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的营养与种植_第1页
藜麦的营养与种植_第2页
藜麦的营养与种植_第3页
藜麦的营养与种植_第4页
藜麦的营养与种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藜麦的营养与种植

英文名称:quinoa,来自美国安第斯山。它是印刷和加拿大人的主要传统食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自古就养育了印加人民。古代印加人将它称之为“粮食之母”。藜麦种子颜色主要有黑、红、灰、白几种颜色,其中黑、红、灰色的籽粒较小,但是口感较好。藜麦在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宇航局用于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唯一的单一植物即可基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1小麦的形态特征以及生态和生物学特征藜麦,又称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奎奴亚藜、奎藜籽、藜谷、灰米等。1.1花科氏种子属5一年生草本,植株呈扫帚状,株高60~300cm不等,根系为浅根系。茎直立,叶互生,有柄;茎中、下部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6~15cm,稍肥厚,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形或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齿或波形。穗状花序,花两性,花被片5,雄蕊5。主枝和侧枝都有花和结籽;自花授粉。果扁圆形,色泽多种。种子为圆形药片状,直径约1.5~2mm左右,大小与小米差不多,比小米轻,千粒重1.4~3g,其表皮有一层水溶性的皂角苷。藜麦,主要食用种子,种子形状呈药片状,扁圆形。大小与小米一样,颜色有乳白色、乳黄色、紫色等多种颜色,其营养价值极高。1.2种植品种或生态型藜麦在原产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从海平面至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都有分布,作为食用的品种主要种植在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地区。这里的气候,有沙漠、温暖干燥、寒冷干燥,或温和多雨、相对湿度较高,以及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多种气候类型。由于长期的栽培、育种,目前已有适应各气候的品种或生态型。使得它们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食用的品种主要种植在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降雨量在300mm以上。藜麦喜欢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坡度适中、养分含量中等的土壤。尽管通常可以种植在碱性(高达pH9)和酸性(高达pH4.5)土壤,但是藜麦喜欢中性土壤。虽然藜麦是碳三植物,但它具有使其能够避免水分不足的生理机制,能够耐受或抵御土壤的低水分条件,可以有效利用水分。藜麦生长的理想平均温度是15~20℃左右,但它可承受38℃到-8℃的极端温度。它能够承受强烈的太阳辐射,从而获得所需的热量来完成其生长和繁殖。而且它已有适应短日照、长日照或对光照期不敏感的品种或生态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其品种有1000多种。由于它的叶多像鸭掌,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foot。2安第斯山的态:确定“精准的食物”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km,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m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且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安第斯山中段山区保留着许多古代印加帝国的文化遗迹,其中“马丘比丘”遗迹堪称举世瞩目,靠近厄瓜多尔的维卡邦巴谷有一个长寿谷,除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外,健康饮食也是该地区的居民最长寿的原因之一。其中藜麦,就发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距今已经有5000~7000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它兴盛于古代印第安三大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相传很久以前,藜麦是神给予的粮食。一天,太阳神IntiRaymi(古印加人崇拜的太阳神)的三太子带着一行人在安第斯山上围猎驼羊,在追逐的过程中掉下了山崖,当地的一位老农不顾生命安危,把他救了上来,三太子回到太阳宫后,给他父亲讲述了自己受难被救的事,为了报答救子之恩,IntiRaymi派遣了一只叫Kullku的神鸟,把藜麦种子送到了这位老农家,从此以后藜麦成了安第斯山人最重要的粮食。在印加文明兴盛时期,藜麦已经成为古印加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在海拔4000m以上空气稀薄的山区,食用了藜麦的信使就能够连续24h接力传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古印加军队行军时的粮食也是藜麦和油脂裹成的藜麦丸。