解多少?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出示课件1)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塞”指可以做屏障的险要地方。“出塞”即出征到塞外的意思。)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21古诗三首)在学习《出塞》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出示课件2——王昌龄的照片、生平简介)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古诗的内容,扫除学习古诗的障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课件3,会认字:“塞、秦、征、杰”,多音字:“将”。2.学习会写字。出示课件4:“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多音字“将”,在本课读jiàng,组词飞将,另一个读音是jiāng,组词将军。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语的意思。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生听课件中的范读)(出示课件6)(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师: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需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理解诗意有什么好的方法。3.出示课件7:自由朗读古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来。(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前两句。师:读了这两句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学习的方法再读古诗,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5.反馈交流: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出示课件8)6.指导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秦汉)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有感情,有节奏,请你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四、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古诗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古诗的理解。(一)感悟画面之悲。1.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板书:明月边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2.指导读出感觉。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写到了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二)感悟人心之悲。1.从征人角度感悟。“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这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出示课件9——李益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失望、悲伤)读出感情。(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出示课件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在同一轮明月下,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出示课件11,想象说话: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三)感悟历史之悲。1.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持续了一两年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出示课件12)师: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家乡啊,依然是——(引读)出示课件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句诗,诗人王昌龄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悲伤的语气。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让我们带着感情来齐读这两句诗。2.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则资料。(出示课件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设计意图: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3.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到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诗人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出示课件15:李广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语气。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愿?(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4.激情引读。(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2)这两句诗仅仅表现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亲人们的希望。(引读)5.体会感情。(出示课件16)《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五、布置作业。发挥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六、总结。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志。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忧国忧民)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表达了诗人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设计意图: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师: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上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感情齐诵这首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日绝句》。【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2.理解课题。(出示课件17: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是唐朝的边塞重镇。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设计意图: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来学习,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2.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3.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4.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三、学习古诗《凉州词》。师: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第一句诗)。(课件出示18)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情?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到了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指名读,女生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诗意。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呢?(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你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是不是能从“催”中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师小结:同学们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4.激越的琵琶声,让在场的所有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儿醉了,要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引入下一句。(板书:醉)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5.抓住“几人回”读出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师: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你的朗读让我想到了王昌龄《出塞》中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战死在沙场,谁来读?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师: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没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道出将士们的心声,他们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小组读。师:尽管有那么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戍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戍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豪迈)男生齐读。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豪迈的气度,才有了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小结:好一个“几人回”,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6.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仿佛让我们闻到了美酒的香气,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这首诗。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7.指导背诵。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背一背。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出示课件19:全诗内容。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你们听出了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的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内容,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中。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1)理解第一句。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板书:生人杰死鬼雄)(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板书:有骨气有气节)4.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出示课件20: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设计意图:结合典故,更利于学生理解古诗。(2)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决不屈膝投降。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小结: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讨论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师总结:是啊!一个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出示课件21)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体会诗人的情感。五、布置作业。1.写一写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2.读一读李清照的其他诗词。【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出塞[唐]王昌龄互文明月边关秦汉人未还悲壮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凉州词[唐]王翰醉悲壮豪迈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人杰有骨气死鬼雄有气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崛、范、魏”等10个生字,会写“肃、默、晰、振”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抱负”等16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能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过程与方法: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他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教学难点】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3.能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崛、范、魏”等10个生字,会写“肃、默、晰、振”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抱负”等16个词语。