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掌握法医精神病学的概念2、熟悉矫正精神病学及监狱精神病学概念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一、法医精神病的概念法医精神病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健康的医学科学。矫正精神病学是研究有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者的监护治疗,以及多个犯罪的行为矫治和监狱心理卫生问题。监狱精神病学是研究有和无精神障碍的罪犯的行为矫治和监狱心理卫生问题。二、法医精神病的建立和发展国内外最早有关精神病的法律条文;当代司法精神病的发展。三、与法医精神病学有关的学科(一)与心理学的关系;(二)与法学的关系;(三)与行为科学的关系(四)与法医其它亚专业的关系(五)与临床精神病学的关系四、法医精神病学工作者应有的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客观的思想办法;公正的检案态度。课堂训练:讨论精神障碍者的危险、危险预测和防止。作业布置:联系监狱工作和精神障碍有关性。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初学,教学中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二章精神病患者的有关法律问题和鉴定教学目的:掌握1、刑事责任识别和控制能力的概念;2、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3、精神损伤的评定基本概念。熟悉1、精神疾病患者的权利保障;2、其它法律能力评定(诉讼、受审、服刑、作证及性自我防卫);3、法医精神病鉴定的目的、规定和组织。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二章精神病患者的有关法律问题和鉴定一、精神障碍鉴定有关法律问题1、精神病人责任能力法律根据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刑法第十八条);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2、精神病人民事能力法律根据识别、识别能力,民法第十三条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1、识别能力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后果的分析识别能力。2、控制能力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含有选择自己实施或不实施为刑法所严禁、所制裁的行为能力,即含有决定自己与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3、刑事责任识别和控制能力的关系识别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控制能力以识别能力的存在为前提。4、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的评定根据(1)刑法中对精神病人的界定;(2)无责任能力;(3)限制责任能力;(4)有责任能力二、民事责任能力评定1、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是指公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民事权利和承当民事义务,从而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的资格;亦即一种人的行为能否发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资格。2、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3)无民事行为能力。3、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识别、识别能力决定民事行为能力。4、民事行为能力评定原则(1)普通民事行为能力评定;(2)特定民事行为能力评定。三、精神损伤评定指个体受外来刺激,脑功效发生紊乱,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功效紊乱和缺失。课堂训练:讨论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保障。作业布置:思考精神障碍者的无责任能力、限制责任能力及有责任能力区别。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要联系法律与医学学科、综合分析,理解抽象,通过教学中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三章精神病学基础教学目的:掌握1、精神检查的基本内容;2、精神症状和精神障碍的基本概念;3、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熟悉1、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精神障碍分类的基本原则。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三章精神病学基础一、精神检查技巧1、精神检查的基本环节和交谈形式环节:普通交谈;进一步性交谈;结束交谈。交谈形式: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2、精神检查交谈技巧普通技巧:观察、倾听、必定、重构与代述、澄清、提问。特殊技巧:顺藤摸瓜、顺水推舟、逆水行舟、迂回进一步、故意刺激。二、精神检查的基本内容1、普通体现(1)意识状态;(2)定向力;(3)外表;(4)接触状况。2、认识活动(1)知觉障碍;(2)思维形式和内容障碍;(3)记忆力;(4)智能;(5)自知力;(6)对事件的认识。3、心理测试于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试重要是人格、智能、临床记忆及其它有关量表的检查。4、不合作的精神检查两种因素精神状态:严重兴奋、木僵、沉默、违拗、意识障碍等,注意检查技巧伪装精神病。二、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精神障碍的病因未明,以危险因素来衡量危险因素重要为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应激。