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高学历,却敲不开公司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但是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公司的大门。硕士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硕士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硕士,白送都没人要”的帖范文网[138.cn]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它网友的共鸣。在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硕士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公司能够多看自己一眼,公司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一向讲,硕士在求职中处在“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硕士,其它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硕士,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能够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招聘洗碗工,规定本科学历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鄙视!”即使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相比之下,有范文网[138.cn]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前愤怒,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规定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当全部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仍然很难找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
前很快,“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某些出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课件下载[.cn]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多个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公司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公司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本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多次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浪费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公司的大门的因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减少!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公司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公司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某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课件下载[.cn]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时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干真正发射光辉。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现在经济构造的问题。现在,我国的产业构造不完善造成某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局限性。”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成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范文网[138.cn]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可能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达:“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含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4、学子就业难,难在哪里学子说,求职难
金融危机让公司招聘慎之又慎,在大学生供过于求的职场上,公司固然更亲睐与岗位最匹配的求职者。于是,危机下的求职变得更为艰巨。一位网友在51job论坛上发帖说:“每次去找工作,都被人鄙视没有工作经验。可是一种刚刚出校门的人哪来那么多范文网[138.cn]工作经验?”应届生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无薪实习叫卖自己,可公司并未因此抛出橄榄枝。没有工作经验,这样的理由把许多应届生挡在公司招聘的大门之外。
公司说,招聘难
公司在招聘中一看能力,二看潜力,这两点都是根据应届生在校期间的体现来判断。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说:“有些同窗既没学习成绩又没实践经历,还总渴望公司先给他一种机会,他会在进入公司后好好体现。公司可不敢打这个赌,要想拿到Offer,学生必须首先证明自己的能力。”
某些大学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面试时某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理解。EMC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狄巧告诉51job:“在校园招聘中我们会从应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参加的研究课题来判断应届生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第一轮面试中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考察会极为具体。不合格者即被裁减。”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职业定位含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又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试用期还没过就想着跳槽,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公司带来损失。这也是公司聘任应届生的忧虑。
专家说,这个问题很复杂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曾燕波称,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能推责于大学扩招。扩招即使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扩招后的大学生即使不读大学,同样要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重要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构造、知识构造、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课件下载[.cn]院校的开设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盼望值与用人单位规定不一致。这些矛盾的存在,造成了现在的大学生即使乐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即非自愿失业,以及经济构造(涉及产业构造、产品构造、地区构造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构造性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
一、现在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增加85万,高校毕业生将达成破纪录的611万,预计此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尚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称严峻。加之金融危机造成部分公司发展不景气,据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公司倒闭,诸多公司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在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增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献。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方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用了主动有效的方法,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加的放缓,使得09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公司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理解,往年10月,各大公司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主动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公司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出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4月后来,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公司进校招聘状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方法增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运用多个渠道,引进公司,主动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应届毕业生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累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成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求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成70%的目的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毕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减少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达乐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状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现在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都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构造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达,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采矿、地质、路桥专业在5月签约率已达成90%以上;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某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造成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特别是学校出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湘潭大学谢处长表达,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该校英语、国际金融贸易、证券等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往年房地产行业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房地产有关专业就业状况严峻;而房地产部门体现不佳又直接造成了建筑、施工设计行业的不景气,造成这些专业的学生遭碰到以往没有的“冷遇”;法学、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体现较差;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状况相对稳定,最热门的专业是市场营销。由于今年中央出台了文献,规定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到,使全国每个县最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若干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达成原则化水平,县医院原则上要达成二甲医院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因此今年医卫类专业就业比往年好诸多。农村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疗机构起死回生,因此医卫类专业就业不仅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有所好转,成为09届毕业生中的幸运者。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曾老师介绍,今年本校有医卫类毕业生2374人,已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许多专业望尘莫及。
