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论寄意
作为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界,常州语言学派的语言理论一直受到关注,其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不特在本土滋生蕃衍,且进而风靡一世。”403一个地方性词派何以能够在浙派的强力遮蔽下曲折发展,乃至于引领晚清民初的词坛风气,最终实现“晚近词坛,悉为常州所笼罩可也”381的浩大局面?这既与流派具备自足的理论体系有关,也与流派在兼容并蓄中能自立面目有关。作为常州词派的“眉目”人物,周济不仅有着自觉的开宗立派的意识,而且能够充分意识到立派过程中的众多尖锐问题,所以他的词论多兼具破与立的成分。如何在破中吸收合理成分,如何在立中不割裂优良传统,如何在传统和现实的双重背景下建立本词派的词学理论,周济对此是有着思考的。因此他的词学理论才能够在此后百年内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本文即探讨周济理论肇端的情形。一、周济词学研究的问题周济(1781—1839)字保绪,晚号止庵,别号介存居士,江苏宜兴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其在晚清词史上继往开来,在常州词派中不可回避。蒋敦复称赞他:“近来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微旨,先生其眉目也。”3633周济的代表词学著作有《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辨》、《宋四家词选》。关于周济及其词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数量已是十分可观,相关的文献发掘也进入较深的程度。对此作综合观照主要有孙克强《周济词学思想的变化与常州词派理论的完善》,论文资料详实,详细分析了周济“中更三变”的词学阶段,从“寄托出入说”、“词统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肯定了周济的理论贡献;朱惠国《论周济对常州词派的理论贡献》一文从“出入说”、“词史说”、“南北融合说”、“浑厚说”四方面论述了周济的理论创新。进行局部细化研究的有:徐枫的《论周济对词学兴寄论的新阐释》、《清代词学“正变观”的新立论》,孙克强的《周济论清真词“钩勒”析疑》,杨柏岭的《浑化理念的门径追寻———周济的宋四家门径论》。各家或从“兴寄”说切入,或立足“正变观”,或探讨其“钩勒”法,或分析“门径”论,深化了对于周济词学理论的探讨。这些论文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笔者在阅读周济词学论著时,对《介存斋杂著》中的一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吾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籥也。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余俱据事直书,不过手意近辣耳。白石词如明七子诗,看是高格响调,不耐人细思。白石以诗法入词,门径浅狭,如孙过庭书,但便后人模仿。白石好为小序,序即是词,词仍是序,反复再观,如同嚼蜡矣。词序序作词缘起,以此意词中未备也。今人论院本,尚知曲白相生,不许复沓,而独津津于白石词序,一何可笑。1634这是周济评白石的一节文字,没有曲意奉迎也没有设防之举,周济倾情而出,流露出了最真实的想法。类似的话也散见在不少地方,但是这段话论述集中,观点明确,足以称得上周济的词学纲领,有着与专门论述、长篇论述不能取代的地方。周济的寄托说、浑化说、南北宋融合说、词径论在本段均能找到踪迹。各家在探讨周济词学思想多取本节中的个别语句,良有以也。但是本段话包含的逻辑脉络和意义指向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从字面上来看,这一段关于白石的评点,总体上是在“破”的基础上来“立”,不同于正面的阐说,文字锐气十足,对于白石词的弊端和当时流行的词风的批评近乎于严苛。从破与立来看,其抑南宋词,扬北宋词;南宋词中,抑白石,扬稼轩;白石词中,抑雕琢复沓之词,扬寄意无穷之作。在这些扬抑的背后,周济矛头最终指向了“后人”、“今人”,其明确推崇的是“寄意题外,包蕴无穷”的词作,其要树立的就是“就景叙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的北宋词。