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琵琶行》同步训练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十年”是用年号纪年。古人除了用年号纪年外,还经常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叫干支纪年法。B.“司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有时专门用来安置被贬谪官员,有职无权。C.“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除“左迁”外,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黜”“除”“罢”“窜”“免”等。D.京都,中国历史上有九大古都,皆可称为“京都”,包括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大同、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本文中的“京都”指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D.不可等闲视之。4.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弦嘈嘈如急雨(比喻) B.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5.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相同的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暮去朝来颜色故D.老大嫁作商人妇6.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7.《琵琶行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8.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为君翻作《琵琶行》B.①转徙于江湖间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①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②吾其还也D.①歌以赠之②引以为流觞曲水10.下列加横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故⑦老大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声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1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枫叶狄花
添酒回灯
转轴拨弦
低眉信手B.杜鹃啼血
间关莺语
凝决不通
银瓶乍破C.整顿衣裳
秋月春风
暮去朝来
曲罢悯然D.忧愁暗恨
年长色衰
飘沦憔悴
恬然自安1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命酒,使快弹数曲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13.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今漂沦憔悴 D.暮去朝来颜色故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15.下列各句中对省略成分的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本(是)长安倡女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言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言B.使快弹数曲
钟山只隔数重山C.命曰《琵琶行》
命如南山石D.商人重利轻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轻1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江州司马青衫湿C.使快弹数曲 D.妆成每被秋娘妒18.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19.下列选项中,对《琵琶行》描写乐曲演奏的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慢捻抹复挑”通过对琵琶女手指动作的描写,包括扣弦、揉弦、下拨、回拨,表现出她弹奏动作的娴熟自然。B.“嘈嘈切切错杂弹”两句描写出大弦小弦一起奏响,听上去杂乱无章,却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C.“别有幽愁暗恨生”两句写的是当乐曲短暂停止时,也能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但有声之乐的感染力还是强于无声之乐。D.“曲终收拨当心画”两句描写曲末琵琶女缓慢地完成最后一个动作时,观众仍然沉浸在音乐声中,感到意犹未尽。20.对下列诗句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主旨句。两句诗既表示出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又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限感慨。B.“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C.“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内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21.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B.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22.下列对《琵琶行》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走”两句,一写亲人离散,一写容颜渐衰,写出了琵琶女生活遭遇的变化。B.“门前冷落鞍马稀”描述了琵琶女的境况:色衰后,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C.“重利轻别离”揭示了商人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琵琶女必定时常独守空船。D.琵琶女梦见“少年事”,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情况,今昔的对比让她伤心落泪。23.从“转轴拨弦”开始,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富于变化,其变化顺序是(
)A.悠扬流畅——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B.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C.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悠扬流畅D.低沉冷涩——悠扬流畅——凄凉抑郁——高亢激越2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25.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B.“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C.“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D.“醉不成欢惨将别”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琴唐﹒孙氏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2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带有泉水的青峰一样凝重;琴声越来越远,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D.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27.“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本诗这两句妙在何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笛赵嘏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兴来三弄①有桓子②,赋就一篇怀马融③。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注]①三弄:指《梅花三弄》。②桓子:晋朝的桓伊,音乐家。③马融:汉朝人,有《笛赋》一篇。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询问吹笛之人,将“画楼”与笛声相互映衬,创造了一种轻灵的艺术境界。B.颔联集中笔墨描摹笛声的特点,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C.本诗虽只有56个字,却综合采用夸张、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D.诗歌以“闻笛”为题,扣“笛声”而作,内容丰富充实,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受。29.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吹笛人技艺高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音律和谐、____①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诵,其中蕴藏的中国智慧也在_____②___地滋润着一代代中国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节气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农业生产____③____,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提高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今天的我们能有与天地感应的一种诗意浪漫。当下,虽然很多节气已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多数人或许已经离农耕很远,但“二十四节气”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仍然浸润着百姓的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走进“二十四节气”,向祖先学习,跟随节气生活,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体验中华民族独有的乐趣与美好,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丰盈。3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朗朗上口耳濡目染息息相关 B.字正腔圆潜移默化休戚相关C.字正腔圆耳濡目染休戚相关 D.朗朗上口潜移默化息息相关3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B.不断提高着节气的内涵,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C.不断提高着节气的内涵,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与天地感应的一种诗意浪漫。D.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今天的我们能有与天地感应的一种诗意浪漫。3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高一语文《琵琶行》同步训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除’……等”说法错误。“除”表示任命官职。2.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A项,“主人”“客”分析,互文。B项,“丝竹”,借指音乐,是借代。C项,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是互文。D项,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目不识丁、知识浅薄的人。形容陋室不陋,来访者高风亮节。是互文。3.B【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与例句一样,都为“随随便便、轻易”,其它几项都都为“平常”。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是比喻。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停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如“铁骑突出”,如“刀枪”鸣响。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A.突出: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句意: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B.冷落:古今同义,均为冷清;不热闹。句意:门前车马减少冷冷清清,光顾者稀稀落落。C.颜色:古义,脸色,此处指容貌;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D.老大:古义,年纪大;今义,排行第一的。句意: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句,只是“忽闻琵琶声”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侧面描写琴技;第二句,一系列的动作“转轴、拨弦”,属于正面描写琴技;第三句,通过环境“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表现,属于侧面描写琴技;第四句,写的是琵琶女的孤寂生活,不属于描写琴技;第五句,通过白居易听的感受来表现,属于侧面描写琴技。7.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作用分析。首先,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题干提示“烘托气氛”。A项,“苍劲悲壮”错误。此句写秋天景色,枫叶、荻花(就是芦苇花之类的)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写景中也透漏了作者些许的悲凉感情。气氛应是一种浅淡的“悲凉”。8.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项,曲解文意,错在“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这个地方,这是对歌女不愿见人的原因的误读。结合后文可知: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昔日的她是青春靓丽,“五陵少年争缠头”,而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9.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意义和用法的辨别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B项,都是介词,在,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C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点睛】介词“于”可以表示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5.表示原因,由于,因为。10.D【详解】①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③古: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⑤古:忽然爆发出;今:冲出去;超过一般;鼓出来。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古:年纪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以前;今:走向前方。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11.C【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A项,狄—荻B项,决—绝D项,忧—幽
