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_第1页
九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_第2页
九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_第3页
九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_第4页
九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2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189年~581年)△授课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基本概况,掌握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各项重要制度;弄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线索,探索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教学重点--三国鼎立;西晋的门阀政治和腐朽政风;“太康之治”;“八王之乱”;“五胡"内迁;“永嘉之乱”;东晋的建立和门阀制度的确立;东晋的北伐与淝水之战;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侯景之乱与门阀制度的衰落;江南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门阀政治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的原因;魏晋玄学与反玄学.△授课对象—-2012级△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时数——6学时△教学环节:第一节三国鼎立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1、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成因:是东汉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东汉地主政权日益腐朽和不断的政治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2)大地主田庄作为与中央集权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为地方割据势力提供了有力而雄厚的经济条件.(3)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他们以宗族、佃客为骨干,发展军事力量,成为割据的社会基础。(4)方镇长吏(州牧)权力、地位的提高,加速了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中央集权大大削弱的情况下,出现了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及其兄何进蓄谋除掉实际控制权力的宦官势力。何进一面拉拢袁绍兄弟,一面密诏并州刺史董卓入京。事泄,宦官张让等杀掉何进.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势力被消灭殆尽。至此,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局面宣告结束。董卓(出身陇西豪强,靠镇压西羌起义壮大,割据凉州,成为关西军阀的首领)趁乱带兵入洛阳,废少帝刘辨,另立献帝刘协,自称相国,总揽朝廷大权.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盟军逼近洛阳,董卓焚洛阳,挟献帝西入长安.其后董卓大肆搜刮民财,筑坞于眉县加以储藏(足够三十年用的军粮、二、三万斤黄金、八、九千白银以及其它珍宝无数)。两年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部将火并,关中大乱。经过五年混战,关西军阀同归于尽.而关东盟军瓦解后,也开始了相互混战。到196年,全国各地几乎均落入军阀之手: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混战使两汉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和关东地区被摧毁殆尽,“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从而使北方暂时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丧失了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2、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关东军阀经过角逐,袁、曹成为其中实力最强得两大集团。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安徽亳县人).祖父曹腾,为东汉宦官,历仕安、顺、质、桓四帝,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与一般宦官不同,能举荐“海内名人”。养子曹嵩(或认为夏侯氏之子,为夏侯惇的叔父),官至司隶校尉、大司农,在灵帝时,又“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曹操虽出身于统治阶级,但与名门世族、四世三公的袁氏、杨氏不同。祖父、父亲的为人对其产生了若干影响。如他开始为官时,就打击豪强,又曾为被宦官所杀的窦武、陈蕃上书讼怨。表明他既不同于名门大族,又不同于专横的宦官势力,时人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出身这样的家庭,易登仕途.当然,曹操能成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主要还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形势所造成的,其家世也赋予一定的影响。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阳北部尉,后为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曹操地位的上升,与其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密不可分。他同皇甫嵩、朱俊等人一起,镇压颖川黄巾军,在董卓入京以前就已经成为禁军中的有力人物。曹操以曹氏、夏侯氏等豪族及其佃客、部曲,组成自己的基干武装.从河南向山东发展中又吸收了各地的地主武装(李典、任峻等),打败了黑山起义军和青、徐黄巾军30万众,收编后改为“青州兵”;又广纳贤才,吸收荀彧、荀攸、郭嘉等,构成了以颖川人为主的谋士集团,对曹操的重大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年后,曹操相继打败袁术、陶谦(未得到徐州).又接受毛玠建议,于196年迎汉献帝(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迁都于许昌,改年号为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又于同年,接受枣祇的建议,实行屯田(两个条件:大量的公有土地;又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结果“数岁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北方经济得到恢复,统治地区相对稳定,成为北方唯一有力量与袁绍抗衡的集团。(2)官渡之战(200年)和曹操统一北方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为袁绍所不能容忍.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得到了关东豪强的支持,排挤了冀州的韩馥,镇压了活动在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又在199年灭掉幽州的公孙瓒,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兵多将广。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谋臣田丰、监军沮受力劝未果。表面强大的袁绍实际存在很多弱点(袁绍为人,外宽而内忌,用人而疑其心;治下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任人唯亲;内部矛盾重重,民不聊生、原来“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的河北,连军粮都供给不上;曹操:“吾知袁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化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多,适足以为吾奉也").面对袁绍的进攻,曹操则亲率精兵万余据险迎战。200年(建安五年),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一带)之战"。战争一开始,袁军气势旺盛,直逼官渡。曹操声东击西,斩袁军大将颜良于白马、又杀文丑于延津。然后以逸待劳,与袁军在官渡对抗半年。由于力量悬殊,在对抗的过程中,曹军渐处于不利的状态:兵员耗减,军粮将尽.在这种情况下,他利用许攸来降之机,亲率轻兵五千人夜袭乌巢,杀袁军守将淳于琼,焚粮万车,出奇制胜,使袁军军心动摇,全线溃败。曹军乘胜追击,歼敌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多人逃回河北。官渡战后,袁绍发病呕血而死.曹操接受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则后争心生”的建议.果然,其后袁绍三子争立,发生内讧。袁绍病死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以乌桓为骑兵。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首先,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次,人才上的优势。