三、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疗原则1、与分类和诊疗原则有关的基本概念(1)精神障碍:一类含有诊疗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性是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社会功效损害的个人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与精神疾病是同义词。(2)神经病性症状:特指幻觉、妄想以及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克制等精神症状。2、精神障碍分类的基本原则重要根据症状体现来分类3、重要的精神障碍分类和诊疗系统CCMD系统(ChineseClassificationofMentalDisorders)4、精神病障碍诊疗原则(1)症状学原则;(2)病程原则;(3)严重程度原则;(4)排除原则。课堂训练:练习精神检查作业布置:复习精神检查内容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及操作性比较强,要重点学习精神检查内容并初步学会操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操作,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四章精神症状的评定教学目的:掌握1、精神活动体现的三个方面;2、精神症状的共同点;3、精神症状的三个基本要素;4、感觉、知觉障碍概念;5、思维障碍概念;6、情感障碍概念;7、意志障碍概念;8、动作和行为障碍概念;9、意识障碍概念。熟悉1、感觉、知觉障碍体现形式;2、思维障碍体现形式;3、情感障碍体现形式;4、意志障碍体现形式;5、动作和行为障碍体现形式;6、意识障碍体现形式。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四章精神症状的评定一、精神症状的评价要点(一)、精神症状的共同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主观控制令其变化或消失;2、症状的内容与周边环境多不协调;3、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效损害;4、多数状况下病人因症状而感到痛苦。(二)、对比分析纵向对比:时间、前后;横向对比:与周边正常人。(三)、精神症状的三个基本要素1、性质;2、频度、强度;3、时间。二、常见精神症状及其评价(一)、感觉、知觉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对应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倒错等。2、知觉障碍知觉是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综合起来,并借助以往经验,在人脑中形成一种完整的印象。知觉来源于感觉。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二)、思维障碍思维是由感知觉获得的感性资料,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叫思维。思维障碍分思维形式障碍和内容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涉及联系和逻辑障碍(1)、思维奔逸(2)、思维迟钝(3)、思维散漫(4)、词语新作(5)、逻辑性倒错思维2、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病理性的歪曲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三个基本特性:病态的坚信、自我卷入、个人独有;原发性妄想:极大临床诊疗价值,典型特性。继发性妄想:被害、夸张、关系、嫉妒、罪恶、疑病妄想。(2)、超值观念(3)、强迫观念3、情感障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不同态度对应的内心体验和表情。情感、情绪、心境(1)、心境高涨(2)、心境低落(3)、焦虑(4)、情感淡漠(5)、易激惹4、意志障碍意识是人们自觉地拟定目的,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1)、意志增强(2)、意志削弱(3)、意志缺少5、动作和行为障碍简朴的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叫动作,有动机目的的复杂运动叫行为。(1)、精神运动性兴奋(2)、精神运动性克制(3)、自杀(4)、自伤6、意识障碍意识是指对客观环境和本身状态的认识(1)、朦胧状态(2)、漫游症:梦游、神游(3)、谵妄状态三、常见精神症状综合征及其评价1、幻觉妄想综合征2、精神自动症3、遗忘综合征4、谵妄综合征课堂训练:讨论常见精神障碍作业布置:复习多个精神症状的体现形式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要重点学习精神障碍体现形式,要联系监狱系统与医学学科、综合分析,理解抽象理论。通过教学中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教学目的:掌握1、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体现;2、精神分裂症的法医学问题;3、精神分裂症的类型。熟悉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2、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含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一、临床学(一)、流行病学(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遗传倾向;生化代谢异常;脑形态及生理异常2、心理社会因素病前人格;心理因素(三)、临床体现1、起病形式及早期症状(1)、慢性起病(2)、亚急性起病(3)、急性起病2、特性性症状(1)、思维障碍连贯性、逻辑性(2)、情感障碍(3)、意志行为障碍3、其它常见症状(1)、感知觉障碍;(2)妄想;(3)、紧张综合征。4、认知障碍(1)、注意障碍;(2)记忆障碍;(3)、抽象思维障碍。