4、就业呈现性别差别。
除了专业差别,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别,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不不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故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故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能够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达“不想立刻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造成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即使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全国中档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成95.77%,从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四年达成95%以上。今年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就现在调查的状况看,我们发现专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高出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规定都相对要低,并且诸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的原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诸多院校采用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有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订立了联合办学合同,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6、定位都市,不肯去西部、下基层。
即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诸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称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肯去西部省份,不肯下基层工作。问卷调查成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达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达乐意去西部或农村谋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将来的发展,并且有35.3%的学生对有关方法的配套优惠政策缺少信心,湖南科技大学尚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生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状况下,诸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硕士、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湖南科技大学今年有500多人参加硕士考试,是去年考研人数的近5倍。湘潭大学今年有847人参加了选调生考试。从大范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状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硕士考试考场。湘潭市、公务员招考职位数分别为195、77,报考人数分别为3528人、3306人,考试录用率分别为5.53%和2.33%,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称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某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诸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紧张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首先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首先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状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因素是相称复杂的,现有深层次的经济构造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现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现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加,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MADEINCHINA”遍及全球,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透露,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两米中国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来,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对外依赖的加工型经济,对外贸易依存达成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80—,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大大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才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经济体系,都由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构成。而每一种因素,都有大量的事务和就业需求。如果是一种自力更生、自主性很高的经济体系(譬如76年时的中国工业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中,由于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都以自力更生为主,因此完毕这些方面的多个任务和途径,也以本身消化为主。因而,就产生了对内的大量人才需要,且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橄榄型特性。大头集中在大学生这一中间层,而中学教育和硕士教育则位于两端,对大学生起补充作用。作为一种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经济体系,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重要以对外依赖为主。资金重要由外部注入,技术服务由外部提供。本国所提供的,重要集中在资源、加工用劳动力以及空间等基础层面。对人才的需要,重要集中在初级的普通劳动者以及少数高级尖端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社会“精英”,而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协调统一的中高层人才的需求量则由于这方面的需求重要由外部输入而大大缩减,从而呈现“沙漏型”而非“橄榄型”模型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工作难找,但初中生、高中生却能轻松的找到工作,专科、高职毕业生也比本科生就业率高,就是由于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系,对基层劳动者有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需求。从另一种方面看,由于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也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在国际分工的底部,即使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产业构造的严重失衡。具体体现在,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快,而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性服务业)则相对落后。这种失衡反映在劳动力的需求构造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我们所谓的白领岗位)需求相对局限性,而对蓝领型甚至技术含量很低的纯操作型岗位却出现了异常火爆需求,因此社会上才会出现了大量大学生工资不如中专生甚至不如农民工的新“脑体倒挂”现象。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说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错不在家长,错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
除了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不利地位,我国公司普遍存在自主产权意识单薄,热衷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而无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核心技术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实质上已经被放弃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都严重局限性。由于缺少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便宜劳动力便成为公司唯一能够运用的资源,于是走上了加工贸易的依附性道路,大量的低技术操作工便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大量依附型公司没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成115万人,而到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此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加。由于解决国有公司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了用人数量;另首先是国内为国外多个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公司也受到影响;再次是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金融、地产、外贸类公司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公司的招聘岗位锐减,保险、汽车、航空、旅游、广告等行业也遭遇“寒流”,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受金融危机首先使失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首先使公司招聘岗位减少甚至取消,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减少了吸纳能力。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久以来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取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节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因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首先,国有公司由于公司改制和产业构造调节,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北大教育经济系副主任岳昌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看,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最强的是中小公司和三资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小公司新增的就业岗位有400多万,三资公司是100多万,即使全部提供应大学生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中小公司的保障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收入也偏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有限。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
