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新课改下阅读课堂拓展的泛化及对策杭州萧山区六中郑玉涛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是相当封闭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本本转,而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阅读课堂比前几年鲜活了许多——教学可以超越时空,教材可以为我所用,课程资源丰富不断。时下,语文阅读教学又刮起了一股拓展教学之风,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拓展俨然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救命稻草。因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竞赛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学实践者,我隐约发现很多老师(也包括自己)对拓展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有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于是乎,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此种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我觉得我们在追赶流行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当前阅读课堂的拓展热作一番审视。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两个关于拓展的教学案例:案例1:某老师用一课时完成《香菱学诗》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一,了解身世、分析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目标二,比较鉴赏香菱写的三首诗,提高诗歌品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1)根据副册的判词导入新课。(2)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理清故事情节。(3)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把握香菱学诗所表现的精神和性格。(4)林黛玉对香菱所写的头两首诗持什么态度?你的呢?说说理由。(5)教师补充香菱写的三首诗,请学生对比鉴赏品评;(6)探讨:通过学习香菱学诗的历程,说说怎样的诗才算是好诗,一个初学者怎样才能写出好诗?案例2: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触龙说赵太后》的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是学习鉴赏触龙的劝谏艺术,并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讲究一些技巧。教学环节如下:(1)导入: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的话引出触龙的劝谏艺术。(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思考触龙是怎样说服固执的赵太后的。(3)提问:触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马说服赵太后的?说的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4)同桌讨论:触龙劝说的突破口在哪里?说了些什么,方法是什么,效果怎么样?(5)绘画:经过触龙巧妙的劝说,赵太后前后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画出赵太后表情变化图。学生上台作画。(6)合作讨论: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的秘诀是什么?(7)引证:呈现《古文观止》对触龙劝说艺术的点评。(8)探究:投影小鸟喂食的图片,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什么是父母真正的爱?你赞成触龙的观点吗?谈谈自己的感受。(9)实践训练:教师创设情景,请学生借鉴触龙的劝谏技巧说服你的父母同意你去参加体验生活暑期夏令营活动。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时,教学目标分散,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拓展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而学生没有时间朗读,没有时间探究甚至理解文本,教学的环节的设计不可谓不巧妙,拓展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多彩,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文体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也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现在,人们通常认为“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比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要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人们纷纷追求教法的花样翻新,内容的广博,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规范性,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甚至消弭。虽然说这只是两个典型的个案,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文本拓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误区一、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文本的拓展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上述案例中的“绘画:经过触龙巧妙的劝说,赵太后前后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画出赵太后表情变化图。学生上台作画。”和“探讨:通过学习香菱学诗的历程,说说怎样的诗才算是好诗,一个初学者怎样才能写出好诗?”等环节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随意,没有真正审视拓展的内容的质量,而是过多地关注了拓展形式的新颖。我们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有时学生甚至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立即忙于形式各异的拓展,花样不断翻新,名目繁多,《祥林嫂之死谁之过》今日说法,今日我当《鸿门宴》导演,与余秋雨面对面谈《道士塔》等不一而足。背离了文本,这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误区二、多泛化文本内涵,少考虑文本约束。新课改施行几年来,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非常明显和突出,这就是泛语文和伪文本。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课文是鲁迅的《灯下漫笔》。这位老师先针对课文内容提了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默读文章,同桌之间交流问题的答案,点同学理清问题。其后半节课通过多媒体播放十个社会新闻案例,为了金钱杀人的,强奸的,出卖自己肉体的,当然也有出资修学校的捐款资助穷人的,然后带领学生围绕这些社会新闻案例讨论:当今的人可能在哪些方面成为奴隶?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避免?显而易见,如此的文本拓展,既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语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又取消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文本成为了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这种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简直可以说是“阅读教育的自我放逐”。误区三、多作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拓展,进行着不着边际的盲目拓展。背离文本,背离学生;没有目标,没有侧重;随兴所至,随时所为。