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管理学.2_第1页
学前教育管理学.2_第2页
学前教育管理学.2_第3页
学前教育管理学.2_第4页
学前教育管理学.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管理学

主讲教师:傅朝鼎联系电话692507)

您知道国务院法制办2013年9月5日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建议草案(送审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吗?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报请国务院审议《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建议草案(送审稿)》,建议一揽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4部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中原来虽然在第十七条中有“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的表述,但是,没有列专门条款表述学前教育制度,这次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建议将学前教育制度写入教育法。

征求意见稿建议在《教育法》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中增加如下表述:“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制度。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或者支持。”

这次修订,以立法的形式把学前教育制度与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并列写入《教育法》,而且,《学前教育法》的立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

关于课程评价考核的说明:一、课程考核体现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利于客观公正反映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二、课程考核采用课程“过程考核”+课程“期末考核”的方法进行。(1)课程过程考核是对学生有关课程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素质提升等状况的阶段性重点考核。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程笔记检查、课堂测验、平时作业、学科论文等不同方式。课程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其中,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中考试占百分之三十。期中考试方式为撰写一篇学科论文。(2)课程期末考核是对学生有关课程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素质提升等状况的综合考核,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方式进行。课程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参考资料:杜燕红编著《学前教育管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燕编著《学前教育管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周南编写《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沈立明编著《学前教育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孙爱月著《当代中国幼儿教育》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张燕编著《幼儿园工作评价》

希望出版社1993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发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2012年9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1号《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2010年3月1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

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1990年2月1日起施行《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发布

绪论

一、会讲故事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一)讲故事可以提升领导力(二)讲故事可以为上级分忧解难(三)讲故事是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方式

(一)讲故事可以提升领导力——《一个职业经理的就职演说》

通常,一个职业经理到新地方上任都会发表一通洋洋洒洒的就职演说,吹嘘吹嘘自己多么有才、多么能干、多么有见识,然后,给下属立规章、建制度、提要求,新官上任三把火嘛,都想借此机会建立自己的威信。某经理的就职演说别树一帜,他一上台就说,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一头馿的故事。台下的人先是吃了一惊,心想,没有搞错吧,新经理上任与馿子有什么相干,接着,台下哄堂大笑起来。经理也不管这些,自顾自的讲了下去。他说,有一头馿在路上走,一不小心掉到了枯井里边,有人发现以后,赶紧把它的主人找来,这个主人左看右看,发现要想把馿子从枯井里边救出来实在困难,心想,反正这头馿的年纪也不小了,就是救上来用处也不太大了,不如干脆把它埋到这口井里边算了。于是,他给周围看热闹的人们说,你们帮帮忙,帮我把它埋了,我付给你们工钱。人们找来锄头、铁铲,纷纷往枯井中填土。毛馿起初还傻傻地盼望着主人来救它,而盼来的却是泥土、石块如同雨点般砸在自己身上,它彻底失望了。看来,要活命,只有自己救自己了。随着经理的讲述,下边听讲的人们不但都安静下来了,而且,都伸长了脖子想听个究竟。经理继续说,于是,这只毛馿奋力抖动身体,将雨点般砸下来的泥土、石块抖落到脚下,同时,四只蹄子拼命地不停踩踏,将抖落下来的泥土、石块不断地踩实。就这样,毛馿的身体随着越填越多的土一起慢慢升高,最终,毛馿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不断上升,直到爬出了枯井,回到了地面。讲到这里,经理望着专心听讲的下属们,似乎是在自言自语地说,其实,我就是这头馿子。这时,会场一片安静,鸦雀无声,好一会儿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个经理的就职演说,用讲故事的方法,委婉地向大家表达了他是靠自己的奋斗拼搏而不是靠阿谀奉承、裙带关系做到今天职位的经历,同时也向下属们表达了希望依靠团队的共同奋斗拼搏去取得优秀业绩的良好愿望。这样的就职演说,拉近了新上任的领导与下属之间的距离,融洽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鼓舞了团队的士气,提升了自己的领导力。

