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历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内容索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时空观念•图示构建][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瓦解及封建社会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两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上,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最终形成并不断发展。经济上,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是重要的经济政策。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医学、造纸术、数学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两汉史学与文学成就突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备考指导1.了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认识主要的文化成就;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了解部落、部落联盟及其与早期国家的关系;了解商周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概况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理解列国纷争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国变法运动3.掌握春秋后期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和重大影响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原始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20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1)分布特点: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①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②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三、阶段特征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1.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概念阐释母权制与父权制(1)母权制是指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此种制度下,经营农业、饲养家畜和管理家务都以女性为主。世系也以母系计算。(2)父权制是指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男子在经济及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此种制度下,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氏族内男子地位上升;对偶制婚姻出现,子女的血统关系由确认生母转为确认生父。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1)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2)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3)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二、国家的产生1.初始形态: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建立(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2)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2)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4.夏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问题释疑国家的特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其特征有:国家按地域划分来统治居民;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关;国家向居民征收赋税。知识点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2.文字: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统治(1)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西周灭亡(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表现(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问题释疑1.商朝被称为信史时代的原因信史时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所以商朝被称为信史时代。2.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3)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逐步为封建社会所取代。概念阐释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知识点四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时期(1)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2)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3)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二、华夏认同1.概况(1)春秋时期:在中原各国与相邻的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知识点五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主要内容(3)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问题释疑列国纷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是奴隶社会性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是封建社会性质。概念阐释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秦汉时期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宋元时期“专卖”法乃至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均是重农抑商的表现。知识点六思想文化一、孔子和老子

二、百家争鸣1.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概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3.学派

4.实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意义: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问题释疑1.孔子:“仁”“为政以德”孔子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美德,而且应怀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早期国家的特征材料一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镌刻于甲骨上。商朝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摘编自于乐《中国书法探索》材料二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材料三

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周康王视察东方诸国时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土田、山川和奴隶等,宜侯为答谢并称扬康王的美意,做了这件祭奠先父的青铜器。——摘编自高大伦等《中国文物鉴赏辞典》

[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既有后世对殷商的文献记载,也有关于殷商时期甲骨文的记载。(2)材料二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3)材料三强调青铜铭文的史料价值。[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目前已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卜辞真实地记录了商王的重要活动,反映了商朝多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甲骨文可与后世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丰富了后人对商朝历史的认知。(2)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西周推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归纳概括多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1)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2)五帝时期,部落之间结成部落联盟,通过禅让制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首领,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3)青铜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墙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4)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新题验证](2022山东淄博三模)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一机制体现了(

)A.“以德治国”理念的成熟B.周王权力实现高度集中C.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D.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纽带C根据题干材料“这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知这主要体现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一机制体现了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西周时期“以德治国”理念尚未成熟,排除A项;“周王权力实现高度集中”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排除D项。[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战国的变法运动与商鞅变法材料一

在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战国初年,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赵矢元、冯兴盛《新编中国通史纲要》材料二

商鞅在进行改革时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国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商鞅根据当时秦国的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削弱贵族的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研读分析](1)材料一主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角度说明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质。(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促使秦国强大,策略是改革落后的制度,采取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政治原因:为实现富国强兵,力争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举措:农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法治,严刑峻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集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归纳概括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新题验证]“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D题干材料“乱井田”说明当时井田制遭到破坏;题干材料“礼乐散寒烟”说明当时礼乐崩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例题】

〔2020山东卷,1(改编)〕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意图:本题以战国时期孟子和韩非关于“义”的言论为依托,一是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义”的内涵与实质,二是考查阅读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明显地考查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解析:题干材料分别列举了孟子与韩非关于“义”的主张,共同点是他们都认为“义”体现了君臣“上下”关系,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论证的是君臣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级秩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项错误;“义”更多地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统治阶层,故C项错误。答案:D[典题实战]1.(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A本题考查法家思想。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注重礼仪教化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律和礼仪的作用,并非强调对天的敬畏,故B项错误;注重礼仪的作用并非崇尚德治,故C项错误;外儒内法强调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同时以法律维护统治,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2.(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这是私学产生和发展的表现,冲击了原有的“学在官府”的局面,冲击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排除B项;多个思想流派的出现和多家思想的传播实际上不利于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这种局面是诸侯国之间矛盾尖锐的结果,而不是导致诸侯国之间矛盾的原因,排除D项。3.(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