尽管对文本的拓展对于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它看得过于神秘,也毫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文本拓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误区四、多见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在文本的拓展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课堂的拓展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一旦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也只能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老师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时,就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进行,以期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时下的课堂中极为少见。脱离了文本去拓展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只是热衷于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轻松花哨、宏观空泛、自由讨论……学生无须琢磨语言文字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这样的阅读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我们说好的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确有帮助,但形式也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过分追求形式,必然会冲淡实效。当封闭的课堂教学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的时候,那种为课改而课改,为做秀而做秀的拓展教学又怎么能够称的上优秀呢?那些为拓展而拓展的阅读课恐怕也很难真正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吧。二、思考:有效的拓展是什么?(一)需明确的几点认识1、明晰文本拓展的概念界定。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2、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文本的拓展教学正是具有了这一理论意义的教学方式。3、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拓展应该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二)需遵循的几条原则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是有效的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进行阅读文本拓展教学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了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或进行一些“读写结合”“内外互连”的阅读强化训练,以显示课堂的容量之大和内容之丰富。诚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但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拓展的必要性应当首先给予充分考虑。2、文本性原则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立足于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可言。如某教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选段时,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而是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的选段,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的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学生若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品味,是很难全方位认识凤姐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也无法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的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文本,对文本拓展时不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拓展是很难产生什么实效的。3、适度性原则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了原则。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像有学生表演《威尼斯商人》时,即兴添加跪地求婚情节;像有的课堂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演成现代搞笑版等等拓展现象,都失却了语文课堂本身的内涵,失却了文化本身的精髓,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其实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三)需追求的几个目标1、扎实——有价值的拓展。在阅读课堂里,希望教师能够力求脚踏坚实的土地头顶蓝天,扎扎实实的研读文本,实实在在的拓展,让学生切实学到新的知识,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学习的愿望。一句话,就是学生在拓展之前和拓展之后的学习状态与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了拓展的价值。2、高效——有效率的拓展。在进行文本拓展时,一是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好坏,成绩的优劣,思维的活跃与迟钝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这次拓展对多少学生是有意义和效果的;二是要考虑到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几个学生有价值和效率,那么这样的拓展应该是不成功的,不能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3、无痕——最高境界的拓展。对文本拓展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拓展,是水到渠成的拓展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大学生的思维,其实这就是最高境界上的文本拓展,不是为了文本的拓展而进行的拓展,而是“有教无痕,润物无声”,这样的拓展无疑是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素养做保障的。如果教师能够以此为方向,那么我们的拓展就是务实的拓展,我们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真实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文本拓展教学固然有着非常多的自身优点,也正在被广大语文教师所实践着,但是,它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规范和有效的实施,那么我们教师就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以原则为准绳,努力实现拓展教学的扎实、高效、无痕的目标。相信只有在现实的课堂里,我们的拓展才能够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三、实践:课堂的拓展做什么(一)做好策略的调控对文本进行拓展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增强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的采用一定的策略,以免无效拓展的出现。1、把握好时机策略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1)课前拓展。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策略。其主要是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2)课中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3)课后拓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2、把握好维度策略(1)知识维度即拓展文本的知识层面。它是理解文本和进行其他拓展的基础。一篇课文的知识层面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作者生平时代到文本写作背景,从文体体裁到表现手法。