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古典区位论反思_第1页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古典区位论反思_第2页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古典区位论反思_第3页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古典区位论反思_第4页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古典区位论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古典区位论反思

一区位论的发展及其理论特征(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工业区位理论的发展位置是指事物占据的空间位置或位置。在区位论中,区位特指人类的各项经济活动所占有的位置或场所,区位论则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空间选择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古典区位论一般是指从19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产生的各种区位论。在区位论的发展史上,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研究了农业区位问题。19世纪初,德国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发展,这种情况提出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合理布局问题。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他在这部著作中反驳了当时流行的关于农业空间布局的种种观点,运用了抽象演绎的分析方法,提出在一个围绕城市的均质平原上,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取决于地租大小,而地租则由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和运费共同决定,在前两者既定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取决于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中心距离的远近。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通过大量计算分析,提出了围绕消费中心、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成圈层分布的思想。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运费是决定农业空间分布的唯一因素。19世纪中期后,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促进了钢铁、化工、机械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区位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则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一书,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韦伯也采取了从简单假设开始,抽象地分析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的演绎方法研究工业区位问题。韦伯对区位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区位因素”这一概念。区位因素即决定工业空间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因素、原因,他认为这主要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吸引力。韦伯将区位因素划分为一般性区位因素和特殊区位因素,并且着重研究一般性区位因素中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聚集分散几种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作用。韦伯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如区位因素、区位指向、原料指数、等运费线等等,对区位论发展有很大影响。韦伯是古典区位论中成本学派的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区位论对影响产业区位的市场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费特尔于1924年提出贸易区边界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在1935年将不完全竞争概念引入区位论,提出了市场竞争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特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一理论以商业集聚中心为研究对象,在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的基础上,引入空间组合概念,建立了一个关于商业集聚中心的网络等级序列。中心地理论既是关于城市城镇空间分布和结构的理论,也揭示了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布局的内在规律。在这一时期的区位研究中,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在1939年发表了一本重要著作即《经济的空间秩序》,对工业区位、市场区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与韦伯不同,廖什从利润最大原则出发分析区位问题,并将这一原则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与杜能、韦伯相类似,廖什也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运用抽象和演绎方法探讨了企业区位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如果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的主体,那么其合理区位主要是由产品的需求量大小决定的。如果企业设在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有足够的消费需求,企业就能获得利润;反之,这样的地点就不能成为合理区位。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消费者需求量的种种因素。因此,廖什主要突出了需求因素对企业最优区位的决定作用,被称为古典区位论中的市场学派。廖什在其著作中,还研究了最优市场区位的形状、空间结构,分析了空间一般均衡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从古典阶段发展到现代阶段。现代区位论在研究方法和对象上与古典区位论有较大的差异,学科交叉、学派林立是其显著特点。从总体上看,现代区位论主要是沿着宏观区域研究和微观区位决策两个方面发展。在宏观方面,一些经济学家突破了古典区位论以单个企业最优区位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区位论发展成为区域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研究,在20世纪50~70年代还形成了以研究区域综合开发和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科学。在微观方面,现代区位论不再满足于古典区位论关于企业最优区位的分析,而是着重研究了企业区位决策是如何做出的问题;区位决策的动机和目标不再仅仅是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而且包括各种非货币收益和效用最大化;在影响区位决策的因素上,传统区位论尚未涉及的信息成本、不确定性、制度、政策等因素也被引入到区位决策的分析中。因此,区位理论在微观方面更转变成为广泛的行为分析。(二)古典区位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经济因素的研究进行优化配置,在资古典区位论是区位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其形成演变、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来分析,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古典区位论的理论特征:第一,古典区位论研究了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空间问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地理学虽然直接从事“哪里有什么”的研究,但缺乏对这一问题在理论上的分析能力。同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又长期游离于一般经济学视野之外。古典区位论恰恰研究了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而在研究方法上又采取了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抽象的演绎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从分析行为选择出发研究企业的最优区位,构建各种区位理论模型。因此,古典区位论既不同于地理学,又与一般经济学存在差异,它应该是经济学庞大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即空间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古典区位论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空间配置原理。古典区位论研究的区位规律并不是一般的、纯粹的即独立于任何特定制度的区位规律,而主要是研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位规律。从其产生的背景来看,所研究的问题是随着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布局实践提出的问题。同时,古典区位论对企业最优区位的分析,一般都采用了理性人的假设。正因为资本主义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而在市场经济中又存在着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区位选择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才有所谓最优区位问题。古典区位论揭示了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规律。第三,古典区位论对区位的分析主要是一种局部的、静态的分析。古典区位论的研究对象是单个企业的最优区位问题。由于不同企业的产业属性的差异,或者即使属于同一产业但所属经济部门不同,具有不同的经济技术特点,因而各类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由此形成了种种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很少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布局问题;而且具体分析企业最优区位时大量运用了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并没有从动态角度去研究各个企业和部门的行为。因此,古典区位论主要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静态的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理论。第四,古典区位论主要是从经济因素方面探讨企业空间布局的原因。古典区位论对企业最优区位的分析,与现代区位论强调制度、政策、历史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同,一般重视的是经济因素的作用,如:原燃料价格、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聚集效应、市场需求等。在上述区位因素中,运输成本是各种古典区位论共同重视的一个因素。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以来,社会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不断发展深化,各种产业活动中普遍出现了原燃料地、生产地、消费地的空间分离现象,从而导致了任何经济活动的展开必然存在为克服这种空间距离所支付的成本,在当时运输技术、运输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运输成本高低也就自然地成为决定最优区位的重要因素。总之,古典区位论运用了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是一种在微观层次上揭示市场经济中资源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二关于区城经济系统规划的理论意义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主要是根源于西方国家区域问题的暴露和战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干预,因而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注重研究区域增长和发展、区域差异和区域政策问题。