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考研_第1页
博弈论与考研_第2页
博弈论与考研_第3页
博弈论与考研_第4页
博弈论与考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职考研?在职考研?——从博弈论角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章来源:网络

公布时间:-7-9

[关闭本窗口]面对考研,一组颇具震撼色彩的数据风,还在大脑里呼来啸去:8减8等于0,8加8等于16,8乘以8等于64,8的阶乘(8!)等于40320,8的8次方等于16777216,正视这组数据我们能够不予理睬,即使它们是真实的。但我们得面对考研,由于我们都有实现自我的梦想,对自由的追求,都但愿以最小的成本,最小的付出,最短的途径,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成果。有人认为为了改善个人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收益,社会财富等的平稳增加,再面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定理,应当走曲线救国的道路,我在这里但愿证明的是:曲线救国未尝不可,但曲率多大我们则必须心里有数。明明从宜春直线到南昌三个半小时219公里33元钱,如果有人建议先取道浙赣线到长沙,再经京广线到北京,最后由京九线到南昌33小时800多元近3000公里的话,那就要打他(她)的屁股了。对不对?

许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龄人,面对考研,是应当全职考研还是在职考研这一问题时,我们心里总是七上八下,难以鉴定,难以抉择,或者我们根本还没有找到让我们鉴定和抉择的原则。是我们应当开始行动的时候了,整顿好我们的思维,选择好我们的道路,亦不妨借鉴下面的鉴定原则,但愿你认为值。我山之石能够攻玉,就算抛我引玉吧,你的梦想之路还得要你自己走,终究生活不是我们所描绘的那样一劳永逸,但可能通过本文,你的目的会更清晰,步伐回更坚定!如果你和我同样有过全职考研和在职考研的困惑,那么本文可能就是你所需要的。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眼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解剖这仪困惑!

我们从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出发所谓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就是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本文对考研的讨论建立在“抱负行为主体”的假设基础之上:由于大家想用一定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无可厚非。经历考研,结局无非只有两个:如果考研成功,我们此后能够获得Y单位收入;如果考研不成功,我们获得0单位收入;我们在考研的同时,或者工作,设工作收益为b;否则收益为0(固然我们会失去因工作带来的收益,实际收益为-b,我们简朴起见设为0)。这样我们全职考研或在职考研面临的博弈格局以下(每个格子中左下角的数字是考研的收益,右上角的数字是工作的收益):

工作不工作考

研成功

b

Y

0

Y

不考研(或不成功)

b

0

0

0

如果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相对利益最大化打算的所谓“理性主体人”,博弈可能的成果将会如何呢?如果工作且考研成功即在职考研成功,则获得(b,Y)的收益,累计b加Y单位收益;如果我们在职但考研失败,则我们获得(b,0)的收益,累计b单位收益;如果不工作的全职考研且成功,则获得(0,Y)收益,累计Y单位收益;如果全职考研但失败,则获得(0,0)的收益,即一无全部。可见对一定要考研而言,不管成功与否,工作是比不工作更有利的,因此两相比较,我们会选择工作,工作的方略总是显示优势:考研成功,工作(共获得b加Y单位收益)比不工作(共获得Y单位收益)收益更大,考研失败,工作(获得b单位收益)比不工作(获得0单位收益)收益也更大。同样,无论工作与否,考研也是显示优势的方略:工作了且考研成功(共获得b加Y单位收益)不不大于不成功的收益(共获得b单位收益);不工作,考研成功(共获得Y单位收益)比不成功(共获得0单位收益)。理性行为主体人不会采用明显不利于自己的劣势方略,而只会采用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优势方略。因此在分析本博弈矩阵格式中,上一行是我们考研与否的劣势方略,左一行是我们工作与否的劣势方略,把它们都删去,就得到(考研,工作)这一优势方略均衡,因此我们应当在职考研,这样我们能够获得叫其它三种方式更多的收益。工作不工作考