可谓是有的放矢、观点鲜明、掷地有声,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个词派要想取代另一个词派,必须要做到有破有立。早期的常州词派并没有明确的立派树帜的意识。张惠言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纠正词坛的不良风气,为学词立一范本,本无意攻击浙派的“清空”核心理论。在不同流派思想的交锋中,不单要攻其不及,更要破其核心,方能醒人耳目,振聋发聩。常州词派要想取代浙西词派主流地位,势必要有一个重磅人物重拳出击,既破除浙派之词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推衍本派主张、修正理论、丰富内涵、光大影响。周济正是这样一位富有开创性和革新性的词人。王国维曾称赞周济“论词则多独到之语”4274,指的就是周济词论不依附、不盲从,敢于开拓、敢于立论的可贵之处。浙派晚期讲究“磨盘雕琢”的浅薄词风,与周济心目中“浑厚”词风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他对浙西词派推崇南宋、标举姜张、倡导清雅的核心词学理论多有否定。“近人颇知北宋之妙,然终不免有姜、张二字横亘胸中。岂知姜、张在南宋,亦非巨擘乎。”1629直接攻击浙派的偶像。对姜、张之弊,他有清晰明确的分析,认为“(姜夔词)不过手意近辣耳”1634。更是讥讽“玉田才本不高,专恃磨盘雕琢,装头作脚,处处妥当,后人翕然宗之”1644。“叔夏所以不及前人处,只在字句上著功夫,不肯换意。若其用意佳者,即字字珠辉玉映,不可指摘。近人喜学玉田,亦为修饰字句易,换意难。”1635和张惠言对姜、张温和的评点相比,周济的批评则更加客观冷静而且不留任何情面,因而就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当时词坛重雕琢轻“寄意”、重形式轻内容而产生的“千躯同面”、“千面同声”的词作现象,周济难抑痛斥之举,在《宋四家词筏序》中直呼:“近世之为词者,莫不低首姜、张,以温、韦为缁撮,巾帼秦、贺,筝琶柳、周,伧楚苏、辛。一若文人学士清雅闲放之制作,惟南宋为正宗,南宋诸公又惟姜、张为山斗。呜呼,何其陋也!”对久居词坛的浙派,周济直接表现出对立意识,极具挑战气势和力量。挑战的目的在于别树一帜。出于对浙派之弊的深刻反思和自身学词的不断超越,周济有着明确的立派意识,道光三年(1923年)写成《存审轩词》,自序道:“词之为技小矣。然考之于昔,南北分宗;征之于今,江浙别派,是亦有故焉。吾郡自皋文、子居两先生开辟榛莽,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一时作者竞出。”周济所说的“江浙别派”,“浙”即浙江,为浙西词派;“江”即常州,领袖是张惠言和恽敬。周济以宗派自命,打破长期以来久居词坛的浙派格局,树立起一个新的词学规范和词坛权威,表现出了强烈的革新意识。二、浙派词的风格与功过周济指出了姜、张之弊,但是批评的最终所指是“后人”、“近人”、“今人”、“文人学士”,这些人既指浙派词人,也指受浙派词风影响的学词之人。清初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音,已难合康乾之际的时势要求,遂成别调异响,而明末《草堂诗余》的纤靡影响依然存在。浙派领袖朱彝尊在《词综·发凡》认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填词最雅,无过石帚”,以雅正为鹄的,提出“醇雅”和“骚雅”的文学主张。重在追求词品的完美,用清雅挽救明末清初专力《花间》、《草堂》流于空浮俗艳之失,亦去阳羡高歌豪语、雄浑粗放之声,有力清除了当时词坛的“陈言秽气”。浙派词虽以清空醇雅的意境、圆转浏亮的词调、工致精美的字句取胜,但是一味地重在立“格”,追求词体的明雅干净,反而造成了内容贫乏、词意浅薄空泛。“自朱竹垞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慢。”392朱彝尊之后,浙派的领袖人物厉鹗弃朱彝尊之“騒雅”不用,单纯追求“醇雅”的词风,提出“婉约隐秀,情韵兼胜”的核心理论,走上了唯美主义的道路。词的托兴之社会功能逐渐衰退,词体之弊日益突出。即使是本派的郭麐也认为:“白石、玉田之旨,竹垞开之,樊榭浚而深之,故浙之为词者,有薄而无浮,有浅而无亵,有意不逮而无涂泽叫嚣之习,亦樊榭之教然也。”959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浙派词风的功过利弊。后期浙派词一味追求“幽新”风格,虽格律精巧,辞句工丽,词的内容却渐趋空虚﹑狭窄,磨盘雕琢之作充斥翰楮。