西方区域经济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同时二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也被纷纷吸收到区域经济研究中,形成了各种以区域增长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理论,重视从宏观角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是50年代后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西方区域经济学也很重视借鉴区位论的理论和方法,区位论被看成是区域经济学重要的理论来源。二战以后,区位论不但继续发展,而且区位论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区域经济研究中,注重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也构成了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这在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胡佛等人的著作中有明显的表现。因此,西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以区位决策分析为主的微观理论和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为核心的宏观理论,二者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力布局研究,传统的生产布局是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对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分布规律的古典区位论基本上是持排斥、否定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十分活跃,区域经济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学科。然而,在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中,作为区域经济学重要理论来源的区位论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区域经济研究中重宏观轻微观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古典区位论的评价,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区域经济学是关于一个国家区域综合布局最优的理论,研究的是如何形成区域最优产业结构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而区位论是一种关于企业和部门布局优化的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而且根据区位论指导生产布局实践会导致区域经济两极分化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诚然,现代区域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上的确不同于传统的区位论,但区域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并非截然对立,对区域经济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等宏观层面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区域主体微观行为的分析,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另一方面,古典区位论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理论,而我国目前所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具有共性,决定了区位论是适合我国区域经济运行的体制背景的,换句话说,不管人们承不承认,古典区位论所揭示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必然会在我国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古典区位论对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典区位论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区域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中研究的区域是一个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地域空间概念,是国民经济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则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空间系统,具有不同特征和水平区域的经济,在空间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研究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规律是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而研究经济资源的区域配置则是其基本问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是稀缺的、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又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经济资源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又是不均匀分布的,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因此,经济资源配置在不同区域存在着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差异,而且在区域间如何配置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以及各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资源的区域配置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是依靠不同机制实现的。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资源的区域配置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资源配置计划及其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实现,配置的结果和宏观格局取决于政府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在计划经济中并不是纯粹经济性的。与此相反,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区域配置主要是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和激烈竞争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基本的资源配置主体,可以自主决定投资方向、自主进行区位选择。由于不同的区域具有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而具有不同产业属性的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技术特点又具有不同的布局要求和布局指向。因此,在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群体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决定着经济资源流动的区域指向和经济资源区域配置的基本格局。古典区位论对于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意义正是在于此。尽管古典区位论是一种微观的关于单个企业的最优区位的理论,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的区域配置格局是众多企业微观区位行为的结果,因此,古典区位论不仅对企业的区位决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分析区域经济运行机制、资源的区域配置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古典区位论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区域产业结构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区域经济之所以称为有特色的国民经济,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空间存在着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和经济发展条件,由此使得一定区域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相对独立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区域主导产业,它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质、速度以及该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层次和地位。区域产业结构问题的实质,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区域内产业间的配置问题,但同时又是经济资源在区域内部的空间配置问题。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优化,既要遵循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受到产业空间分布和运动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群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产业经济技术特点对最优区位的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的一个基本原因。以研究企业最优区位决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古典区位论对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变动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区域的经济发展还表现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态及其变动方面。区域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组合形式,是产业活动的空间投影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示器。在区域经济中,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优化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一个重要问题。区位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空间结构理论,例如: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围绕城市成环状分布,就是一种空间结构模式。二战后具有宏观意义的空间结构理论是由佩鲁、缪尔达尔、赫尔希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表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核心与外围的二元结构,这种核心与外围的二元结构是在空间极化和扩散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地看,区域空间结构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表现为空间均衡与不均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区位论的角度看,区域经济中的空间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实质仍是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差异和产业空间分布运动规律,也就是说,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古典区位论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