二)讲故事可以为上级分忧解难—《他让减少薪酬顺理成章》

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的皇帝,老子天下第一,常言说得好,伴君如伴虎。下属的臣子们在皇帝老子面前说话都是战战兢兢的。但是,臣子们得为皇帝尽忠啊,因此,大臣们要给皇帝提建议、出主意,往往只能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来表达。其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用讲故事的方法给领导提建议、出主意,往往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一段时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给不少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小困难。某公司也因为经营困难造成利润大幅度降低,看来公司的年终奖金没法按照公司的承诺兑现了,公司经理害怕因为年终奖金的大幅度减少引起员工的思想动荡,影响公司的发展,忧心重重。于是,他把自己的心腹—办公室主任找来商量,希望办公室主任帮他出出点子。这个办公室主任并没有直接回答经理的提问,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同学们犯了错,最怕受到学校给予的惩罚有两样,一是扫操场,二是去给门卫室的大狼狗喂食。所以,学校给予

学生们惩罚的时候,往往是先说,你去给门卫室的大狼狗喂食吧,这时候,学生们往往就会主动向老师求情,老师啊,你别让我去喂大狼狗吧,我宁愿去扫操场。听了办公室主任的故事,经理若有所悟的点点头说,你下去吧,让我好好想想。不久,公司里就传出了因为金融危机,年终时公司将要裁减员工的风声,这一下,搞得公司员工议论纷纷,人人自危,都害怕裁员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头上。时间也过得真快,一晃就到了年终,公司召开年终总结大会。经理在会上说,虽然金融危机给我们公司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困境中尽量为公司减少了损失,这说明我们公司的员工都是好样的。因此,公司研究决定,尽管公司有诸多困难,我们不裁减人员了。但是,由于公司利润的减少,今年的年终奖金只能发到往年的一半,希望大家要理解。这一下,员工们都在为自己没有被公司裁减而感到庆幸,在高高兴兴地拿着这只有往年一半的年终奖金的同时,还在心里暗暗发誓,明年一定要好好干。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失去工作相比,年终奖金少一半也就不算什么了。

办公室主任用讲故事的方法,既给经理出了个好主意,又没有让经理觉得失了面子,看来,讲故事可谓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三)讲故事是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方式会讲故事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通过讲故事,启发幼儿的好奇心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在讲故事中放飞幼儿的想象力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载体。

故事教学在培养幼儿想象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等传统的故事教学方式,单一多于互动、静态多于动态,对幼儿想象力的潜力挖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幼儿在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等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大胆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故事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载体。下面,我就如何在讲故事中放飞幼儿想象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精心准备,引导孩子入“境”

在故事教学中,首要的事情就是要选好故事。

选故事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故事内容应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符,要特别考虑各年龄段的特点。二是故事的内容尽可能体现在各科教学活动之中。三是故事内容要考虑时令特征。

在选好故事后,就需要对故事进行加工处理。

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具。2、观察积累,增加想象素材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发挥幼儿想象力。

有些故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一些动植物特征、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此类故事教学前,让幼儿对某些事物的现象有一个局部的认识,注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心观察一些故事和现象。

3、变换形式,拓展想象空间在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中,幼儿属于比较被动的角色。

而编创故事、表演故事、绘画故事等教学方式则可以改变这一状况,给幼儿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创编故事是一种发挥幼儿自由想象的教学模式,包括让幼儿编故事的中间部分和结尾等。

表演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故事是鼓励幼儿表达其想象力的重要方式。

4、启发提问,激发想象能力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地进行多角度思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再现故事中的某些词句也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培养其分析综合和创造思维能力。

送给新教师的三个故事

心态决定结果——“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一天,有人问三个正在砌墙的泥瓦匠,说:“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人喜气洋洋地说:“我们正在建设美好生活。”

10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在砌墙,作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了一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同样都在干一件重复的、单调的工作,三个人三种心态。这三种不同的心态促成了三种不同的结果,成就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在教师的职业中,每天早来晚走,进课堂,出课堂,写教案,批作业,一日一日地重复。如果不能从内心感受到教育过程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感受到教育结果的幸福和快乐,那么一辈子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没有建树,没有独特的教育风格,没有职业幸福感。

用心成就未来——“他凭什么升职”的故事

两个青年人汤姆和琼斯分到一个单位。两个人能力相当,又是好朋友。两年后,汤姆获得升职,琼斯心里很不平衡,就去找老总询问。老总对他的询问没有解释,而是让他去办一件事:单位的食堂今天中午没菜,去看看市场有什么菜。一会儿,琼斯回来说:“天气太冷,只有一个老头在卖土豆。”老总问:“多少钱?”琼斯说:“我没问。”老总要他再去,回来说:“五角钱一斤。”老总对琼斯说:“只吃土豆太单调,有点配菜才好。”于是,琼斯再去,回来说:“老头家里还有西红柿。”老总说:“不知多买能便宜吗?”琼斯欲再去,老总说:“你坐下来歇一会儿,喝口茶。我把汤姆叫来。”一会儿,汤姆来了,老总也说的是“单位的食堂今天中午没菜,去市场看看有什么菜。”过了一会儿,汤姆回来了,对老总说:“天太冷,只有一个老头卖土豆,五角钱一斤,多买能便宜到肆角伍分。他家里还有点西红柿,我们可以做个汤。”老总说:“那去办吧。”汤姆说:“我已经让他跟我回来,在楼下等着呢。”