战士们就是靠它铸就了强盛的印加黄金帝国。从古至今藜麦还被用于治病,治疗疼痛、炎症,以及骨折等内伤,如今当地的一些田径运动员还在使用一种与藜麦有关的古老方法来提高它们的运动成绩。藜麦,在古印加时代,不仅为人们提供营养,而且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被称为“粮食之母”,也是祭奠太阳神及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必备的贡品。那时,每年的种植藜麦的季节都是由在位帝王用金铲播下第一粒种子。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后,为了从精神上统治印加民族,实行了禁止种植藜麦的制度,对于违反者最重可实行死刑。尽管如此,藜麦还是在边远山区延续种植至今。当地土著人至今一直保持着以藜麦为主食的习俗。藜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喜欢骄傲地赞扬:“我们从不得病,因为我们吃祖先传下来的藜麦。”到20世纪80年代,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寻找适合人类执行长期性太空任务的闭合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的粮食作物时,神秘的藜麦在安第斯山脉被“重新发现”,NASA对藜麦做了细致全面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极高而且全面的营养价值,在植物和动物王国里几乎无与匹敌。它的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含量都高于普通的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需求完美匹配。最重要的是藜麦为粮食作物中稀有的未进行人工遗传改良的古老物种,在大自然中按生物自然的规律繁育了几千年,可以说是最纯天然的食物,大自然的恩赐,对长期在太空中飞行的宇航员来说不仅仅是健康食品,更是安全的食物。因而NASA将藜麦列为人类未来移民外太空空间的理想“太空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列为全球10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3完善的营养品质藜麦,主要食用其种子。种子形状呈扁圆形。大小和小米相近,颜色则有乳白色、乳黄色、蓝紫色等多种。种子营养价值极高,含有的矿物质、维生素丰富,蛋白质是大米的2倍多,尤其含有一般谷物缺少的赖氨酸,可以作为大米等粮食的替代品,也是宇航员的太空食品之一。藜科植物中,可食用的植物,除了菠菜、甜菜等外,其他比较少见。我们日常食用的谷物粮食,小麦、稻米、玉米、大麦、高粱等都属于禾本科,而藜麦则是藜科植物,其营养和食用价值均超过多数谷物。藜麦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蛋白质占15.8,淀粉52,糖3.2,脂肪6,灰分4.3,膳食纤维7.0。并含皂苷2.5等其他营养成分。藜麦的许多品种是含有优质或完全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其胚乳占种子的68%,且具有营养活性。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牛肉20%),品质与奶粉及肉类相当,富含多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比例适当且易于吸收,尤其富含其他植物中缺乏的赖氨酸,钙、镁、磷、钾、铁、锌、硒和锰等矿物质营养成分的含量均较高。藜麦种子中的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类黄酮、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等等多种有益化合物。整个种子中,膳食纤维素含量高达7.1%,胆固醇为0,为低脂,低热量(1274.9J/100g),低糖(GI值35)食品。因而它几乎是常见食物中最优秀的。同时,藜麦属于易熟、易消化食品,口感独特,有淡淡的坚果清香或者人参香,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修复体质、调节免疫和内分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预防疾病、抗癌、减肥、辅助治疗等功效,适于所有群体食用,尤其适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病,以及婴幼儿、孕产妇、儿童、学生、老年人等特殊体质人群。长期食用,效果显著。藜麦符合人类对食品安全、健康、营养、天然的需求,自2005年以来,已经成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时尚健康食品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过多加工会损失藜麦珍贵的营养,为了保全更多营养,成品藜麦尽量减少加工工序。藜麦易熟口感好,可以和任何食材搭配。除作单一的藜麦饭外,可混合其他谷物一起食用,例如:藜麦小米粥、藜麦大米粥、藜麦大米焖饭、白面藜麦饼。藜麦还可以与其他食物制作各种食品,如搭配其它食材制作特色菜肴。一般可将藜麦单独煮熟后再与其他食材烹饪,例如:海参浇藜麦、藜麦扒鲍鱼、藜麦水果沙拉、藜麦红枣南瓜粥、藜麦糕、藜麦鳕鱼等。还可煮汤,藜麦有清香味道很适宜与其它材料做汤类。例如:藜麦鲍鱼汤、藜麦菠菜番茄汤、藜麦草菇汤、藜麦鸡丝汤、藜麦番茄牛尾汤等。将藜麦打米糊或者浆后,经配制的饮品非常可口,例如:藜麦浆与各类水果混合成果汁饮品,或者做成藜麦豆浆等。如果将藜麦炒熟成金黄色出来香味,杯子里放几勺用开水冲饮,每日饮用强身健体。