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前篇自主学习课堂篇
合作学习课后篇巩固练习素养篇合作学习
课时作业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分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2.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田氏取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
吞并。秦国3.“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认同观念。(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华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手工业:春秋时期
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牛耕冶铁2.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
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君主专制3.商鞅变法(1)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
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意义: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奠定了基础。私有制统一中国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
人。(2)政治主张①针对
、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②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③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鲁国礼崩乐坏仁礼乐
(3)教育主张: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4)儒学贡献:晚年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
》当中。有教无类论语2.老子(1)地位:
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2)哲学主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3)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
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道道小国寡民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1)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3)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2.争鸣问题: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
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士宇宙万物3.学派(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仁政
(4)战国新出现的派别①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和法家,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②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③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中央集权4.影响(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3)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史]时代特征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核心特征。►[识]文明重心长达500多年的争霸战争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揭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空间分布。►[识]家国认同战乱环境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文明的交流传播,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各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滋生发展。►[识]社会转型的根源(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补]礼乐制度(1)含义:“礼”泛指等级制中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乐”指音乐、舞蹈等。周礼就是代表周代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影响:周朝制定了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的工具。这说明宗法制已深入周朝社会的各个层面。►[释]礼“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识]“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拓]“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释]“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派别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之道。►[拓]治国理念争鸣法家和儒家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学派,都强调政治统治的秩序,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统治方式的差异。儒家强调德治,主张实行仁政;法家强调法治,重视轻罪重刑,以树立专制权威。►[识]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启迪: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史料一▲春秋列国形势图史料二▲战国形势图探究点:对比西周分封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提示:①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②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③民族关系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另一方面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1.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2)宗法分封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有萌芽的该制度,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华夏民族: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项目社会特征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文明形态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政治特征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文化特征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二战国时的《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张芳《中国农业科技史》史料三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探究点:上述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表现?对古代农业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表现:出现牛耕技术;农业精耕细作;铁农具使用并推广。影响: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促使小农经济产生。1.生产力进步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2)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项目转型前转型后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权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雏形出现选官制度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经济制度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社会结构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理性化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官办教育一统天下,贵族垄断教育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探究主题三社会变革的映像——百家争鸣史料一“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史料三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探究点:(1)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提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与民本思想,提出“仁政”学说,这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指出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提示:不同点: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共同目的: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1.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大变革。(2)政治: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并存。(4)阶级:出现了新的阶级——工商、农民和地主。(5)思想文化:私学发展,学术下移,思想自由,形成各种学派。2.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争鸣(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转型的表现;④说法不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故A项正确。答案:A1.社会转型的原动力[史]“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诅(zǔ)、夷、斤、斫(zhuó),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使用,使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推动了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方面的剧变。2.“礼崩乐坏”[史][识]春秋郑国国君墓葬使用了周天子才可使用的九鼎陪葬,从本质上反映了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3.春秋战国的社会剧变[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土地国有、井田制度礼乐制度敬天保民德治东周王权衰落;列国纷争;分封崩溃;革新图强铁器牛耕——农田增多;竞相占地——井田瓦解;奖励耕战——追逐功利礼崩乐坏百家争鸣[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王国维《古史新论·总论》
[随堂训练]题组1社会转型与华夏认同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次“转型”不包括(
)A.封邦建国→中央集权 B.王国→帝国C.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D.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解析:“天下为家”指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夏朝建立为标志,与题干中春秋战国时间不符。答案:C2.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到“封国”C.从“封国”到“帝国” D.从“帝国”到“共和”解析:“国家形态”主要有以下六种:“民族→部落→城邦→民族国家→联盟国家→世界政府”,由诸侯割据到国家一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表现。答案:C3.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由表中周王室式微,推断最大社会转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故①正确;少数民族政权还未入主中原,统治中原的仍然是华夏民族,故②错误;此时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故③错误;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题组2生产力进步与百家争鸣4.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答案:B5.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钻孔石斧 B.骨耜C.铁犁铧 D.(青)铜铲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使用钻孔石斧,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耜,商朝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器,故选C项。答案:C6.周平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器犁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内因决定外因,主观决定客观等辩证唯物原理是解决“根源”问题的主要思路,由此可知,C项正确。答案:CModule9PopulationUnit1ThepopulationofChinaisabout1.37billion.