常州词派的金应珪曾斥浙派末流陋作为“淫词”、“鄙词”、“游词”1618,谢章铤表现了相同的看法:“然自浙派盛行,大抵挹流忘原,弃实佩华,强者似嘂呶,弱者涂泽,高者单薄,下者淫猥,不攻意,不治气,不立格,而咏物一途,搜索芜杂,漫无寄托,點鬼之薄,令人生厌”1107。时至道光中期,浙派词虽已失去前中期全盛的风光,然而余响尚存,依然在自身的嬗变中维持强大的生命力,大批的词人依旧以此为宗尚进行着词的创作,即使是常派的中坚人物,周济、谭献、陈廷焯等在学词的初期无一不是浙派词的忠实追随者。周济对于浙派词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在谈到自己学词经历说“余少嗜此,中更三变。年逾五十,始识康庄”1646。周济学词的第一阶段即为受浙派影响的阶段,其“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1634。甲子年周济初识武进董晋卿,二人切磋词艺,自此逐渐认识到浙派之弊:“晋卿虽师二张,所作实出其上。予遂受法晋卿,已而造诣日以异,论说亦互相短长。”1637周济与董晋卿的词学交流不仅改变了其遵循浙派词学宗旨的观念,而且其对周邦彦到辛弃疾诸大家词也发生了喜厌进退的转移。这一条“冥行之艰”的探求之路,决定了周济词论的创辟之功。周济从最初的服膺白石,到后来理性分析出白石词之四弊:以诗法入词,门径浅狭;据事直书,不耐人细思;放旷而情浅,局促而才小;好为小序,有复沓之弊。源于自身的学词体验,他以“四弊”来论白石词,其实指出的正是以白石为宗师的浙西词派之弊端。张惠言的弟子宋翔凤,也曾问学浙派,其《论词绝句》中有评朱彝尊:“南宋风流近未存,浙西词客欲销魂。沉吟可奈情俱浅,片片空留襞积痕”1048。可见浙派词作“情浅”之弊是这些常派词人的共同看法。谢章铤从选本的角度区别了浙常两派的不同:“《词综》繁而有理,可以穷词趣;《词选》简而不陋,可以敦词品。”1079两派宗主追求大相径庭,求“趣”当为文人闲士雕琢之雅事,重字句、重手法,轻内容、轻情感;而求“品”则恰恰相反,它是士人学子寄意立格之要事,自然要讲寄托、讲情深、讲浑远。在打倒浙西词派的偶像后、在抨击浙派词论的时弊后,还要打造一个偶像群体。周济在常州词派偶像的建构中,既有手段的策略———以破代立,又有情感的召唤———现身说法。周济在词论中最喜对举比较和现身说法,他以自身对白石、稼轩的喜好之变,来使读者感同身受,增加说服力;以稼轩、白石的对举达到去白石崇稼轩的目的。这种以边破边立的方式,在周济的词论中比比皆是。碧山恬退是真,姜、张皆伪。1645中仙最近叔夏一派,然玉田自逊其深远。1635辛宽姜窄,宽故容薉,窄故门硬。1644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1632两相对举,优劣自出,“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的学词途径水到渠成。时至晚年,周济仍推心置腹地说,“自悼冥行之艰,遂虑问津之误。不揣浅陋,为察察言,退苏进辛,纠弹姜、张,剟刺陈、史,芟夷卢、高,皆足骇世。由中之诚,岂不或亮,其或不亮,然余诚矣”1646。其批评浙派之弊,以及南宋姜、张,出言不免峻急。归纳浙派只讲手法、不讲用意(寄意),仍在内容一端。如果细致寻绎,周济指责浙派的“磨盘雕琢”,无非指其在温柔敦厚之义与含蓄蕴藉语言上的两相欠缺上。三、“诗史”论的提出—浑化:寄托与用意周济在点评白石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寄意题外,包蕴无穷”的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寄”即“寄托”,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意”是某种意绪或概念的综合体,是词作内容、意蕴和情感。通过“寄意题外”达到的“包蕴无穷”就是周济反复提倡的“浑化”之境。为配合当时政教环境,针对浙派一味求言轻意的做法,张惠言提出了“意内言外”的词学指向,实现“词教”之效。周济师承统系,极为分明,他积极地推重“二张”的“意内而言外,变风骚人之遗”的词学理论,并以其为判词优劣的标准。“玉田意尽于言,不足好。”1637常州词派的词人们反复强调“意”的存在,旨在借“意”以尊词体。“中仙(王沂孙)最多故国之感,故著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1635然而周济对张惠言的“意”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周济将前人的“幽约怨悱”的寒士之情,扩充为普天下的“盛衰”之情,提出“词亦有史”的说法:“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1630。