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69_第1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69_第2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69_第3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69_第4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6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369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23年以来,中国已出现了8次沙尘天气。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4月8日到10日,全国共有15个省市受到沙尘天气影响,重度沙尘暴区域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过程中,山西、河北和北京出现了明显的沙尘天气,给人们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小于甚至1000米左右。(①),往年同期的沙尘天气次数大约是5至6次,相比之下今年沙尘出现的次数显得偏多。中央气象台的数据显示,我国沙尘天气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3月到5月,沙尘频率最高。从历史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今的40多年,中国通过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②)。在沙尘传输路径上,森林植被对沙尘具有阻滞作用,能让沙尘在森林植被的缓冲下逐渐减弱。(③),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这三个因素在今年春季都共同作用。从沙尘源看,北方地区此次沙尘的主要来源是蒙古国沙漠和戈壁,2022年蒙古国南部植被生长状况与近年平均状况相比较差,沙尘源地植被覆盖减少。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春季前期气温明显回暖导致冻土层融化、地表沙土松散为沙尘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山西、河北和北京出现了明显的沙尘天气,给人们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甚至小于1000米左右。B.山西、河北和北京出现了明显的沙尘天气,给人们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小于甚至1000米。C.山西、河北和北京出现了明显的沙尘天气,给人们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甚至小于1000米。D.山西、河北和北京出现了明显的沙尘天气,给人们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小于甚至1000米左右。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千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选自沈从文《边城》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茶峒这个小城宁静祥和、万物和谐的特点,请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入手,说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5.标点符号在优秀作家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文学表达作用。请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两个小问。(4分)(1)“谁要这个”后面使用感叹号,请分析此处感叹号的使用效果。(2分)(2)有人认为这句话里“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后面的标点也都改成感叹号表达效果更佳,你怎么看?(2分)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7.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述了相似的观点。(2)在《阿房宫赋》最后,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3)苏轼《赤壁赋》中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舷、仰天长啸的情态,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综合训练】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老屋的灯光许道军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会。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我依旧在做。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以后她不用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兀自转身回卧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与世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者“为什么不是我”。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个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狮子,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性。这种血性,它只可能来自母亲。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我倒是也想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吧。”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请: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更不要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摘编自《上海文学》2023年第6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别地照顾母亲,既是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B.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开导“我”放下道德包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C.文中交代“我”和母亲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亲强势性格的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D.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护的现实,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围,也体现了“我”害怕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B.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C.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简单粗暴的行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D.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4分)4.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材料一: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①,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裹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材料二:豫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注】①知伯,即智瑶,也称“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知(智)氏家族的家主。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居顷A之B襄子C当出D豫让伏E所当过F桥下G襄子至H桥而马惊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漆,涂漆,“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为“与……交好”,两者活用类型不相同。B.众人,指一般人,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众人”词义相同。C.爱,爱惜、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词义不相同。D.厌,也作“餍”,意为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的“厌”词义相同。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不得志,投靠知伯后受重用。他认为知伯把自己当国士对待,所以不顾一切要为知伯报仇。B.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刺杀未能成功,他请求击刺赵襄子的衣服,然后被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C.豫让认为刺杀赵襄子替知伯报仇是国士报答君主的方法,但方孝儒认为豫让没能尽到国士应尽的职责,自甘沦为刺客。D.方孝孺认为如果豫让在知伯肆意妄为时直言劝谏,甚至以死劝谏,使知伯醒悟,避免灭亡的命运,则豫让虽死犹生。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4分)(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9.方孝孺为什么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第369练)【基础训练】1.C(3分。搭配不当,“产生”应改为“造成”;句式杂糅,可以删掉“左右”;状语位置不当,把“甚至”放在“小于”之前)2.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加之春季前期气温明显回暖,导致冻土层融化、地表沙土松散,这都为沙尘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分。能够写出“这都为沙尘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得1分;写出“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得1分;写出“春季前期气温明显回暖”,得1分;写出“导致冻土层融化、地表沙土松散”,得1分)3.①从频率上来说②有效减缓了沙尘暴③沙尘的产生有三个重要因素(6分。答对一个2分,意思对即可)4.(1)用词:“只”是只有的意思,同时重复“一个”,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说明这人家人少、生活简单纯粹,体现了生活的宁静祥和。(2)句式:该句将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对举并列来说,内含一种平等意识,体现万物和谐的特点。(2点2分)5.(1)感叹号表达强烈情感,船夫以自己有口量拒绝渡人的钱,感叹号强化了其内心的自豪和神气。(2)示例一:我认同。全改成感叹号语气和情感更强烈,更能体现船夫的神气,与上文的“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呼应;示例二:不认同。逗号句号是平稳地陈述,与整个文段的冲淡平和的语言风格相一致,也能体现船夫善良美好的品质。(只答认不认同不给出理由不给分)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在没有日光的夜晚”错,“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故选C。7.《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8.(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综合训练】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中“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属于强加关联,不合文意。2.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句的能力。B项中“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于文无据。画线句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态度。3.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解析】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概括情感内涵的能力。文章并没有按正常时间顺序依次呈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学生需要对文章内容加以梳理,大体按照“我”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阶段再到现在的顺序梳理相关内容,并分析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4.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又心存嫌隙。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虛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解析】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能力。表达效果题作答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注意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其一,要梳理这部分梦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梦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文中写“我”急切地奔回老屋,表现出对母亲的牵挂担心,在梦中见面后又形同陌路,写出了母子间的心理隔阂,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作者借助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二,要关注这段梦境描写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梦境描写的功能,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正是这一认知促成了“我”对母亲情感态度的重大转变;其三,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叙事特色和行文节奏,全文叙写母子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为写实,中间穿插“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虚实相生,有起有伏,使得叙事节奏有变化,行文更有张力。5.BDG【解析】“居顷之”为时间状语,其后可断开;“襄子”为句子的主语,前边应断开,故在B处断句;“豫让伏所当过桥下”中“豫让”为句子主语,前边应断开,故D处断句;“所当过桥下”做“伏”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故在BD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过了不久,赵襄子将出外巡视,豫让预先埋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上而马受惊。6.C【解析】C.“词义不相同”错误。句意:忠臣不吝惜一死以成就名声。爱:吝惜/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爱:吝啬。故选:C。7.B【解析】B.“被杀”错误,根据材料一“遂伏剑而死”可知,豫让是自杀而死,不是被杀。故选:B。8.(1)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知伯。(2)知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再醒悟过来。【解析】(1)悦:喜欢;容:打扮;其:一定。句子翻译为: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知伯。(2)顽冥:顽固;不灵:愚昧;庶几:也许。句子翻译为:知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再醒悟过来。9.方孝孺认为“国士”是能够挽救国家危亡的人,应该在主人犯错之时及时劝谏。豫让在知伯贪婪暴虐之时并没有及时劝谏,导致知氏灭亡;只是在知伯死后逞血气之勇。故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解析】根据材料二“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