用心去做一件事,才能成功。所谓用心做事就是做事时,加入智慧,加入对事情的长远打算,加入对事情的一步一步的思考和谋划。

人们常说,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谁能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谨慎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孩子今天乃至未来的影响,谁能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和能力,谁能在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时,有针对性地真诚去呵护成长着的心灵,谁就能在用心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马掌钉的故事

1485年,英国国王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战前,他的马夫为他备马,钉一个马掌时少钉了一颗钉。因为少了这枚钉,行军时,这个马掌丢了。在打仗时,战马因为少了这个马掌,被敌人掀翻在地,致使国王被俘,查理三世输了这场战争,也丢了国家。

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决定了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今天仍然是一个靠细节取胜的年代。细节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对于细节必须精益求精。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在细节之处发现思路。做好了细节才能做好整体。在细节的关注中体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行为方式、做人理念。关注细节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出出色的业绩。问题:请谈谈您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何谓教育?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对“教育”作过各种不同的解说。战国时的教育名著《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中国教育词典》这样定义“教育”:“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二种:从广义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这样定义“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善变,从而高尚地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光了之后还留下来的东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美利坚百科全书》给教育的定义是:“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育即成长”。___成绩、成功、成长“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前面讲到的三个送给新教师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教师职业。“心态决定结果、用心成就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您知道哪些有关教师的隐喻?“春蚕”、“蜡炬”、“船夫”、“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灯塔”、“灯光”、“导游”等等。

心态决定结果——“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一天,有人问三个正在砌墙的泥瓦匠,说:“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人喜气洋洋地说:“我们正在建设美好生活。”

10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在砌墙,作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了一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同样都在干一件重复的、单调的工作,三个人三种心态。这三种不同的心态促成了三种不同的结果,成就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在教师的职业中,每天早来晚走,进课堂,出课堂,写教案,批作业,一日一日地重复。如果不能从内心感受到教育过程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感受到教育结果的幸福和快乐,那么一辈子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没有建树,没有独特的教育风格,没有职业幸福感。

何谓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这样定义“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您知道哪些有关教师的隐喻?“春蚕”、“蜡炬”、“船夫”、“园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灯塔”、“灯光”、“导游”等等。心态决定结果——“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一天,有人问三个正在砌墙的泥瓦匠,说:“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人喜气洋洋地说:“我们正在建设美好生活。”

10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在砌墙,作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了一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同样都在干一件重复的、单调的工作,三个人三种心态。这三种不同的心态促成了三种不同的结果,成就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在教师的职业中,每天早来晚走,进课堂,出课堂,写教案,批作业,一日一日地重复。如果不能从内心感受到教育过程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感受到教育结果的幸福和快乐,那么一辈子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没有建树,没有独特的教育风格,没有职业幸福感。

前面讲到的三个送给新教师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教师职业。“心态决定结果、用心成就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您知道哪些有关教师的隐喻?“春蚕”、“蜡炬”、“船夫”、“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灯塔”、“灯光”、“导游”等等。

一、这些隐喻表达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让教育——教师职业获得专业的尊重,教师职业是“双专业”的职业,专业性相当强,职业准入标准相当高。在学校里,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不但要求教师学高身正,教师还应该成为管理的行家。

二、师有“六品”:百世师、宗师、大师、名师、良师、匠师。教师在教育中要“把孩子当作孩子”,要“用心智去培育学生”,要“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不要做“教书匠”,至少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教育藏于细节。教育大境界往往成就于小视野,匠心独运的教育细节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出绿草成茵,培育出参天大树。教育关注每一处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您知道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是这样表述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教育方针规定了我国教育总的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教育方针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两为”)

这一教育方针规定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两结合”)

二、案例研究是学习学前教育管理学的好方法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一个母亲的愤怒和抗争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给3岁女儿买回了生日蛋糕,当妈妈取下蛋糕上的樱桃时,女儿指着原来镶嵌樱桃的凹处不断喊叫英文字母“O”。