“诗史”是指诗歌要反映社会兴衰、社会利弊。“词亦有史”赋予了词在历史记忆、政治及社会批评上重要的使命及功能,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词虽小道,然极其至,何尝不是立言。盖其温厚和平,长于讽喻,一本兴观群怨之旨,虽圣人起,不易其言也。周止庵曰诗有史,词亦有史,一语道破矣。”4638周济将寒士的内在的身世之感提升为外在的时代忧患意识。他以现实主义诗人的标准要求词人将视线投注到时代与社会的盛衰中,以广泛的社会现实为词作内容,以强烈的社稷意识为情感触发点,创作出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词作,以成为“后人论世之资”,从而“自树一帜”。综观周济一生行事,比张惠言更具有政治阅历和社会意识,故而其词论就更贴近时代。在特定的年代,提出“词史”是历史的认知也是时代的需求。周济“词史”的提出,不仅对浙派的空枵创作具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常派当下的词创作也有同样的针对性。常州词派前期词作多以寒士词为主,寒士词中孤洁自持、落落寡合的文士心性和感士不遇而又欲有所为的寒士心律,显然已经不适应广大词人的抒情要求了。“康乾盛世”所隐藏的种种社会危机,在嘉道年间日益凸显,这种危机不单是经济危机、军事危机,更是体制上的腐朽。时代盛衰有变,国家安危旦夕,民众饥寒困苦。词人迫切需要将这种新的抒情内容表现出来,这时周济适时地提出“词史”理论,就易于为词人们所接受。对张惠言词作的主题模式进一步演绎,增添了新的政治含义和情感内容,拓展了词的思想格局和境界,从而真正将词从“小道”和“诗余”中摆脱出来,实现了词的登堂入室。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自张惠言到周济,反对‘苟为雕琢曼辞’,强调‘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主张要有‘意’,这对荡涤‘哀乐不衷其性,虑叹无与乎情’的游词、鄙词、淫词风气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与张惠言、恽敬、李兆洛等合力彰扬济世实用的‘常州学派’的总体观念是同步的。”467“寄托”是周济论词的核心主张,他先后提出了词创作的“寄托有无”说和“寄托出入”说,拾遗补阙,添砖加瓦,将先贤的比兴寄托修辞论,提升到创作论和风格论的理论高度。周济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1630“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罥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1643将具体而微的“有寄托”提升到一种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包容性的“无寄托”的境界,实现“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的审美接受,消解了张惠言解词牵强附会所带来的尴尬。以能“入”能“出”的“触类多通”的多样性来修正张惠言“触类条鬯”的单一性。可以说周济的“寄托”说是张惠言“风雅比兴说”的具体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灵活而辩证,有效避免了索隐比附的缺陷。叶嘉莹所论较为透辟:“周氏的由‘有’而‘无’,由‘入’而‘出’的说法,对于想要在词中表现较深之情意的作者而言,则既可以因‘入’与‘有’之说而避免浮浅空虚之病,又可以因‘出’与‘无’之说而不致被狭隘的寄托所拘限,确实不失为一个可以采取的入门途径。”198周济“寄托”说的侧重点主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表现上的曲折深致和艺术鉴赏上的感受体味,一下子把寄托理论推向审美领域,突现了比兴寄托论的审美特征。周济一方面以“意”承接着张惠言的“意内言外”主张,回应着经世致用思潮的时代呼唤,明确主张词当继“变风、骚人之遗”,以改变“词不逮意,意不尊体”的“浅陋淫亵”之弊,发挥词的“平矜释躁、惩忿窒欲、敦薄宽鄙之功”1637。一方面用“寄托”之法将“比兴”进一步具体化,对初学者而言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力促进了流派的推广。