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_第1页
【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_第2页
【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_第3页
【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_第4页
【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的遗传物质存在于拟核中B.病毒增殖所需的能量来自其自身的呼吸作用C.组成子代病毒核酸的原料来源于宿主细胞D.可将在人工培养基上获得的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A、病毒没有拟核,A错误;B、病毒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不能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C、组成子代病毒的原料只能来自于宿主细胞,C正确;D、病毒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其生活离不开细胞,所以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获得的病毒,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2020年春季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类RNA病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与噬菌体相比,新冠肺炎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B.新冠肺炎病毒在人体细胞内以宿主D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外壳C.消毒剂能使新冠肺炎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从而导致病毒失去活性D.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可在其血液中检测到相应的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变异,A正确;B、新冠肺炎病毒在人体细胞内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外壳,B错误;C、消毒剂能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失活,同时让蛋白交联作用丢失,从而导致病毒失去活性,C正确;D、新冠肺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产生相应的抗体,故治愈后可在其血液中检测到相应的抗体,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新冠肺炎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摄食、运动、分裂、繁殖等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详解】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A正确;

B、单细胞生物体一般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摄食、运动、分裂、繁殖等,B正确;

C、多细胞动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C正确;

D、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D错误。

故选D。4.中国古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原理错误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白鹭”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上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只有生物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A正确;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反映了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物理信息温度来自无机环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雄蛙的求偶行为,此处声音这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因此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无机环境或生物,B错误;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这种保护色的形成是长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变成春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D正确。故选B。5.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看来是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但是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各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①肝脏②血液③神经元④麻雀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⑥病毒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⑧某池塘中的所有鱼⑨一片森林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A.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C.③②①④⑦⑧⑨ D.⑤②①④⑦⑩⑨【答案】A【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最小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详解】①肝脏属于器官层次;②血液属于组织层次;③神经元属于细胞层次;④麻雀属于个体层次;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属于种群层次;⑧某池塘中的所有鱼不是种群层次,也不是群落层次;⑨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层次;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因此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③细胞②组织①器官④个体⑦种群⑩群落⑨生态系统,A正确。故选A。6.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厌氧菌,世界上近乎一半的人口都受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将其与人的造血干细胞进行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遗传物质是RNA,后者遗传物质是DNAB.两者都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增殖C.两者都含有线粒体和核糖体两种细胞器D.两者都含有mRNA、tRNA和rRNA【答案】D【解析】【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细胞,人的造血干细胞是真核细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类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细胞壁有,主要成分:肽聚糖;特例支原体无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成分:纤维素和果胶真菌有,成分:几丁质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的细胞器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核孔遗传物质DNADNA分裂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详解】A、幽门螺旋杆菌和人的造血干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B、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主要分裂方式,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通过有丝分裂增殖,B错误;C、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线粒体,C错误;D、幽门螺旋杆菌和人的造血干细胞都可以进行转录,产生mRNA、tRNA、rRNA,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B.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C.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D.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答案】A【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呼吸的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原核生物的细胞中不含线粒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详解】A、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因为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且真核细胞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且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B错误;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D、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准确判断各选项。8.以下①②③④为四类生物的部分特征,对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①仅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②具有核糖体和叶绿素,但没有形成叶绿体③出现染色体和各种细胞器④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A.SARS病毒最可能属于①B.②和④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C.蓝藻与洋葱根细胞都属于④D.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生物是③和④【答案】C【解析】【分析】①仅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属于病毒;②具有核糖体和叶绿素,但没有形成叶绿体,属于原核生物,如蓝藻;③出现染色体和各种细胞器,属于真核生物;④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④属于真核生物中的植物。【详解】A、SARS病毒仅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最可能属于①,A正确;B、②蓝藻和④绿色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B正确;C、蓝藻属于②,洋葱根细胞属于④,C错误;D、真核生物细胞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生物是③和④,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①低倍镜下物像清晰后转动物镜换高倍物镜②对光时,要让阳光照在反光镜上,视野越亮越好③要用洁净的纱布擦拭镜头④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要先提升镜筒,防止物镜与装片相撞⑤观察无色的细胞时,为使物像看清楚,应换用大光圈A.二 B.三 C.四 D.五【答案】D【解析】【分析】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2、显微镜观察的物像是倒像,移动装片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详解】①低倍镜下物像清晰后,把准备放大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①错误;②对光时,要让阳光照在反光镜上,但并不是视野越亮越好,②错误;③要用洁净的擦镜纸擦拭镜头,③错误;④低倍镜换高倍镜时不需要先提升镜筒,④错误;⑤观察无色的细胞时,为使物像清晰,应换用小光圈,⑤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再换用高倍镜是重点,围绕这一点,注意操作过程的细节。10.在细胞学说创立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红细胞、精子和细菌等B.马尔比基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并为之命名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答案】B【解析】在17世纪,荷兰著名磨镜师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红细胞、精子和细菌等,A项正确;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第一个用“细胞”命名的是英国科学家虎克,B项错误;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这个学说的基本论点是: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项正确;19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个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项正确。11.