2.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说说你曾经立下的志向吧!(生:我要当医生;我要当航天员……)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习生字。(出示课件1)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2.出示课件2,检查“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的读音,并组词语。字音难点: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3.出示课件3,读写“肃、默、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都是左窄右宽;“赞”上半部分笔画较多,注意左边“先”的变化;“效”注意左边“交”的变化;“肃”的笔顺比较特殊,书写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书写顺序。师:要想读懂文章,就要扫清“地雷”。你们能正确地读出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吗?4.(出示课件4)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语,看谁的反应快,读得正确。严肃默默清晰抱负胸怀赞叹表情忘怀果真非凡左顾右盼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生读词语。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再积累,然后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5.出示课件5:四字词语。(生读)师:还有些词语,未必是四字的,也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清晰而坚定”。(出示课件6)清晰而坚定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真好。还有一些词语,由于时代不同,我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查找一些资料。6.师:请看这幅图(出示课件7)这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美、英、日、俄等国,国力强于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的局面。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灯红酒绿,而其他地方则是民不聊生。师:有一些词语,只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还要联系课文内容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比如“劝慰”,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师:文中是怎样说的?谁能来读一读课文,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词语?生读。生自由读。三、初读,把握大意。师:这是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故事,整个故事中又有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生:快速浏览。(出示课件8)(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第二个故事是少年周恩来和同学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设计意图: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的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比较一下,看看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9: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师:对,“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师:是的,这就叫概括。就要简简单单。(好像字数都一样。)师:我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字数,要记住两个关键词:一是简洁,抓重点;二是认识结构。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出示课件10: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1.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你们来想一想: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人,他们也是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出示课件11)2.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一、直入新课。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请问,面对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师:还可以询问他人、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设计意图:复习学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这里简单引入、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二、自读,学习课文。1.充分自读。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出示课件12:(1)把文章读通顺;(2)读出疑问,并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2.尝试质疑,解疑。(1)出示课件13:为什么伯父会说“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师:谁找到了下文写到的“麻烦”指的是什么?(2)出示课件14: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师:撑腰和训斥形成对比。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的?生1: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生2:撑腰就是主持公道。生3:训斥就是训诫和斥责。设计意图:少讲多读,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3)师:对比后,你发现了什么?生1: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她。非常不讲道理!生2: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太贫穷,被外国人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吗?出示课件15: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被在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大家想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劝慰”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以及国民怒却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板书:妇人饱受欺凌巡警丧失尊严)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4)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吗?出示课件16:(“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没人管。)(“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师:大家体会得真好。(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课堂小测试。1.出示课件17:同学们,在今天的社会,我们面对着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呢?(教师再板书一个“?”,4人小组讨论)(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师:你呢?(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师:还有吗,你呢?(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2.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志向,那请你们谨记(出示课件18):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强大而读书。)(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为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3.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不管是近期的目标,还是你们的远大理想,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实现。今天我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体会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周总理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他的资料。【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梅兰芳蓄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蓄、迫、租”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的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教学难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的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梅兰芳的资料,以及梅兰芳的戏曲片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课件1)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点评一下。告诉老师,听了戏曲,你们想说什么?对了,这就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师: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作好批注。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可见你们的自主能力很强。刚才有的同学把疑问留给了我,这样,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大家有没有想知道的。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和学生进一步学习。在交流过程中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并提醒学生注意。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4.出示课件2: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5.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出示课件3:“蓄、迫、租、纠、缠、邀、扰、拒、签、订、妄”的读音,并组词语。多音字:“宁”在本课读nìnɡ(宁可)(宁愿),另一个读音是nínɡ(宁静)(安宁);“要”在本课读yāo(要求)(要挟),另一个读音是yào(次要)(只要)。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目标:(出示课件4)(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2.师: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拒绝日本人,在当时来说就等于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评价恰如其分,接下来讲的几件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板书:避港拒演蓄须明志自伤身体)3.出示课件5,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作出批注。4.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师提示: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用笔画出来;然后展示,最好用文中的词语总结,提示让学生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握住梅兰芳先生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辗转的几个地点,这样不容易乱。哪位同学先来总结一下?师: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生总结。)你总结得很全面,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师小结: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5.(出示课件6)课文一共叙述了三件事,分别是:藏身租界,远避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打针装病,险些丢命。师:这三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详细?具体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出示课件7,设置问题:这件事情的叙述用了哪几个自然段?你认为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时抓住了梅兰芳的什么进行了描写?(语言、行为)能试着读读吗?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6.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的内心是苦闷的,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世界。7.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出示课件8)学生交流讨论,预设:(1)出示课件8: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在他心中,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出示课件9:(2)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个办法啊。