将“意”与“寄托”灵活而辩证地统一到一起,在避免索引比附的同时,建构常州词派的理论。周济论词追求“浑厚”、“浑涵”、“浑化”,他反复陈述“花间极有浑厚气象”、“清真愈钩勒愈浑厚”。“浑厚”是周济心目中创作的审美目标,“浑”更侧重于委婉蕴藉技法的运用,“厚”更讲究内容、情感的醇厚,在言意之间,在虚实之处,借助寄托的手法,将人景情思一并融入,使其相互涵摄,相互吸纳,彼此相溶,形成“浑化”之境。作为周济论词的最高价值标准———“浑化”,既是审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也是作为比兴寄托的艺术形式与雅正思想内容的对立统一,它既是词学创作论,也是风格论、境界论,“浑化”概念的确立标志着古典词学理论达到了最高水平。四“托”以“浑化”“近世论词,张氏词选称极善。止庵词辨,亦惩时俗猖狂雕琢之习。与董晋卿辈同期复古,意仍张氏,言不苟同。”1658张惠言借助比兴的审美方式,以风骚之义为号召,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之路。在张惠言的眼中,唐词的成就最大,其中又以温庭筠为“最高”,而唐以后词是逐渐衰竭、堕落,“故自宋之亡而正声绝,元之末而规矩隳”。这种衰变的词史观,有着太多失之偏颇的地方。张惠言以“醇雅”为归,措意于“文有其质”,他认为“义有幽隐,并为指发”的作品,共选44家之116首,宏音雅调,多被摒斥于外,明显存在“门庭稍隘,去取过严”(龙榆生语)的问题。张惠言选录的目的在于“庶几塞其下流,导其渊源”,但是其用比兴寄托之意的解说,以及对具体学词途径的语焉不详,都使得后来“学之者非平即晦”3487“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4009之中。张惠言深文周纳之弊,学者多举其评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语段,在其《手批山中白云词》中有评《绿意(碧圆自洁)》一节亦可见,“此首自寓其意,遗簪不展,当年心苦可知。‘浣纱人’即前‘卧横紫笛’之辈,恐其罗而致之,不得终其志也。‘回首当年汉舞’者,庚辰入都也,彼时惟恐失身,故曰‘怕飞去谩绉,留仙裙褶。’幸而青衫未脱,尚带故香,况今老矣,何所求乎。玉田庚寅之归,西风吹折时也。自此得长啸湖山,故曰‘喜静看、匹练秋光也”1029。这样的解说即使是对其大加赞赏的谢章铤也认为“未审何据?”提示“学者当分别观之可也。”虽然周济“辩说多主张氏之言”,在词学上一脉相承,但是在接受前人词学主张的同时,他也是“分别观之”的,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立创新的成就,“与二张、董氏各存岸略”1637。周济用其“寄托”说,破除了张惠言深文周纳的局限,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积极确立了读者对文本的主动阐释。在正变观上,张惠言在《词选》里崇正抑变,而周济对正变却表现出了通融的一面,其以正变选词,对于张惠言视为“傲而不理,枝而不物”不加选录的刘过、吴文英,周济也将其分别列入“正体”、“变体”,其“退姜、张而进辛、吴,微异其趣”395。周济在词论中多次将南北宋词对举讨论,可见其对南北宋之辨的深入思考。“北宋词盛于文士,而衰于乐工。南宋词盛于乐工,而衰于文士。”“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1645南北宋之词的繁复多变是需要通过细致的梳理和冷静的评判才能得出的。当然周济的评判未必能够囊括南北宋所有的词创作现象,但是这些判断未必不符合词史发展的部分事实。关键是如何来看待这个事实。要挽回当代词的颓势,又不能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和因噎废食的弊端,就必须正视并恢复南北宋词的优秀传统。周济鉴于自身的学词经历和南北宋词的特点,指出“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的由南而北的学词途径,他以“寄托”为手法,以“浑化”为旨归,这两点不仅对北宋词有针对性,对于当下词的创作也有同样的针对性,为学词者指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细致分析四家,可以看出周济融合各派的词学理念。王沂孙兼取清真、白石两家之法,以白石为主要效法对象。“白石词在南宋,为清空一派开山祖,碧山、玉田皆其法嗣。”4913王沂孙的诸多咏物词最得白石真传,能以凄冷清苦的物象和空灵蕴藉的意境表达“托意”。