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广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许褚、任峻、吕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揽各方英雄为其效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其三,经济上的优势。募民屯田获得成功,得谷百万,解决了军粮问题,安定了军心民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积蓄了经济实力。其四,赏罚严明,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击败袁术、消灭吕布、平定张绣、击破刘备)。其五,曹操个人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因素.3、赤壁之战(1)原因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意欲乘胜统一全国。遂于208年自立为丞相,发兵20万,号称80万,向长江流域的刘表、孙权和依附于刘表的刘备等军阀发起进攻。荆州的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军势力很快逼近长江.当时驻扎在樊城的刘备首当其冲。刘备被曹操评为“天下英雄”,是东汉末年一位比较特殊的军阀,长期寄人篱下,先后依附过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他在窘境中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曹军入荆州后,在当阳打败了刘备。刘备退兵樊口(湖北武昌),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同抗曹.孙权也是当世英雄之一.200年,孙权继承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的江东六郡。在曹军压境的情况下与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均有抗曹之意。故而很快结成联盟。(2)经过208年曹军进至长江,乘船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湖北嘉鱼)相遇。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加之瘟疫流行,战斗力下降.而孙刘联军为了生存,同心协力,斗志旺盛.鉴于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情况,曹操错误地令士兵将战船用铁环连接起来。周瑜利用天时地利,巧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乘东南风向曹营发动火攻,一举击溃曹军,迫使曹操把军队撤至襄阳一线。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3)结果赤壁之战后,曹操仍没有放弃统一全国的理想,但直到他死,都末能实现这个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北方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受到重创,元气大伤。三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的实力迅速增长。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4、三国鼎立的确立(1)曹丕建魏(220)赤壁之战后,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了西北方。211年,进军关中,驱逐韩遂、马超。三年以后平定陇右,215年进军汉中,击败张鲁。到220年曹操病死时,已占领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自立,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刘备建蜀(221)214年,益州刘焉病死。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亲自率师进入益州,占领四川。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又命关羽进攻襄阳,掳于禁,斩庞德,威震许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3)孙权建吴(229)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把势力扩展到岭南;219年,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取荆州。221年称吴王.222年,吴将陆逊在“猇亭之战”中火烧连营,彻底击败了刘备的进攻。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5、三国鼎立原因(1)政治上的原因。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性,改剌史为州牧又形成拥兵自重的军阀,二者的结合成为三国鼎立的政治原因;三个政权均有当地有力的社会势力作为其政权基础,政治上的分裂倾向超过了政治上的统一倾向。(2)经济上的原因。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和西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三国鼎立的经济基础)。(3)军事上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吴蜀联合足以自卫,但又无力消灭强大的魏;地理形势的易守难攻,相互割绝,使三国在军事上形成某种均衡。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局部的统一,有利于三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曹魏对北方地区的重建曹魏在政治上的措施打击豪强地主、整顿选举制度、改善吏治、严明赏罚。1、曹魏恢复生产的措施(1)屯田——曹操196年始许下屯田(采用半强制手段使土地与农民结合)。曹魏建国后,发展经济的措施仍然主要是实行屯田制,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所谓民屯(不再负担兵役和徭役)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民屯的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是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屯(田客五十人)。军屯(兵屯),即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且战且守,收获全部归国家。其编制仍以军队的营为单位,每营有佃屯田兵六十人。军屯将士兵和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终身为兵,世代相袭。如逃亡本人处死,家属没为官奴婢。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兵源.这样有别于义务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实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现。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在屯田以外的广大地区,大力招募流民,劝课农桑,安定自耕农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参见教材)。(3)田租户调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对自耕农按户征收实物,户调制由此创立,废弃了两汉人口税均摊(算赋口赋)的办法,显示商品经济的萎缩,但却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影响深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2、统治机构和职能的调整(1)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注重人才。早在曹操掌权时期,就实行过“唯才是举"的政策。210年,曹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217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对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之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通过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等手段,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曹丕建魏后,改变了这一用人方针,为了取得豪强地主的支持,采纳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即由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他们充当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郡士人,根据门第、德、才三项标准分为九品,写出评状,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这种用人政策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2)统治机构和职能的调整魏文帝以后,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一番改革。