对文本知识的拓展主要是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对某些知识进行拓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如学生学习了《荔枝蜜》采用的写法知识点“欲扬先抑”,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些“欲抑先扬”、“抑扬变化”的散文来看,以巩固所学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由一知多的效果。(2)语言维度即拓展文本的语言层面。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意义。并且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感受、品味语言,习得、积淀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让我们的课堂,努力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创造条件,让我们的拓展阅读课堂成为语言积累的根本。(3)情感维度即拓展文本的情感层面,语言文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重要信息的载体,它又是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而,必然会打上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从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特色。由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熏陶,为学生未来人生打好底色。语文学习就不纯粹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同时,也习得了其内含的文化系统。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利用文本挖掘人文内涵,而且要通过拓展将人文熏陶加深甚至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对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领悟,以此促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4)思维维度即通过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式”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感知和探究,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依据概念去分析课文,而是引导学生遵从认识规律去感知和思考。课堂上比较法、联想想象法及多角度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进行探究讨论、质疑问难,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课文架设起阶梯,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追本溯源,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学会多层面、多角度的感受文本,思考问题,有利于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拓展的时机、维度,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合理调控,准确把握,那么我的拓展就能够自然而合理的得到实施。(二)做好方法的指导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要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问题,掌握好拓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拓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接下来,笔者将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方法问题,结合有关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1、抓新课启动,以渲染激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年龄、阅历等因素,我们的学生与一些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文本内容不容易被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更不用说有心心相印的共鸣。于是,出现了教师忘我投入的赏析或者深情款款的朗读,而学生昏昏欲睡面无表情甚至哄堂大笑的场面。如何避免这种尴尬?教师就要有意识的通过拓展背景资料,烘托气氛,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抓手”。(1)补充背景,制造阅读期待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尤其是高中的课文,有的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背景资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如有一位老师教《灯下漫笔》时,用电子课件提供了大量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种种暴行、国民党伪币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1948贬值到只能买3粒米,……由此大大拉近鲁迅所处时代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同样,在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就引用了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以及散文《苏东坡突围》的文末的一段文字作为背景补充,作者认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经过了炼狱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段文字既是教学的蓄势渲染,也对人物思想与经历有了初步的了解,制造了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2)注重导入,创设人文氛围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围绕新课的导入进行适度的拓展设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①架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笔者在执教《泪珠与珍珠》一文时,就曾使用了这样导入: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们一起背出来好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背出了全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于是我问到: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道理?人的情怀、人的泪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就以巧妙的方式为我们阐释了“泪珠”的内涵。这段导入就是以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作为桥梁,为学生解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铺垫渲染,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对有些因为时代久远的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作者表现的情感有很大的距离。教师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渲染烘托出一种与文本相符合的氛围,创设出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这样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执教杜甫的诗歌《登高》时,作了如下处理: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了。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学生听着我动情的讲述,学生面色凝重,神情专注,我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很成功。2、抓关键词句,以理解文本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有所思,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1)辨清词语以释义笔者在进行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理解文本的问题:在作者的眼中,人生境界分为哪几个等级,他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准确的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追问“觉解”一词该如何理解,虽然文本对这个词有着一定的阐述,但学生还是不明白。