⑴过分看重经验。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语录:“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你们凭啥规定我有工作经验!”,引发了诸多大学生的共鸣,被奉为典型,这也从一种侧面反映出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看重工作经验。随便拿一份报纸看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就业单位提出“数年工作经验”这样不合理的规定。一种常识是,一种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长为一种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学习,才干完毕这一转变。但是现在由于大学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许多用人单位有条件回绝承当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不承当大学生社会保障费用、任意延长试用期、不订立规范的就业合同等不合理规定,严重妨碍了大学生就业。
⑵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硕士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朴文字解决,有些中小学招聘教师也规定硕士学历,事实上,如果不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少本科生或是大专学生的职业水平并不比硕士的职业水平低。
⑶存在性别歧视。由于女性的生理特性,使得单位在聘任女职工时要付出更高的劳动成本,造成诸多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第一,从劳动时间来说,女性有一种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仍需单位负担;第二,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女性要比男性早5—,并且由于盼望寿命的性别差别,女性雇员普通会比男性雇员领取更多更长的退休金。由于用人机构的性别观念,普通来说,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比男生客观上要少,并且诸多单位在相貌上对女生的规定更为苛刻,诸多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应聘女性的身高、体重、年纪,只录用年轻貌美的女性,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
⑷生源地区歧视。诸多民营中小公司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状况与本地联系紧密,但愿招聘的大学生熟悉本地方言及风俗习惯,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只选用本地人才。有些单位和部门从本身利益出发,在社会上毕业生需求日益下降的状况下,明令只接受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严格控制;有的行业(特别是效益好的行业,如信用合作社、铁路等)也只接受本系统、本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属于本系统职工儿女的毕业生,把外系统的毕业生,特别是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是某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区歧视,实施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和就业。
4、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
⑴专业课程设立错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状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立和调节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构造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由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节课程设立,以及专业设立的盲目性,造成供求构造失衡。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某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少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立和专业调节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单纯立足于本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构造性矛盾更突出。
⑵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知识的时效性也在快速缩短,据统计,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调查中,诸多学生反映,学校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办法落后,诸多教师的知识构造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想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买书、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
⑶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我国高校在扩招后为节省成本,设立的专业大多不强调动手能力,极少考虑到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高校没有投入成本购置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并且高校和公司联系也不紧密,数量最多的工科毕业生事实上去公司实习的也极少,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但是实践相对缺少。大量理论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是有限的,缺少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譬如金融专业毕业生不懂金融租赁、担保的具体流程,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懂得怎么跟单、怎么报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现实是公司特别是吸纳力强的民营中小型公司,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是能够给公司带来业绩的人,而擅长理论的大学生并不能立刻给公司带来效益,并需要老员工的辅导,影响了公司的整体绩效,因而诸多公司明确回绝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⑷就业指导存在硬伤。在调查中,有13.2%的毕业生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涉及就业信息局限性)”列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有63.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自己的就业协助不大或者没有协助”。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效果很不抱负。具体体现在:
①缺少针对性。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经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以及完毕就业率指标。由于缺少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效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应付上级检查,指导内容空洞、肤浅、缺少针对性的状况,指导效用差。
②缺少专业性。首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局限性,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本身分管高校的其它学生工作。由于缺少长久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另首先,缺少对应的专业机构。尽管现在我国的大学组织体制中,分设了管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很难替代就业指导的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忙于应付大量与毕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知识储藏方面,还是在信息占有方面,均难以达成就业指导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诸多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晰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能够看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面对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可想而知。
③缺少系统性。就业指导工作应当是一种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的一体化流程,但是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机构也未能建立起紧密联系。另外,高校也未能建立起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信任危机。有些职业学校在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尚有所欠缺,没能较好的发挥作用。
5、学生本身求职的差距。
如前所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某些偏差,如“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在调查采访中,市人事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还涌现出诸多考公务员的“专业户”,即毕业后不主动就业,而是全心全意以考上公务员为目的,一年失败明年再考,“不抛弃不放弃”,认为考上公务员才有出路。固然,就学生个体而言,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重要还在于下列几个方面:
⑴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涉及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体现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少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少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它就业群体相比一种明显的劣势。大学生对本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契合,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越来越理性、客观。
另外,认为个人能力局限性和缺少求职技巧是最大的困扰的人也分别占29.4%和19.1%。在回答求职过程中碰到的与本身能力有关的重要问题时,答案分别有专业能力(43.4%)、自我体现能力(44.9%)、外语能力(24.3%)、人际交往能力(33.8%)、环境适应能力(15.4%)。