Haveyouevertravelledtoanywherebefore?Howdoyoufeelduringthejourney,especiallyonholidays?1.学习并掌握noise,prepare,report,grow,cause,increase,billion,birth,fifth等核心词汇,掌握冠词和数词的用法。2.能够听懂谈论人口的对话;能使用大数据谈论人口问题。3.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唤起忧患意识。学习目标1.Workinpairs.Lookatthepictureandtalkaboutit.Usethewordsintheboxtohelpyou.noisepeoplespacetraffic2.Listenandchoosethecorrectanswer.1.WhatisthepopulationofBeijing?About11million.c)About20million.About13million.2.WhatisthepopulationofChongqing?About28million.c)About36million.Morethan33million.BabiesborneveryminuteintheworldBabiesborneveryyearintheworldPopulationofChinaPopulationoftheworld3.Nowcompletethenotes.Over250.Over131.4million.About1.37billion.About7billion.4.Choosethecorrectanswer.1.Birthhappensatthestart/attheendoflife.2.Hugemeanslarge/small.3.Anincreaseinpopulationmeansmore/fewerpeople.4.Hangonaminutemeanswaitingforashorttime/alongtime.5.Makingnotesmeanswritingalongpassage/afewwords.6.Aproblemissomethingeasy/difficult.7.Areportisalongpieceofwriting/afewwords.8.Abillionisahundred/athousandmillion.Check(√)thestatementsyouagreewith.1.Therearetoomanypeopleintheworld.2.Theincreasingpopulationisthebiggestproblemintheworld.3.Peopleshouldnothavetoomanybabies.4.Acityshouldnotholdmorethanonemillionpeople.Nowworkingroupsanddiscussyouranswers.6√√√√Languagepoints1.areportcalled…2.somany/much3.onefifthof4.makenotes5.hangon6.talkabout7.writedown8.inthefuture一个叫……的报告如此多五分之一记笔记稍等谈论写下,记下在将来1.populationn.人口1)population是一个集体名词,作主语时,若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整体人口,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若强调整体人口中的成员,谓语动词通常用复数。例如:Thepopulationofthecityisabout20,000.这个城市大约有两万人口。Threefifthsofthepopulationhereareoldpeople.这里五分之三的人是老年人。探究活动2)表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口时,可用thepopulationof...is...或...hasapopulationof...。例如:Thepopulationoftheircountryis28,100,000.他们国家的人口是二千八百一十万。Thecityhasapopulationof50,000.这座城市有五万人口。形容“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可用large或small修饰。例如:ThepopulationofBeijingislarge.北京人口众多。3)在询问人口时,要注意population和people的区别。前者通常用what来提问,后者用howmany来提问。例如:What’sthepopulationofCanada?加拿大的人口是多少?Howmanypeoplearethereinthehall?大厅里有多少人?2.Beijingisahugecitywithabigpopulation.北京是个大城市,有很多的人。with是介词,表示伴随,意为“有,带有”。Numberpractice150,000:onehundredandfiftythousand500,000:fivehundredthousand2,100,000:twomillion,onehundredthousand5,600,000:fivemillion,sixhundredthousand82,550,000:eighty-twomillion,fivehundredandfiftythousand200,030,040:twohundredmillion,thirtythousandandfortyACBonefifth;hangon短语Iampreparingsomenotesforareportcalled“Ourgrowingpopulation”.Populationincreaseisabigprobleminmanycountries.That’salmostonefifthoftheworld’spopulation,...句型
单词Module9Unit1认知:report,grow,cause,increase,billion,bi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室外附属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花艺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试题及答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知识梳理试题及答案
- 庭园绿化设计与园艺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招聘辅导员考试背景知识准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福建事业单位考试实践与理论结合思路试题及答案
- 开启园艺师考试成功之路试题及答案
- 园艺师教育体系的现状与问题试题及答案
- 2024花艺师考试的考题趋势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习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职)
- 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正式版)
-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
- DB11/1950-2021-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轻质浇注料衬里工程技术规范
- 道路车辆 基于因特网协议的诊断通信(DoIP) 第2部分:传输协议与网络层服务
- 广东创新实验室建设计划书
- 安委会-安委会工作总结
- 2024年九年级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动点最值之胡不归模型
-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练习100题及答案
- 山东专业就业分析报告专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