飘—漂【点睛】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酒,名词作动词,摆酒。A.管弦,代指指音乐。没有活用。B.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重、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词,以……为重,以……为轻。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1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的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古今异义。B.“因为”:古义,于是写;今义,连词,表原因。句意:于是写了这首,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古今异义。C.“憔悴”:古义,形容人脸色差,瘦削;今义,形容人脸色差,瘦削。句意:现在漂泊流浪,脸色瘦削。古今同义。D.“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古今异义。1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出官”:意思应是“(京官)外调”。【点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三、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1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中省略句的能力。C.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于”是介词,在的意思。句意为:“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1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动词,说。句意,她说自己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名词,字。句意,一共六百一十六字。B.“数”,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C.动词,命名。句意,命名为《琵琶行》。名词,生命。句意,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D.动词,轻视。句意,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视。形容词,轻柔。句意,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柔曼舞。17.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A项,被动句,迁谪,被贬谪。语意为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B项,被动句,湿,被打湿。语意为我江州司马青衫衣襟被泪水打湿。C项,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语意为让她又弹几曲。D项,被动句,被秋娘妒,被同行歌妓们嫉妒。语意为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1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另一个能读懂”没有根据,诗歌中没有表明诗人向琵琶女表述自己的经历,就不存在读懂不读懂的问题。“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也不对,白居易是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不存在知己之说,所以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人借琵琶女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19.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B.“听上去杂乱无章”错误。应是“错落有致”。C.“但有声之乐的感染力还是强于无声之乐”错误。文中写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乐的感染力强于有声之乐。D.“观众仍然沉浸在音乐声中,感到意犹未尽”错误。本处是从正面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并没有没写观众。故选A。2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中“反问”说法错误,有问有答,应是设问。故选D。2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错误。此句出现时琵琶女尚未叙述身世。这两句是用景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故选A。2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错,“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说来听她弹奏的人少了。故选B。2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把握琵琶曲变化顺序的能力。根据“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从“掩抑”“诉”“平生不得志”“心中无限事”推断出此时琵琶曲为凄凉抑郁。根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来比喻描摹大弦和小弦声音,急切而愉快。“间关莺语花底滑”再以花敌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缀上一个“滑”字,突出了乐曲的轻快流畅。所以此时的乐曲是悠扬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乐曲逐渐慢下来,进入了半终止状态,最后直至停滞——“无声”的音乐引导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此时乐曲是低沉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暂停后的乐曲先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乐曲高潮到来的信号;乐曲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的热烈、高亢激越,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此时的乐曲是高亢激越的。根据以上分析,乐曲变化顺序依次为: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故选B。2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用了拟人的手法”分析有误,是比喻的修辞,把“小弦的声音”比作“私语”。故选B。2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反衬”错。“别时茫茫江浸月”用茫茫的江面和惨淡的月光烘托离别的悲伤,是正衬。故选D。26.C27.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②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借月光、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解析】2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C项,“表现了琴声的急促”错误,颈联上句应该译为: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是一种由远而近的感觉,而不是比喻凝重,此比喻重在“水”而不是“山”。下句应该译为: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是一种声音向远悠扬悠远的感觉,并不是急促。故选C。2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中已提示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句的手法是通过描写弹完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听众沉浸在乐声中的氛围,从而侧面衬托琵琶声的高妙。本句也是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的环境,展现听众在一曲终了后仍旧久久回味,没有打破宁静的环境,从而体现琴声的魅力,弹琴者技艺的高潮。同时,“露湿丛兰”也有“芙蓉泣露”般的感觉,通过描写景物的幽静、冷寂,来烘托诗人“弹罢堪惆怅”之情。【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8.C29.①通过描绘笛声之美来渲染,如颔联用“响遏行云”和“月到帘栊”正面描写笛声。②通过“用典”手法来凸显,如颈联写笛声优美,让诗人想起当年古人弹奏的曲子。③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强化,尾联说笛声悠长,使诗人久久不能忘怀。【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却综合采用夸张、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错误,“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意思是“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笛声是耳朵听的,作者却诉诸了视觉,使用了通感和夸张的手法;本诗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故选C。29.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颔联“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意思是“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直接描写乐声的美妙,说笛声响起阻遏了行云的流动,像是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这是正面描写,突出吹笛之人技艺的高超。颈联“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意思是“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结合注解可知采用了典故,优美的笛声让人想起了名曲《梅花三弄》,想起了马融笛赋中的词句,用典展现吹笛之人技艺的高超。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意思是“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不能淡散”,通过人的主观感受,间接展现他技艺的高超,笛声悠长,久久飘在空中,有绕梁三日之感。【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1.关注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专卖店、超市、商场员工聘用合同范本
- 库房出租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土地流转居间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买房盖房租房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原则
- 系统培训方案模板
- 买期房抵押合同样本
- 居间厂房转让合同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代签合同授权的委托书
- 投资收益分配股权转让定金协议二零二五年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
- 2024年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完整版)
- 水培吊兰的养殖方法要领
- 动物的迁徙行为与地球生态系统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 校园金话筒大赛(临沂赛区)策划书
- 正确使用文丘里面罩
- 破碎锤施工方案
- 2023年10月自考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大学物理第8章-机械振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