⑵人际关系不畅。中国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社会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调查中,32.4%的大学生表达“缺少社会关系”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重视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在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等。但是,学校推荐普通是干部或是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比例很小;而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地区、特长、工作经验,甚至是与否为党员等等限制,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报考大军的日益壮大,公务员考试已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重要的就业渠道,但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不少大学生参加多个各样的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但是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状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少。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后来的就业只有含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并不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发展前景、用人制度、公司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后来将在一种什么样的平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含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的。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大学生平均一年的总支出超出10000元。许多父母将一生积蓄投入到儿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儿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特别是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举家借贷供出一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村庄年轻一代的楷模,“跳出农门”的典范,不仅有庞大的债务需要其将来偿还,在感情上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家庭为之做出了很大牺牲的状况下,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甚至只能跟农民工抢饭碗,不仅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抱负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当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们应当切实转变求职择业的观念,实现就业目的、就业方向的转移: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就业人员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1995年、和制造业中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分别为356.9万、508.5万和593.4万,在全部高等教育就业人员中占比分别为18.2%、15.5%和12.5%,但制造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相对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另首先,1995、和第三产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别达成1339.3、2034.7和3731.4万人,呈快速增加势头。同期第三产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4.3%、20.1%和23.8%。78.6%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在从事第三产业,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产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数是1995年的3.7倍。另首先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高等教育就业规模及比重均快速增加。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59.2%,金融业58.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5.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7.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2%。这表明,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普通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涉及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都市经济繁华,发展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往寻梦,社会上开始流行“孔雀东南飞”,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东部沿海都市作为自己求职就业的首选目的,他们往往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资或合资公司当白领为荣。通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东部沿海都市人才已经逐步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更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今年东部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局限性。另首先,现在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足发挥个人的聪颖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预计将增加更多。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将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并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
3、从大中都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构造的客观存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将目的锁定在大中都市,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大中都市,加剧了都市中高端人才的就业压力,诸多人无法顺利就业。与之相反,广大县及县下列基层单位即使急需人才,但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大学生。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方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的,着力增进8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实现全国的全方面小康。因此,国家主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主动推行新型城乡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并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增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面对大中都市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基层的广阔舞台,广大高校毕业生已经转变观念,勇于承当历史重任,自觉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农村、服务基层,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部资料显示,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达成5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人数稳步增加。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亮点。
4、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公司,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如今的高校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公司所能吸纳的中高端人才毕竟有限,并且在现行的经济构造和产业构造下,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相反民营三资公司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到民营三资公司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根据我们到市人事局和劳动局调研理解到的状况,尽管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但劳动局的劳动力市场仍比较活跃,经常有民营中小公司主动到劳动局摆摊设点,招聘一定数量的技术蓝领;与之相反,人事局的人才市场相对冷清,极少有单位前来招聘高级白领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减少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主动到民营中小公司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重视加强宏观调控。
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即使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局面,但是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发达国家35%的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仍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中央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控制教育成本,让每一种高中生都有上大学的选择权,让每一种家庭都能支付得起儿女上大学的费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简化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下延长还贷期限等等。
⑵合理调控外贸政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应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贸,理性调控外贸依存度过高带来的产业构造失衡,从本源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我国外贸增加存在依*便宜劳动力资源、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靠、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问题,诸多行业和公司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沦为世界的“打工仔”,即使外贸额逐年增加,但是利益微薄,甚至弊不不大于利,得不偿失。中资公司的出口,应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多个税收优惠(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优惠,以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构造,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公司的利润,变化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应制订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质量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通过大幅提高我国外贸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档次,切实增加其科技含量,吸引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从而彻底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向底端劳动力严重倾斜的局面,大大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当下,政府应在政策引导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激励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软件、科研教育等当代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激发公司的创新动力,增进行业的良性竞争,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谋出路。
同时,我国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当代经济中最具增加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加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构造,扩展了GDP的经济规模,也减少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高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紧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公司“走出去”,特别是激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加国际分工和竞争。另外,政府要出台配套方法激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在政策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绿色通道”,提高产业水平,以此曾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⑷主动发明就业环境。
