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_第1页
丁克家庭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_第2页
丁克家庭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_第3页
丁克家庭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_第4页
丁克家庭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克家庭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受外来文化和教育政策的影响,人们的婚姻和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姻稳定性、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等。从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而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多样化是其主要的特点。“丁克”家庭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对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观念的挑战,这种家庭结构一经出现,首先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随后,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主要从“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一、“丁克”家庭是“自由”的家庭“丁克”是一个舶来词,它是英文缩写“DINK”(DoubleIncomeandNoKids)的音译,其英文含义即“双收入,无子女”的意思,确切地说,是有生育能力但不愿生育的家庭。可见,现代意义上的丁克族主要指的是青年且有较高收入的群体。“丁克”家庭本质是一种“无孩家庭”,但它不等同于“无孩家庭”。西方家庭社会学家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中,对“无孩家庭”的表述多用“childless”一词,但后来人们发现,“childless”对无孩家庭隐含着“缺少”、“缺憾”的含义,不能涵盖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的放弃生育的现象。于是,后来在西方的研究中,对自愿不育者多使用“Childfree”一词,该词更能体现积极的、“自由”的选择无孩,选择不受养育孩子烦恼的“自由”的生活方式。(Wikipedia)从这一意义来说,“丁克”家庭是“Childfree”的一种。“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则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徐斌,2005)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深圳“丁克”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刘改凤,2004)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肖爱树,2004)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在上海,白领阶层中“丁克”家庭比例更高。一项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执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中有14.3%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婚后要不要孩子无所谓;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丁克家庭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正说明不想生育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知识层次较高或工作流动较快的年轻夫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二、“丁克”家族创造的原因从已有的研究看,人们对丁克家庭的产生原因主要从以下角度分析:1.负效用的理解许传新等(2006)认为,生育(孩子)的成本除了包括直接成本以外,还包括间接成本,但是两种成本都是父母所做出的牺牲或损失,即负效用。在“丁克”们看来,生育孩子的选择应该更富于理性,而对理性的理解,专指生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用之间的比值或净费用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这个比值被认为是不利的或净费用是一个负数,那么他们就不会要孩子。“丁克”们之所以选择“丁克”生活方式,是基于生育的“成本———效用”判断的结果。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生产率的关系在《自愿不育的人口社会学视角》一文中,齐麟(2001)将生育文化的类型划分成多育文化、少育文化和不育文化这三种。少育文化所对应的经济社会基础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与此相适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一直降低到维持更替水平的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降到很低的水平,甚至为零增长,逐步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目前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少育文化甚至不育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正逐步形成。3.家庭之男性心理有学者根据两性的性别差异分析了选择丁克家庭的心理原因。(南玉,2003)“丁克”家庭之女性心理:(1)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本来事业能有所成就,结果全被孩子耽误了;(2)浪漫的两人世界还没享受够;(3)学习或者生活压力过大,年轻时没有时间生孩子,等到年长些,事业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索性就不生孩子了;(4)有了孩子,一切浪漫、一切幻想都归于实际。等孩子上了学,又要担心,上的学校好不好,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好容易盼着孩子上了大学,又得担心毕业后,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找了工作又得担心干得好不好。再接下来就得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丁克”家庭之男性心理:(1)没有能力负担孩子,如果生孩子,就要让孩子过最好的生活,受最好的教育,否则就不生;(2)不想让孩子受罪,所谓的“受罪”并不单指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3)不想被孩子打扰,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4.对于自愿不生育者的价值追求有学者认为,自愿不生育选择的伦理实质是一种“三自主义”:即自我+自由+自私。自愿不生育者视自由和独立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对待自我及其个性等我们终其一生都需竭尽心力的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由为目标,而这种立场必定导向自私的处世方法与态度。自愿不生育者的价值追求还体现在其生活方式中的其他方面,在他们看来,现代社会的婚姻不再具有稳定性,担心在分手的时候孩子将成为二人重获自由的最大障碍;他们拒绝担负沉重的责任,只为活得自我。(肖君华,2004)5.“丁克”家庭的成因社会学对“丁克”现象的解释又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一是婚姻与家庭的目的。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性、经济或生育子女,而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需要陪伴、感情上的寄托、友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有性而不要婚姻”,“有性而不需要孩子”,“有婚姻而不要孩子”的现象日趋为人们所接受。(齐麟,2001)二是家庭的职能。随着家庭功能的外移,孩子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减弱。而且如果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会保障程度高,人们更会倾向于少育甚至不育。稳定良好的养老、退休保险制度,也无疑解除了不育人的后顾之忧。(齐麟,2001)三是女性主义角度。在传统社会,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自身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走出了家庭,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分工上几乎达到了平等的地位,妇女逐步摆脱烦琐家务的束缚而变成了“职业人”。于是,她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她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生儿育女的工具,除了生育她们应该有更多的优选权,有更多的人生追求。于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便成了“丁克”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直接推动力。(许传新;陈国华,2006)可见,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丁克”家庭的成因做出了分析,但是笔者以为,“丁克”实际上是一种生育行为或生活方式的选择,“不生育”是生育意愿在生育数量选择方面的极端表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丁克”家庭的成因还可以从生育意愿上来探讨,即影响生育意愿的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丁克”家庭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原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性。显而易见,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保障程度、妇女地位等,但这些影响因素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任何“丁克”的成因也不仅仅是哪一个因素所决定的,而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者,这些原因的影响还存在个体的差异性而非一致性。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由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角色地位等的差异,那么上述因素中对不同的个体来说会有不同的原因组合。此外,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避孕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丁克”们选择这一生活方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三、丁克家庭的社会影响从已有的研究看,丁克家庭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丁克”家庭具有道德上的挑战“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家庭传宗接代和繁衍人口的功能完全被取消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以及人口流动的成本。然“丁克”家庭充分肯定自我,这对忽视自我的传统家庭不仅是道德上的挑战,也是观念上的挑战。(徐斌,2005)还有学者认为,“丁克”家庭会导致庭伦理精神的缺失并带来相关问题。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有六大职能,而不生育家庭失去了生育与抚育后代的职能,赡养、教育、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因此,不生育家庭的大量出现,会使离婚变得容易,也就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子。(肖君华,2004)2.提高社会地位的原因“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也为其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徐斌,2005)3.“丁克”家庭的社会影响首先,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丁克”家庭的出现,对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生育观念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当代,他们有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育高质量的子女。再次,对人口结构的影响。我国已迈入了老龄社会的门槛,不生育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徐斌,2005)笔者认为,在分析“丁克”家庭的社会影响时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丁克”家庭的规模。这是针对“丁克”家庭的普遍性来说的。今后如果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丁克”家庭这种新兴的家庭模式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不仅强烈冲击了传统的家庭模式,而且还跻身到了核心家庭模式的行列,这必然会产生如上所述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更值得学者们的关注。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丁克”仅仅是作为一种家庭模式而存在,并没有愈演愈烈地趋势,至少是不具备成为核心家庭模式的可能,那么上述的部分影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二是“丁克”家庭的演变趋势。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一种形式,正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家庭经济作为经济生产单位的职能正逐渐消失,维系家庭的传统纽带日益松弛、断裂,广泛的社会交往和闲暇娱乐活动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