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监、令,分东汉以来尚书之权。这是曹魏加强中央集权的新政策;在地方官制上,削弱王国势力,将东汉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多带将军号.曹魏这种将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助长了地方割据趋势.三、诸葛亮治蜀与蜀国的后期政治1、诸葛亮治蜀与北伐诸葛亮治蜀,在政治上内修政理,加强法制(制定《蜀律》),打击豪强,任用贤才;经济上劝可农桑,发展生产;民族关系上采取“和抚政策”;军事外交上,联吴抗曹,击魏兴汉.诸葛亮规划的基本战略,对外以曹魏为主攻方向,结好孙吴;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扩大财源。“保其岩阻,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刘备即“汉昭烈帝”,或称之为“先主”,在位只有两年时间。在位期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吴国袭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大举伐吴。但由于指挥失当,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夷陵之战)。刘备逃往白帝城,托孤而死。刘备死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采取许多措施,改善蜀汉政治,发展经济。但蜀汉南部的“南中"土豪雍闿、朱褒、高定元等人却在孙吴的挑拨下不断反叛,威胁到蜀汉的安全。225年,诸葛亮向南中用兵,击杀高定元等人,用马谡之策,七擒孟获,最终平定南中.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北伐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决计北伐。227年他给后主刘禅上了著名的《前出师表》,进军汉中。228年率十万大军出祁山(甘肃礼县祁山堡),开始北伐。直逼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中震动,但由于马谡失去军事重镇街亭(甘肃庄浪),迫使蜀军退回汉中。在此后的五年中,诸葛亮曾多次向曹魏发动进攻.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和连弩。234年再从斜谷出祁山,屯军五丈原,隔渭水与司马懿对峙一百余日,终因积劳成疾,死于军中,后葬于勉县之定军山。从228年到234年的六年之间,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攻一守),大举伐魏,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蜀汉国力与曹魏相去较远(当时魏有440万人口、军队60万;蜀人口仅94万、军队10万)。2、蜀国的后期政局(参见教材)四、孙吴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孙吴基本国策是利用蜀魏矛盾,加强自身地位,坐保江东以观成败。政治上举贤任能,整顿吏治;军事外交上“限江自保”,坐观成败;经济上,奖励农耕,开发江南.1、孙吴的政治特征孙权所建立的吴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江南土著朱、张、顾、陆、虞等大家族以及从北方迁到江南的周、张、鲁等士族势力。因此,吴国实行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世袭领兵制,即大族出身的将领死后,其子弟世袭为将领,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大大超过政府与士兵的关系,成了变相的私人武装。复客制,即允许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不管这种佃客是国家赐与还是自行招募,结果家富于国,难有作为。2、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孙吴统治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征山越,实行屯田,努力发展工商业及海上交通)。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江南地区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居民大量南迁。据文献记载,213年,渡江南下的人就达十万户之多.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孙吴政权也比较重视江南开发,把大部分山越人迁到平原地区,让他们从事生产劳动。经过各族人民的努力,江南地区的经济呈现出发展的势头。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最为富庶,吴郡、吴兴和会稽被称作“三吴”,是吴国经济的中心地带。孙吴的造船业相当发达,曾派卫温等到达台湾,朱应、康泰出使南海。第二节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1、司马氏在魏国的专权曹魏自文帝死后,朝政日趋腐朽.曹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司马氏不同。曹氏出身寒族,且与宦官有关.曹操“游侠放荡,不治行业",表明曹操不以儒学为务,与豪强服膺儒教不同。曹操“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饰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帐帷屏风坏则补纳.”“植妻衣绣,太祖登高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操如此厉行节俭,与其出身寒族以及当时经济破坏有关,但更重者乃在于摧毁豪族的奢侈之风。儒家豪族崇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强对立的一个侧面。曹操要在汉末取刘氏而代之,最重要的是要摧毁儒家豪强的精神堡垒,即汉室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才能成功。曹操三次下令求才,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之名,表明了曹操用人不再依据儒家所谓德道德标准和金科玉律.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才”,这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变革,并不只为求才于一时。曹操出身阉宦之家,在儒家眼中没有地位.若不把问题澄清,则本身将无法立足,更无法与“四世三公"的袁绍之辈抗争.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师申商,辨名实”,这是曹操摒弃儒术的必然结果。曹操为一代枭雄,他不仅得到了众多寒族的支持,也得到了部分豪族士人如荀彧、荀攸等的支持,然而作为一个阶级来说,豪族与曹魏是对立的。曹魏末年,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司马懿是曹魏的权臣,长期领兵与诸葛亮对抗,老谋深算,地位煊赫。魏明帝死后,齐王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正始十年(249),曹爽陪曹芳祭魏明帝之高平陵(距洛阳九十里).司马懿在城内发动政变,将曹爽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形成独揽朝纲的局面.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握曹魏大权,都有很大的政治野心。特别是司马昭,在派兵灭蜀之后,更是明目张胆地想要夺取曹魏政权。曹魏废帝曹髦不胜其愤,对大臣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率僮仆进攻司马昭,结果为司马昭手下成济所杀.司马氏起家于东汉司马钧征西羌,可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相提并论,服膺儒教,重孝尊礼。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之适人者皆杀之"。本性残忍,手段毒辣.《世说新语》记载:王导、温峤往见晋明帝,明帝问温峤“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峤不敢回答,王导细述缘由经过.明帝闻之,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乎?"司马氏之所以得天下,不仅得到了豪强的支持,一些寒族官吏,本属曹氏一党,但后来改变立场,投靠了司马氏,而司马氏出于夺权需要,也要借助他们。如杀高贵乡公曹髦,对服膺儒教、尊礼重孝的司马昭来说相当棘手。最终由贾充完成,但其父贾逵忠于魏王室,其先为市魁,出身寒微。贾充两个女儿,生活放荡,长女贾南凤与太医令程据乱;小女贾午与韩秦私通。石崇之父石苞,出身寒族,投靠司马氏。以其出身而论,应该崇尚节俭,但由于跻身豪强,其奢靡是出了名的。2、灭蜀和西晋的建国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率18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蜀国。钟会的十万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门关外,但邓艾的3万自狄道(甘肃临洮)轻装出阴平(甘肃文县),经过无人之地700里,攻入蜀境,破江油、绵竹等地,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轻取成都,刘禅降魏,蜀汉灭亡。蜀历二世,43年.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魏历五王,存在了45年。