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_第1页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_第2页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_第3页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_第4页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史学的初创时期——先秦史学

第一节史学的起源

一、远古传说与古史踪影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如原始社会:居住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军事战争:黄帝战蚩尤、克炎帝。(见《山海经·大荒北经》)二、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远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君王,而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劳动者:如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淮南子·修务训》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尧:“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大禹

三、史学的起源

史学的起源与文字的产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字的产生:关于文字的产生有如下几篇论文可供参考:郭沫若的《古代文字之辨论的发展》,《考古学报》,1932年第1期;于省吾的《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33年第2期;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

1.黄帝时期

《世本》说“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之史”。还有的说仓颉是伏羲神农时的人。一般相信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

2.半坡时期50年代半坡遗址发现以后,其彩陶上有简单的刻划:X+↑5E,有人认为是符号,但郭沫若、于省吾都认为这是最原始的文字,至今仍争论不休。如果确是文字,则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已有了文字。人面鱼纹彩陶盆

3.夏代于省吾从甲骨文中证明夏朝末期已使用文字,并推到夏初亦用文字,则文字产生于四千一百多年以前。夏朝已有文字根据有三:(一)《史记·殷本纪》与甲骨文对照,所记是相同的。所以,司马迁所记当有文字根据,他是根据殷朝的记载写的。由此可证夏已有文字。(二)殷甲骨文已不是原始文字,据学者推断,从产生文字到甲骨文的记事水平,至少需几百年,所以夏朝当有文字。(三)夏朝以前文字没有保留,所以司马迁自称五帝无据,所写《五帝本纪》很简略,而夏朝的本纪则很详细,说明夏朝已有文字记事。从开始出现文字到有文字的记事需要百年及至千年。夏有文字记事,所以有文字乃至文字记事的产生应比夏朝还早,故仓颉造字的说法,可能不是无稽之谈。

4.商代现在确认为文字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但不是原始文字。其原因有四:(一)原始文字应是繁复的图画式的象形文字,但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已是经过简化的了。而且除了象形字外,文字要求的六书全都有了,即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示、转注。具备了六书,说明经过了长期发展。(二)甲骨文已有三千以上的单字,且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三)句子结构的主要形式已与现在的语法一致,即主动宾结构。(四)在甲骨文中已有几十到百字以上的文章,这在初有文字时期是不可能的。

殷朝已有了史官和史书。《尚书·多士》篇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把竹简编在一起成册(▲)。把册放于架上保存起来称典(▲)。这些书籍后来就称为史书了。在甲骨文中还有史官“乍册”“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史”字”(▲)。《说文解字》释之曰:“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后来人研究此讲不通。清朝人认为“中”是由“册”字演变的,▲(册)—▲(中),所以中就是简册,进而释“史”为人用右手持简册。现在一般采取此解释。殷有史官便开始有史学,史官记事便出现了史学。

第二节史官的设置和史学的产生

一、史学出于史官

1.商代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长官称为“尹”。原本与宗教官“卜”、“占”、“巫”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都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不仅负责上帝的旨意,而且可以代表上帝监督商王的行动。因此,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商代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的责任。《史记·殷本纪》记载了自契以下诸王的世系,说明司马迁可能参考了商代史官记录下来的原始史料。商代史官还负责记录商王的行事、言论及国之大事。今《尚书》中保留有五篇商书:《汤誓》,记汤伐夏桀时的誓辞;《盘庚》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告诫;《高宗肜日》记祖巳对商王的谏语;《西伯戡黎》记祖伊对殷王的警告;《微子》记载了微子启与少师、父师的对话。

2.西周西周时期,随着政治复杂,记事渐多,史官任务重了。在《周礼》中记载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内史在国王身边,记国王命令,并发布国王对诸候、卿大夫的任命;外史掌各地方的文书,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各地方;御史,掌管法令,形成法律的命令。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除王室之外,各诸侯国都有史官,一般有“大史”,还有左史、南史等,诸侯国史官的详细职掌等均不可考。如鲁有太史,齐有太史、南史,楚有左史,秦、赵有御史。各国史官有史可考者如:晋有史赵、董狐,楚有左史倚相,赵有史墨等。凡是用文字记当时事的、记史事的、起草公文的、掌管文书的等等都称史官,所以当时的史官比后来的史官职掌范围要广泛,《周礼》曰:“史掌官书以赞治”。近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征《国史要义·史原》曰:“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记载历史、编纂史书,史学出于史官。柳诒征二、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1)名称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2)发现清光绪年间,国子监王懿荣有一次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甲骨文百家姓甲骨文动物名称一览表(3)内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4)记载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5)研究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甲骨学通论(6)知名学者刘鹗--《铁云藏龟》〔1903〕〔首部收录专著〕孙诒让—《契文举例》〔首部研究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1913,甲骨四堂〔雪堂〕王国维-甲骨四堂〔观堂〕郭沫若-甲骨四堂〔鼎堂〕胡厚宣-甲骨学第五人董作宾-甲骨四堂〔彦堂〕唐兰、陈梦家、容庚2.金文(1)名称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2)时代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3)内容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4)金文代表毛公鼎西周前期‧大盂鼎