事后,这位母亲把女儿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类似的“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

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所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她说,她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看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羽,放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员告诉她,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一边翅羽的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有被剪去翅羽,但起飞时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能老实呆在水里。她当时非常震惊和悲哀。今天,她觉得她的女儿就变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只天鹅,被剪掉了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并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存在“ABC”的小水塘。

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并由此制订了美国最初的《儿童保护法》。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玩的权利、问为什么的权利。有人称,美国之所以能获得最多的诺贝尔奖项,科技创新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与这个规定密不可分。

(一)案例研究的意义要点:

1、研究案例,有利于学前教育管理学理论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2、研究案例,有利于运用典型引路,启发学习者的创新。

3、研究案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4、研究案例,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二)案例研究的方法要点:

1、广泛采集学前教育管理学案例素材。(积累素材)

2、精心编写学前教育管理学案例。(选择典型)

3、深入分析案例。(深入研究)问题:

对于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争论,你的看法是什么?

三、《学前教育管理学》简介管理问题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说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出现几乎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说它年轻,是对管理的现代化而言,管理上升为一门科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学科,仅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20世纪以后,逐渐出现了专门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著作。在我国,1897年师范教育产生后,逐渐在师范院校开设了教育管理方面的课程,促进了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

学前教育管理学则更年轻,它是一门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兴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迄今,这门学科的理论水平与概括程度仍很不成熟,远未达到系统化、科学化。有人称它正处于“前科学阶段”,仍需随管理实践的丰富,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一)学前教育管理学的概念内涵

学前教育管理学是研究如何实现对幼教机构实施高效高质量管理的一门学科。即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运用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如何规划、组织、指导、协调与控制,将各种兴办学前教育的条件与要素加以合理组织利用,以获得最大效果——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简单地说,学前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学前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学前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学前教育领域的宏观与微观管理过程与规律为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管理学研究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及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即托幼园所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与规律。着重研究管理的各种一般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特殊表现。以追求最大的发展幼教事业的效益为目的。

狭义的学前教育管理学研究托幼园所机构内部的组织管理,即微观管理。

狭义的学前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研究在托幼园所机构内部的工作环境下,如何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通过计划、组织、指挥等软件系统,将师资、设备、资金等硬件指标合理组织利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教养的中心工作,促进教养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好幼儿、服务好家长的办园目标和任务。

广义的学前教育管理学研究宏观学前教育管理。托幼教育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园所等托幼机构也并非封闭组织,而是处于一定社会系统或社会环境中,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托幼园所要发挥管理效益,还需主动与外部环境协调适应,要搞好对外服务,发挥社会效益,同时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广义的学前教育管理学注重研究各方面外部条件与影响因素对组织机构的影响。如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行政体制、制度法规、教育规划督导;社会需求与家长需求;园所所处社会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民风民俗,及园所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关系等等。(三)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学的意义

1、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学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社会公共幼教机构出现在清末和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发展数量仍很有效。1946年全国仅有托幼园所1301所,且多为教会、私人办,正规教育部门办的极少。幼教事业发展缓慢。

解放后,幼教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多种形式托幼机构,如:教育部门办园,机关厂矿园、街道园、学前班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8.13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在园幼儿3686.76万人,比上年增加261.32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67.75万人,比上年增加18.1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4.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幼教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并探索多样化管理方式的客观需求。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也需要加强理论的指导。且当前幼教改革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管理也需改革,改变以往事务型和停留在经验水平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总之,幼教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在理论上研究探讨学前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以指导实践,从而改革不适应幼教事业和改革之需的落后管理状态。2、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学是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

自1983年起陆续出现一些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专著,如项必铭的《幼儿园行政管理概论》(1983),沈立明的《学前教育管理》(1987)等。至今,这门学科仍不成熟,其理论水平和概念体系仍很不完善,对托幼工作中很多管理现象与问题缺乏实验论证和理论的说明,仍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可以认为,学前教育管理学仍是一门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兴学科。

学前教育管理学虽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学前教育性质特点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工作琐碎、繁杂而非明确单一,有其特殊规律,因此在很多方面不可能照搬前者,而需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实现管理过程现代化、科学化。以上均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问题,总结经验,探讨规律,逐步丰富理论,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一整套学科体系。3、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学是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幼教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需要。