于是,我围绕“觉解”作了如下拓展:有一位英国农场主,他庄园里的果树长的特别好,而他周围的农场中的果树却长的特别差,于是,到了栽种的季节,这位农场主把优质果苗分送给他周围农场的人。人们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而农场主回答说:“如果我的庄园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劣等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这些优等果树中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好处。”(投影上述文字)然后就问到:这位农场主的觉解程度的是哪一等级,为什么?据此,你能否说说觉解的含义。以此材料作为理解“觉解”的平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所指的觉解:人意识到什么,为什么做这件事,以及对做这件事的意义的认识。解决了这个关键词语的内涵,全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2)理解句子以通文文本中有很多关键性的语句,它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的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语句进行拓展,鼓励学生读懂语句,进而透过语句读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读出与自己相通的情感,甚至读出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笔者在执教《泪珠与珍珠》时,为了理解文中的一个关键而深刻的句子,就曾经设计过一个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找出了文中写的六种眼泪,并且分析了这六种眼泪的层次关系及体现的情感。于是我问道:文本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的是“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于是我就此进行了延伸拓展。你有这样流泪的历史吗?透过这句话,你读出了琦君老人或者你自己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学生或谈琦君老人心中有一颗善良的珍珠,或讲述自己的流泪经历和感悟,理解应该是很深刻的。对这句话的拓展既是文本主题的自然延伸和深入,又给了学生触摸心灵拥抱情感的机会,是一次人文的教育和熏陶。3、抓精彩文段,以习得语言加强内化课文词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1)学修辞。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色语言和提高品味的重要手段。修辞用的好,说话写文章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沉闷为生机,化腐朽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为神奇,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例如第五册的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庄子的心灵比做“月亮”,把孤独的庄子比做“一棵树”,把庄子的人格魅力写得诗情画意。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仿写的拓展训练。学生的仿句如下:生1:在一个正义屈从于邪恶的年代,庄子是一朵寂寞的腊梅花,是一朵寂寞地在寒冬里看守心灵春天的腊梅花。生2:在一个和平屈从于动荡的年代,鲁迅是一丛孤独的野草,是一丛孤独地在野火中看守心灵大地的野草。生3:在一个高洁屈从于汅浊的年代,陶潜是一片飘流的云,是一片飘流在峡谷留驻精神家园的云。选取最能显示庄子人格魅力的比喻语句,让学生仿句,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比喻的理解,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使他们依据课文,领略到了一个时代的浮躁和一个人物的倔强。(2)用句式笔者在执教《内蒙访古》时,拓展仿写了这样一个句子: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句子中使用了“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这样一组句式,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句式整齐,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写作如下:①在人们的思想里,阿Q已经不是一个文学形象,而是一个象征,愚昧、不觉悟的象征;阿Q真能做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句子,而是“精神胜利法”的代称。②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奥运会已经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象征,一个各国友好的象征;申办奥运会也不是一个城市的工作,而是一条连接世界人民的纽带。这种语言形式,文本中有很多,教师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拓展训练,以此来加强语言词句的表达能力。。(3)仿文段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或者几个段里。这些段能用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富有感人的表现力,成为全篇的精华段,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选取这些精华段作为拓展教学的重点,联系课文进行片段写作的重点训练,容易收到学习语言文字的较好效果。《陈奂生上城》中的语言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学生也觉得有趣生动,于是,我大胆的进行了语言拓展训练。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段,然后选定一段,在导学生品味诵读,并要求学生仿写一段这种风格的语言。学生写作如下:小四得意的伸出右手,“我就是用这手摸的。”惹得众人“哦”的一声,而后又哈哈大笑起来。“哼,摸过算啥,我还坐了呢,而且还是咱书记扶着上去的呢!”“啊——”众人停住了笑声,呆呆地望着陈奂生,尤其是小四,瞪着比珠子还要大的两眼,嘴巴张成“O”型,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漏斗户主”竟有这么大的能耐能让吴书记亲自扶着他坐上那辆高级吉普车。学生写的很不错,这样既感受了陈奂生的人物心理,又加深了对文章语言的认识,还初步进行了语言的运用练习,可谓一举多得。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有效的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仿用语言时得以提炼和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领悟也在拓展训练中得以增强和提高。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学习语言的平台。4、抓空白悬念,以训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本的空白是进行拓展教学即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的一种好形式。(1)填补文本空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①从情节的空白入手。续写情节是表现人物、体现情感、反映主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抓住情节进行续写的拓展,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项链》一文情节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只中,可以通过续写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学习完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规律及人物特征进行续写。学生在合情合理的“续编”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写同样,对课文的改写也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例如《守财奴》中,关于诱骗继承权的一段,就可以设计改写拓展训练。如果欧也妮不签字,结果会怎么样?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续写改写,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与改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从描写的角度入手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为了文章本身写法的需要,作者有时会在文章中留下心理、语言、场景的空白,这些文字虽然比较简约但有的也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以此进行拓展,能极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我在教读本第三册的散文《囚绿记》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下理解了全文后,就进行了一次心理补白的描写训练,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陆蠡临死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一段心理描写,200字左右。