散氏盘(5)价值金文不同于甲骨文,一是金文记事已无贞卜的色彩而是单纯的人事的记录,以反映当时的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二是金文记载比较详细具体。铭文中数十字以上到百来字的屡见不鲜,数百字的也有。这样的叙事规模保证了反映连续性行动的可能。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记事中多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第二,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第三,甲骨文中所记对祖先的祭祀和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萌芽。

四、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和《诗》

1.《尚书》

〔1〕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著作〔2〕《尚书》最早只称《书》,意思是上古的史书,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称“书经”。〔3〕作者:孔子传说孔子删《书》三千多篇为百篇,用来作为教材,教授学生。〔4〕《今文尚书》孔子删《书》百篇,经秦始皇、项羽烧书,已经不存了,西汉初期已不见。汉文帝时向民间搜集图书,秦朝的老博士伏胜,后称之为伏生(生是尊敬的意思),传写了二十八篇。伏胜当时九十多岁,有的说是口授的,有的说是藏在墙壁中拿出的。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共28篇。伏生授经图〔5〕《古文尚书》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艺文志》)。所得《古文尚书》比伏胜所传《今文尚书》多出16篇,全用蝌蚪文(大篆)书写而称《古文尚书》。唐代失传。

发现

古文尚书第六武帝〔6〕梅颐献书

东晋时梅颐献《古文尚书》,55篇,包括《今文尚书》28篇。该书被列为政府的官书,学界以梅氏所献《尚书》为准。南宋时朱熹等人怀疑梅氏所献古文部分为伪。清朝阎若璩用30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尚书》古文部分为伪,举其伪证128条,唯伏生28篇为真。但书虽伪,其中材料有真的。顾颉刚和刘起釪经详细研究,认为《今文尚书》完全真的(仅有个别字有变动)有13篇,基本真的(很多字句是战国以后改的)有12篇。最前面3篇《尧典》、《皋陶谟》、《禹贡》是战国时代人写的,所以《今文尚书》28篇,绝大部分是真的。

朱熹阎若璩顾颉刚刘起釪〔7〕《尚书》的成就a.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尚书》28篇,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这正是以记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开始。比如《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禹贡》记大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牧誓》记牧野之战有关事项等。“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斯真《尚书》之遗也”(《文史通义·书教下》)。b.编年体的开端全书按虞、夏、商、周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又依帝王先后次序排列文献。很象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

c.地志体的先例《禹贡》篇,讲大禹治水,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广记九州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片地理志。d.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酒诰》中的“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鉴)”,要康叔经常想到民心这面镜子。《召诰》反复讲到夏、商兴衰之史,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多士》讲代兴亡之故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f.记言为主

《尚书》以记言为主,包括:誓词(《汤誓》等)、训词、讲话(掌权的大臣的讲话)、问答、命令。典章制度及地理物产则不是记言的。还有一两篇是记事的。缺点是绝大部分没有记说话的时间。《尚书》难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自称只能读懂1/2,甚至有人说其连1/2都读不懂。所以历代都有人作注,近代为之作注的更多,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校、释、译、论。《尚书》是现存最古的中国史书。

2.《逸周书》

《逸周书》原称《周书》,后来人们认为是在孔子所定的百篇之外的,所以称《逸周书》,同时也有说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篇,加“逸”字。现有60篇,其中有3篇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尧俘》、《克殷》、《商誓》。此书最好的本子是清朝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仅次于《尚书》。

3.《诗经》

(1)简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2)编集A孔子删诗《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异议: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B王者采诗《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何休《公羊解诂》云:“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C周朝太师编定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3.体例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4.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第三节编年史的发展一、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及孔子的史学贡献(一)著述1.词本义