(四)、临床类型1、偏执性2、青春型3、单纯型4、紧张型5、未定型6、其它状态: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缓和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五)、病程及预后病程呈发展、重复、加重的特点。二、法医学问题(一)、刑事责任能力1、精神分裂症与危害行为;2、危害行为与临床类型及病理性症状;3、危害行为与责任能力(识别控制能力)。(二)、民事责任能力1、普通民事行为能力;2、特定民事行为能力。(三)、其它有关法律问题1、性自我防卫能力;2、精神损伤课堂训练:讨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精神分裂症体现,总结总论与各论的持续性。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同时从总论到各论的过渡,规定学生把总论知识运用于各论中,从而快速、便捷、灵活的掌握各论知识。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六章心境障碍教学目的:掌握1、心境障碍的症状体现;2、心境障碍的法医学问题;3、心境障碍的分型及诊疗。熟悉1、心境障碍的概念;2、心境障碍的病因。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六章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感和心境变化为重要特性的一组疾病。一、临床学(一)、流行病学(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遗传倾向;生化代谢异常;脑形态及生理异常2、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关系亲密(三)、临床体现1、躁狂发作(1)、心境高涨(2)、思维奔逸(3)、活动增多(4)、夸张观念和妄想(5)、其它症状:妄想、幻觉、感知觉障碍等。2、抑郁发作(1)、心境低落(2)、思维缓慢(3)、活动减少(4)、罪恶观念和妄想(5)、其它症状:食欲减退、便秘、体重下降、幻觉等。3、混合发作(四)、病程及预后心境障碍的预后普通较好(五)、临床类型及诊疗1、躁狂2、抑郁3、双向障碍4、持续性心境障碍二、法医学问题(一)、刑事责任能力1、心境障碍与危害行为;2、危害行为与责任能力(识别控制能力)。(二)、民事责任能力1、普通民事行为能力;2、特定民事行为能力。(三)、其它有关法律问题1、性自我防卫能力;2、精神损伤课堂训练:讨论心境障碍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心境障碍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七章偏执性精神障碍教学目的:掌握1、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症状体现;2、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概念;2、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病因;3、偏执性精神障碍的诊疗。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七章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系统妄想为重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可有短暂、不突出的幻觉。一、临床学(一)、流行病学(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无明显遗传倾向及器质性因素2、心理社会因素存在个性缺点(三)、临床体现以妄想为其突出体现1、妄想(1)、渐进性(2)、系统性(3)、固定性2、幻觉多数无幻觉(四)、病程及预后多数缓慢起病,病程不长,普通人格保持完整,不造成精神衰退。(五)、临床类型及诊疗1、症状学原则;2、病程原则3、严重程度原则4、排除原则二、法医学问题(一)、刑事责任能力1、偏执性精神障碍与危害行为;2、危害行为与责任能力(识别控制能力)。(二)、民事责任能力1、普通民事行为能力;2、特定民事行为能力。(三)、其它有关法律问题1、服刑能力;2、行为能力课堂训练:讨论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偏执性精神障碍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八章心境障碍教学目的:掌握1、应激有关障碍的临床类型划分原则;2、应激有关障碍的临床类型;3、应激有关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应激有关障碍的概念;2、应激有关障碍的病因。理解1、应激有关障碍的流行病学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八章应激有关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指一组因严重而持久的精神创伤所引发的精神障碍。一、临床学(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应激因素是造成本病发生的直接因素(二)、临床类型及体现1、急性应激障碍(1)、意识障碍:典型体现,恍惚或朦胧状态(2)、感知觉迟钝(3)、情感淡漠、麻木或郁抑、焦虑、恐惧(4)、运动减少、呆滞、肌肉震颤及肌张力增加,或活动过分、无目的徘徊(5)、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跳加紧、多汗、颜面潮红(6)、假性痴呆症状两种特殊类型急性应激有关障碍:1、拘禁性精神障碍:拘禁性情绪反映;癔症样反映。2、旅途精神病2、创伤后应激障碍(1)、精神创伤后情景在病人思维、意识及记忆中不停萦绕(2)、对周边环境普遍刺激反映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3)、持续体现警惕性与易激惹性增高(4)、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3、适应障碍(1)、短暂郁抑反映(2)、长久郁抑反映(3)、以品性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4、与文化有关的精神障碍(1)、恐缩症(2)、气功所致精神障碍(3)、与迷信、巫术有关的精神障碍二、法医学问题(一)、法律能力评定酌情评定为有、限制或无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问题较少。