西晋帝王世系表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武帝司马炎(236-290),265年称帝,在位26年,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惠帝司马衷(259-306),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怀帝司马炽(284-264),(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晋武帝第二十五子,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30岁;愍帝司马邺(300-317),(313-316)在位,在位4年,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3、灭吴统一全国279年,司马炎发兵20万分五路出师,大举伐吴。280年,杜预、王俊率军攻入建业,孙皓降晋,吴亡(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吴历四帝,51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西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二、晋武帝与太康之治1、占田制、课田制与户调式280年取消屯田,实行占田制.内容:(1)农民的占田,男七十亩,女三十亩.占田不是国家授田。(2)课田,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亩八升。(3)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之。”边郡户1/3或2/3,少数民族户“賨布"一匹。(4)按官品占田荫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顷,每级递减五顷,九品十顷.荫亲属从九族到三族。荫佃户从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从三人到一人.被荫者可免除租税徭役。占田制一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和增加人口,对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使士族实力急速膨胀。2、西晋分封和诸侯王权利的加强西晋一方面下令罢除州郡军队,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另一方面分封二十七个宗室为王,分居要地,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和地方力量失衡,成为西晋政治不稳和短命的重要原因.3、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形成原因:(1)东汉豪强大地主田庄的崛起,使士家大族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势力,促进了门阀世族的形成;(2)汉代的选官制度及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形成;(3)魏、蜀、吴、三国的相关政策,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形成;(4)西晋占田制及荫客制等优惠政策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形成。大官僚门阀地主从东汉开始,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世族或高门。不属于士族的称为庶族或寒门。门阀士族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西晋。西晋王朝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给世家大族许多特权,从而形成“门阀政治”。所谓“门阀”就是拥有特权、世代担任职闲望重的清要之官、广占田产的世家大族。门阀政治就是以门阀为核心的政治格局.门阀政治在西晋初步形成的标志,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门阀士族由优先参政权进而获得政治垄断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成了变相的官位世袭制;他们的门阀地位不会因为朝代兴替更迭而改变.门阀士族以门第以资本,他们不与庶族通婚,甚至不与庶族同乘共坐。“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级界限森严。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其消极性消极是明显的: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再者,极大地助长了奢侈的风气,毒化了社会风气。门阀士族不思进取,生活腐朽糜烂,逐渐蜕变为腐朽没落的一个阶层。在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打击下由盛而衰,侯景之乱使其遭受致命打击,隋唐科举制则为庶族地主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门阀士族衰落.门阀政治的特点:(1)门阀地主控制朝廷大权,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寒族地主只可以参与一般政事);(2)世庶界限分明、等级森严;(3)世家大族奢靡腐朽。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1、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八王之乱”以司马氏为首的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大臣傅咸),加剧了社会矛盾。八王之乱原因:【外戚皇后专权引起;西晋的腐朽统治消弱了中央皇权;大肆分封诸侯王,权利太重(自选官吏、置军、参与朝政、代中央统军,镇守一方)】。“八王之乱”的经过—-290年,晋武帝死,继立的惠帝是个白痴,不能控制朝纲,皇后贾南风荒淫刚戾,垄断朝政,激起朝变,史称“贾后之乱”。291年,贾后密诏楚王玮入京,杀死当政大臣杨骏及辅政的汝南王亮.又以“矫诏擅杀"为由,杀掉了楚王玮。这件事引起了朝臣的不满,296年,贾后诏赵王伦入京主持朝廷政局。赵王伦指使贾后杀死太子,又以为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及其党羽,废晋惠帝而自立为帝.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起兵讨伐赵王,双方大战六十余日,死伤十万余人,赵王伦被杀,惠帝复位,但诸王之间又展开厮杀,愈演愈烈,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也被卷入。306年,东海王入朝专政,毒死惠帝,另立怀帝,杀死仅存的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不仅摧残恢复不久的北方经济,激化了阶级民族矛盾,而且加速了西晋王朝的迅速败亡。2、流民起义和五胡内迁(乱华)从301年开始,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突出的有李特和李雄、张昌、王如、杜弢等流民的反抗斗争,共二三十次.巴人李特、李雄父子于304年攻克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在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王朝统治力量的情况下,周边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加上南方的巴人,合称“六夷”。匈奴主要迁往晋北,入塞者20余万。鲜卑分为几支,其中拓跋部迁于代郡及云中一带,秃发部和乞伏部迁于陇西。羯人被称作匈奴别部,居上党及太行山一带.氐、羌大部迁至关中.至于巴人则迁于汉中、略阳等地.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3、永嘉之乱和西晋灭亡304年,匈奴人刘渊打着尊汉的旗号,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建立汉国。308年刘渊称帝于平阳(山西临汾)。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继位。西晋执政的东海王司马越带领晋军主力及大批朝臣,以讨伐石勒为名,撤离洛阳,向东进发。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忧惧成疾而死,太尉王衍率众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境内,被石勒追及,晋军将士及王公贵族10万余人,全部丧生,无一幸免。王弥、刘曜攻克洛阳,俘杀晋怀帝王公以下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怀帝之侄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永嘉之乱”不仅造成了西晋的灭亡,而且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再度长期分裂。西晋灭亡以后,出现了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的局面。第三节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淝水战前的北方政权从304年刘渊称王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136年间北方先后建立的各民族政权习惯称为“五胡十六国”,即一成(汉)、一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十六国”之名来源于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其中也包括汉人建立的政权(如前凉、西凉),除此还有刘汉、冉魏、西燕、代等,共20个政权。淝水战前,北方建立的政权主要是:刘汉(刘渊)、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冉魏(冉闵)、前燕(慕容皝)、前凉(张轨)、前秦(苻洪)。