因此,藜麦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还被素食爱好者奉为“素食之王”,备受爱戴,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4种植的适应性在藜麦原产地的安地斯山发展农业非常困难,作物产量均相当低。这是由于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干旱或季节性降雨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使有肥沃的谷地,但都十分狭小。因此,安地斯山区的农产品仅能供当地消费。少数一些农产品的产量较大,可供出口,如咖啡、烟草、棉花等。由于气候、地理、生产条件及政治等原因,2000年前藜麦原产地产量有限,近些年,虽然北美一些基金和公司对南美洲藜麦生产给与专业扶持和帮助,但是受到地理因素限制,产量继续扩展能力空间有限。除北美洲外,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藜麦种植,我国的一些农业公司也与南美洲的一些藜麦专业公司合作,在国内类似南美洲藜麦生长气候的区域开始了大规模种植,相信藜麦不久将走进百姓的餐桌。藜麦的适应性较强,在比较温暖的干燥、沙漠或高原地区均能生长。排水良好的、有机质含量高、坡度适中、养分含量中等的中性土壤,藜麦生长最好。尽管通常能种植在碱性(高达pH9)和酸性(达pH4.5)土壤,但是藜麦喜欢中性土壤。虽然藜麦是碳三植物,但是它可有效利用水,因为它的生理机制使其能够避免水分不足,耐受和抵御土壤水分低。而它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理想的平均温度是15~20℃左右,但可承受38℃到-8℃的极端温度。它能够承受强烈的太阳辐射,从而获得所需的热量时间来完成其生长和繁殖期。由于藜麦在各地生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品种或生态型。使它的种植可以从海平面到海拔约4000m的范围。藜麦的生长期比较短,约120d左右。如果5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或9月初可以收获。藜麦的种植,土壤翻耕时可施入农家肥或少量化肥。与其他粮食作物一样(如小米),将土壤平整耙细后播种。播种可用条播,行距可根据当地的地形、土壤、水分条件及品种等情况来决定,一般行距为50~60cm即可。藜麦种子较小,播种不宜太深,一般在1.5~2.0cm深度即可,播种太深种子苗顶土比较困难。幼苗出土后,应注意清除杂草。藜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一般不用灌溉,为获得较高的产量,也需要适当进行灌溉。藜麦通常在5月播种,种子对水很敏感,这期间如果有一场雨或土壤墒情较好,就能生根发芽;6~7月是藜麦最能喝水的生长旺盛期,正好雨量也最充沛(或灌溉);8月种子开始成熟。藜麦一般经过110d的生长期,已经进入成熟期,降水量和自身需水量逐渐减少。8月底到9月上旬,藜麦的穗子,由青绿色变为漂亮的红色、黄色、粉色等,这就是收获的信号了。这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也就四个月,理论上有些地区一年可种植2季,但山区的无霜期短,只有120d左右,再加上降水集中在夏天的限制,每年仍然只能种植1季。目前世界藜麦种植的主要分布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主要生产国为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种植。欧洲:法国2010年大约种植面积300hm2。澳洲:2010年开始少量种植。亚洲:20世纪末在我国西藏等地区开始实验种植,2008年中国、印度开始大规模种植。5国外检测对象对协调农业空间大、经济效益高的影响藜麦为高海拔作物,一直是自然繁育,未经过人类强制干扰,遗传改良来增加产量,所以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不过它是纯自然的食物。然而,美国一些公司正在研究将转基因技术用于藜麦,让藜麦适应美国低海拔气候,并且增加藜麦的产量。但原产地农民都在尽力保护属于他们的这一纯自然的稀有物种,大力发展有机种植保护藜麦纯天然性。现在藜麦98%以上来自南美洲,由于气候、地理、生产条件及政治等原因,南美洲藜麦产量已达到极限。因而2000~2008年间,玻利维亚的藜麦出口价飙升了7倍,90%被发达国家购买。这一情况也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食用和营养。所以,玻利维亚政府把藜麦设为“战略性物资”,并对孕妇补贴藜麦。2010年国际市场最大消费国为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市场后来居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已有藜麦粉等深加工产品销售。权威分析,藜麦自从被重新发现以来,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百亿美元。美国销售的种子价格为每100粒3.00美元,合4000美元/kg。全球的藜麦原粮98%以上来自南美洲,由于需求强劲,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供不应求。目前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都在进行藜麦的本土化种植。我国比较成功地引进种植藜麦的有山西的西北部。例如静乐县,隶属山西省忻州市,平均海拔1500~2000m,年均气温7.3℃,昼夜温差较大,年降水量400多mm,其中80%集中在6~7月。该县无工业污染、远离喧嚣都市,土壤也没有被农药破坏。2011年春,稼祺公司与静乐县娑婆乡政府达成了藜麦试种计划。到2012年,静乐县藜麦种植面积激增到1300亩,总产量23.4万kg,平均180k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