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在古代,我国农业一直是以精耕细作闻名于世的。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从采集到渔猎,再结合的形成了农业基础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渔猎和采集活动,借以维持其生存。后来,由于人类的不断繁衍,单纯依靠大自然的有限恩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于是人们通过自己在长期的采集、渔猎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逐步发现了采集来的植物果实可以通过种植而获得更多的果实,在猎获的禽兽中,某些比较温顺的可以通过饲养繁殖而获得更多的肉食,于是由采集逐步发展到原始种植业,由狩猎逐步发展到原始的畜养业。原始农业,就在采集和渔猎的基础上发生了。农业的发生为尔后社会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的动力是以人力为主,应用木、石、骨、蚌工具进行生产,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生产力极其低下。采集、渔猎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原始农业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它为人类驯化了大批动、植物,直到今天,不少农作物和家禽、家畜都是原始农业为我们留下来的珍贵历史遗产。(二)农业的精耕细作可以是一个大的特点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传统农业阶段。这时铁制农具已经出现,并发明了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使农业经营向精耕细作为核心的集约方向前进。它不仅从土地上获取能量和物质,而且进行施肥、灌溉,轮作或休闲等,对农业生产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偿还(可谓是“一种半封闭式循环”)。可以说,中国农业早在战国时代就走上了精耕细作的道路。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得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农耕动力的变化,水利的兴修和生产经验与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等,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为全世界所嘱目。我国传统农业是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封建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相当历史局限性。它规模狭小,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低,且内涵封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生产发展缓慢。因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生产进行了扩展现代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农业是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商品经济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加进了诸如机械、石油、电力、良种、水利、化肥、农药、塑料、配合饲料等能源和物质,从而加快并加大了农业生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生产向纵深扩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一是增加了物质能量的投入,加大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圈,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社会生产出更多的农畜产品;二是加入了现代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提高了物质的利用率和能量的转换率以及投入的产出率;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弊端。对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进一步探索今后农业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究竟该如何走?是照搬外国的路子,还是走自己的路?我们认为,要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吸取外国的经验教训,走自己的路,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我国传统农业的现实意义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生产技术,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优良传统,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传统农业的经验,对于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农业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和特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南北方以科技强农,致力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其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1)以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为主要内容的种植制度,它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能促进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2)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南北方的自然条件不同,逐步形成了北方以耕、耙、耱为中心的防旱保墒,精耕细作技术,南方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精耕细作技术。(3)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适时施肥、灌水等田间管理技术等。这些技术措施,构成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近代农业化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李比希称颂其为“无与伦比的农业耕作方法”。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使其与现代科学成果相结合,坚定地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推行“养地、用养结合”的原则中国古代在正确的地力常新壮理论的指导下,较好地处理了用地和养地的关系,确立了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土地连续利用(连种),因地制宜地采取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等方法,推行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多熟种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充分用地。同时,重视积极养地,运用倒茬轮作,粮肥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等,以培肥土壤,使地力经久不衰。(三)为主,牧农结合我国早在战国及至秦汉之际,就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农牧分区,农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牧区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格局。《孟子·梁惠王》中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史记·货殖列传》“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林”。这就是因地制宜、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生动写照。(四)农业生态的确立我国古代很重视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反对“竭译而渔”和“焚薮而田”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错误做法。主张在利用生物资源时,要按照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适时、适量利用,“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以便永续利用。为了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古代封建统治者还颁发了不以时取的禁令,以及保护的奖励措施。我国古代在利用农业资源过程中还十分注意维护互养关系和生态平衡,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便是其中一例。所谓“桑基鱼塘”经营方式,即是由水陆相互作用和动植物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桑是生产者,它吸收光热水肥,生产桑叶;蚕是第一消费者,吃桑叶;鱼是第二消费者,吃蚕沙、蚕蛹;微生物是分解者或还原者,它分解鱼粪和其它有机物还给土壤以塘泥,为桑所用,又进入了新的循环。这样就构成了桑养蚕,蚕养鱼,鱼养桑;基养塘,塘养基;桑、蚕、鱼互养,基与塘互养,建立了物质循环和资源再利用的高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一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既充分利用了各种农业资源,又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三、中国现代农业的特点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地位(一)中国农业的经济特征我们这里所讲的农业的特点,主要是指我国当代农业的经济特征。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征的总和反映着一个国家农业的国情,因而中国农业的经济特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农业的国情。我国当代农业的特点,表现方面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1.农田资源相对不足我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量少。例如:人均土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数的29%;人均耕地约只有世界平均数的27%。这种人口多,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特别是耕地少的情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走集约经营的道路。2.传统农业技术的历史局限性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优良传统。但传统农业技术是在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还不广泛,大多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整个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3.农业生产的原因四十年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先进和落后,高与低等不同的层次性。目前,农业生产中既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生产,也有程度不高的半机械化生产,而大量的则是以人、畜力为主的传统生产,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足,经营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差,劳动生产率不高,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总的趋势正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由于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水平也显著不同。如东南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生产水平也就较高,是目前中国农村的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显然比前者差,其农业生产水平也低,是中国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充分认识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运用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农业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类社会分工的实现和发展,都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加为前提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不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缩小而改变。首先,农业是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马克思说:“人们首先是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资本论》一卷553页)如果没有吃的、穿的,不但不能从事物质生产或其他活动,就连生存也成了问题。由此可见,农业是关系到亿万人民生计的大事,只有发展农业生产为人民提供必要的粮食和充足的副食品,人民生活才能改善,生产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安定。第二,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1952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中的56.9%,其后虽有所下降,但到1985年仍占43.2%;在国民收入中,农业提供的部份,1952年为57.7%,1985年为44.9%。国家在财政收入和建设资金的积累方面,农业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农业生产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财政的多少和经济建设规模的大小。建国以来的经验证明:哪一年丰收就会促进下一年度的财政兴旺,反之就会给下一年度的财政投下阴影。第三,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全部工业原料中的40%左右来自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品,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业。可见,农业生产的状况是决定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状况的根本因素之一。虽然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扩大了以工业品代替农产品作工业原料的范围,工业原料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原料在绝对量上会减少,更不是说,轻纺工业可以很快改变以农产品原料为主的状况。第四,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是中国重要的出口换汇物资。解放初期,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80%左右。之后,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对外出口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到1984年为止,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仍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4.4%。今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商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将不失为重要的出口物资。发展农业,对增加出口创汇、进口所需先进技术设备和其它物资,具有重要作用。第五,农村是重要市场。中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象中国这样有八亿多农民的极其广阔的国内市场。目前,中国的轻工业品约有三分之二销往农村。随着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工作方案(6篇)
- 新员工转正书(30篇)
- 2024年综合商场租赁协议标准2篇
- 广东省韶关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详尽招标文件测绘全解析
- 购销合同一汽车销售合同
- 购销合同百货商品质量
- 购销合同简化版详解
- 赛事正规性声明
- 足球场建设质量招标
- 亚热带常用100种树种
- 实验7-74ls90任意进制计数器.ppt
- 个人工作计划进度表
- 经营目标计划表
- 2020南昌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不该丢失的孝心
- 中南大学物化课后习题答案 11章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 维生素D3可行性研究
- 计量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范文
- 各车间安全生产隐患自查清单
- 《一共有多少天》教学设计附反思[优制备课]
- 水库水面蒸发、水温分析计算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