科技和管理是发展经济的两大支柱,科学的管理可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众所公认的观点了。办好学前教育,也应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研究影响幼教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处理好各方面工作及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联系,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当前大多数干部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习管理。办好幼儿教育,管理好幼教机构,领导干部是关键。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有很大部分将走向管理岗位,应不仅学习有关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的知识,还需扩大认识领域,增加有关管理的知识。应通过学前教育管理学的学习研究,深入了解我国幼教的性质、特点,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懂得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提高从事幼教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

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一节

什么是管理

何谓管理?“管理”者,管人、理事之谓也。

从中文辞源来分析,“管理”两字在古代是分而言之的。“管”字原意为“钥匙”,《周礼》有“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的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亦载:“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后来其义延伸为对人、财、物的制约与执掌。

“理”字原意为“治玉”,《韩非子.何氏》曰:“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说文》解释曰:“治玉治民为理。”后来其义引申为整治、治平等。

在古汉语的词汇中,管理是根据事物原有的规律进行治理、整治的活动。

管理是既古老又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对管理活动及管理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管理是协作劳动的产物。凡是有人群与协作劳动,就必须有管理。“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马克思精辟论述了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方式,其具有领导与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理财等多种含义,它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管理是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系统,是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管理出质量、出效率、出效益,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健康、持续、稳定、有效发展的决定因素。

管理有丰富的涵义。许多管理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下过不同的定义。有的说,管理就是管人;有的说,管理就是决策;有的认为,管理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成的艺术;有的认为,管理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组织和使用各种资源的过程。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有句名言:“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

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朱永新主编的《管理心理学》定义为:“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因此,他们认为管理科学就应该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二是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无数子系统,如家庭、团体、企业乃至国家等。

(一)管理的涵义:

凡是有群体共同活动、共同劳动或共同工作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遵照一定的原则,使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协调各个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活动,创造出一种远比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的集体力量或社会力量,从而高效率地达到一个组织的预定目标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

(二)管理的对象:(也称管理六要素)人、财、物、事、时间和信息。(三)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最好的效果。即所谓达成1+1>2的效果。(五)管理过程的环节——“戴明环”学说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过程,都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管理现象也不例外。管理是自然地随时间的延续而不断运转变化的,表现为动态性和阶段性,呈现出一定的步骤环节,每个阶段各有自己的特点。

1、管理过程的概念

管理过程是为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对管理对象或管理的诸因素进行管理的客观程序。

美国统计学家、工程师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如生产活动、科研活动等都是由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管理过程也不例外。

戴明把这个管理过程,用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环来表示。他把管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围绕管理目标,有序地安排在圆环内的适当位置上,并认为这四个环节呈有序运转状态。这一管理过程观被称为“戴明环学说”。

戴明认为这四个基本环节或阶段构成了管理活动的周期。第一阶段——计划:计划是管理活动的起始环节。计划阶段的管理活动包括制定方针目标,规定任务、活动项目和设计方法步骤;第二阶段——实施:实施是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阶段按计划的要求实施作业,将计划付诸行动,去做,去执行;第三阶段——检查:检查是管理活动的中继环节。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有无偏差,找出原因;第四阶段——总结:总结是管理活动的终结环节。总结和调整改进,将效果好的做法、措施标准化、规范化,为下一阶段管理工作打基础。

戴明将这四个阶段看作是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活动,这四个阶段围绕管理目标,被有顺序地安排在圆环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圆环不断旋转,反复循环,将管理活动不断推向前进。管理过程中四个环节的有序运转,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程序性(有序运转,不能颠倒)

每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都需要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样四个环节构成,且戴明环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停地转动的,即管理过程总是始于计划—执行—检查—直至总结。有序运转,不能颠倒。

如下图:

管理过程的四个环节

2、整体性(有机联系,交叉渗透)

计划、实行、检查、总结是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几个基本环节,它们围绕着管理工作目标,周而复始地协调运转。计划是起始环节,统领着管理全过程;实行是中心环节,使计划能付诸实施;检查是中继环节,是对实行的监督和加强,也是对计划的检验;总结是终结环节,是对计划、实行、检查的总检验、总评价,也是为下一个循环周期开始的计划提供依据。

这四个环节有机联系、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在管理过程中,下一个环节的信息不断向前一个环节反馈。在管理的整体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渗透的,是大轮环套小轮环的关系。

管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不仅有机联系,还存在着交叉反馈回路。

如下图:

管理过程四个环节的交叉反馈3、周期性(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管理过程各环节的循环运转,依靠组织力量和群众智慧,环绕目标,按顺序循环前进。