(二)、精神伤害评定课堂训练:讨论应激有关障碍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应激有关障碍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九章癔症教学目的:掌握1、癔症的症状体现;2、癔症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癔症的概念;2、癔症的病因;3、癔症的诊疗。理解癔症的鉴别诊疗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九章癔症又称歇斯底里,重要体现为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个类型。解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目前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感到完全或不完全相符合。生活事件和处境引发情绪反映,接着出现躯体症状,在躯体症状出现时情绪反映减退或消失,这种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一、临床学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意识状态变化时癔病发作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二)、临床体现(一)、转换障碍1、癔症性运动障碍(1)、癔症性肢体瘫痪(2)、癔症性抽搐发作(3)、癔症性震颤(4)、起立不能、站立不能(5)、沉默、失语症(二)、解离障碍2、癔症性感觉障碍(1)、癔症性遗忘症(2)、癔症性漫游症(3)、癔症性朦胧状态(4)、情感暴发(5)、癔症性假性痴呆(6)、癔症性木僵(7)、多重人格(三)、癔症性精神病(四)、几个特殊类型1、癔症的集体发病2、赔偿性神经症3、职业神经症4、Briquet综合征三)、诊疗及鉴别诊疗二、法医学问题癔症是一种特例,重要是对分辨能力及控制能力的评定课堂训练:讨论癔症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癔病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十章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教学目的:掌握1、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症状体现;2、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概念;2、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病因;3、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分型及诊疗。理解1、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章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重要体现为焦虑、恐怖、强迫、疑病、郁抑或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一、临床学(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症的产生与个体遗传、生活经历与心理冲突等多个多样的因素有关。(二)、临床体现1、焦虑症(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2)、精神运动性不安(3)、伴有身体不适的植物神经功效障碍2、强迫症3、混恐惧症4、躯体形式障碍5、神经衰弱(三)、诊疗共同特点:(1)、起病可与精神应激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无任何可证明的器质性基础(3)、病人对自己的病有相称的自知力,普通能主动求治(4)、患病前多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与人格基础(5)、无精神病性症状(6)、普通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二、法医学问题神经症仅是精神活动能力的削弱而不是紊乱和破裂。多现有责任能力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是指颅脑创伤后发生的精神障碍。(一)、颅脑损伤的分类1、闭合性颅脑损伤2、开放性颅脑损伤(二)、临床体现1、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2、颅脑创伤后综合征3、颅脑创伤后遗忘综合征4、颅脑创伤后痴呆5、颅脑创伤后人格变化6、颅脑创伤性精神病7、颅脑创伤后癫痫及其精神障碍二、法医学问题(一)、刑事责任能力1、颅脑损伤的存在、对精神障碍的影响及其程度;2、危害行为与责任能力(识别控制能力)。(二)、民事责任能力重要根据识别和识别能力(三)、颅脑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因果关系评定课堂训练:讨论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神经症及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临床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对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十一章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教学目的:1、物质依赖的概念;2、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症状体现;3、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成瘾物质的类型;2、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因素。