研成功

b

Y

0

Y

不考研(或不成功)

b

0

0

0

分析到这里,有一点必须向读者说清晰:上述博弈矩阵模型中,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和全职考研的概率是相似的,都是0.5。这样,大家立刻会说: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明显不不大于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这就染衍生出一系列问题:A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是多大;B考研成功后的收益是多大;C在前两个条件下,在职考研成功的收益,全职考研成功的收益,在职考研但不成功和全职考验但失败的收益它们各是多大;这三方面会妨碍我们决定如何的方式考研,对不对?那么

我们假设工作时,考研成功的概率是X,对应的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是1-X。又由于有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不不大于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假设,则必然X<1-X,即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不大于0.5。如果某人潜意识中的出发点是但愿全职考研,那么他(她)必须证明:在1-X的概率假设下,全职考取硕士后的收益不不大于在职考取硕士和仅工作不考研的收益(我们略去既不考研又不工作的同龄人不考虑)。工作不工作考

研成功

b

Y

0

Y

不考研(或不成功)

b

0

0

0根据上述矩阵模型,我们能够计算一下,X,Y,b应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值得他(她)全职考研。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在职考研成功带来的总收益(U1)为工作收益(b)和可能因考研成功带来得收益(XY),即累计(U1=b+XY)的收益;在职不考研的情形下,他(她)将得到的全部收益(U2)为b,即累计(U2=b)的收益;全职考研成功所带来的总收益(U3)为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乘以考研成功后的收益,即共获得[U3=(1-X)Y].如果要使全职考研成为他(她)的更优方略,则必须论证U3>U2且U3>U1:

(一)为满足U3>U1,即(1-X)Y>b+XY,此时,Y>b/(1-2X)

(X<0.5)

(二)为满足U3>U2,即(1-X)Y>b,此时,Y>

b/(1-X)

(X<0.5)(三)由于1/(1-2X)>1/(1-X),

因此,我们得出满足(一)(二)两个条件只需要满足Y>b/(1-2X)的条件。也就是说,全职考研的收益必须不不大于现在工作收益的1/(1-2X)倍:当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为0.4时,我们因全职考研成功后的收益应当是现在收益的5倍;当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为0.3时,我们因全职考研成功后的收益应当是现在收益的5/2倍;当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为0.2时,我们因全职考研成功后的收益应当是现在收益的5/3倍;当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为0.1时,我们因全职考研成功后的收益应当是现在收益的5/4倍;当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为0时,我们应当毫不犹豫的全职考研了;因此,根据你对X的把握,对Y的预期,你就能够大致估算出你与否值得全职考研了。做一种形象的比方就是,如果让我们丢了芝麻只是有少量但愿拣到黄豆,或者甚至什么都拣不到,我们就不值得丢掉黄豆;但是如果丢掉芝麻我们很可能拣得一种西瓜时,我们就应当毫不由于的丢掉芝麻来拣了。我们还能够以概率为横轴,以预期考研收益为纵轴,作出Y>b/(1-2X)的区域,这也就是我们考研的可行性区域。被Y=/(1-2X),X=0.5即Y=0所夹的区域则是不应当全职考研区域。它表达:本次全职考研成功的概率越大,则越应当全职考研;否则,就不应当全职考研。因此应不应当考研,还是应不应当全职考研,不存在一刀切的模式。它由于每个人的考研预期收益,工作机会收益,预期考研成功的概率而有所不同。这是一次博弈,下次考研通过一年的复习考研成功的概率会发生变动,这时我们就能够重新预计应当任何考研了。我是应届生

上述模型和数据都是从比较纯的经济学和博弈论角度持风险中性者的观点来审视我们应当如何考研,与否应当全职考研,它略去了你男(女)朋友的感受,因工作而可能提高的机会,考研期间闲暇的愉快机会成本,考研成功后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深造机会,个人满足等的提高等等。

有爱好的朋友,从博弈论还能够证明越早作出抉择对我们越有利,而年纪越大对我们越不利,如果我们始终不作出抉择的话,那我们将始终在人生之车的观后镜中度过余生。记得我从学校去考场时乱吟了几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朱颜不知何处去,老生仍旧笑春风。到了考点,我又忽然吐出——十里平湖霜满天,缕缕青丝愁华年。引来一片同病相连的眼神,至今记忆犹新。走出了校门才发现学历很重要,年纪是个宝,时间价值,青春优势,逝者如斯夫,毕竟28岁和82岁有质的区别,届时我们想作也作不了,退一步说,即便今天我们走错了,我们的损失也不会涉及妻儿老小,我们尚有改正的机会。