二、东晋的建立与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东晋建国西晋末年为避战乱,中原士族官僚和地主率宗族、宾客和部曲大量南下,史称“永嘉南渡”,晋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18年,西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侨姓士族王、谢、庾、桓和土著士族朱、张、顾、陆诸家的支持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政权,史称东晋。2、东晋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王导、王敦是北方士族代表人物,拥立司马睿为帝,政在王氏.门阀政治发导到顶点.在政治上,东晋皇帝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卷117)。皇帝没有实权,形成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大族轮流执政局面。据说司马睿在即位时,曾要拉王导共升御座,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大大超过西晋,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庶等级界限更加森严.门阀士族势力的扩张,导致了东晋皇权同士族之间的矛盾。个别士族的专权,也导致其他士族的不满.导致政局不稳,东晋初年重大的内乱主要有王敦之乱(322—324)和苏峻祖约之乱(325),严重削弱了东晋王朝自身的力量,所以难有作为.3、侨置郡县和土断为安置中原流民,东晋在侨民大量集中的地方设置与他们北方籍贯同名的州郡县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并规定侨户另立户籍,免租免役.满足了北方门阀士族的利益,有地望可继续保持高贵地位和参政,又可控制大量不纳租服役的依附人口,政治经济利益都得照顾。土断是废除侨置郡县的措施。侨置州县无一定边界,不征租税和徭役,大士族广占田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晋成帝时下令土断,把侨置郡县的户口编入原来的郡县。东晋大司马桓温(312—373)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三、东晋的北伐和肥水之战1、东晋的北伐东晋时期为了恢复中原,曾进行过四次北伐:第一次是祖逖北伐(313—321):313年,祖逖上书司马睿建议北伐,司马睿以左丞相的名义,任命他为豫州剌史,率军北伐.祖逖“中流击楫”,在淮阳组建2000余人的军队,大败石虎、石勒之兵,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东晋建立之后,晋元帝怕祖逖功高难制,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从而使北伐受阻。321年,祖逖病死军中,石勒乘机占领河南。第二次是庾亮、庾翼北伐(333、343):333年,石勒死去,庾亮率10万大军请求北伐,因遭到朝臣反对,忧愤而死.其弟庾翼于343年率4万军队出击,以桓温为先锋,但初战失败,被迫休整。第三次是殷浩(时人比之诸葛亮)北伐(353-353):352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督北方五州诸军事,自寿春出师北伐,因部将谢尚失败,死伤一万余人,被迫退兵。次年率军七万再次北伐,部将姚襄叛变,结果殷浩被废为庶人。第四次是桓温北伐(354-369):桓温灭掉李氏汉国后,于354年率军四万北伐前秦,进军关中,大战于蓝田,粮尽而退。356年自江陵北伐,克洛阳,请晋帝还都。晋帝无意北返,桓温南归,收复失地重新丧失。369年再度北伐,击败前燕军队,粮尽败退。桓温三次北伐,目的在为取代司马氏而自立。失败原因:出兵目的各异;统治者对北伐冷漠;力量处于均势.北伐意义:给北方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支持了中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守为攻,保证了南方政权的稳固及经济文化的发展。2、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北方的前秦在苻坚当政时,统一北方,又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使秦国国力大增,遂有南征之意。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8月,前秦苻坚发兵87万,号称百万大军,分路向东晋大举进攻,有一举灭晋之势.东晋执政谢安以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指挥由其子谢琰和将军刘牢之率领的8万北府兵迎战。北府兵是东晋谢玄组建的精锐部队。孝武帝时,谢玄在徐、兖二州招募流亡的北方子弟八万余人,由刘牢之等将领训练,组成晋军主力,故号称“北府兵”。北府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在淝水之战中是与前秦对抗的主要力量。383年十月,秦军前锋都督苻融率25万兵马渡过淮水,攻占寿春,又派将军梁成率军5万,渡过淮水的支流淝水,切断了淮水交通,使援助寿春的晋将胡彬及其所率5000人孤立无援。苻坚亲率轻骑8000赶往寿春,并派人去晋营说降.谢石乘秦军尚未集结完毕,挥师渡过洛涧,将秦军驱于淝水之西,与秦军隔水对峙。谢石要求秦军后撤,待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苻坚欲趁晋军半渡而击之,遂退,秦军大乱(朱序),苻融试图稳住阵脚,被退军踏杀。晋军乘机进攻,大获全胜。前秦投入淝水之战的兵力虽多,但兵力分散,真正到达前线参战军队不多,国内矛盾又十分尖锐。而东晋大敌压境之下,君臣一心,将士用命。而且北府兵大多由北方人组成,有较强的战斗力,故双方势均力敌。前秦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骄傲轻敌,临阵退兵,指挥失当。四、十六国后期的少数民族政权384年前秦瓦解,原被征服的各族上层势力纷纷独立,先后在关东、关中和河西三大地区建立12个政权,如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北魏、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这些政权互相攻杀,使生产和人民生命被摧残,除北魏外存在时间都不长。少数民族政权特点:第一,胡汉联合统治,内部矛盾重重,政权基础十分薄弱;第二,没有什么政绩(除北魏外),更加残暴;第三,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北方各族人民灾难深重,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政权寿命不长,一般二三十年,最短的只有四年(翟魏)。五、东晋的衰亡1、东晋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在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剥削压榨严酷,大族占山封水,农民逃亡山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中央政权仅控制东南八郡,军阀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东晋一代,内乱不止。重大的有四次:王敦之乱(322-324);苏峻祖约之乱(325);桓玄之乱(402);孙恩、卢循起义。长期动乱严重削弱了东晋王朝力量。2、孙恩卢循起义南渡的琅邪士族孙恩以五斗米道宣传组织八郡农民,于399年发动起义,焚烧官府,诛杀门阀士族。411年在北府兵刘牢之、刘裕先后镇压下失败。但基本摧毁了东晋统治,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为庶族阶层的崛起和掌权创造了条件.3、刘裕专政和东晋灭亡403年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称帝,国号楚。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起兵,击败桓玄,迎回晋安帝,但东晋军政实权已由刘裕掌握。420年刘裕废晋称帝,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第四节南朝的政治和经济在东晋王朝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江南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四个朝代均以建康(南京)为都,历史上称之为南朝。一、南朝政权的更替1、刘宋(420年—479年)政局与“元嘉之战"宋是刘裕建立的政权。刘裕出身贫寒,以布衣靠军功起家而立国。411年官至太尉,掌握东晋实权。417年灭后秦,次年封为相国、宋公.420年,废除晋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宋武帝,国号宋,都建康,历史上称作刘宋。“元嘉之治”-—“元嘉"(424-453)是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的年号。刘裕建宋后,打击豪族,实行土断,重用寒族,提倡俭朴,为刘宋政权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即位不久以失德被废,宋文帝刘义隆即位,继续改革,派使者巡行州县,考察吏治;听讼断狱,用法宽平;重视儒学,下诏求贤;重农劝耕,减免赋税,鼓励商业。从而使刘宋政权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史称“元嘉之治"(“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之言政治者,皆称元嘉焉”-—《资治通鉴》)。元嘉之治持续短暂。430年,到彦之率五万大军北伐失败。宋文帝派檀道济增援,始得全师而返。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十万大军进攻汝南,不克而返。宋文帝乘机派王玄谟和柳元景分兵两路,攻入河南入关中,但因东路失利,被迫退却。拓跋焘乘胜南下,所到之处,“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迎得沧惶北顾"。