①春季和秋季,通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2.孔子《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春秋》(二)作者1.孔子修春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汉族。英文:Confucius,KungTze。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2.孔子未修春秋徐中舒认为孔子未修春秋。其理由有四:1、《论语》中没有提到《春秋》。2、春秋时作史必须是史官,而孔子不是史官,他无权写史。3、现在的《春秋》与古书上所引的《鲁春秋》之原文一样,说明《春秋》就是《鲁春秋》。4、首次提出作《春秋》的是孟子,孟子已在孔子一百多年以后,孔子的学生集《论语》时,都不知孔子作《春秋》,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怎能知此事呢?(三)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四)纪事《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少的一个字,如“雨”、“成陨”。最多的四十五个字。记240的年历史才用18000多字,平均每年才70多字。因为孔子所作,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就是说寓字间于褒贬,打仗的字眼即有“伐”、“侵”;杀人上级杀下级为“杀”。下级杀上级为“弑”。打了败仗,大败为“溃”,小败曰“败”;不承认僭位称王,如楚王仍称楚子。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五)目的《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六)春秋笔法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含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解释::“《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七)注释《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八)地位1.孔子修《春秋》成为“信史”,开创私人修史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孔子修《春秋》升为“儒家经典”3.孔子修《春秋》首创编年体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4.孔子修《春秋》首创“春秋笔法”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孔子将242年之事,逐年加以记述排比,有条而不紊。5.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虽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二、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一〕汲冢竹书中国西晋初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期的魏国墓穴中发现的竹书。晋咸宁五年(279),一作太康元年(280)或二年,汲郡人不盗发魏襄王墓(一说安王冢),得竹书数十车,皆科斗文书写,称“汲冢古文”经整理,有《竹书纪年》12篇,以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叙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与传统记载不同,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原简早已不传。古本《竹书纪年》至宋代佚失。清代学者有辑校本,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二〕《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晋太康二年(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人不准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并烧竹简照取宝物。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三〕内容《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荀勗等整理时﹐据《竹书纪年》本书和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纠正《史记》的错误﹐认为“今王”是魏襄王﹐古墓即魏襄王的坟墓。当时和峤认为“《纪年》起自黄帝”﹐这个意见未被全部采纳﹐可能仅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该书的附编收入。〔四〕记载《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此外﹐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记“(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国的桓公陈午﹐《六国年表》﹑《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纪年》作十八年﹐金文陈侯午敦记载有陈午十四年事﹐足证《纪年》为是。清朱右曾和当代陈梦家﹑杨宽等重谱战国年表﹐所根据的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五〕流传《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6〕研究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三、完备的编年体史著——《左传》(一)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作者1.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2.吴起有人考证《左传》是战国时代的吴起写的,其中有一理由说《左传》写战争详细生动。或认为左氏是卫国的地名,吴起是卫国的左氏人,所以是吴起(吴起由卫国到魏国又到楚国是政治军事家)写的。或吴起带领其弟子写的,其弟子也都是左氏之地的人。3.刘歆清朝刘逢禄认为《左传》是刘歆伪造的。吴起(三)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四)特色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如: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五)注释《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六)地位1.一部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2.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3.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4.形成一种文史结合的传统5.历史编撰学成就具体地说:1.改进记事方法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所以有的人认为《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春秋》只标事纲,不记具体内容,如同流水帐薄;《左传》则以《春秋》为纲,原原本本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人物形象、性格、行为、思想都有深刻的刻画和描绘。例如《春秋》只记“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左传》详加叙述用了五百四十一个字。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都写了。《春秋》记“城濮之战”只用了三十几个字,《左传》则用了七百八十六个字,所以完备的历史书当从《左传》开始。完备的历史书应包括:1、明确的时间顺序。2、历史事件的始末3、历史人物的言行。这些《左传》是具备的,而《左传》之前则没有兼备此三点的史书。2.生动具体《左传》的叙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体又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明雅致,记事生动、真实、感人,读来脍炙人口,一扫《春秋》的枯燥无味。以前,许多人对史发生兴趣是从读《左传》开始的。所以在传播历史知识方面《左传》起了很大作用。文字优美,所以还被作为文学书读。3.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左传》不仅记事,而且带有政论,不仅记载了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历史的内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质。从而使《左传》成为了叙事论史较成熟的编年史,这是其显著特点。《左传》论史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君子曰”直接发论;二是借用前人或伪托前人的话来发论;三是用当事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话来评论。这就改变了《春秋》一心追求“属辞”、微言大义的方法。《左传》“君子曰”的方式直接为后人所继承,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司马光的“臣光曰”等等。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