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专题六 第八讲 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1页
(7.1)-专题六 第八讲 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2页
(7.1)-专题六 第八讲 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3页
(7.1)-专题六 第八讲 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4页
(7.1)-专题六 第八讲 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六:资本的运转及其规律第八讲: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图/[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第7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般商品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一件衣服的价值形成过程劳动4小时消耗4米布价值100元消耗两套辅料等劳动资料价值20元劳动力日价值为40元4米布两套辅料一件衣服的价值=100+20+40=160资本家为生产所垫支的资本也是160元,这意味着预付资本未发生增殖,因而这个过程仅仅是一般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并非资本主义生产特有的价值增殖过程。要使这个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劳动时间的长短。工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价值增殖过程——实现预付资本的增殖,必然会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8小时消耗4米布价值200元消耗四套辅料等劳动资料价值40元劳动力日价值为40元8米布四套辅料两件衣服的总价值=160*2=320资本家垫付的资本=200+40+40=280多出了40元,这意味着预付资本发生了增殖。40元增加额,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工作日(8h)048必要劳动的时间剩余劳动的时间A048必要劳动的时间剩余劳动的时间B工作日(10h)绝对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的时间必要劳动的时间100%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由于那个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成长为一支自觉的政治力量,难以与资产阶级相抗衡,所以资本家能够凭借经济关系的强制力和国家法律的支持来延长工作日从1600—1750年间,工厂主通常要求其雇员(包括女人和孩子)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总计72小时。进入19世纪,新英格兰工厂工人普遍每天劳动时间10-15小时。迟至1842年,仍有一些英国煤矿的男人和从矿里拖出煤车的妇女儿童每天工作14-15小时。可见,在工业化早期,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实现的。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追求剩余价值激烈的竞争个别资本家整个社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相对价值产生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第三卷,5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图/[德]弗·恩格斯图/恩格斯和工人在一起经典引文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三、如何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会创造一个价值原子。第二,创造剩余价值的场地从台前换到了幕后,但主体没有变,依然是工人,是在社会分工链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