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及气温_第1页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及气温_第2页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及气温_第3页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及气温_第4页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及气温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全国卷五年考察情况统计分析与预测全国卷命题点考题统计题型命题分析与预测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13·新课标Ⅰ,36题,22分2013·新课标Ⅱ,6题,4分综合题选择题1.命题规律:全国卷近五年对本专题容考察较多,主要集中在气温、降水、大气运动规律等方面,试题难度中等。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合题并重。2.命题趋势:以最新的时事背景为载体,考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理、天气变化的根本规律、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成因。大气运动与降水2013·新课标Ⅰ,9题,4分2013·新课标Ⅱ,7题,4分2011·大纲全国,9~10题,8分选择题气压带、风带与气候2013·新课标Ⅱ,10~11题,8分2012·新课标全国,37(1)题,10分选择题综合题常见天气系统2015·新课标Ⅱ,4~5题,8分2013·新课标Ⅰ,10题,4分选择题【知识体系构建】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真题领悟]命题角度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的影响因素[2015·新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各题。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立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立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局部为冷凝段,地下局部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1)第一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活动层〞“多年冻结层〞①“东北高纬地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等。(2)第二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热棒新技术〞“主动②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等。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局部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命题探源]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以下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5)温室大棚:太阳暖、暖大气。(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3.影响气温上下的主要因素4.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一样。(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对点演练]题组一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应用1.2015年12月14日~15日,上合组织峰会在CBD如期举行。会议期间雾霾天气一扫而尽,出现了久违的,一些网民称其为“上合蓝〞。“人努力,天帮助〞,这是早在2014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APEC会议欢送晚宴致辞中总结出的“APEC蓝〞出现的原因,同样也适用于“上合蓝〞。下面左图为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比照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的变化,原因主要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⑤增强(2)有关雾霾天气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C.雾霾加大了气温的日较差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3)雾霾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②商业、餐饮等效劳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价格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拥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变化主要表达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而大气的能见度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选B。第(2)题,发生雾霾天气,空气中既有固体颗粒物,也有充足的水汽,因此,雾霾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也可增强大气逆辐射;由于空气中固体颗粒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增强,因此,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雾霾并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选A。第(3)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可能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可能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但不会影响商业、餐饮等效劳业的正常营业和生活用品的价格。选D。答案(1)B(2)A(3)D题组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水汽到达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读我国*省份*月大雾日数分布图,答复(1)~(2)题。(1)造成图中中部地区该月大雾日数较多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纬度D.土壤(2)图中市的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岛屿中部,主要原因是()A.受冬季风的影响B.受夏季风的影响C.受海陆风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