有一位同学的短文十分精彩,受到同学们的一致称赞,现实录如下: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曾经我苦苦追寻的绿意,我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曾经装饰过我抑郁的心情,我至今感恩;你的偏执,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我依然缅怀。而今,情缘错落,无法再见时只有想念,只是心中始终相信,我们始终记得选择过的方向,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依然热爱光明,热爱自由。我知道下一缕阳光到来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守护着我的圆窗,坚定如初。而今,你会始终毫不犹豫地坚持着自己脚下的土地,心中的凯歌。因为,我们,一直很固执。(2)比较版本悬念编者在将某些文章选作教材时,会对原文的用字,用句及段落结构进行一些增删改动。在教学中,将课本与原文、剧本及其它版本进行比较,探究,在比较中明辨改动的原因及好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①与原文比较:《项脊轩志》选作教材时就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为: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在此,我先将省略的部分投影出来并进行诵读理解,然后染学生思考:将作者对蜀清和诸葛亮的评价与本文内容联系起来,看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如下认识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同时,从文中对母亲和亡妻的深沉怀念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②与影视比较:笔者在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备课时发现,教材中的第二部分“酒店密谋害林冲”的部分情节与电视剧的编排不一致。课文是林冲明知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了。而电视剧中却是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对林冲直言,而只是含蓄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有听明白,最后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对此,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教师先介绍课文与电视编排的不同点,然后提问:你觉得哪种安排能更好地凸现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如下认识:电视剧最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和悬念的设置,这样能够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悬,电视是声响和画面的艺术;小说最关注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小说的主题,李小二已经告诉他有阴谋,他还幻想得过且过,这样的叙述意在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让学生在文本与影视剧本比较中激发兴趣,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匠心及作品深意。③与其它版本进行比较:笔者在备课曹操的《短歌行》时,品读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一句时,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好象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我去查了一下,发现二者确实不一样,哪一个字更恰当呢?我以此在课堂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讨论。学生认为用“辍”字仅能显示曹操求贤若渴之心不可停,用“掇”字不仅能够显示曹操“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还有比兴手法的运用,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的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的含义,两相比较,意境迥然不同。通过对两种文本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5、抓对话质疑,以生成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再详细的备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对话质疑,在拓展研究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1)在错误中拓展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进行拓展,在对错误的暴露中辨析中,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笔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梳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基本字词时,有不少的同学认为“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两句中的“堪”字都应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得住”。这个词的词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啊,错误的学生之多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让学生辩论辩论。生1:“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的“堪”应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得住”。刘兰芝工作那么辛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鼓嫌迟”。这是焦母鸡蛋里挑骨头,实在不能忍受,所以对丈夫和婆婆说了这些话。生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女子,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女子,当着婆婆的面是不会说出“我不能忍受婆婆的驱使”,这与她的学识修养不符合。所以不能解释为“经得起,忍受得住”,应该是“能够可以胜任”。生3:我也认为是第二种。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刘兰芝在告别焦俯时说:“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可以看出她的谦逊的品质,因此她是不可能当面顶撞焦母的。通过这样一个“堪”字的质疑拓展,不仅深入理解了“堪”字的具体用法,在语言的品评中也把握了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让学生明白对字词的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形象和具体的语境。(2)在质疑中拓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较难或者很有价值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祝福》,有学生觉得文中有个地方不是很合理,是不是作者弄错了: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备课时注意到了但是没有深究,于是,我就将这个问题拓展开来,让学生同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也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学生的质疑应该说是他动脑筋想问题的结果,也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拓展,不仅解了惑,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3)在发难中拓展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或者令人尴尬的突发事件,对这些事情处理不当,可能就会破坏教学秩序;反之,则有可能让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一次,我在上《陈奂生上城》,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位平时就很调皮的学生嘀咕了一句:陈奂生心术不正!