453年,宋文帝为太子所杀,其三子刘骏起兵争夺皇位,导致宗室相互残杀,加速了刘宋政权的灭亡。479年禁军将领萧道成自立为帝,国号齐,刘宋政权历八帝、六十年而亡。2、萧齐(479年—501年)的内争与检籍萧道成出自“布衣素族",从军四十余年,官至中领军,博涉经史,擅长书法、围棋,颇有大志(尝言“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479年代宋称帝,实行“检籍"(即检查各类户籍,发现假冒不实、隐瞒人口一律退回改正,即“却籍”.由于官吏受贿作弊,激化了矛盾,“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引发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检籍”也停止执行),兴建学校,减免赋役.但他统治不到四年病死,太子萧赜继位,进一步改良政治,史称“永明之世”。萧赜即位之后,劝课农桑,减免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维修孔庙,重视儒学,“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493年,萧赜病死,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萧道成的侄子萧鸾乘机废帝自立,屠杀宗枝大臣。在萧鸾、萧宝卷当政时,政治败坏,南齐国势不振,晚期宗室残杀,501年雍州剌史萧衍攻入建康,502年灭齐称帝,国号梁.萧齐历七帝二十四年而亡。3、梁武帝与“侯景之乱”(梁502年—557年)梁又称萧梁,其建立者萧衍,曾为南齐的雍州刺史,500年从襄阳起兵,次年攻入建康夺取政权。萧衍“好筹略,有文武才干”,在位47年,是南朝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但其统治腐朽而又笃信佛教,自称“菩萨皇帝",三次舍身同泰寺。萧梁的疆域在北魏衰乱之际,向北扩展,但不久发生“侯景之乱”.侯景原为北魏大将,镇守河南。547年因受高澄疑忌降梁,被封为河南王。548年与梁朝萧正德勾结,举兵进攻建康。549年攻下台城(宫城),梁武帝忧愤而死.另立简文帝,分兵攻破广陵、吴郡、吴兴、会稽等地,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551年,废简文帝,另立萧栋,不久又废之而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建元太始。552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破建康,侯景出逃,为部将所杀,侯景之乱结束。“侯景之乱”,成为南朝历史转折点,门阀士族许多人物被乱兵所杀,走向没落;长江以北大片土地丧失,北强南弱之势更为明显;南方社会经济饱受摧残。557年大将陈霸先灭梁自立,国号陈,萧梁政权历四帝、五十六年而亡.4、陈朝南方的衰落(557年—589年)陈的建立者是陈霸先。陈霸先萧梁时为江州刺史、司空。即位后受到北齐和湘州刺史王琳等人的威胁,无力改变危局.宣帝陈顼当政时,力图改革,也有一定成效,但到后主陈叔宝时就江河日下了。589年陈朝为隋所灭,历五帝三十三年而亡。在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刘宋60年、萧梁56年、陈33年、南齐24年;疆域-—刘宋最大,南齐和梁的疆域均小于刘宋,陈的疆域最小。二、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和门阀士族的衰落1、中央集权的强化和门阀制度的衰落南朝时门阀士族仍享有种种特权,但生活骄奢淫逸,思想颓废空虚,政治上逐渐丧失统治能力,不能不把大权拱手让给寒人出身的皇帝。由于门阀士族不喜任武职,寒人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南朝四代皇帝和将领功臣都来自寒门。为了加强皇权,他们表面上优容士族占据高位,但有职无权;以寒人任官职低下的中书通事舍人,参与机密,专断政务。为了控制地方,寒人皇帝把宗室子弟封为诸王,以寒人为“典签”监视诸王和州剌史,位低权重,成了皇帝耳目。士庶的消长有深刻的原因:(1)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门阀平流进取,坐享高官厚禄,只知享乐,不图进取。(2)士族自我封闭.为维护特权,使自身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置于其他阶层的对立面,一旦受打击无法补充力量恢复生机。(3)门阀经济形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对大族的打击、士家大族的析分,士族的经济基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劳动者的反抗,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田庄日益衰败。(4)社会斗争的沉重打击.2、其他社会阶层部曲和佃客都是田庄中的依附农民,“客注家籍”,附属于主人,不向国家纳租服役。人身束缚性很强,不能随便离开土地。奴隶也是田庄中的劳动者,是主人的财产.自耕农仍有相当数量,向国家纳租(人五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杂调、服徭役.兵户另立户籍,仍世兵制,地位更低落,至与奴婢并列。吏户来源于屯田兵,隶属于官府或军府,户籍单列,世代为官府耕田、服杂役或手工业生产,地位低下,隶属性很强。百工户是官府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世代承袭,被严格控制,地位低。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1、东晋南朝的社会经济结构南朝发展的新特点是,山泽被圈进庄园,由国家公有变成主人私产,刘宋颁布按官品占山法,使之合法化。佛教发展,南朝遍设寺院.寺院都有大量田地,由一般僧民和投奔寺院的破产农民“白徒"、“养女”耕作,不向国家纳租服役.2、南方经济的发展(1)原因:由于北方约七十万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加之南朝政府比较注重社会生产,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晋南朝是重要时期(唐朝:“扬州第一,益州第二").(2)表现农业——南朝时期的农具有了解改进,耕作技术有所发展,水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些地方甚至亩产高达20斛。已经完全改变了东晋以前“火耕水耨"的落后状态。手工业——在手工业领域,治铁技术进步,使用了水排,不仅能炼铁,而且还能炼出质量较好的钢;养蚕业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造纸业明显进步,发明了藤皮造纸法;青瓷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商业——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起来.长江是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江陵、夏口、建康、京口(镇江)既是长江中下游的大城市,也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番禺(广州)则是与海外诸国通商贸易的重要港口。(3)影响南朝时期对江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一向比较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接近北方黄河流域的水平,为后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五节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一、拓拔族的兴起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其前身是338年由什翼犍建立的代国,376年为前秦所灭。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复国,398年称帝,改国号为魏,迁都平城,史称北魏,经过41年最终统一了北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北魏成为北方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统一北方的事业.388年以后,拓跋珪先后攻破了周围的部族,395年,灭掉了后燕;魏明元帝拓跋嗣在道武帝死后即位,不断向刘宋发起进攻,夺取了刘宋黄河以南的司州、兖州和豫州的大部分地区;太武帝拓跋焘于431年攻占大夏国都,俘获夏王赫连昌,尽有关中之地,436年消灭北燕,439年消灭北凉,最终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北魏是继前秦之后第二个统一北方的朝代,北魏的统一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为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条件.二、北魏前期的封建化和孝文帝改革1、北魏前期的封建化北魏前期,在许多方面保存了氏族制度的许多传统,具有较强的野蛮性和掠夺性。入主中原后,拓拔珪以汉制定官职和“计口授田",拓拔焘借助崔浩、寇谦之的汉化改革,逐渐采取了比较适合汉地情况的政策.(1)宗主督护制:宗主是大田庄主,也是宗族之长,他们往往修建坞壁,拥有较大的势力。北魏政府承认这些坞壁的合法性,并把它作为基层组织,委托坞主(宗主)督护农民,从而形成了宗主督护制。(2)九品混通法:九品混通法起源于西晋,是一种对自耕农征收租调的办法。它以“户”作为纳税单位,按资产划分为上、中、下九等,称之为“九品”,税额略有不同。这种办法对坞主有利,因而得到他们的支持.