各个环节每循环一次为一个周期;前进一个周期结束,进入下一个周期,接着又从制定计划开始。这样周而复始,接连不断,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循环下去。前后周期环节虽然一样,但后一个管路周期不是前一个管理周期的简单重复,而是超越于前一个周期。其中,总结是联系前后两个管理周期的纽带。这样,整个管理过程,呈现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运动状态。

如下图:

管理过程的螺旋上升状态4、目的性(同步协调、互相促进)管理过程中,不仅总体工作要按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等四个环节循环运转,各层次、各部门、各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也是这样循环运转的。而且部门和总体的循环运转,大体是同步的,我们把整体工作的循环看着大环,把各层次、各部门、各组织的循环看着小环。一个组织的实际管理过程,就是大环套小环的运转过程。戴明环的运动不是随意、盲目的,而是以实现预定目标为中心进行的,是按固有程序运转的。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各层次、各部门、各组织的管理目标都是为实现总体目标的本层级目标(又称总体目标的子目标),是总体目标的一部分。代表各层级的小环循环一次,大环的管理工作就完成了一部分。大环中各小环的目标都实现了,大环的目标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大环与小环,小环与小环的工作,都是同步协调、互相促进的。

管理过程中四个环节的有序运转,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序运转、不能颠倒

2、有机联系、交叉渗透

3、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4、同步协调、互相促进

管理过程的戴明环理论作为现代管理的工具,反映了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因而被广泛接受,并广泛运用于管理实践中。日本管理学者石川馨在他的《质量管理入门》一书中,曾说:“什么叫管理,戴明环不停地转动就是管理。”戴明环的管理过程的最大优势在于给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何谓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用一套完整的符合组织发展规律和组织现实的日常管理制度,来使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来促进组织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制度是对人的言行的约束,与人追求自由的本能是冲突的。

何谓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确立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

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制度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的好坏固然还需要由实践来检验,但没有制度,管理也就不存在了。

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冲突吗?管理制度是对人的“硬性”约束,是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得遵守的一种规定。从理论上讲,制度是对人的言行的约束,与人追求自由的本能是冲突的。故“制度管理”又称“硬管理”。

而“人本管理”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确立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故“人本管理”又称“软管理”。

人本管理绝对不是对制度管理的否定,甚至也不是对制度管理的修正,而是对制度管理的补充。

这种补充就是确立制度管理中人的本体地位。

何谓管理中人的本体的地位?

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目的所在,“管理”与“人的存在”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人与管理不仅双向互动、相互生成,而且在这个互动生成的过程中,人具有更前提性的,更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即“人的存在”在管理活动中具有本体的地位。

下面对管理概念作一小结:

一、管理是社会生活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管理是社会共同劳动的产物。

三、管理作为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生产的社会性催生了协作劳动,管理是协作劳动的产物。管理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同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功能。

四、管理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创造出扩大了的新的生产力,创造出一种远比个人活动力量要大的集体力量或社会力量。正如这个公式所表明的:1+1>2

何谓管理?

凡是有群体共同活动、共同劳动或共同工作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遵照一定的原则,使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协调各个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活动,创造出一种远比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的集体力量或社会力量,从而高效率地达到一个组织的预定目标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通过管理职能,把一个机构所

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果,已达成机构目的的活动。

——杜燕红著《学前教育管理学》何谓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用一套完整的符合组织发展规律和组织现实的日常管理制度,来使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来促进组织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制度是对人的言行的约束,与人追求自由的本能是冲突的。何谓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确立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

何谓管理中人的本体的地位?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目的所在,“管理”与“人的存在”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人与管理不仅双向互动、相互生成,而且在这个互动生成的过程中,人具有更前提性的,更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即“人的存在”在管理活动中具有本体的地位。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冲突吗?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不冲突。人本管理绝对不是对制度管理的否定,甚至也不是对制度管理的修正,而是对制度管理的补充。这种补充就是确立制度管理中人的本体地位。试述管理的对象(要素)。人、财、物、事、信息、时间、空间试述管理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最好的效果,即1+1﹥2的效果。

何谓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是为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对管理对象或管理的诸因素进行管理的客观程序。简述“戴明环学说”。

美国统计学家、工程师戴明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戴明把这个管理过程,用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环来表示。他把管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围绕管理目标,有序地安排在圆环内的适当位置上,并认为这四个环节呈有序运转状态。这一管理过程观被称为“戴明环学说”。参看教材第7页(三)管理活动的过程性“戴明环学说”认为管理过程有哪些特点?“戴明环学说”认为,管理过程中四个环节的有序运转,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程序性(有序运转、不能颠倒)

