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与课堂研究_第1页
有效教学与课堂研究_第2页
有效教学与课堂研究_第3页
有效教学与课堂研究_第4页
有效教学与课堂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教学与课堂研究

有效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教育效率的问题。所谓有效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培训结束后,学生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而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1建立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机制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机制,教学效果就可能是最佳的。学生的需求主要有3个方面:认知、升学和情感需求。1.1抓住小课题,把握课前和课外环节。在课程内首先挖掘教材中能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内容,提出一些可作为课堂研究的小课题。如何挖掘教材,提出课题呢?(1)切入话题引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内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从我们身边的常见事物、某个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2)抓住时机。教师不能让知识内容捆住手脚。要能够居高临下俯瞰教学内容,能自由地穿梭于各个知识点间,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脱离开教材知识内容前后编排的限制,抓住适当时机提出课题。(3)适时铺垫。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对于即将展开的小课题,必须对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铺垫。其次是小课题的引导和展开。实践表明: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会学得最好。在小课题展开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制造挑战机会,营造和维持一个积极的心理氛围。例如:探索Na2O2与H2O的反应的产物。教师提出问题,“实验探索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思考,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法。学生探索,动手实验、记录并解释现象。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就蕴藏了教师的期待,期待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验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制造了挑战的机会,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学习活动并不是具体的,可以是一个个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而是教师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1.2重复使用仪器学生进入高三阶段,考试和升学很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最大需求。复习课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复习课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儿?如何结合考试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师要做到重视3个环节,课堂、作业、考试。(1)课堂教师做什么?梳理脉络,理清思路,落实基础;选择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考点和难点。所谓难点,多是抽象的思维多了点,思维的综合性强了点,学生之所以应付不了,关键是他对原有的知识背景或原理并不清楚,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有它的背景和前提,“能否把握原有的背景知识”是得出新情境下新问题的答案的关键。比如:新情境问题:在没有现成的CO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选用下图中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学生原有的知识: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启普发生器可以达到要求。教师引导:启普发生器为何有以上优点:即它的基本使用原理是什么?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次展现启普发生器的使用过程学生分析:启普发生器的使用原理:接触反应(重力),不接触不反应(压力),所以它能做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教师引导:启普发生器中哪些关键仪器协助完成上述优点?之后要求学生完成此题。迁移1:选择下列所给仪器(可以重复使用),设计出一个简易的、具有启普发生器功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氢气发生装置。迁移2:某学生用实验室常见的酸、碱、盐和金属单质为反应物,并利用一个底部有小孔的试管和一个广口瓶组装成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试回答:若试管中装有铜丝网隔板,利用该装置可制取哪些气体?(写3种)若将铜丝网隔板改为铁丝网隔板,则该装置可用于制取何种气体?在基本原理清楚之后,学生对于新情境下的问题基本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在应用原有知识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教师的作用不是就题讲题,而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创设新问题情境,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2)考试后讲评什么?帮助学生分析整个试卷的结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是知识漏洞还是能力上有所缺陷?);统计错题情况,分析学生的错因,有的题目需要展示学生答卷的情况,以此为生长点,展开讨论问题;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建立自信,同时清醒地认识自我。例如:对2003~2004年度第一学期西城区期末试卷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①试卷特点:难度不大,强调基础和落实,在未来的理综考试中同样注重基础和落实;难题分值的分配情况。目的:让学生明确自己问题所在,因为同样分数的学生,其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未必是相同。②我们的不足,从知识面的角度提出学生共同的问题。③典型错题分析。④对于开放性的试题,展示教师的评分细则和代表性的方案。这些方案并不都是对的其目的在于:规范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如23题:请你用下列试剂①紫色石蕊试剂;②pH试纸;③甲基橙试液;④蒸馏水;⑤BaCl2溶液;⑥酚酞试液;⑦0.1mol/L的Na2S2O3溶液,设计2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区别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05mol/L和0.005mol/L的2种稀硫酸,简述操作过程。课堂教学中展示:评价标准,方案合理,可操作性强;按要求做答(简述操作过程)。学生的各种方案与学生共同分析:[方案1]测定溶液pH法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试纸上,把它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1(或pH小)的为0.05mol/L的硫酸。