固然,在考虑上述全职考研值不值的同时,还隐含了某些问题:1能不能考研,经济条件上,个人和家庭与否允许,不允许的条件下,我们与否又能够发明条件满足,我就是通过发明条件满足。2考哪个区域,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这不止影响到考研成功的概率,个人爱好,并且关系到将来职业的预期收益和发展潜力。3敢不敢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有牺牲,而如果我们挑战传统的话更会受到相称大的不公正的舆论压力。对此,我要表达的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股东,我们对自己的抉择承当对应的风险和收益。别人善意或否的意见都一向不承当后果,他们更多的是事后诸葛亮,人生的方向盘不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自己选择和追逐的人生之旅上保持一份虔诚,但这对一种很看重传统工作的社会和某些个人,我们很难清晰的解释我们为什么这样选择是对的的,并且尽管从久远方面的方向,我们确实是对的的,诸多时候贫穷压抑了我们的潜力——人穷志短。我个人也必须承认,再我陷入深深的个人怀疑和经济危机时,一份安全且有保障的工薪是极有吸引力的,但我懂得那不是我所追逐的。我们还年轻,我们要埋头拉车,勤勤恳恳,我们更要昂首看路,选对方向。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芝麻,黄豆和西瓜的关系,对一种一无全部的人来说,你为什么舍弃一粒芝麻,他们善意的紧张你由于失去芝麻后的一无全部。我们谋的是一世的收益,但有人更看重一时的得失,大家的核心价值不同而已。我们选择以如何的方式发明出16777216的收益呢?我们都会放弃8减8的道路,我们也能够继续以8加8的方式发明,但既然我们有推倒重来的机会,我们为什么还要以蜗牛的方式追逐呢?并且只要我们越肯努力付出从8加8转换到8的8次方的方式的可能性越大。我在着一年的生活中也体会到考研并不是一次轻松的生活之旅,但正由于我坚信,旅途尽头的奖品值得我们选择这次旅行!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经济学思考内容提纲:本文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困境,以博弈论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因素是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柠檬化”和大学生学历作为信号的效用下降。同时本文还针对大学生现在不抱负的解决办法,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困境的根本思路。核心词:大学生就业困境信息不对称柠檬化学历信号一、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90年代末以来,由于大学扩招,我国大学生的人数有了巨大的增加。1998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只有780万,达成2300多万,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小国向高等教育规模大国两个历史性跨越。,我国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已经是410万。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就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形势,如大学生的就业率本科为仅61.3%,高职就业率局限性40%。有110万大学生未就业,加上以前未就业大学生未就业有250万之多。能够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一种重要且严峻的问题。同时大学生就业困难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当代化建设。二、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有的意见认为是大学的盲目的扩招,造成现在大学生的供应超出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但也故意见认为现在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只有20%,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针对现在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的争论,笔者通过从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因素。1、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柠檬化的趋势柠檬市场是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典型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拟定性与市场机制》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旧汽车市场卖主对旧汽车的质量的信息平均地要比买主掌握得更多,这样就形成得旧汽车质量信息得非对称分布。卖主以平均质量的预期支付价格购置,这样高于平均质量的旧汽车的退出市场。由于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造成旧市场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较高质量汽车又退出市场,如此循环,旧汽车市场只剩余低质量的车在交易。同理,在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对自己工作能力的理解信息必定要比用人单位懂得多。这样也就造成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来看,由于全国各省的大学的扩招,减少了大学生入学规定,这样大学生平均素质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有些大学扩招并没有根据本身实力,盲目扩招,造成许多大学师资和教学设备严重局限性,赶不上大学生增加的速度,造成大学一定教育质量下滑,大学生的培训素质也进一步减少,出现许多大学生混文凭的现象。另外,大学生在就业中伪造假简历、证书、考试成绩,许多大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网络等传媒被无限扩大,这些都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实际能力的质疑。这样都促成大学生就业市场变成一种柠檬市场。用人单位在招用大学生时,面对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根本不可能有效甄别出大学生求职者能力来,由于存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减少风险,用人单位只能以大学生盼望平均工资雇佣大学生(有地方应届大学生工资等同民工工资)。这样造成许多大学生放弃应聘,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就产生了。能够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足自己薪资规定工作。同时更为严重的,大学生质量造成就业困难,反过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又加深大学生质量的下降。此问题能够建立以下模型,假定学生努力找到高工资工作的概率是0.8,找到低工资工作的概率是0.2。不努力的学生找到高工资工作的概率是0.2,找到低工资工资的概率是0.8,另外努力学习的成本是E,高工资的为Wh,低工资为Wl..