(3)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8.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让学生自由地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四、积累拓展。1.师小结: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出示课件10)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书写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些关于爱国的诗句吗?2.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概括总结。五、总结全课。同学们,如果说梅兰芳风靡海外,受到全世界人的爱戴是缘于他优美的嗓音,精湛的艺术,那么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1)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4.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教学难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也很艰苦,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1)出示课件1:“延、昔、茅、炕、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炕”是后鼻音。有些字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记忆,如“昔—惜”“炕—抗”“旦—但”。(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韵。(全诗押的是ɑng韵,多处采用了工整的句式,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出示课件2)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的意思。(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小节。(出示课件3)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小节。(出示课件4)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小节。①自读第二小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出示课件5)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②分组讨论、交流。③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三五九旅的。)(出示课件6)师唱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师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第三、四两小节。(1)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小节,思考并分组讨论:①“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出示课件7)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师:说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②(出示课件8)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出示课件9—12)①“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还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我们取得的每一点儿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出示课件13)(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小节,加强理解。2.自学第五、六两小节。(出示课件14—16)(1)指名朗读这两小节诗,思考、讨论、交流。①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②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小诗。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全诗押的韵是ɑng,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设计意图:老师做到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五、拓展运用。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出示课件17)(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要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2.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六、布置作业。1.形近字组词。(出示课件18)2.根据意思写成语。(出示课件19)(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顶天立地)(2)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琳琅满目)(3)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雨后春笋)3.朗读诗的第六小节,回答问题。(出示课件20)(1)第一句点明题目。(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的说明。具体说,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七、总结全课。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的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还要提倡艰苦奋斗。【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作:写信【教学目标】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2.能将书信通过邮局寄给收信人或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3.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如果朋友在远方,你会用什么方式联系呢?(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视频聊天)2.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我们除了用这些方式进行交流以外,还经常通过写信的方式互相来往。因为信件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时,翻阅信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而且有时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头脑中搜集内容,尽快走进今天的写作课堂。二、审题指导。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设计意图: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2.例文导学。师: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写清楚、写明白就行。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咱们一起学习小杰写给叔叔的一封信。(出示课件1)3.(出示课件2)阅读思考:(1)结合本文及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2)这封书信中小杰向叔叔介绍了什么事?(3)谈谈这封书信的语言特点。4.合作交流:针对上面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5.(出示课件3)明确:(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省略部分内容。(2)这封书信中小杰向叔叔介绍了自己搬到新校园,新校园里环境很好,他很开心。(3)主题明确,叙述不啰唆。(板书: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三、要点点拨。1.书信格式顺口溜。(出示课件4)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2.(出示课件5)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表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3.(出示课件6)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起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的话。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4.(出示课件7)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要做到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个段落,不要混为一谈。5.(出示课件8)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结尾。这被称为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具体情况而选用适当的词语,不要乱用。6.学习信封填写方式:(1)出示课件9:信封(图片)(2)明确填写方式(出示课件10):信封上有三条横线,第一条线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第二条线写收信人的姓名;第三条线稍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右下角写寄信人的邮编。左上角写收信人的邮编。7.介绍电子邮件的填写方式(出示课件11—13):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收件人、主题、正文。(1)填写收件人。(2)主题。填写主题时,要意思明确,让别人看到主题就大概能知道邮件的基本内容,如“对于……的想法”,或者是“对……的建议”等。(3)首先是尊称,如尊敬的爸爸、亲爱的姐姐等,如果是长辈要说“您好”,如果是一般的同事要说“你好”等。叙述完事情后,以祝福语结尾,再注明写邮件的日期和写邮件的人。(4)如果想要写的信息或材料的内容比较多,也可以作为附件添加进去。四、实战演练。出示课件14:你在小学已经生活了三年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长的喜悦,也有不解的烦恼。……请你结合切身经历和感受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给他们传授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们交往的经验,和他们谈谈生活的道理,或者……要求:1.运用正确的书信格式。2.条理清楚,表达准确。3.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矫揉造作。4.恰当使用抒情、议论等手法。5.400字以上。五、拓展阅读。(出示课件15)给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经过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和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也许您认为我是个傻孩子。爸爸只是个普通的教师,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吃穿都是名牌。的确如此,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向往温馨、平凡的生活,我渴望充实的日子;我需要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净化,而不是物质的满足。这些都是您不能给我的。也许失去了,才知道回忆的美好。童年的记忆总是让我记忆犹新,并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烟消云散。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也很幸福,绿荫下、土路上、田野里、池塘边,总能留下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快乐身影。扎着羊角辫,光着小脚丫的我,总喜欢在田野里到处追赶蝴蝶,任落日的余晖洒满全身,留下您和爸爸在后面肩并肩微笑着散步、轻谈。时不时,我会转过身,眯起眼睛,看您和爸爸,似懂非懂地笑,然后又去追蝴蝶……妈妈,您还记得吗?妈妈,其实我明白,有许多事都不能用对与错来下定义。您有您的生活目标和向往,但不要强加给我好吗?也许我遗传了爸爸那份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心态,我喜欢跟着爸爸在夕阳西下时谈论人生;喜欢陪爸爸在孤灯雨夜里解读文学名著;喜欢坐在爸爸身边听他朗诵唐诗宋词。我常想我的前生是什么,为什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却独爱这一份精神世界。也许我是唐时的一株柳,矗立在古风河畔;也许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微波里;也许我是明时的一股风,穿越在修长的胡同;也许我是清时的小女子,终日在河边洗衣涤物……所以我选择爸爸,选择精神的充实,选择灵魂的深化。妈妈,您不要难过,我依然是您的女儿,依然爱您。原谅我做出的这次选择好吗?这是我心灵的告白。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您永远都是我妈妈,没有人可以代替您在我心中的位置。妈妈,我永远爱您!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您的爱女:明明2020年8月30日(出示课件16)简评: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一个司空见惯的选择。这篇书信却亲切感人、令人信服。作者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来写,便于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更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六、动笔练习。根据上面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书信的格式写正确,内容写完整。七、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信,又了解了信封的写法,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写好的信放到信封里寄到收信人的手中。同时,也希望你们多运用“书信”这种联系方式很好地与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