只答“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小的为0.05mol/L的硫酸。”不给分。[方案2]反应速率法各取等体积0.1mol/L的Na2S2O3,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较快出现浑浊的一瓶是0.05mol/L的硫酸。(答观察气泡速率的不给分!)[方案3]指示剂法各取相同体积的2种硫酸,稀释至100倍,滴加几滴甲基橙,溶液显红色的0.05mol/L的硫酸,溶液呈橙色的是0.005mol/L的硫酸。各取相同体积的2种硫酸,分别滴加几滴甲基橙,溶液显红色,不断进行地稀释,溶液先变橙色的(或答“达橙色时所需水量少的”)是0.005mol/L的硫酸。[方案4]BaCl2沉淀法各取相同体积的2种硫酸,分别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重,所得沉淀质量小的为0.005mol/L的硫酸。(少洗涤扣1分)各取相同体积的2种硫酸,分别滴加BaCl2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不给分)各取相同体积的2种硫酸,分别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观察所得沉淀量的多少……(不给分)[方案5]滴定法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硫酸,滴加几滴甲基橙,用0.1mol/L的Na2S2O3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多的为0.05mol/L的硫酸。(不给分,为什么?)2分层管理遵循渐进原则2.1了解学生,建立合理的成绩分层的主要依据:深入了解学生在智力或能力方面的差异;认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在客观评价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选择。2.2案例4:美国b班《血清腈纶纱线》,a班b班首先:我们备课组制定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学科方案。总体原则:把备课的重点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适用的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深度、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其次,课堂教学中摸索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A班教学多采用自主式教学模式,B班则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A班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协作、交流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学生完成自我设计,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课堂的教学过程大致为以下几个环节:布置实验设计——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己设计实验——课堂交流(展示学生的报告)——师生共同反思(落实本节课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方案设计:[方案1]收集一小试管的氨气,倒扣在滴有酚酞的水中,通过试管内液面的上升的高度液体颜色的变化来达到实验目的。装置如右图:[方案2]制备出的氨气不直接收集,而是经过一个安全瓶后通入水(含酚酞)中,利用易倒吸及倒吸后液体颜色变化完成实验设计。装置如下图:[方案3]在气球中收集氨气,将导气管连同胶塞一起拔下,用手堵住导气管管口。从导气管向收集了氨气的气球中加入水(含酚酞),由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中,外界的大气压会将气球压瘪。同时,液体颜色产生变化。我们看到,有些方案非常有创意,从理论上似乎可行,例如方案3。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可能成功,因为水不可能加入到气球中——气球内由于充满了氨气而使得压强增大,从导管口加入的水会被气球内的氨气顶出,而氨气也随之泄露,所以实验失败。这个结论不能从教师的口中说出来,教师只是展示学生的实验设计,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不做“对”或“错”的评价。B班边讲边实验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方法引导,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技术等因素,在课堂教学中A班学生能够完成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在时间的分配上以自己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答疑解惑;而B班的教学多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活动过程,B班的学生也就慢慢学会分析、思考、以致去质疑一些问题。最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点滴环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不应只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上由于课堂教学的分层,必然带给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分层。比如:分层布置作业。A、B班的弹性要有所区别。A班学生以培养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B班学生以检查落实为主。比如:学习了“蛋白质的性质”之后,我给A班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布置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发给每位学生2根毛线,让他们鉴别哪根是腈纶毛线,哪根是纯毛毛线?写出鉴别方法和结论。结果令我惊讶,学生们的方案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实验方案。B班则没有采取这样的作业形式,而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的性质之后,提出“如何鉴别腈纶毛线和纯毛毛线”?教学设计的目的有2个:一是落实蛋白质的性质;二是引导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依据?有哪些方法?实验时观察哪些现象?通过一步步地启发引导,教师示范对问题的设计过程,即展示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慢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利用课前5分钟交流科技小论文(假期作业)是A班和理科实验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们实现自我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有所提高。比如:一位学生讨论的题目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鉴别”,讨论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给出实物,请其他同学帮助鉴别,由于聚氯乙烯没有找到,她拿了黑白2种塑料袋,其实都是聚乙烯。结果也让我高兴:学生没有定势思维,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得出“2个都是聚乙烯”的正确结论。这一教学过程在B班进行起来就比较困难,一是学生们的科技小论文的质量不高,很难筛选出好的可供讨论的话题;二是受课上时间所限。科学地利用教学评价也非常重要。对于B班学生,信心的建立、自我肯定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之后,我们备课组设计了3次课堂小测验,测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