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②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③非生物界有的元素,生物界一定有④物质的跨膜运输一定需要酶的参与⑤有氧呼吸一定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⑥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⑦蛋白质的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一定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其功能A.3项 B.2项 C.1项 D.0项【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细胞生物又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2、细胞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统一性,即生物界中含有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均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4、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酶的作用是催化作用,不是运输作用。5、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6、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蓝藻(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却能进行光合作用。7、分泌蛋白的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备其功能,但是胞内蛋白一般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详解】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病毒,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①错误;②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②正确;③生物界有的元素,非生物界一定有,而非生物界有的元素生物界不一定有,③错误;④物质的跨膜运输不需要酶的参与,④错误;⑤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蓝藻等,⑤错误;⑥光合作用也可不在叶绿体中进行,例如蓝藻的光合作用,⑥错误;⑦蛋白质的肽链在核糖体合成后,不一定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其功能,例如呼吸酶,⑦错误;以上②说法正确、①③④⑤⑥⑦说法错误。故选C。12.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某种群有1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30个个体,死亡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30%B.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小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中新生个体数量为30,出生率为30÷100=30%,A正确;B、种群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由于种群分布的面积或体积不一样大,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正确;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失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C正确;D、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13.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植物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详解】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程度,试题难度一般。1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⑤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 B.①③⑤C.②③⑤ D.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详解】①仅从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判断不了种群是否在增长,如环境变得恶劣或者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等,①错误;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②正确;③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捕捉,也就无法标记,③正确;④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不能只看繁殖期,④错误;⑤种群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等,这些是单独个体所没有的,⑤正确。所以正确的有②③⑤。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详解】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B.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B错误;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D.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故选C。16.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分析图示,图1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详解】A、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C、看图可知: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C正确;D、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故选C。17.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家畜种群数量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开始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随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当种群数量增长率再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图中的横轴为种群数量,纵轴为种群增长率,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要持续尽可能多的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收获后,家畜的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C.春节前后,大城市的人口的剧烈波动主要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数量变化,如果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详解】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但是不能确定死亡率的大小,所以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A错误;B、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是增长型,也会随着环境、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大量减少,B错误;C、如果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春节前后,大城市的人口的剧烈波动主要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C正确;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故选C。19.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稻→鸡→猪”是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B.沼渣、塘泥可以为水稻、大豆提供物质和能量C.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详解】A、猪并未捕食鸡,“水稻→鸡→猪”不是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错误;B、沼渣、塘泥作为肥料还田,水稻、大豆利用的是微生物分解时产生的无机盐及CO2,并未直接从沼渣、塘泥中获取能量,B错误;C、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鸡的同化量,属于鸡的上一营养级水稻和大豆的同化量,C正确;D、在生态农业中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B.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C.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只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D.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A错误;B、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自养细菌(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D正确。故选D。21.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有关该图解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2)D.W1=D1+D2【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呼吸作用消耗,B未被利用,C流向分解者,D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能量去向主要有: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D1流向下一营养级。【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错误;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的能量为D1=(A2+B2+C2+D2),而摄入的能量还包括粪便中的能量,在图中未体现出来,C错误;D、W1=A1+B1+C1+D1,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答时易错点是C选项中区分同化的能量和摄入的能量。22.“稻田养鱼”是利用“鱼吃虫饵、鱼粪肥田”的一种养殖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鱼吃虫饵,虫饵能量中的10~20%进入鱼体内B.鱼粪肥田,鱼粪中有机物养料可直接被水稻吸收利用C.害虫吃水稻,水稻产生的CO2可进入害虫体内D.该养殖模式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产者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只能直接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详解】A、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鱼与害虫各自所占的两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值,不是个体之间同化能量的比值,A错误;B、鱼粪中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水稻根部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水稻利用,B错误;C、害虫为异养生物,不能吸收CO2,C错误;D、该养殖模式增加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能量传递效率、物质循环的形式、抵抗力稳定性等知识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23.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反复利用,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24.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相关生理过程,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A.V类群生物都属于异养型生物B.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均为捕食关系C.②过程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①过程进入生态系统D.①和②过程中交换的物质种类和能量形式均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详解】A、V类群生物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A正确;B、由消费者至分解者的过程不是捕食,B错误;C、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不能被利用,C错误;D、①和②过程中交换的物质种类相同,都是CO2,但能量不同,①是太阳能或光能,②是热能,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可在识记碳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含义。25.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破坏了碳循环平衡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火灾过后的森林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固定,破坏了碳循环平衡,B正确;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降低,C错误;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C。26.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B.乙直立生长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甲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因此生长素向下运输,将促进幼苗左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可能发生,A错误;