努力学习盼望收益U1=(Wh-E)0.8+(Wl-E)0.2,不努力学习盼望收益U2=Wh0.2+Wl.0.8要使学生努力,必须是U1>U2,Wh–Wl>5/3E也就是获得高工资与低工资之差最少是努力成本的5/3倍但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工资普遍下降,大学生就业工资普遍不高,这必然会使大学生学习动力下降,更加增进大学生质量的下降。2、

大学学历作为能力信号的功效已经减少。根据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信息市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总是但愿招聘到素质较高的员工,能够给公司发明价值的员工。但用人单位无法有效识别求职者的素质,这样求职者为了成功应聘,就能够通过发送需要付出成本的信号,证明自己是高能力的员工,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方面的不对称。高学历就是求职者向公司发送高能力的一种信号。普通来讲,含有高生产率的个人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教育文凭,这样用人单位但愿获得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信息,通过教育文凭甄别出来。假设劳动者素质服从[0,1]分布,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与其素质成正比例的关系,以下图P,劳动者获取学历的成本与素质成反比例的关系,以下图的C(这里假设获取学历成本涉及努力学习的成本),这也是求职者向公司发送信号的成本。D图表达求职者能得到的收益。相交点对应的求职者的素质,也就是表达求职者素质达成E点时,获取学历才是合算的。

在图1中,高于E点素质的求职者获取高学历是合算的,相反,低素质的人获取学历将得不偿失。这样通过学历就能够甄别求职者的能力高低,市场达成分离均衡。在图2中,由于获取学历的成本减少,曲线C就向左下方移动,相交点为E1点,这阐明低素质的人能够通过学历获取高收益。这样市场出现混合均衡,也就是学历作为信号功效丧失。现在许多大学扩招,减少大学生入学门槛,大学生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学历作为高能力的信号必然减少。

在图3中,由于求职者获取的收益D下降,变成D1,如图。只有素质达成E2的求职者获取学历才是合算的,这样用人单位仍然难以分辨求职者的素质,甚至招聘不到自己所需员工。许多求职者甚至会放弃获取大学学历。三、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两种思路经济学探讨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许多学者提出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控制高校扩招幅度,切实调节专业设立,调节和优化高等教育构造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解决方法。方法不一而足,但根据笔者总结,现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基本有两种思路,一种就是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大学生工资水平,就业状况由市场决定。另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政府需要采用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管控。1、零工资就业承诺――一项昂贵的承诺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困境,有大学生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刚开始不要工资,等用人单位必定能力后来再谈工资的一种就业方式。这种就业方式是消除就业市场柠檬现象的一种昂贵的承诺。高素质能够通过此项承诺与低素质的学生分辨开来,由于低素质的学生不敢提出这种承诺。消除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就达成劳动力市场的分离均衡。但这种就业模式也并将恶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首先认识到大学生教育从整个社会来讲,社会收益不不大于社会支出,现在由于大学教育费用高昂,如果收入低于支出,将造成大批学生放弃大学学历。从社会角度讲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很大一部分意见认为大学生教育现在已经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就是普通的劳动者,工资减少这也是正常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大学生工资低到什么程度,如果任由大学生工资由市场调节,这显然会带来诸多问题。首先教育本身就不是市场决定的,还是需要政府调控的,甚至需要政府支持的。2、工资联盟――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某高校学生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