上述措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2、北魏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中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各种矛盾逐步激化(日益成长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落后的旧部落制之间的矛盾、皇权与旧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北魏统治者与中原汉族地主的矛盾、鲜卑贵族与北方各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中小地主及自耕农大量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宗主势力恶性膨胀,朝廷相对虚弱;鲜卑官吏走向腐化.一些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稳定政局。孝文帝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展开的。为了彻底进行改革,还于490年将国都从平城(大同)迁到洛阳,有利于摆脱腐朽顽固势力,控制全国政局并且争取汉族地主支持。(2)改革的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改革官制是从冯太后时开始的【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改革家,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冯太后14岁为皇后,和平六年(465)献文帝(拓拔弘)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又诛杀冯太后内宠。皇兴五年(471)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元宏),自己仍过问大政。承明元年(476)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忍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她先后实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拓跋政权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增加了国家收入。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孝文帝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冯太后时,规定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在地方上,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所谓三长制是一种基层管理体系,即五家为邻,立一邻长;五邻为里,立一里长;五里为党,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打击了大族,抑制了豪强隐匿户口,逃避租役,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社会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限制土地兼并。均田制由李安世提出,485年,冯太后下令实行。均田制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为备休耕,露田中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3)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剌史15顷,县令6顷。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接受大臣李冲的建议,废除九品混通法,实行新的租调制度.规定一夫一妇出帛一匹,粟2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在文化方面,采取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胡汉贵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具体些说,就是禁胡服,断胡语,改姓氏,定门第,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3)改革的意义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士族的恶性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巩固和改造了北魏政权,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总体上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三、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参见教材)通过改革,使北魏强大起来。当时北魏控制的人口达到500万户,3000万口,比西晋时期的人口翻了一番.国家收入增加,“公私丰赡”,“府藏盈积"(《魏书·食货志》),“国家殷富”(《洛阳伽蓝记》卷四)。四、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1、北魏末年的黑暗统治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北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和汉化的过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499年,孝文帝死,其子元恪继位(宣武帝),改变了孝文帝的做法,实行“宽一摄下”的政策,北魏政治日趋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高阳王元雍、河间王元琛生活腐化,元琛“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政治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佛教盛行,寺院遍及各地,侵夺民田,欺压百姓;重视门阀,卑薄武人,边镇镇兵,地位下降,拓拔部下层人民对统治阶级不满,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各种矛盾的刺激下,最终发生了“六镇起义”与“河阴之变”.2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六镇起义是北方长城线六镇戍兵的起义。北魏前期为了防止柔然的入侵,在河套西北的长城沿线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六镇兵民地位下降,对政府极其不满。522年怀荒镇兵率先起义。次年,沃野镇的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并形成一支较大的武装力量,与官军对抗。528年破六韩拔陵率领20万之众南渡黄河,但在官军与柔然的夹击下失败被杀,义军大部被俘。同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被俘义军在上谷(河北怀来)重新起义。怀朔镇将葛荣率众响应,并火并杜洛周,众至数十万,号称百万,南攻洛南,结果被契胡酋长尔朱荣击溃【契胡族,羯人的一个畜牧部落。尔朱荣的祖先世居尔朱川——山西朱家川),到孝文帝时代尔朱新兴被任命为秀容(今忻州西北)酋长。魏孝明帝时,传位于儿子尔朱荣】。大约与此同时,关陇地区爆发了羌人莫折大提、莫折念生和万俟丑奴等人的起义,最后也被尔朱氏和贺拔岳所镇压。连续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了北魏政权,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了解和融合。3、河阴之变和北魏的分裂六镇起义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525年胡太后控制朝政三年后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另立幼子元钊为傀儡。山西契胡酋长尔朱荣对此不满,另立宗室元子攸为帝(孝庄帝),率兵进攻洛阳,在洛阳附近的河阴(今河南孟县)一带围杀北魏王公百官二千余人,将胡太后及其新立的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元钊扔入黄河,是为“河阴之变”。河阴之变后,尔朱荣进入洛阳,控制朝政,在邺城击败葛荣.次年分兵入关,消灭万俟丑奴,从此控制北魏政权。530年,孝庄帝利用朝见之机诛杀尔朱荣等,其侄尔朱兆从山西起兵攻入洛阳,杀孝庄帝及其大臣,另立宗室元恭为帝(节闵帝).尔朱荣手下大将高欢和宇文泰乘机夺权,导致北魏分裂。531年,高欢攻入洛阳,消灭尔朱氏,立孝武帝元修为傀儡.534年孝武帝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被杀,高欢另立孝静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和西魏(都长安).4、东魏和北齐的政治经济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曾参加过六镇起义,后投靠尔朱荣。尔朱荣死后,高欢招纳葛荣旧部20万人,并联结北方豪强,成了北立地区最大的实力派.531年起兵河北,消灭尔朱氏在关东的势力。532年攻克洛阳,杀节闵帝元恭,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533年出兵晋阳,击败尔朱兆。534年,孝武帝不堪忍受高欢的威逼,逃至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东魏以黄河为界,与西魏处于东西对抗的状态。538年和543年,先后在洛阳和芒山一带打败宇文泰的大军.550年,高欢病死,其子高洋自立为帝,建立北齐。北齐虽然是由高洋建立,但其基础是在高欢时期奠定的。为了长治久安,注意协调胡汉矛盾:“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洋即位后,“王四渎之三,统九州之五”,治下有两千多万人口;依靠的主要力量是鲜卑人,对于汉族则采取仇视的态度。其后在564年北齐武成帝重颁均田制和三长制,史称“河清均田”.通过这一措施,使内迁的六镇鲜卑迅速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地主。