由于乙幼苗的琼脂块放在茎中间,因此生长素均匀分布,幼苗茎将直立生长,可能发生,B错误;

丙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右侧,因此生长素将促进幼苗右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可能发生,C错误;

由于琼脂小块不感光,单侧光不起作用,只有丙向左侧弯曲生长,因此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不可能发生,D正确。

【点睛】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由于幼苗去除尖端,又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小块不感光,因此生长素只发生极性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判断甲丙均弯向对侧生长,而乙将直立生长。27.下图表示一横放盆栽植物由于受到重力影响的生长状况及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若测得d生长素浓度为2m,则远地测c处生长素浓度X范围是()A.0<X<m B.X=i C.m<X<2m D.X>i【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左图分析,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在根部b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a侧长得快,b侧长得慢,导致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d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c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d侧长得快、c侧长得慢,导致植物的茎背地生长。【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左图中对于茎来讲,由于重力作用,d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侧,且已知d生长素浓度为2m,则结合右图分析,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小于2m;又因为d侧的生长素对茎的促进作用比c侧高,则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低于m,且大于0。故选A。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B.脱落酸、赤霉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一定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详解】AB、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都是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少,不直接参与代谢,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AB正确;C、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可能相同,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29.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感染赤霉菌的水稻病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这是植物激素促进细胞伸长的结果B.提前采摘的青香蕉没有种子无法产生乙烯,故必须人工催熟C.α萘乙酸常用于扦插枝条的生根,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调节基因的表达【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详解】A、赤霉菌能产生赤霉素,促进植物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此处的赤霉素不为植物激素,A错误;B、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因此提前采摘的青香蕉即使没有种子也能产生乙烯,B错误;C、α萘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化学本质不是吲哚乙酸,C错误;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故选D。30.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A.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B.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C.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答案】C【解析】【分析】依题文可知,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染色体变异,不能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A错误;B、脱落酸是(促进)果实脱落的,不是抑制。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促进果实脱落,B错误;C、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C正确;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乙烯利是促进果实成熟的,D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文重点是识记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功能。二、综合题31.病毒和细菌等生物因其结构相对简单,经常用于科学研究。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1)病毒和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病毒和细菌的遗传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二者生命活动同样离不开蛋白质,请说明二者蛋白质合成的具体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细菌的蛋白质除了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至少答出两项)(5)蓝藻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它包括颤藻,发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答案】(1).有无细胞结构(2).DNA或RNA(3).DNA(4).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场所为寄主细胞的核糖体(5).细菌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6).催化(7).运输(8).蓝球藻(9).念珠藻【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细菌为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详解】(1)病毒和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为有无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菌有细胞结构。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3)病毒无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细菌有细胞结构,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4)细菌的蛋白质除了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外,还有催化和运输功能等。

(5)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和发菜。【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原核细胞的特点及分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2.塞罕坝林场曾经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由于人为原因,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后来经过三代务林人的绿色接力,百万亩高寒荒漠变林海,塞罕坝林场被联合国授予最高环境荣誉奖——“地球卫土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塞罕坝百万亩高寒荒漠变林海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2)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生产者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如今塞罕坝林场建设面临鼠害问题,严重危害森林苗木的成长,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死亡。请你尝试提出森林防治鼠害的两种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演替(2).呼吸散失(3).流向分解者(4).塞罕坝林场温度低,土壤含水量少,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5).物理防治(如器械捕鼠)、生物防治(如天敌灭鼠,微生物灭鼠)、生态学防治(如环境治理,改变行为)等【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除顶级消费者以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详解】(1)由于演替的起点存在生物,所以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2)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3)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4)为保护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在森林防治鼠害时应避免投放药物,可从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物理防治(如器械捕鼠)、生物防治(如天敌灭鼠,微生物灭鼠)、生态学防治(如环境治理,改变行为)等。【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稳定性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等知识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33.图1为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能量流经图1中A的变化示意图,其中能量的单位为kJ。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图1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N、P等无机盐离子,净化水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能力,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此湿地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2)若图2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第一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3)分析图2中能量关系可知,Ⅱ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__________能量。【答案】(1).乙(2).丁(3).(含碳)有机物(4).分解(呼吸)作用(5).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