不同于白石的清疏健朗和一气流走,碧山词却表现出了风格的不同,其用意深曲,极好使事用典,故其风格朦胧低沉。周济认为碧山词“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1644也是抓住了其运意深远,笔意清超的一面。沈义父在《乐府指迷》曾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吴文英作词取法清真,但其又能自铸面目,开创丽密质实一派。其运思深窈,造语秾艳,用典繁复,词境深曲。其词多沉痛之作,借爱情入笔,即小事发身世与家国之悲。周济赞扬“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1644。“立意高”即词要体现出雅正的思想内容。“取径远”即词要在艺术形式上追求一种比兴寄托,达到“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的效果。“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分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真词坛第一开辟手。”1512靖康之难后,辛弃疾上接《风》、《骚》之轨的言志一派,以词作为自己主要抒情言志的工具,他以崇武尚刚之气,以慷慨豪壮的吟唱引领时代的审美主潮。周济着眼于辛弃疾“意真”、“情真”的特点,认为稼轩“郁勃故情深”、“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1643。宋代沈义父即有“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的说法,称赞清真词“下字运意,皆有法度”277。周清真调和雅俗、抒情与应歌的矛盾,折中于柳苏两派之间,变而为典丽工巧、浑厚博雅。同时清真讲论词法,集音律化、典雅化、柔婉化为一体。其长调词则吸取赋之铺陈手段和叙事诗的技法,章法曲折回环。周济对清真给予最高的评价“清真集大成者也”,以清真为众流之归宿,周济用心良苦,其不仅着眼于清真“浑厚”处,更着力于清真的“钩勒”处,其关于运笔、选声的追求,清真是个最好的范例。“词博采诸家者近杂,专主一家者近隘。”周济的四家之说,抛开了以豪婉分正变的传统认知,兼备了清空、质实、豪放、婉约等多种词学审美范畴,最终指向了词之本色———婉约,为学词之人明示一条由南而北的路径,而且为其明示作词之技法。“金针度,词辨止庵精。截断众流穷正变,一灯乐苑此长明。推演四家评。”3294晚清著名词人朱祖谋高度概括了周济的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房产销售服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合同签订后的贷后沟通与反馈机制3篇
- 2024版“党建+数字中国”结对共建合作协议书3篇
- (2024年)大学生熬夜课件
- 人造革的环保科技创新策略考核试卷
- 城际铁路旅客运输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考核试卷
- 慢阻肺康复训练方法
- 农药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考核试卷
- 乳品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满意度调查考核试卷
- 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考核试卷
- 《玉米合理密植技术》课件
- 《不稳定型心绞痛》课件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自媒体宣传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招投标书范本
- 新保密法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民航东北空管局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点)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复习课件
- 德汉翻译入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
- 半自理全护理老人护理管理服务投标方案
- §5-5-6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