北齐后期,佛教盛行,寺院四万余所,僧侣二百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政府机关中,卖官鬻爵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赋敛日重,徭役日繁,人不聊生”,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持续不断,557年,为北周所灭(历六帝28年)。5、西魏和北周的政治经济宇文泰也曾参加六镇起义,降尔朱荣后,编在贺拔岳部下,随贺氏进入关中。534年担任关西大行台、大都督.孝武帝前来投奔时,他先迎后杀,另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537年,宇文泰在大荔沙苑击败前来进犯高欢。538年率军进攻洛阳,先胜后败。543年,创立府兵制。再次东进,与高欢决战于芒山,损失6万人马,被迫退回关中。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自立为帝,建立北周。宇文泰统治集团以武川镇军人为核心,广泛吸纳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颁六条诏书,要求“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以才举人;经济方面,下令颁行均田制,规定成家之人,授田140亩,丁男授田100亩,并给宅田二至五亩;租调则有室者纳五斛,无者半之;纳绢一匹,绵八两,丁者半之;军事上,创置府兵制。按照周礼六官之制,将原来的八军改编为六军,六军再分为十二军,设十二大将军;十二军再分为二十四军,设二十四开府将军;二十四军再分为四十八军,设四十八仪同将军。每个仪同将军领兵一千人,合计府兵五万人。府兵另立军籍,不负担课役。这一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经过改革,西魏很快强大起来,553年攻取巴蜀,554年破江陵,杀梁元帝。557年,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诸子争位,政权落入周武帝宇文邕手中。宇文邕在位期间厉行改革,释放奴婢、杂户,清理户口,禁毁佛道二教,“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广弘明集》卷二七).577年灭北齐,重新统一北方.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二年而死。581年,静帝禅位于杨坚,北周灭亡。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五、北方各族的大融合1、原因西晋以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十六国、北朝时期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在客观上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形势.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则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过程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在武力征服与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各民族频繁交往,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不断融合。由于当时“五胡六夷”均活动于人口众多,具有攸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汉族地区,因而往往被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所改造。民族融合的核心问题是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婚是民族融合的极端形式,而汉化则是民族融合的基本趋势。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朝政权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统治模式,各少数民族成员大体上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往往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到南北朝后期,“五胡六夷”被逐渐融入汉族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融合是双向的,汉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营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3、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和宗教、1、魏晋玄学的兴起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意识的主流就是玄学。魏晋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它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是儒学,以老庄“贵无”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为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进行辩护,主张门阀专政,君主无为,巩固士族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背景:(1)东汉王朝崩溃后,儒家的等级、礼乐、天人感应等不能缓和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孝忠仁义也不能再作为愚弄人民的工具,儒学与谶纬结合,变得荒诞烦琐,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门阀士族需要寻求更有效的精神武器。(2)东汉时士大夫“上议执政,下讥卿士”,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但两次党锢之祸,使他们受到沉重打击,从而转向玄虚的“清淡”。(3)三国以后,政权变化无常。地主阶级对当权政府信心不足,又不敢明确立场,为了明哲保身,从老庄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代表人物和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在曹魏后期,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思想核心“贵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是从无产生出来的.不否定儒家纲常名教,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听其自然就能维持名教。要君主“无为”,为门阀士族掌权制造理论.这是对两汉儒家名教神圣地位的挑战,因而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二阶段在魏末晋初,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中的嵇康和阮籍。他们行为实践中使酒任性,玩世不恭,放浪形骸,抨击名教,蔑视礼法,惊世骇俗,形成“崇有”的思想体系,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二者对立,崇尚自然,批判名教.第三阶段在西晋时期,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认为“有”是自然存在,万物由其自身“独化"而成。他们力图做到儒道为一,主张“名教即自然”。就是认为一切现存事物,包括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都是自然的、合理的,要人民安份守已,成为完全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哲学。2、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参见教材)3、佛教的盛行与神灭论思想两汉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达到泛滥的程度。(在苦难之中,统治阶级有意用佛教所宣扬的以现世忍耐来换取来生幸福的教义麻痹人民,稳定统治。人民在看不到希望时,也往往寄托于来世和天堂)。梁武帝箫衍奉佛教为国教,佛寺遍地,僧尼之数几乎占人口的一半。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削弱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缓和民族矛盾,也提倡佛教来巩固统治,北周北齐的僧尼也达到400余万。佛教兴盛的原因一是南北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希望得到寺院的庇护;二是一些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北魏、萧梁和北齐);三是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等来到华,极大的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泛滥,但并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国教,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内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只是统治阶级一个辅助的思想武器。究其原因,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