理解1、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一章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物质依赖,是指重复使用某物质而造成躯体和心理上对该物质的强烈依赖或渴求。一、临床学(一)、物质依赖1、社会因素:成瘾物质的可获得性;不良家庭环境;周边环境及同伴影响或压力。2、成瘾物质类型:中枢神经系统克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二)、成瘾机制不明多巴胺系统奖赏机制(三)、临床体现1、阿片类依赖(1)、镇静镇痛(2)、克制呼吸(3)、兴奋呕吐中枢和缩瞳作用(4)、幻觉及欣快感(5)、戒断症状2、镇静催眠剂依赖和中毒重要为对药品的耐受性增加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3、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1)、急性酒精中毒(1)、单纯性醉酒(2)、复杂性醉酒(3)、病理性醉酒2)、慢性酒精中毒(1)、震颤谵妄(2)、酒中毒性幻觉症(3)、酒中毒性妄想症(4)、遗忘综合征二、法医学问题(一)、物质依赖与犯罪(二)、物质依赖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三)、酒中毒和犯罪(四)、酒中毒时的刑事责任能力(1)、单纯性醉酒(2)、复杂性醉酒(3)、病理性醉酒(4)、慢性酒中毒课堂训练:讨论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症状体现及法律问题作业布置:研究学习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责任及法律问题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并联系社会生活中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进行辩论,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章节标题:第十二章精神发育迟滞教学目的:掌握1、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体现;2、精神发育迟滞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精神发育迟滞的概念;2、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3、精神发育迟滞的诊疗(重要根据三方面及原则)。理解1、精神发育迟滞的流行病学。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二章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临床特性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可伴有其它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18岁)以前。一、临床学(一)、流行病学(二)、病因遗传倾向;营养不良;脑损伤(三)、临床体现特性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程度分为1、轻度:智商(IQ)50~69,9-12小学水平。2、中度:智商(IQ)35~49,6-9幼儿园、初小水平。3、重度:智商(IQ)20~34,3-6岁水平。4、极重度:智商(IQ)<20,<3岁。(四)、诊疗重要根据:1、精神发育受阻,体现为智力低下;2、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3、随年纪增加智力可有不同程度发育,但总体持续存在发育迟滞。二、法医学问题(一)、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违法犯罪特点1、起因简朴;2、手段拙劣;3、对象弱小;4、单独作案。(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违法犯罪常见类型1、盗窃;2、性犯罪;3、纵火;4、伤害及其它。(三)、刑事责任能力智力低下程度是重要的评定根据(四)、性自我防卫能力的评定课堂训练:讨论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精神发育迟滞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章节标题:第十三章人格障碍教学目的:1、人格障碍的类型及症状体现;2、人格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人格障碍的概念;2、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性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效,或患者感到精神痛苦。一、临床学(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遗传倾向;神经生化代谢异常;脑形态及生理异常2、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应激有关,环境也是和创伤性生活事件往往是协同作用的。(二)、临床体现1、偏执性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4、冲动性人格障碍5、表演性人格障碍6、强迫性人格障碍7、焦虑性人格障碍8、依赖性人格障碍二、法医学问题(一)、非志愿住院(二)、刑事责任能力课堂训练:讨论人格障碍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心境障碍类型及体现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十四章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教学目的:掌握1、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的症状体现;2、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的概念;2、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的区别;3、性心理障碍的分型。理解1、性功效障碍的类型。