2、整体性(有机联系、交叉渗透)

3、周期性(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4、目的性(同步协调、互相促进)问题:阅读第七章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计划管理及第三节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七)管理活动的特性(教材6~7页)为进一步理解管理的概念,还需分析与把握管理的特性。管理的特性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管理的双重性管理具有双重性是指同一管理活动在其性质上都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而存在的共同性和维系、发展、实现一定生产关系而存在的特殊性。表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任何管理活动都是这双重属性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的基本观点。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社会化大生产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过程中做到井然有序的管理,以获得最大的活动效益,所以,管理的自然属性就表现为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这是一切社会化生产所共有的,也是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存在的,不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各种社会化生产的先进管理方式和方法经过科学总结和提升,具有共同性和永恒性,即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并可借鉴、吸收、继承、发展。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管理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状态中进行的,必然受着反映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生产关系和反映人际权益利害得失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制度所制约和影响,所以,管理总是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管理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的管理职能,管理的目的、范围、内容等均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性质,取决于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性质不同的经济关系即所有制关系规定着管理特有的社会性质和管理的目的。在阶级社会,管理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占有者服务的。

管理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管理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处于具体的地域与民族之中。因此,不同国家有其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宗教传统、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性质、模式和风格。

2、管理对象的多方位性P63、管理活动的过程性P7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P75、管理技术手段和方式的现代性P7

第二节什么是学前教育管理

管理是社会组织的职能,通过管理——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确保组织成员的行动有统一的方向与步骤,分工协作,最终达到共同的目的。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使组织成员以最有限的时间、精力、资金和物质等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提高效率。

管理是对社会组织而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均需要管理。具体到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涉及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管理。

一、教育管理的概念内涵

教育管理是指教育行政人员与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遵照一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利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协调各方面教育人员的活动,高效高质地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从而达到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

现代社会,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在发达国家,有这样一种说法: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竞争力、能否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是否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

办好教育,办好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要有较好的师资、设备和一定的较为充分的资金。然而,这些资源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管理。有效的管理能把组织中有限的人、财、物等因素合理加以组织利用,从而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预期的教育培养目标;而管理不善则将导致对这些资源的浪费,教育质量自然得不到提高,教育机构所担负的培养人的任务就无法完成。

二、学前教育管理的概念内涵

学前教育管理是整个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者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保教工作客观规律,以管理原则为指导,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将学前教育机构的人、财、物等资源合理组织,调动各方积极性,优质高效地达成培养目标的活动。

学前教育管理是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既具有一般管理活动共同的特点,也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前教育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在于育人,这是一种关涉价值的活动,需要在管理活动中把握国家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

第二、学前教育管理内容是保教合一、教养儿童与服务家长兼顾。因为学前教育兼具教育性、保育性和福利性、服务性,使得学前教育管理要关注的内容涵盖教学工作、保育工作、家长工作、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

第三、学前教育管理过程强调协调整合,即在管理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多途径教育资源、多种管理手段、多方面影响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第四、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比之其他管理活动复杂,这是由制约教育活动因素的复杂性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有些评价标准难以量化,或者由于效果滞后显现难以直接评估,为管理活动的科学化带来一定困难。阅读教材第19页

《案例分析》——该谁骑驴?

思考:从管理的定义这一角度分析,究竟应该由谁骑这头驴?阅读第七章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过程的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计划管理及

第三节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管理P134~145

然后进行讨论试述管理过程的涵义?

管理过程是为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对管理对象或管理的诸因素进行管理的客观程序。请阅读教材第131页,看看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管理过程就是组织为实现预定目标,由管理者引导成员共同活动的步骤、程序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和运作方式。即为实现预定管理目标而进行管理的客观程序,是对管理规律的综合性揭示。

——杜燕红《学前教育管理学》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计划管理(戴明环学说——PDCA循环的计划环节)何谓计划?P134

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工作安排,这项工作包括环境调查、科学预测、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目标进度制定等。计划是组织中各种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何谓学前教育机构计划?P134

学前教育机构计划是围绕其核心任务展开的,对工作内容、步骤、方法及资源配置等的通盘预先安排和谋划。该工作是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起始点和基础。试述学前教育机构计划的分类。P135~136

(从四种不同的角度来分类)试述学前教育机构计划的编制过程。(七个步骤)P136~137

(一)估量机会(二)确定目标(三)确定前提条件(四)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五)评价和选择各种备选方案(六)制定派生计划(七)编制预算第三节

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一、计划的执行(戴明环的实行阶段、称中心环节)

何谓执行?