①发明良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政府要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的基础上,继续重视和推动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针对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按市场化的规定加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增进大学生自主流动;有关部门要加强管制,严肃查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
②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公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应出台配套方法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方面予以对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③激励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存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现象,政府能够通过政策调节改善这种现象,譬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达成一定比例的公司给以对应的税收优惠或是费用减免等,激励公司吸纳高校毕业生。
④激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解决好就业人员户籍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使西部、基层真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高校毕业生不应当仅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岗位,更应当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发明就业机会。政府应出台激励多个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服务、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⑤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为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减少用人单位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强用人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主动性,能够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见习期普通设定为6个月,最长不超出一年,月工资可按现在高校毕业生试用期工资原则设定为每月800—1000元。为调动见习单位的主动性,能够由政府给与公司适宜补贴,并根据其接受毕业生的人数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给与对应的政策扶持。
2、学校:不停深化教学改革。
⑴科学调节专业设立。即使高等教育本身在教育目的上与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侧重于对象全方面素质的提高,但是就现在来说,只有成功就业,才干保障个体生存,学校一味灌输“学院派”知识,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甚至空学一身“屠龙之技”,是行不通的。学校应当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用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订扩招规模;在完毕资料收集、通过理论论证的基础上适量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于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立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同时学校应当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节、改革。以英语专业为例,全部的学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泛滥。可是,英语高端人才仍然稀缺(例犹如声翻译,例如专业性英语人才),于是出现了一边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公司招不到外语“精英”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怪现象。
⑵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已成为社会共识,在主动引导、充足发展校内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高校要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实现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岗位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实践课程各自为阵,甚至无视实践的传统格局。针对当代大学生渴望在社会上兼职,学校应予以支持,并重视实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能够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供需伙伴关系。例如,湖南科技大学涉煤专业先后与天府煤业集团等5家煤炭公司订立合作办学合同,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到煤矿主体专业学习,毕业后定向到煤炭公司工作;机电学院与湘电集团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学生在读书期间直接参加项目攻关,毕业后根据需要可留在湘电集团工作;管理学院在一批旅游公司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顺利实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局面,值得其它高校借鉴。
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高校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的就业服务体系也专业化起来。首先,学校要做好公司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工作。尽管高校学生能够通过人才交流会、网络等途径获得多个就业信息,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信息缺少甄别能力,上当被骗的新闻屡见不鲜,因此,对个人而言,学校仍然是提供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的重要渠道。另首先,学校应当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体现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涉及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体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另外,学校要充当好就业合同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既涉及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多个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多个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涉及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如学历学位的证明、就业合同的订立等)。
3、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⑴重视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原则。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重视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⑵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故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多个途径谋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⑶调节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变化社会的状况下,要逐步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规定。变化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首先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能够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公司考察人才。另首先,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种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藏。从我们的调查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并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宜加以培训,一定能为公司带来更加好更久远的发展。因此,公司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久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变化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区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公司与人才的双赢。成果:大学生将来就业形势严峻重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重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限性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规定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重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一)
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我们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重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现在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现在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它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现在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状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成36位,占全部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能够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称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苏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当为XX~~2500元,两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抛荒整治协议合同
- 2024年生物制药试剂定制生产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云南货运资格证题库在线练习
- 2025年黄冈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2025年贵港b2货运资格证全题
- 2024年度生物制药研发委托技术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环保项目实施方案保密协议
- 2024年版综合性劳动协议范本版
- 2025年北京货运资格证考试70题
- 《工程制图与CAD(轨道交通)》课件-铁路线路平面图认识
- 松果体区肿瘤护理
-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防高坠篇》测试附有答案
-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培训1
- 血管瘤护理措施
- 智能穿戴行业发展趋势
- 公共场所的肺结核消毒措施
- 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春节晚宴策划方案1
- 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动物细胞模型
- 2024年便携式X光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腾讯公司营销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