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作业 (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兼爱》作业 (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兼爱》作业 (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兼爱》作业 (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兼爱》作业 (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兼爱》作业(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作业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途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D.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助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特洛伍德起初决定不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C.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不安的“我"。

C.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8.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摄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

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B.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C.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的一项是()

A.“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B.“河”指的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包括我们说的溪,江,川,水,河等。文段中是指“黄河"。

C.“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级行政区,简称“鲁",省会济南。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

B.秦始皇还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禁锢,焚毁书籍,但该措施不但没有巩固秦朝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作品从出身、才能、财富、军队规模、谋略、武器装备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说明陈涉的微不足道。

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13.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紫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雄伟壮丽的宫阙在脚下浮动。

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了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C.尾联使用了两个典故,言简而意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D.本诗写景富于变化,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

15.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选择题

1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受点委屈。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不这样的话,我们这批人都将被俘虏。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之远的南部呢?

D.敢以烦执事。一—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清】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③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原文有删改)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的是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掠江东南去

B.上干云霄

C.岸土赤而壁立

D.得尽所历妙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离骚序

班固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贰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句子全都表达作者不赞成屈原的《离骚》“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观点的一组是

①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②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

③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④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⑤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⑥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

C.之所其D.者所而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皆以杏仁澄之

C.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D.过夕乃可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翠微峰记

【清】恽敬

自宁都西郭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讲学之所也。

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微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少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八,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旁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身,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被难焉。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第1自然段写翠微峰的方位、外部形态等,并提及翠微峰是易堂九子讲学的地方,为下文张本,表现了作者悲凉的情感。

B.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翠微峰的行程,主要描写作者尚未登上翠微峰顶时游历的过程,方位名词的使用表现了山路的曲折。

C.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攀四“巢"的经过,刻画了山的陡峭、攀登的艰辛,以此衬托九子不凡的情操。

D.第4自然段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九子的敬慕之情,并着重表达了对九子之一的魏际瑞的惋惜之情。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吾家故寒敝也。今日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①。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人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钱。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钱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佐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掘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无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走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颠危忧恐过之。管仲告齐桓曰:愿君勿忘在莒②,臣亦念堂阜③之囚。故尔与他人较,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较,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字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②莒: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③堂阜: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生的看法就会不同,对生存现状的满足程度也会不同。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

D.作者认为既然没来得及以俸禄赡养父亲,若能在天地间建立功名,使姓氏、名字流传不朽,也会使父亲含笑九泉的。

六、语言表达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仿写。

《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新唐书》谈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都告诉我们:厉行节约,不可轻忽。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美德,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在他们眼里,节约早已过时。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节约并非吝啬,而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被误解为“吝啬”,请你仿照示例,根据上文内容完成三句仿写,揭示节约的意义。

要求:每句不超过10个字,句式与示例一致,内容不重复。

示例: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①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②节约不是吝啬,而是_________________。

③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25.某校文学社团开展“感动心灵的先秦诸子"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选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辞。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26.“一句话书评”,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句最精练的话,高度概括某一部(篇)作品。请仿照例子,为下面的作品,写一句话书评。

例:《诗经》——先民的歌唱。

《论语》——

《老子》——

《庄子》——

《墨子》——

2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①,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28.下面的文段选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刻画的是一个渔民的形象,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简要概括渔民形象的特点。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绝没想到这一点,然后像先前一样出发了。这时他向破船前进,时而随高山上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没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浮向岸的方向,时而浮向船的方向。他艰苦地勇敢地挣扎,距离算不了什么,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他终于挨近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就可以抱住它了。就在这时,一股绿色的高山一般的海水,由船的那一面移向岸上,他似乎一下子跳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七、小阅读-课外

29.百家争鸣的时代,辩士公孙龙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白马非马”。所谓“白马非马",即“马”是“马",“白马”是“白马",“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非马”的提出轰动一时,折服了当时许多名辩智士。但是墨子以强大的逻辑打破了这个诡辩,阅读下文,分析墨子是如何进行论辩的。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

八、小阅读-课内

30.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国若其国,谁攻?

请简单概括《兼爱》这段话中的十个反问句的内容是什么。

31.墨子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32.《兼爱》运用“譬"式证明法,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九、名著阅读

3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非攻上

《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本文与《兼爱》在说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D2.A3.C4.①材料二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②材料二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③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④材料二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5.(1)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2)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6.B7.C8.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

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

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9.①“我”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