执行是连接目标和结果间的桥梁,是贯穿整个管理周期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执行的依据来至于计划,计划的执行确保行动方案落到实处,通过执行而显现出工作成果。在执行阶段,要做好组织、协调、激励和教育工作。

在执行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管理者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一)组织、协调工作

1、健全组织制度(健全机制)

2、科学利用各种资源

3、协调关系

(二)激励、教育工作

1、建立激励机制

2、加强教育指导二、计划实施的检查(戴明环的检查阶段、称中继环节)何谓检查?

检查在管理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计划实行阶段的必然延伸,更是总结阶段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检查可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广经验、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检查的类型有哪些?有效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明确检查目的2、确立合理的检查标准3、检查形式多样化4、结果与过程并重5、检查与指导相结合①集体指导②个别指导三、计划实施的总结(戴明环的总结阶段、称终结环节)何谓总结?

总结是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全部工作的全面回顾,对计划、实行、检查进行总的分析和评价过程。

总结的目的在于分析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工作规律为下一周期的管理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总结起着积累经验、增强工作预见性与自觉性、提升管理水平等作用。

总结的类型有哪些?总结阶段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以计划为依据2、以教职员工为主体3、以检查为基础4、以研讨为重点5、以探寻规律为目的

阅读教材137页“资料库”

《2006—2007学年上学期××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阅读教材145页“案例分析”——案例一:

《××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并根据思考题写出“案例评析”,要求3000字左右,可作为半期考试成绩。阅读教材149页“案例分析”——案例二:

《××幼儿园2002—2003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并根据思考题写出“案例评析”,要求3000字左右,可作为半期考试成绩。

第三节管理思想的演进

前面我们曾谈到,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出现,如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然而,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则也就仅有100来年的时间。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大生产需要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管理,因此,管理科学从诞生以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迄今已是学派林立,有人戏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管理学的丛林”。回顾管理科学诞生发展的历程,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管理科学的初创时期;亦称古典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时期(1910~193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企业家沉溺于利用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采用女工和童工等手段剥削工人,追求利润。这种经营观念只能造成放任自流的管理体制(无计划、无程序等)。没有实行管理职能的专门化,仍是家长制的行政管理,单凭传统经验办事,效率低、浪费大,企业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劳动者生产效率只发挥可能的1∕3左右)。工人通过消极怠工和有组织的罢工来对付资本家,劳资矛盾越来越激烈化。于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寻求科学管理的方法,成了当时急需探索的课题。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欧美各国出现了一批管理专家。

其中的三大代表泰勒(美国)、法约尔(法国)和韦伯(德国)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泰勒(泰罗),美国人,因视力问题未能就读已考取的哈佛大学。长期在工厂基层工作,经历了学徒、工人、领班、主任、总机械师、总工程师。(业余学习获得机械工程学位)

泰勒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通过考察并由管理人员来决定,一切管理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

泰勒认为,以往让每个工人仅凭个人技艺进行生产的管理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工人的潜力,是一种“放任管理”,生产效率太低。

泰勒提出,应当通过规定高度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即测定各种作业所需的时间,进行动作分析、时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项工作的标准的操作方法。以这种标准操作方法对工人进行训练,并以此制定较高定额。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以极大的热情来寻求从事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泰勒的著名成就是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搬运生铁块的实验;②使用铁铣的实验;③金属切削实验。这些试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例如:1900年左右,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厂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的实验。该厂长期堆积了八千吨生铁,由于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爆发,生铁价格暴涨,该厂亟待起运生铁获利。当时工人们要把92磅重的生铁快装到距离32英尺的铁路货车上,他们每天的平均生产率为12.5吨,为了提高效率,泰勒为工人们设计了一套标准动作和作息时间,使他们的日产量提高到47~48吨。

此后,泰勒还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等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他还提倡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以刺激工人的积极性。

泰勒的管理是直接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管理,侧重基层管理问题的研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为目的。归纳起来,泰勒的管理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效率,把高效率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

第二:主张标准化。泰勒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该通过考察由管理人员决定,认为一切生产过程的问题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规范,高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三: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在设定劳动定额的基础上,对于超额完成工作定量的部分给予较高的工资或提成,对于那些没有完成定额者,则支付正常工资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第四:主张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