周围的同学便是哄堂大笑。于是很多同学把目光投向了我,想看看我怎样处理。我知道这位学生是故意刁难的。但我还是很平静的说:你能够说一说你的理由吗?学生1:因为他看到女服务员时他的心理活动是:真是绝色!(有些同学正朝该生挤眉弄眼,也有的学生不怀好意的笑着。)面对这种情况,我很快发现这个不正确的理解下面恰恰隐藏着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拓展。于是我就问:有没有同学的对这个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2站起来说:瞧你这狭隘的思想,陈奂生是一种美的欣赏。(该生也是嘻嘻哈哈的)学生1:你错了,陈奂生是个没有多少知识的农民,潜意识里怎么会有美的思想,这是一种邪恶思想的外在反应。看到学生这种没有什么意思的争论,我就提示到:那大家找找这位美女服务员的外貌描写,看看是如何描写的呀?学生投入的找着,20秒后大家失望的叹着气:根本就没有描写。于是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会产生“真是绝色”的心理活动呢?“因为她笑的甜极了”(部分学生大声的说)因为这位服务员对陈奂生笑了笑,陈奂生就认为她“真是绝色”,由此你可以看出陈奂生怎样的一个人?学生3:农民有一种容易满足的心理,陈奂生也是如此吧。学生4:面对城里人,而且还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女子,来到城里的陈奂生的内心有些局促不安吧。学生5:我觉得陈奂生心理很复杂,既受宠若惊进而惶恐不安又表现了他朴实憨厚的一面,最重要的是他因为自己的农民身份而产生的一种处处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巧妙借助学生的发难进行拓展延伸,不仅能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能够在动态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6、抓主题升华,以深化主旨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甚至在同一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可以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作品,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围绕主题作出归纳、对照、评析性的拓展,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主题,升华学生的思想。(1)围绕主题作对照性拓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采用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将某些有着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对照分析,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比较相同主题的不同写法,从而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完《采桑子·重阳》之后,为了更好的体会它的写作特色,笔者设计了如下拓展训练题目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采桑子。重阳》都是写战地黄花的,请比较两首诗所写景物与情感有何不同。如此设计,同学们在对比中既可以理解岑参所表现出的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也可以深入理解毛泽东所深情赞美的在炮火连天中绽黄吐芳、格外美丽的野菊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中抒发的喜悦与旷达之情。作同中求异的比较拓展。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谏的艺术时,就可以与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进行比读,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二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被进谏的二位皇帝各是怎样的君王?从邹忌进谏成功与召公进谏失败中,你认为进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又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都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但前者是通过让人心酸的失败者形象来表现的,后者则是通过让人心酸的成功者形象来表现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表达观点,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2)围绕主题作归纳性拓展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主题的共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这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的整合和深化,更是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的深入思考。比如我执教高中第四册《长亭送别》时,进行了这样一个主题归纳的拓展训练:教师:《长亭送别》是一篇表现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真爱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文章,大家能否从高中课本中再找出几篇?学生:找出了下列篇目:《诗经·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一剪梅》、《十年生死两茫茫》、《雷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教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认真分析这些文章背后的共性,说说你对共性的认识。现就主题立意比较深刻的小组长发言片段摘录如下学生1:从某种意义来说,悲苦就是古代女子的命运。她们的命运真正像一只漂泊在大海中的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更是拿不到、抓不稳自己的命运,没有幸福,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无能为力的任自己的一生溢满了悲伤与痛苦。学生2:美丽善良的女子,奉献了自己,掏出了自己的心,给别人温暖,给别人真情,而得到了什么?是不被理解,不能诉说的痛苦,还是那付出得不到回报,命运多舛的悲哀?从刘兰芝到杜十娘,从唐婉到朱丽叶,无不如此。(3)围绕主题作评析性拓展对于名篇中的人物或思想,评论家往往有一些精辟的论断,在教学时,可以介绍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高度。比如教《石钟山记》一文,笔者拓展的问题是:“苏轼在文中,阐发了自己对命名由来的看法,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有人认为苏轼过于自信,对李渤的评价有失公允,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写一段评价性文字。同样,《庄周买水》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程合作的协议书集锦
- 2024医院餐厅食堂承包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屋面翻新盖瓦工程协议实例文件版B版
- 2024年小产权房产买卖详细协议版B版
- 2024年外贸业务标准协议模板版
- 2024年公园景区绿化苗木购销合同
- 2024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协议标准文本版B版
- 2024年定制版司机劳动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土地整改建设施工协议版
- 2024年夫妻名下公司分割自愿离婚合同版B版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授课课件
- 2024年新华社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案例1-5参考答案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 《急救知识普及》课件
- 医院装修改造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高温胁迫下38快菜的光合功能变化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查房
- 雨水口间距计算
-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形成性考核册(第3版)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