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四章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性功效障碍一、临床学性功效障碍重要体现形式有性欲减退、性欲亢进、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性功效障碍大多数为心理因素所致,其它如躯体疾病、某些药品。二、法医学问题单纯性功效障碍多属于民事案件。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是在性唤起、性对象选择、性满足的方式等方面含有明显不同于普通正常人的特点,并且形成长久的或唯一的性生活方式,给别人或自己造成痛苦,影响其社会功效。一、临床学(一)、性身份障碍易性症(二)、性偏好障碍1、恋物症2、异性装扮症3、露阴症4、窥阴症5、摩擦症6、性施虐症7、恋兽、尸、童症(三)、性指向障碍二、法医学问题多属于完全责任能力(识别控制能力)。课堂训练:讨论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的症状体现作业布置:复习比较性功效及性心理障碍的临床类型及其区别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对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十五章冲动控制障碍教学目的:掌握1、冲动控制障碍的类型及症状体现;2、冲动控制障碍的法医学问题。熟悉1、冲动控制障碍的概念;2、冲动控制障碍的基本特点。理解1、冲动控制障碍的治疗。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五章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组以没有明确的合理动机,重复发生难以抗拒要实施某种有害于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内心冲动、意向或诱惑,常多次实施类似行为,以至于伤害自己和别人为特性的精神障碍。一、临床学1、病理性赌博2、病理性纵火3、病理性盗窃4、拔毛症二、法医学问题这类精神障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削弱,而无识别能力受损,多考虑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课堂训练:讨论冲动控制障碍的类型及其症状体现作业布置:研究学习冲动控制障碍的责任及法律问题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并联系社会生活中物质依赖和酒中毒性进行辩论,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十六章攻击暴力行为教学目的:掌握1、攻击暴力行为的评定和预测;2、攻击暴力行为的普通特点;3、攻击暴力行为的急性解决。熟悉1、攻击暴力行为的概念;2、攻击暴力行为的有关因素。理解攻击暴力行为的流行病学;攻击暴力行为的治疗。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六章攻击暴力行为一、定义攻击暴力行为,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二为该生物体所不肯接受的行为。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二、流行病学资料三、攻击暴力行为的普通特点1、既往攻击暴力行为史2、年纪:10多岁~20岁3、性别:男多于女4、种族5、物质滥用和酒精滥用6、社会经济状况7、早年不良家庭环境8、其它因素:低智商、单身、离婚、应激事件等四、与暴力行为有关因素1、社会学因素2、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性;精神病性症状;精神障碍3、生物学因素遗传学、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脑损伤五、攻击暴力行为的评定和预测1、攻击暴力行为的线索(1)、威胁(2)、身体姿势语言(3)、身体的物理痕迹2、攻击暴力行为的心理学评定3、减点-攻击反映测定4、攻击暴力行为的预测六、攻击暴力行为的解决一)、攻击暴力行为的急诊解决(一)、有潜在攻击暴力行为者的解决原则1、在患者面前显示出能控制局面的能力2、面谈时建立宽松自由的环境3、面谈时建立合作氛围4、对威胁行为予以语言限制或警告5、留心自己的直觉6、感觉无效时,要及时终止面谈(二)、攻击暴力行为者的解决原则1、求助2、显示领导能力3、避免惊讶慌张4、解除凶器5、隔离6、约束7、药品干预二)、攻击暴力行为者的治疗住院、门诊—药品、心理课堂训练:讨论攻击暴力行为的症状体现及其危险性作业布置:学习如何有效避免或制止攻击暴力行为者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比较强,规定学生把各论中的各个疾病知识点学习掌握,并互相区别,方便掌握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中理论结合案例,采用了讲、练、讨论结合,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效果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司法精神病学教案章节标题:第十七章自杀行为教学目的:掌握1、自杀行为的有关因素;2、自杀未遂的解决;3、自杀行为的防止。熟悉1、自杀行为的概念;2、自杀行为的分类;3、自杀的法医学问题。理解1、自杀的流行病学。教学办法设计: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十七章自杀行为一、定义和分类1、自杀死亡2、自杀未遂3、自杀观念4、准自杀(蓄意自伤)二、流行病学资料自杀率高居全球,特别是女性自杀比例高于男性。三、与自杀行为有关因素1、社会学因素(1)、负性生活事件(2)、社会隔离(3)、职业社会阶层(5)、宗教和文化(6)、新闻媒体2、心理社会因素(1)、个性心理特性:认知功效不健全;负性情感;人格不健全(2)、精神障碍3、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脑损伤四、自杀未遂的解决(一)、自杀患者的急诊解决(二)、自杀风险评定近期预测1、采用暴力性和致死性强的自杀手段2、对急救方法不配合3、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